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宁王府下篇:朱宸濠率大军造反,却被一代圣人王阳明迅速平定

楼哥看明史 2024-10-21 22:05:07

前言:庄惠世子是献王嫡长子,靖王则是庄惠世子嫡长子,到了第四代宁王朱觐钧,在《明史·诸王世表》中,也将其称为靖王嫡长子,这是错误的。

朱觐钧原封上高王,如果他是嫡长子,理应被封为宁世子,可是他没有。亲王嫡长子为王世子,这是《皇明祖训》中的明文规定,绝不会以亲王本人对嫡长子的好恶而有所改变。

南昌宁王府旧址

此外在出土的朱觐钧圹志之中,明确写着其本人“正统十四年九月初三日庶生”。号称最最权威的《明史》,就是这样的让人想说爱你不容易。

第四代宁王

宁康王朱觐钧

朱觐钧,宁靖王庶长子,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封上高王,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袭封宁王。

当年宁靖王被革去三分之二的岁禄,现在新王袭爵,朝廷给面子,下旨全额予以恢复。对此朱觐钧得陇望蜀,向朝廷奏请恢复已经被革除的南昌护卫。对此当朝皇帝明孝宗朱祐樘拒绝的也很直接,这是当年皇祖(即明英宗朱祁镇)的决定,我可不敢更改。

戊戌,宁王觐钧奏乞调南昌左卫仍为本府护卫。上曰:“王府护卫,皇祖改调。自有定制,已经岁久。今岂可轻变?不允。”—《明孝宗实录卷一百四》

位于宁王府附近的章江门

然而朱觐钧的事迹也就这么多了,甚至都不如祖父庄惠世子有存在感。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六月,朱觐钧去世,终年四十九岁,谥曰康。谥法“温柔好乐”曰“康”。

第五代宁王

宁庶人朱宸濠

朱宸濠,宁康王庶长子,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封上高王,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袭封宁王。

受“成王败寇”的传统思想影响,朱宸濠既然造反失败,那么围绕他的一切都是负面的,比如其生母冯氏,就被《明史》记录为“故娼”。冯氏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去世,享年六十二岁,生前被封为宁康王次妃,其墓位于南昌市郊梅岭山麓,出土的圹志可把她夸成了一朵花。

妃以淑榲继配宗藩,受册推封,贵富兼备,且有嗣宁王为之子。恩荣终始,恤典隆重,夫复何憾焉。—《皇明宁康王次妃冯氏圹志》

宁王朱宸濠剧照

袭爵之初,朝廷对朱宸濠还颇为优待。比如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的时候,宁王请求用琉璃瓦来盖造宫殿,巡按江西都御史林俊认为近来“人民滋困,盗贼未息”,予以强烈反对,但明孝宗朱祐樘却给了朱宸濠这位堂叔面子。

等到明武宗朱厚照即位后,宁王一脉更是隐隐有咸鱼翻身之态。比如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的时候,朝廷特旨赐宁府音乐院色长秦荣等四人冠带。礼部对此明确反对,认为王府音乐院,不可与朝廷教坊司相提并论,但武宗却特旨允许。

礼部议故事亲王之国虽拨有乐工,原无冠带例。况王府音乐院,与天子教坊司事体有间。上特允之,濠僣拟之心自是日滋矣。—《明武宗实录卷二十五》

按照《实录》的说法,朱宸濠自此有了不轨之心。要实现自己造反成功的梦想,第一步是恢复宁王府的护卫,不然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大太监刘瑾剧照

经过对京师政治生态的分析,朱宸濠决定从深受皇帝信任的大太监刘瑾身上打开缺口。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五月,虽然兵部极力反对,但经过刘瑾的运作,已经革除了五十余年的南昌护卫得以重新恢复。当年十二月,朱宸濠又因为有“孝行”,得以增禄米二千石。然而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刘瑾倒台后,南昌护卫再次被革除。

丁未,复革宁府护卫。天顺初宁靖王有罪,革护卫为南昌左卫隶江西都司,已五十余年。刘瑾纳宸濠赂,矫诏复其护卫。至是科道以为言,兵部请改正,故再革云。—《明武宗实录卷六十六》

刘瑾死后,明朝爆发了刘六、刘七起义,并且很快席卷南北直隶、山东、河南、湖广等地。当时南昌知府李承勋力主招抚,大批义军放下武器杂处于南昌城中,日后都被朱宸濠所招揽。

内阁首辅杨廷和剧照

到了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的时候,朱宸濠派人赴京“遍贿当路”,得以再次恢复南昌护卫。虽然史书把锅扣在了兵部尚书陆完、锦衣卫指挥钱宁等人的头上,但实际上内阁首辅杨廷和也并不干净,以至于虽然大学士费宏对此极力反对,依然无济于事。

奏既下,完在朝迎谓宏曰:“宁王求护卫,可与之否?”宏逆知其意所在,婉词讽之曰:“不知革之以何故也?”完厉声言:“恐不能不与耳。”宏应之曰:“若是,则宏不敢与闻。”—《明武宗实录卷一百十一》

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六月十四日,宁王在封国南昌起兵造反。在檄文之中,朱宸濠称“我祖宗不血食者今十有四年”,意思就是当朝皇帝朱厚照,并非是孝宗朱祐樘的亲儿子,打算从根本上否定武宗的法统。

明武宗朱厚照剧照

宁王大军行动很快,十六日攻陷南康府(今江西庐山市),次日又占领了整个江西的兵家必争之地:九江府。

七月初一日,朱宸濠留堂侄宜春王朱拱樤、内官万锐等人镇守南昌城,自己与瑞昌王朱拱栟一起率领水师十万,分乘战船千艘出鄱阳湖,蔽江东下,目标直指南京。南京是大明的留都,有太祖的孝陵,有气势恢弘的皇宫。一旦占据南京,不但天下震惊,宁王还可以在此直接即位登基,与京师的武宗分庭抗礼。

七月十三日,朝廷收到了南京方面传来的急报。皇帝打算亲征,杨廷和却认为“命将讨之”就够了。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大明王朝此前的两次亲王造反:燕王之乱中建文帝朱允炆选将出征,结果被人一路反推到京师,最终自己在奉天殿自焚殉国。汉王之乱中明宣宗朱瞻基御驾亲征,结果迅速地便平定了叛乱。现在杨廷和阻止武宗亲征,他安的什么心?

大学士杨廷和等言:“兵部会奏,计虑已悉,经今三日未奉明旨,道路传言圣驾欲往亲征。臣等闻之,不胜惊惧。宸濠怀奸稔恶,已非一日。特以朝廷待之素厚,兵端无自而起。前闻圣驾有南巡之旨,其心已自不能无疑。今又闻圣驾亲征,自谓罪在不赦。必将借此为词,不量逆顺,聚集党恶,抗拒王师。”—《明武宗实录卷一百七十六》

笔者真是无语,叛军已经攻占了南康、九江,杨廷和你还在讨论宁王会不会“抗拒王师”,玩呢?

王阳明剧照

就在文官们与皇帝扯皮之时,赣南巡抚王守仁已经集结部队,并且主动出击,趁虚偷袭了南昌。当时城中精锐都已经被朱宸濠抽调,王守仁调集了八万余人包围南昌城。大炮一轰,官军蜂拥而入,随即展开无差别掳掠。城中死者数万人,连未参与叛乱的宁藩宗室都死伤无数。

守仁复搜捕诸逆党,日戮数百人。军士因纵掠郡王、将军、仪宾邸第,以及富室无不被害。濠府中诸蓄积甚富,亦多失亡者。宫人闻兵入,惶惧纵火自焚,或相率盛服而缢,一室中有至数人者,臭达于外,所存惟羸病数十人而已。—《明武宗实录卷一百七十六》

听闻老巢失陷后,朱宸濠全军回援,但却在鄱江南岸的八字垴,被王守仁用火攻击败。宁王本人,及世子、瑞昌王等均被俘虏,宁王妃娄妃不愿受辱,投水而死。

宸濠之乱时宁藩世系图

巧合的是,就在同一天,即七月二十六日,朝廷正式昭告天下,削去朱宸濠的“封爵属籍”。八月二十二日,武宗亲率大军南下。有人可能会有疑问,宁王都抓住了,武宗所谓的亲征岂不是多此一举?

其实我们可以反过来想一下,宁王造反,居然有那么多人响应,可见南直隶一带的局势,已经失控到了何种程度。这样严峻的局面,武宗率领大军南下,明显有着震慑宵小,乃至秋后算账的意味。

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闰八月,朱宸濠及叛乱宗室都被押解到南京。武宗下旨除去他们的桎梏,然后派禁军伐鼓鸣金再将他们活捉一次。月底的时候,皇帝率军返回京师。途中为了防止出意外,武宗一直让宁王所乘坐的舟船与自己的御舟衔尾而行。

明武宗朱厚照剧照

然而当年十月抵达通州之后,皇帝经过一番考虑,却突然下诏赐朱宸濠并其诸子自尽。后世文官们写史,认为武宗仓促处死宁王,是为了回京之后就迅速到北方边关巡幸。其实他们也不想想,真的让宁王见到内阁首辅杨廷和,到底会是谁尴尬?

上曰: “宸濠等得罪祖宗,朕不敢赦。但念宗枝,姑从轻悉令自尽,仍焚弃其尸。”上之北还也,每令宸濠舟与御舟衔尾而行,意甚防之。及驻通州,谓左右曰: “吾必决此狱。”—《明武宗实录卷一百九十四》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尽管释放出了善意,皇帝陛下在回京见到群臣之后即刻吐血犯病,并且最终于次年三月驾崩。这其中到底有没有鬼,恐怕也就是天知地知杨廷和知了。

宁府宗理

宁王之乱后,宁王妃娄氏投水自尽,瑞昌王朱拱栟在押解途中自尽,朱宸濠本人并诸子及宜春王朱拱樤则在通州被赐自尽。

明代亲王府大门

除去此前已经因罪及绝嗣除国的:临川国、新昌国、信丰国、石城国、钟陵国以外,宁藩仍然保持郡王身份的还有三家:乐安国、弋阳国及建安国。对于这部分宗室,朝廷同样会设置宗理来予以管理。

弋阳端惠王朱拱樻

朱拱樻,弋阳庄僖王朱宸汭嫡次子,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袭封弋阳王,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兼暂理宁府事。为了加强这位弋阳王的权威,朝廷还特意破例在其府中设引礼官二员。

癸巳,弋阳王拱樻请府中设引礼官舍人。礼部覆郡王旧无引礼舍人。但王管理府事,体貌稍异似亦可从。得旨准设二员。—《明世宗实录卷四十六》

宁献王朱权剧照

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的时候,朱拱樻提出献王、惠王“不获庙祀”,令人痛心疾首,希望朝廷开恩立庙致祭。礼部也认为二王“祀不宜绝”,世宗随即下诏为二王立庙,并命朱拱樻以郡王身份对其进行祭祀。

此后朱拱樻隐隐以亲王自居,不但和宁藩大宗元老、建安王朱觐鋉有矛盾,还因为试图祭祀宁藩的山川和社稷,被礼部弹劾为过于僭越。朱觐鋉死后,袭爵建安王的朱宸潚对朱拱樻也不服气,不愿意在岁时朝贺的时候去弋阳王府行礼。

之所以不让建安王暂理府事,在于他们和朱宸濠都同出于靖王一脉,血缘最近。而弋阳王出自于惠王一脉,而且当年和靖王矛盾极深,朝廷这也是深谙制衡之道。因此朱宸潚真的不敬本府宗理,立刻遭到了朝廷的训斥。

初江西诸郡王岁时朝贺俱在弋阳王府行礼。至是建安王宸潚以己尊属,不欲随班。因遣校尉张益上疏称病,请岁时得自从其府行礼。诏责潚不敬。令恪遵典礼,不得妄奏。—《明世宗实录卷二百七十五》

嘉靖三十年(公元1552年)九月,朱拱樻去世,谥曰端惠。

三府分管各宗

嘉靖三十年(公元1552年)十月,端惠王长子朱多焜奉旨管理府事。对此另外两家在宸濠之乱中得以幸免遇难的郡王:建安王朱宸潚、乐安王朱拱椤极为不满,上奏朝廷称弋阳王一脉“不宜世袭管理”。

明世宗朱厚熜剧照

经过礼部的研究,也认为宁藩地位特殊,确实不宜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最终做出了让建安王、乐安王、弋阳王三家郡王分管剩余五府府宗室(钟陵王府、石城王府、瑞昌王府、临川王府、宜春王府)的决定。

乙亥,初命江西建安、乐安、戈阳三王府分管各宗室。建安以钟陵一府附之,乐安以石城、瑞昌二府附之,戈阳以临川、宜春二府附之,凡事转奏、行庆贺等礼轮次从尊。仍更赐弋阳王印,革去管理旧名。—《明世宗实录卷三百九十一》

结语:三家分管宁府运行几年后,瑞昌国宗室在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提出改受弋阳王管理,得到了朝廷的同意。首封瑞昌王朱奠墠,和首封弋阳王朱奠壏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可能觉得彼此关系更亲近。不过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朱多焜去世后,弋阳国也因为绝嗣而除国,此后宁藩宗室如何管理已不可考。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义军攻入北京,末代皇帝朱由校自缢殉国。清军入关后击败李自成,随即南下席卷天下。面对国破家亡的绝境,宁藩宗室奋起抵抗,续封瑞昌王朱议沥、续封石城王朱议淄、续封宜春王朱议衍相继战死于反清战场之上。如此表现,对得起他们那位骁勇善战的先祖宁献王朱权。

0 阅读:57

楼哥看明史

简介:主攻明史,希望能用不同的角度,看不一样的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