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全国农业农村厅局长会议上强调,要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加力推进乡村产业提质增效。
2022年起,农业农村部会同财政部启动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把乡村产业带头人培养成能够引领一方、带动一片的领头雁,两年来培育“头雁”3.58万名。
从专攻种植养殖到研究渠道对接,再到谋划产业蓝图和萌发品牌意识,“头雁”之间取长补短,相互借鉴,上下游的生态联系更加紧密。
著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专家、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农参编辑部主任铁丁老师指出,品牌建设要围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来进行,品牌是有力推动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以及种粮大户实现优质优价的好钥匙,同时也是整合农业资源的好抓手,乡村振兴的好工具。
种养结合:简单直接的风险控制
“家有千万,带毛的不算”“风雨旱涝,看天吃饭”,自古以来,种植和养殖都有自身最大的难处,风险控制就成了农业生产的重中之重。
在“头雁”学员的圈子当中,通过资源对接,相互借鉴进行种养结合的也不在少数。
交大“头雁”孙翠玲是养猪大户,她创办烟台市开心农场已经有了1500头母猪,10万头育肥猪的规模。尽管目前猪价较为稳定,在国家的生态养殖政策引导下,她依然在继续钻研猪粪绿化、循环养殖等环保模式。
“通过在上海交大“头雁”学习以后,受到了产业融合发展方面的启发。下一步大的动作会进入到种植农业,因为烟台这个地方面临一些果树老化的问题,还有就是山地、梯田的耕作有一些不方便。而芦笋能适应这种环境,我想准备大力发展一下芦笋产业。芦笋的个体收入不次于苹果的年收入,能够进一步提高我们养殖户的综合收益。”
“华淼芦笋”是河南省“头雁”张国锋创立的品牌,芦笋的健康前景好、适应能力强,不仅在鹤壁市带动种植户1730多户,还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芦笋新品种。孙翠玲计划和张国锋展开合作,充分调动“头雁”的资源互补,丰富产业生态。
依托环境优势发展种植业,是很多“头雁”用来改善自身产业结构的一大出口,特别是针对一些目前市价出现显著波动的行业,“种植+养殖”模式成为了稳定收入的一剂良药。
近年来,牛价持续走低,不少养牛人都开始寻找产业上的变通。山东省淄博市润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孙红霞,为了解决牛肉价格的低迷对小型农牧场的冲击,她将剩余的牛奶制成奶粉,建立了自己的奶粉品牌“鑫思露”,这样既能多一条路子挣钱,还能解决牛奶产能过剩的危机。
此外,为了应对牛市场的持续寒冬,孙红霞结合养殖场和当地农业发展情况,构想出了适合养殖场的“一村一块田”种养模式,唤醒了村集体的“沉睡资产”。
“我们在周围农村流转了600亩耕地,种植小麦和全株玉米。玉米是配方的重要成分,我们每年留存的全株玉米大概值160万元。”孙红霞将收获的玉米做成饲料,小麦准备做成全麦面粉销往大城市,主打无增白剂、增加剂的绿色健康食品。
种养结合的模式让养殖场和农户实现了双赢,养殖场处理了牛粪、获得了高质量饲料,村民们通过流转土地也能获得一笔收入。养殖场牛奶销售额一年700多万元,加上种植的收入,奶牛场一年的总收入能达到900万元。
回望农业历史,尽管我国农业在人均耕地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却始终保持着经久不衰的活力,探究其背后的原因,中国自古以来实行的农牧结合经营方式,通过农业滋养畜牧业,又以畜牧业反哺农业,这一策略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头雁”之间的合作共赢,规避发展风险,增强了产业链韧性,成为筑牢品牌基础的关键措施。
食品加工:上下游融合的产业链
有效避免价格波动的另一个有效方法,就是提升产品的标准化和产业化,获得稳定的市场定价。
在“头雁”学员的社群当中,从事食品加工业的企业往往为第一产业提供了食品代加工的支持。例如山东省高密市昊政种植养殖家庭农场的金蝉,经过与济宁鸿润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开发金蝉的深加工预制产品,让金蝉这一小众的农产品也能进入当下火爆的零食赛道,开辟大市场。
在过去的十年里,安徽省濉溪县的肉鸽产业蓬勃发展。随着人们对养生的日益重视,鸽子的市场需求持续攀升。当地不仅拥有丰富的饲料资源,还致力于对肉鸽品种进行改良。
“虽然说是2000多万的产值,但是我们只搞养殖,连白条鸽都没有,别说是鸽子的加工成品了。”当地的“头雁”带头人马迪在培训当中认识到了农产品走向食品的重要性,只有加工才能增加鸽子的价值,马迪意识到了问题所在,积极进行市场调查,发展鸽子的预制菜产品——他瞄准了当下最流行的养生鸽汤、脆皮乳鸽、卤鸽子三种。
为此,他还向一些食品加工行业的“头雁”同学请教经验,以期更好地推动项目的实施与发展,建设更加完善的智慧化肉鸽养殖基地,引进预制菜加工技术,打造一个从肉鸽养殖到屠宰、食品加工三产融合的发展基地。
从农到食,是“头雁”品牌内生创造力的一大展现,也正如著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专家、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农参总编辑铁丁老师指出的,“农产品”如何转化为“食品”,是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农业品牌产业化的核心动力。
“头雁”合力,成为跨越品牌建设的“死亡之谷”的有力一步。
参与区域品牌:借势溪流入海
上游追求深度产品化的同时,下游的食品企业也借助特色农产品有了新的升级。以“头雁”张虎所在的鸿润食品举例,通过与当地著名的“泗水地瓜”区域公用品牌联名,开发出一款用泗水地瓜粉裹浆的香煎鸡排,在口感上进行创新,拉开了与市面上普通鸡排产品的差异。
区域品牌的力量,在村集体经济当中起到的作用更加明显。在河南鹤壁集镇毕吕寨村,作为交大“头雁”的党支部书记毕秋生带动村民共同发展小米产业。2023年,毕吕寨村“金凤岭”种植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级生态农场。毕吕寨村小米因其独特品质被评为国家级名特优新农产品和国家级A级绿色食品,打响了品牌知名度。
随着小米产业的兴旺,村庄环境的改善,在外务工的村民们纷纷回家,“金凤岭”的生态农场日益壮大,毕吕寨村的油菜籽、蜂蜜、红薯粉条等农副产品也陆续出品,周边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忠实粉丝。
湖北省“头雁”洪湖市乌林镇胡范村村书记胡勤习,每天忙着直播带货,他说,卖得最好的就是洪湖藕粉。
作为著名的地理标志品牌,洪湖莲藕被纳入农业农村部精品培育计划,以及全国快递服务现代农业金牌项目、“土特产”推荐名录,集中力量进行资源和推广,在电商与直播带货的浪潮中销量与市场占有率持续攀升。
村书记胡勤习进行直播选品时,将区域品牌与村集体的产品一同上架介绍,利用洪湖的绿水青山作为产品品质的背书,加以详细的讲解和环境展示,不到一年,村里直播带货的销售金额超过100万元。
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联合印发《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实施方案》当中指出,与现代乡村产业需求相适应、与乡村建设发展相协调,能够引领一方、带动一片的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领头雁”。深入参与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把“头雁”的企业品牌打造成区域公用品牌的样板,是每位“头雁”的目标,也是联农带农的金钥匙。
结语
“头雁”象征着一群农业领域的精英和新时代的新型农民,政策的扶持之外,他们的内生动力亦不可小觑。
他们不仅在产品上追求卓越,更在服务和营销上不断突破,通过互联网平台,将传统农业与现代电商相结合,拓宽了销售渠道,提升了品牌影响力。这些“头雁”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农业产业同样可以拥有无限可能,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