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权力诱惑,儿孙互相残杀,司马师和司马昭为何能和睦相处?

佳霖谈历史 2024-09-05 22:55:19

自古为争权而手足相残的事件屡见不鲜。

不过凡事皆有例外,面对权力诱惑,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司马昭和司马师却能相互扶持。

当然,这倒不是说司马师和司马昭有多么的兄友弟恭,而是客观条件不允许两人内讧。

说起河内司马氏,司马师一直被忽略。

但司马师的能力、情商、政治智慧、杀伐决断,完全不弱于其父司马懿。

就拿著名的高平陵政变来说。

事先,司马懿只跟司马师商量,根本没告诉司马昭。

等到行动前夕,司马昭才得知,吓得是一夜无眠。

宣帝之将诛曹爽,深谋秘策,独与帝潜画,文帝弗之知也,将发夕乃告之。

司马懿为什么要瞒着司马昭,只与司马师合谋呢?

因为,司马师手上有“牌”。

当年曹叡临死托孤时,任命司马懿为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和大将军曹爽各统精兵三千人,共执朝政。

后来曹爽为了独揽朝政,改任司马懿为有名无实的太傅,将其架空。

司马懿也不是软柿子,任曹爽随意拿捏。

于是,司马懿一面不许司马家的子弟为官,掩人耳目。一面让司马师担任中护军,统领一部分禁军。

所以高平陵政变前,司马懿和司马昭都是光杆司令,司马氏所能依仗的武装力量,就是司马师担任中护军期间阴养的三千死士。

虽说后来的政变,三千死士的价值远没有史书中渲染的那么重要。

而政变之所以能成功,关键在于司马懿联系了当时的太尉蒋济、司徒高柔,还说服了郭太后,然后以郭太后的名义,下诏罢免曹爽的大将军之职。

这让政变师出有名,不至于被扣上叛乱的帽子。

但说到底,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如果司马师也是光杆司令,想必司马懿是不敢动手的。

高平陵政变后,司空王凌不满司马懿专政,有意起兵反叛。

司马懿得知其阴谋,携司马师及其养子司马攸,征讨王凌。

平定王凌不久,司马懿去世,司马师顺势成为抚军大将军,执掌魏国军政大权。

相比于大哥,司马昭在这段时间里的存在感就逊色了很多。

在与三国相关的文学作品及影视剧中,司马懿在外征战时,都会带着司马师和司马昭,借机培养兄弟俩的军事才能。

然而据《晋书·文帝纪》记载,司马昭第一次出征,已经是正始五年(244年)了。

至于‌司马昭第一次以统帅身份领兵,则是在嘉平五年(253年)。

由于早年缺乏历练,司马昭后来的表现一言难尽。

如嘉平四年(252年)的东兴之战,魏军大败,司马师主动承担责任,随其参战的将领都没有被惩处。

反观司马昭,他在东兴之败后,询问谁应该承担责任。参军王仪说责在元帅(司马昭)。

这本是个收买人心的机会,可司马昭却一怒之下,杀了王仪。

后来面对众怒,司马师直呼“猪队友带不动”,不得不削去司马昭的侯爵,以平众怒。

由此就能看出,司马昭早期只是扮演跟班的角色,不受司马懿重视。

按照司马懿的计划,司马师是唯一接班人。

曹魏江山未来将由司马师,或者司马师的后代取代。

司马师的能力、情商、政治智慧,也足以接班。

只不过,司马师没儿子。

尽管司马昭将自己的次子司马攸过继给了司马师,但司马师死的太突然。

正元二年(255年),司马师因眼睛震出眼眶,痛死于许昌,终年仅四十八岁。

这时,司马家族内忧外患。

外有蜀汉、东吴虎视眈眈,内有魏帝曹髦随时准备收回权柄。

面对危局,如果让还不到10岁的司马攸接班,显然不合适。弄不好就家破人亡。

于是,司马家的大权才由司马昭执掌。

小跟班突然变成话事人,司马昭其实慌得一批。

由于准备不足,政治火候也不到家,所以接下来的几年,司马昭接连作出当街弑君、迫害精神领袖嵇康等蠢事。

曹髦横尸街头后,司马昭声望大减,本来都已经失去了登基为帝的资格。

但不想,司马氏命有大运,在司马昭都不看好的情况下,魏国竟然灭了蜀汉。

如此一来,司马昭起死回生,顺利进位为晋王,距离皇帝宝座只差一步之遥。

咸熙二年八月(265年9月),司马昭病死。

次年初,司马昭嫡长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

一直到这里,司马家的内部都还算和睦。

然而,该来的,总是会来的,躲不开。

以司马氏上梁不正下梁歪的“家风”,注定了一旦没人能镇得住场子,必然要骨头相残。

谁跟谁有矛盾呢?

司马炎和司马攸。

司马昭生前曾多次念叨一句话:“天下者,景王之天下也,吾摄居相位,百年之后,大业宜归攸。”

之所以这么说,除了司马昭本身喜爱司马攸外,还在于他非常清楚一件事——朝中文武听命于自己,纯粹因为他是司马师的胞弟、司马氏的代言人而已。

换了别人,如司马师和司马昭的三叔司马孚接班,效果也一样,没有任何区别。

所以,司马昭必须要仰仗已经过继给大哥的司马攸,来强调自己的执政合法性。

历史上母以子贵的见得多了,像司马昭和司马攸这种父凭子贵的,还真不多见。

基于此,司马昭只得把最好的配置都给司马攸。

这在司马炎和司马攸的政治联姻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司马昭给司马攸安排的正妃,是晋朝头号功臣贾充的女儿贾褒。而司马炎的正妻杨艳就差点意思了。

虽说杨艳出身于弘农杨氏,但此时弘农杨氏已然没落。哪比得过当下炙手可热的贾氏?

满朝文武认可司马师,希望按照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攸的顺序传承,然结果变成了司马懿—司马昭—司马炎这一系。

可想而知,司马炎的压力有多大。

故而继位后,司马炎将毕生心血都用在了对付司马攸的身上。

至于晋朝内部的各种内忧外患,司马炎根本没精力处理,只是简单的吸取曹魏缺乏宗室藩屏的教训,大封同姓诸王,出镇要地,抑制各地不断膨胀的士族。

等于是给后来的内讧埋下了伏笔。

据《晋书·列传第八》记载,司马昭病重时,担心司马炎会乱来。专门给司马炎讲了曹植、曹丕的故事,劝其与司马攸和平共处。

不过,司马炎显然没有听进去。

太康三年(282年),尚书令卫瓘、尚书张华建议司马炎立司马攸为储君。

理由很简单,太子司马衷是个低能儿,若把江山社稷托付于他,会带来灾难性后果!

朝臣们的意见,使司马炎十分反感。

他认为司马衷虽蠢,但太孙司马遹自幼聪明。

司马炎希望来个过渡承袭,以傻儿子司马衷为跳板,间接传到“好圣孙”司马遹的手中。

于是,司马炎任命司马攸为大司马、假节、都督青州诸军事,下诏令司马攸回封地齐国。

包括张华、曹志、向雄、司马骏、王浑、羊琇、成粲、刘暾、郑默、甄德、王济等重要朝臣极力反对。

司马炎不顾反对。

有的劝谏者为此遭受牢狱之灾。更有气愤致死者。

司马攸胳膊拧不过大腿,去到齐国不久就呕血而亡。

想来,司马攸最后被气死也正常——天下本该是他的。

眼中钉死了,司马炎表面上哭得十分伤心,暗地里十分高兴。

后来,司马炎觉得天下太平,没有人能威胁到自己,遂“怠于政术,耽于游宴”,使奢侈荒淫之风,广泛在统治阶级中蔓延。

太熙元年(290年)四月,司马炎在洛阳含章殿驾崩。

不久后,司马衷即位,即晋惠帝。

当初司马师能顺利接班,是因为其能力、情商、政治智慧,都不差,镇得住场子。

司马昭、司马炎沾了大哥、大伯的光,勉强也能镇得住场子。

现在司马衷的智商无力处理国家大事,镇不住场子,皇权也就不出意外地落到了以外戚杨骏为首的三杨手中。

司马衷的丑媳妇贾南风不服,与杨骏展开权力争夺赛。

八王之乱的祸端,也由此拉开历史大幕。

元康元年(291年)六月,八王之乱第一阶段结束。

在此期间,两个大臣杨骏、卫瓘被杀,两个藩王司马亮、司马玮丧命。

之后的八年,未有战乱。这种社会安定的局面本来可以延续。

然而贾南风看司马遹不顺眼,将其暗害。

这一下,坏事了。

前面说过,司马氏的家风不好。

没办法,有司马懿这个”榜样“,家风能好就是见鬼了。

更要命的是,司马炎当初的分封,还犯了一个致命错误。

即分封的诸王公,大多在京城周围。

这样部署,固然可以依靠藩王制衡门阀士族。

可一旦皇权势微,藩王作乱,就没人能站出来制衡藩王,拱卫皇帝了。

司马遹遇害后,赵王司马伦伪造诏书,以杀太子的罪名,发兵搜捕贾南风,并将贾南风毒杀。

不久,司马伦又伪造诏书,废晋惠帝,自立为帝。

外地的藩王们一看,还能这么玩?

于是乎,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实力派先后登场,打得生灵涂炭,元气大伤,给北方少数民族进攻中原创造了机会。形势也因此彻底失控。

中原大地迎来了史无前例的浩劫。

0 阅读:4

佳霖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