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公社粮食的增长率高,是低产增长;包产到户低,是高产徘徊!

历史园园丁说史 2024-09-28 12:10:36

“作者能不能查一查中国历年粮食产量的统计吗?包产到户后粮食增长明显低于人民公社时期的粮食增长率。并且改开后有多年粮食是减产的。”

以上是一位网友关于“包产到户后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的评论,类似的质疑我也看到过一些,所以今天拿出来说说我的看法。

本来以为,包产到户后,粮食大幅度提高,农民从此吃饱肚子,这种事是公认的,众所周知的,不会有什么异议,可没想到,虽然包产到户才四十多年,经历过的还大有人在,一些人就不顾事实,以这样那样的说辞、甚至数据来否定这一事实,在他们看来,数据比人的肚子有说服力。

其中粮食增长率是非常容易迷惑人的一种说辞,因为很多人对这种数据不了解,不知道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粮食增长率=(本年粮食产量-上年粮食产量)/上年粮食产量X100%

网友说的改开后粮食增长率降低,多年粮食减产这是事实,但要知道增长率只是当年和去年比增产多少,并不代表粮食总量。

我不愿意罗列数据,因为我对这种数据的真实度并不感冒,我只凭着自己的印象说说我的看法。

以小麦为例,我们这里是鲁西北平原,主要粮食作物是冬小麦和夏玉米轮作。

包产到户头几年,小麦大体的增产幅度是每年一百斤左右,原来生产队的亩产量是150斤左右,连续几年,小麦达到500-600斤出现了徘徊不前的局面,大约是八五年的样子,当时我在农校上学,老师讲目前小麦徘徊不前主要的原因是品种问题,品种的增产潜力已经达到极限。

小麦要想再提高产量,就要增加密度,也就是增加亩穗数、增加穗粒数、提高千粒重,但当时的品种是生产队时期的老品种,增加密度、加大肥水就会倒伏,不但不增产,而且减产。

从1985-1988年(大体时间)这些年,小麦出现负增长,也就是减产是正常的,因为在五百斤左右徘徊,受天气影响,年份之间会有差别。

直到1988年以后,矮杆适合密植抗倒伏的大穗小麦品种开始推广普及,小麦产量又开始提高,到九十年代初小麦普遍突破了800斤,到九十年代中期才达到一千斤的水平,小麦达到1000斤左右,可以说出现了较长时间的徘徊期,大约20年左右。这二十年增长率几乎是零或负数。

低产田提高产量容易,而且计算出的增长率也高,比如:七十年代,去年亩产100斤,今年130斤,增长率是多少,30%!

到九十年代,亩产1000斤,小麦的增长率达到30%,需要增产多少?

300斤

但是小麦产量达到1000斤,的

增产潜力挖掘差不多了,再提高产量很难。

小麦1000斤左右的产量持续了二十年左右,这些年小麦1200斤左右就算是高产了。

最近十几年,小麦产量有所突破,但也就是一般产量由1000斤左右,达到1200斤左右。

分析原因,和肥水关系不大,主要原因是小麦使用联合收割机收获,小麦收割延迟7-10天,加上近些年以来干热风减少,小麦灌浆时间延长,是小麦增产的关键因素,另外,现在的产量是农民直接在地头出售得出的,和含水量高也有一定的关系。

所以,为什么包产到户以后粮食的增长率低于人民公社?

因为人民公社时期,粮食基础产量低,种子的增产潜力远远没有释放出来,所以,年年有一定的增长很正常!

包产到户以后,几年时间,老品种的增产潜力达到顶点(小麦五六百斤),所以出现了几年的徘徊期,徘徊期这几年增长率在零上下徘徊,增长点、减少点主要是气象因素影响。

八十年代末期,小麦新品种出现,小麦突破800斤,又出现了短暂的增长期,达到1000斤左右出现了长时间的徘徊,近十几年又稳定在1000-1200斤左右。

所以增长率只能表达今年比去年的增长幅度,并不能表达社会粮食的拥有量。

包产到户后增长率低,说明如今肥水、技术各方面比较成熟,品种的增产潜力很快得到释放,达到了预期的产量。

回到网友的话,“包产到户后粮食增长明显低于人民公社时期的粮食增长率。”

说明人民公社一直在低产水平增长,包产到户后增长率低,说明很快达到了品种的产量极限。

至于“改开后有多年粮食是减产的。”这种情况很正常,减产也是在高产水平上徘徊。

也就是说,人民公社即使年年增产,到包产到头一年我们这里的小麦产量平均也没有突破200斤。

包产到户后,即使天灾等气象因素影响,小麦也是在1000斤左右徘徊,近十几年,低于1000斤,七八百斤的产量就是低产了。

0 阅读:19

历史园园丁说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