嫌军费太低航母太少!世界上最大的鹰派团体,竟是中国的人民群众

峻辉聊过去 2025-03-13 15:36:42

前几天,召开的两会期间,军费增长是外界持续关注的问题之一。

根据公开的资料显示,2025年,中国的国防预算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维持在1.5%左右,为1.78万亿人民币。

消息一出,外国媒体又找到了话匣子,开始渲染“中国威胁论”。

一如过去的话术,只片面提到军费开支较上年增长了7.2%,但却只字不提中国的国防预算占(GDP)的比重始终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对于外国媒体炒作的“中国威胁论”,不少中国网友还纷纷嫌军费太低、航母太少。

更有网友评论:“蛮夷威武而不怀德,等你强大到无法战胜的地步,他们自然会闭紧嘴巴。”

也正如此,才有人说世界上最大的鹰派团体是中国的人民群众。

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中国的军费开支处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吗?

中国军费的历史

从新中国建立,就志在建立一支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军队,这就要求必须在国防开支上投入和国民经济相适应的军费。

可是新生的共和国初期的周边局势并不稳定,东北亚地缘安全的紧张局势,使得解放军不得不派遣几十万的志愿军入朝参战。

大规模的军事动员,必然会增加军费开支比例。

从1950年的28亿元,猛涨到1953年的75亿元,占财政比例高达35%。

可以说,没有如此高的资金投入,志愿军是无法夺回朝鲜半岛一半的控制权。

随后的几十年间,军费一直维持在12%(占财政比例)左右,国家也将工作重心转为了完成工业化和阶级斗争这两方面。

1978年,中央决定改革开放,重回欧美国家占主导话语权的经济世界。

为了震慑周边国家,中央决定要打一打“越南的屁股”。

这场短促而惨烈的战争,一度拉起了军费,将比例从12%扩大到20%以上。

这次惩罚性的攻击,打击了苏联的全球扩张战略,为中国经济的腾飞奠定了武力基础。

此后,中国军费支出和GDP增长及财政增长保持高度一致。

在1980年-2000年间,军费占财政比例逐渐回落,一直维持在9.56%左右。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经济的新起点,相应的政府的钱袋子鼓了起来,军费占财政比例(非GDP)不断缩小。从2003年的8.79%到2010年,稳定在5.5%左右。

十八大之后,军队建设的重心转移到了海军,从“沿岸防御、近岸防御”到“近海防御、远海防卫”,背后体现的是海军战略的历史性转变。

要想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就必须大力购买、研发各种舰艇、船只,培训大量的海军优秀人才。

于是,中国军费节节攀升,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军费第二高的国家。

但是中国军费占GDP的比例始终不超过2%,远低于美国。

值得注意的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及其盟友在世界军费开支中的比重一直在下降。

从2010年的72%,降到了2015年的66%,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西方的衰落和第三世界国家实力的壮大。

一个国家军费的投量或投向发生变化,往往意味着该国军事战略在某些方面或在某种程度上的调整。

所以,在国际安全领域,军费是一个高度敏感的话题。只是人们普遍都有“惯性思维”,美国的军费开支常年世界第一,人们却不以为然。

要是中国增长军费,西方国家却如临大敌。可要是按照人均GDP,那中国军费排名怕是要下降好几个档次。

中国国家军费的增长,早就引起了西方欧美国家的不满。

他们担心的理由也非常简单,就是害怕中国会挑战西方欧美国家主导的全球秩序。

为了抹黑中国,西方喉舌们甚至还提出了“中国军事威胁论”的观点。

该观点是冷战思维在今天的具体表现,甚至可以说是西方政客、媒体喉舌内心阴暗面的真实体现,更是一种对东方文明的刻板印象。

作为美国的战略盟友,可恶的是日本、台湾当局也不停地为“中国军事威胁论”推波助澜,这属实有些恶心。

中国航母的发展

航母是海军必不可少的战舰,要想夺得制海权和拥有远洋护卫的能力,航母的重要性无可替代。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也拥有一颗“航母梦”。无奈的是上个世纪囊中羞涩,口袋里掏不出多余的财宝用于航母的发展。

直到进入新世纪,修建航母,建立一支航母编队才正式提上日程。

中国目前的航母只有三艘,分别为辽宁舰、山东舰、福建舰。

其中辽宁舰的前身为乌克兰的“瓦良格”号航母,造型老旧,为滑跳甲板号航母,作战效能一般。

配备滑跳甲板的航母,效能不及配备蒸汽弹射的航母。

美国战略和国际研究中心就曾指出:“使用滑跳飞行甲板的辽宁号舰载的歼-15战机最高起飞重量只有6.2万磅,而搭载蒸汽弹射系统的美国里根号起飞的战机,最高起飞重量可达10万磅,从而可以让里根号航母可以搭载更多的燃料和武器,增加舰载战斗机的续航力和战斗力。”

此外,“辽宁号”航母使用的是传统动力,需要用到重油作为航行燃料。这相比于美国的11艘核动力航母,可谓是远远落后。

核动力航母几乎拥有无限的续航力、能长时间停留在战斗区域执行任务,需要补给的只有战斗机的燃料和武器,以及船上的士兵食物,但这些都可以由补给舰送到航母上。

不过随着中国航母的持续发展,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已于2019年交付海军使用,舷号“17”。

总重55000吨的“山东舰”,以“辽宁舰”为原型,基于第一艘苏联时代的设计——带有独特的倾斜跑道,供起飞使用,可搭载36架歼-15舰载机。

供职于华盛顿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高级研究员马修·富奈奥尔评论道:“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有能力部署航空母舰的国家屈指可数,而中国现在有两艘,这使得中国进入了精英航母国家。”

纵观前两艘航母,可以发现,“辽宁号”和“山东号”都属于同一类型的航母,可以称之为“姊妹舰艇”。也能发现中国海军发展的特点是“以稳为主,不急于求成”。

在“山东号”命名的仪式上,中国海军曾征询过“军迷群体”的意见。

当时大家都呼吁取名为“台湾号”,也能反应出中国人民对于祖国统一的迫切愿望,也从侧面证明了世界上最大的鹰派团体竟然是中国的人民群众。

国家思索再三,还是考虑到政治影响,没有采纳人民群众的意见。

但是3年之后,政府又向海军交付了国产第二艘航母“福建舰”。

这是中国最为先进的一艘航母,让中国距离拥有能够与美国海军力量竞争的现代海军又迈进了一步。

根据公开资料,“福建舰”和“辽宁舰”、“山东舰”两艘滑跃式甲板航母大为不同。

“福建舰”配备了电磁弹射系统,这种技术曾是美国海军所独有,跳过了蒸汽弹射,这不得不感谢马院士带领的科研团体。

依旧是华盛顿战略与研究中心,该机构出具了一份报告,称“电磁弹射系统是中国海军的一个重大飞跃,该系统能够让航母携带更有效的载荷和更多燃料的固定翼飞机。”

更恐怖的是,“福建舰”航母,其核心的功能不是保护领空,而是专为战斗机提供扔炸弹,这就标志着中国海军有了一定的远洋进攻能力。

有了第三艘,第四艘就指日可待。

此前,“军迷团体”综合各种信息及海军将领的说法,普遍不认为第四艘航母会用上核动力,还会建造一艘类似“福建舰”的常规动力航母。

但根据最新的报道显示,第四艘航母极有可能会采用核动力,媲美美国最先进的“福特级”航母。

按照联合早报的说法,第四艘航母将会配备四个电磁弹射器,总重突破十万吨级别。

为了容纳四个电磁弹射,必须由核反应堆提供动力。

更恐怖的是,在第四艘航母上,能搭载48-60架歼-15或者歼-35型号的舰载机。

有可能的话,还会配备开发的激光武器以及电磁轨道炮。

至于中国究竟需要几艘航母,恐怕至少也得六艘,才能牢牢掌握近海地区的主动权。

那这样看来,现存航母还是太少,未来还需要建造2艘,才能保卫祖国的领土主权。

当然,即便拥有了6艘航母战斗群,短时间内也无法挑战美国在全球的海洋霸权,这一点国人还是要有自知之明。

鹰派团体

鹰派,在国际政治学中,常常代指立场较为激进的人士。

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但却没有获得相应的政治地位,这令中国人非常生气,故而产生了许多鹰派人士。

对于现如今的中国而言,占据主流的意识形态是“民族主义”、“爱国主义”。

民族是人类基于群居本能、最有生命力和凝聚力的社会组合形式。“民族主义”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关键是否符合现存的历史阶段。

不要看中国的人民群众在网络平台上,非常激进。

外国媒体渲染军费太多、威胁地区局势,群众就会进行驳斥,有的还吐槽道“我看军费不是太多,而是太少”,还有人编排了“你不抽,我不抽,航母坏了谁来修”这样的顺口溜。

这些调侃、激进的言论的确是人民群众内心的真实想法,但也是对当今世界格局的不满。

凭什么欧美国家天天躺着赚钱,享受高福利的生活,而发展中国家要整天“996”,工作在流水线上,也该让“欧美公子”尝尝生活的苦难了。

正如电影《让子弹飞》的经典台词:“我来鹅城只为三件事,公平!公平!,还是TM的公平!”

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从来不会主动挑衅,但也不会惧怕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

在中国人的心中,尊崇的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和“井水不犯河水”。

可见,中国始终是被动防御,主动进攻向来不是中国人的首选,这和西方文明有着本质的不同。

大国的崛起必须要有一定的价值基础,没有价值基础,就无法凝聚人心,人民就会如同一盘散沙。

纵观西方大国成长的历史,民族主义始终是西方大国成长的一面旗帜,西方民族主义借助权力、资本的巨大推力将自己的民族主义推行到东方落后的国家,从而形成一种以牺牲他国利益及民族利益的殖民主义体系。

中国的复兴不同于西方国家,现代化的使命始终和国家的复兴息息相关。

固然民族主义有其负面的一面,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种独特的“天命史观”和“教化思想”。

在“天命史观”中,中华民族居于中心地位,但并不贬低其他民族、更不会掠夺其他民族的利益。

在古代的朝贡体系中,番邦国家进贡一份礼物,中原王朝常常会回赠价值十份的礼品。

在“教化思想”中,也不逼迫其他民族遵从中华民族的文化。

打一个形象比喻就是,中华文化类似“吸铁石”,而非“铁棒”,从来都是自愿,而非逼迫;不以武力威胁,而以道理服人,从而达到天下归心的地步。

可以说,这种民族主义是温和良善的、是润物细无声的,和西方棍棒硬逼的文明绝非同一条道路。

至于人民群众的激进言论,不过是发泄一些心中的不满而已,既不能当真,更不能作数。

参考资料

《中国复兴的价值基础:从民族主义到新世界主义》 社会科学研究 2020年第一期

《蜷缩的猛虎—外国观察家评析中国军力现状》 国际新闻界

《中国梦海军篇:冷战后的大力发展》 BBC中文

0 阅读:7
峻辉聊过去

峻辉聊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