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七年(624年)夏,长安酷热难耐,李渊携秦王李世民、齐王李元吉前往城外的仁智宫避暑,至于太子李建成,则负责留守长安。
不曾想,刚离开长安没几天,东宫郎将尔朱焕、校尉桥公山来到了仁智宫告密,说太子派他们运输一批盔甲给庆州都督杨文干,有造反嫌疑。
杨文干是东宫侍卫出身,和李建成关系匪浅,莫名其妙送盔甲,显然不对劲。
政变如此轻松的,数千年,仅此一位
平心而论,李渊并不相信自己的儿子会谋反,但现在都知道李世民和李建成斗的厉害,保不齐李建成要先下手为强,为防万一,李渊假意说有要事相商,打算将李建成诓到仁智宫后扣押他。
李建成接到诏令后,顿感事情不妙,偷偷派人一打听,就知道自己私运盔甲的事情被人告发了。
私送盔甲是违法行为,但这是属于有些事不上秤没有四两重,上了秤一千斤也打不住的事,可大可小,但在储位争夺的档口,再小的事情也会被放大,这让李建成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去,还是不去呢?
最终李建成还是去了,不去,肯定死路一条,去了,解释一下,还有一线生机。
刚到仁智宫,还没听李建成解释,李渊就将其拘留了。
至于李建成到底有没有谋反,李渊让司农卿宇文颖召杨文干来对质一下,想法不错,但事情的走向有些出乎意料:杨文干真的谋反了。
杨文干谋反,朝野震惊,这下子李建成似乎坐实了谋反的事实,李渊大怒,安排李世民前去平叛,并且承诺,凯旋之日,立世民为太子之时,至于李建成,则贬为蜀王。
李世民信心满满,以他的能力,平定杨文广之流不费吹灰之力。
谁曾想这杨文广忒不给力,大军还没到就被属下干掉了。
只是李世民凯旋后,李渊却闭口不谈立太子之事,至于原因嘛,自然是回过味了。
李世民
李渊虽然暴怒李建成要谋反,但冷静下来进行调查后,发现李建成私送盔甲与杨文干谋反没有联系,而且秦王府的人有意将私送盔甲与谋反挂钩,有栽赃之嫌。
最终李渊各打五十大板,处罚了东宫和秦王府的官员,剩下的一切照旧。
这件事,就以李渊和稀泥的处理方式结束了,但却不知道,这件事算是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斗争公开化的开始。
说实话,手心手背都是肉,李渊只能勉强维系了太子与秦王之间的平衡,但不久,又出了幺蛾子了:太子毒杀秦王。
原来某日李建成邀请李世民赴宴后,李世民喝的直接吐血数升:
后又与元吉谋行鸩毒,引太宗入宫夜宴,既而太宗心中暴痛,吐血数升,淮安王神通狼狈扶还西宫——《旧唐书》
看看《旧唐书》的记载,如此惊险的毒杀,却是让人产生怜悯和同情。
至于李建成是不是真的要毒杀李世民,就见仁见智了,反正李渊得知后,第一时间就赶来了,身边有那么多的御医,随便一问就知道是不是中毒,随后就作出了一个决定,让李建成不要半夜找李世民聚了。
这里面的暗示和敲打的意味很明显,就是李渊知道是有人使坏,但再也不能出现这种情况了。
这么一看,就是李渊偏袒大儿子,但李渊有什么办法呢?都是自己儿子,总不能坐看儿子互相残杀吧。
对于李渊来说,手心手背都是肉
思来想去,李渊决定将李世民赶到洛阳去,来个眼不见心不烦。
李世民倒是乐意,去洛阳那就是鱼入大海,鸟上青霄,此后不受笼网之羁绊也,只要等老头子驾崩,日后皇位还不是任自己索取。
但李建成不乐意,天子脚下,兄弟俩都斗成这样了,让李世民去洛阳,无异于放虎归山,自己哪里斗得过?好说歹说,终究还是让李世民留了下来。
说实话,从政治角度来看,在长安的太子系的优势还是很大的。
撇开太子地位不谈,尽管李世民建立了功勋,但这些功勋都是对外的,在内部并没有变的特别稳固。
在外患依旧存在的情况下,李世民是李唐集团必不可少、不可或缺的核心支柱,因而这时候保存李世民,才能保存他们自己。
隋末割据势力
在武德晚期的天下群雄基本被扫平的情况下,已经没有了致命的外患。
一旦外部压力消失或者减轻,李唐内部的形势就会急剧的恶化,毕竟现在不需要保存李世民就可以保存他们自己了。
这时候李世民是否继续存在下去,只能取决于李世民现在是否可以满足他们的其他利益了。
此时的李世民如果妨碍了别人的蛋糕,比如天策府权力过大,阻碍其他人,势必成为大家的眼中钉。
这个时候,李世民能做的只有两条路,要么为别人争取更多的利益,要么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
假如此时的李世民已经失去了自己的嫡系,那么他就失去了为自己争取利益的可能,距离物理消灭或者政治死亡就不远了。
因而将李世民留在长安后,太子系的对付李世民的办法,就是剥离李世民的嫡系,将他当成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剥光,直到最后消失。
第一个动的人就是程咬金。
武德七年(624年)秋天,程咬金被调往偏远的康州担任刺史,随后又将房玄龄和杜如晦这两位秦王谋臣赶出天策府。
不久又趁着突厥寇边的事后,命李元吉出征,点将的时候将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段志玄等人都安排上线。
很显然,李建成就是寄希望于小刀割肉,一点一点将李世民势力剪除。
受到如今温水煮青蛙理论的影响,很多人认为李建成这样做,算的上挺高明的。
但大家真正了解过温水煮青蛙吗?事实上,温水煮青蛙需要一个特别慢的升温速度,这样才能破坏青蛙肌肉的运动能力,导致青蛙失去运动能力之前不能察觉到危机。
温水煮青蛙,最主要的就是把控升温率
但升温稍微一快,青蛙就会立刻察觉到温度变化,从而迅速跳出陷阱。
李建成最后败的原因,恰恰就是这个升温率太高的原因。
看李建成小刀割肉剪除自己势力,李世民又不是傻子,作为沙场老将,这么慢节奏的钝刀子杀人,他难道看不到吗?
最正确的做法就是继续将李世民捧到高位,然后逐渐将其转化为官僚,将其部属逐渐分遣出去,有意无意的制造一些聚集地。
这么一来,方便形成小集团,又可以针对小集团进行分化和瓦解。
虽说这个过程中,一部分忠心于李世民的小集团会起兵造反,但直接平定就是,另一部分则会屈服投降,对这部分人进行赏赐,然后牵着他们反戈一击。
而在这个分化瓦解过程中,始终要让李世民相信,将来会更好。
可惜李建成直接奏请将李世民的部属归并到自己的旗下,也不管他们服从不服从,这就从一开始违背了斗争的最基本原则:不要过早暴露意图。
当然,这也是温水煮青蛙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则。
只是这么一来,反而让李世民获得了一个战略优势,大家都知道现在亲王处于一个被打击的位置,但没人预料到他会主动反击,反而促使李世民获得了避免过早暴露意图的优势地位。
李世民
而且太子系此后又犯了一个错误,即在高层和外围打算得太多,所有的斗争策略都是局限于弯弯绕、迂回手段等和平斗争的方式,在最基础的执行体系上,没有做好充足的防范,换句话,太子系忽略了最直截了当的战斗方式。
当然,这也是太子系长期在后方的缘故,与李世民这样直接沙场争雄的人经受的锻炼不同,备受“先为不可胜”思想所影响。
这么一来,完全给了李世民一次干脆利落的反击。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三日,李世民上奏,说太子和齐王秽乱内廷,这让李渊暴怒不已。
倒不是暴怒儿子给自己戴绿帽,而是因兄弟相争,居然玩这么下三滥的诬告,家丑不可外扬,宣扬出去,臣民如何看待自己?
李渊当即决定,次日早朝当面对质,看看李世民到底卖什么药。
对于李建成来说,此举就是秦王最后的挣扎,泼脏水这种最低级的手段都使出来了,黔驴技穷咯!
六月初四日,李建成和李元吉满怀希望在早朝上看李世民的笑话,毕竟有没有秽乱内廷,他们比谁都清楚。
殊不知李世民回去后就和心腹们商议如何夺权了。
经过商议,李世民安排八百名心腹潜伏到海池子一带,靠近玄武门,而镇守玄武门的将领是常何,他早已被李世民收买,成为李世民的人。
为防止李渊突然出现,他则命人软禁了李渊,让其无法探知宫外消息。
至于一帮大臣,则矫招诓骗到船上以挟持,这些举动,都是在李建成和李元吉眼皮子底下进行的,可见蛰伏起来的李世民,早就将宫廷内外的禁军都安排和收买了。
而后的结局大家也知道了,李世民仅仅一个上午,就干净利落的夺取了储位,除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平常百姓,毫无波及,堪称一场教科书级别的夺权。
玄武门之变
说实话,对于李世民而言,玄武门之变是自己在极度弱势的情况下,依旧有能力在皇宫重地发动政变。
但反过来,这也意味着,从一开始,李世民就有能力在更好的条件下组织政变,毕竟此前的李世民,不管在力量上还是将领上,都更加充足,分队统帅人选和战场突击方向更加完备。
换句话说,不是李世民选择这一刻动手,而是他之前已经保持了最大的克制罢了。
李建成败在哪里呢?固然是提早暴露了目标,但毕竟对抗不可避免,很多目标一开始就暴露了,所以一味讲隐藏目标是不切实际的。
问题就出在执行上,李建成温水煮青蛙做不到,小刀割肉也不是不可以的,最关键的就是抱有“先为不可胜”的思想。
小刀割肉的前提是李建成要有阻止李世民发动军事政变的能力,在这个基础上,才可以架空或者消灭李世民,只有这样,才可以选择温水煮蛙还是小刀割肉。
很显然,军事上,李建成不比李世民更加卓越。在政治上,他并不比李世民更加成熟。
对于李世民这样一个高手来说,面对菜鸟,有无数的办法可以取胜,你的战略再完美无瑕,都可以在执行中找到一个弱点,然后一剑封喉。
李世民选择玄武门,只是因为这样省事而且这样可以成功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