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嗣源:一位被忽视的权谋帝王,大字不识一个,却稳坐了八年江山

梨评历史 2024-12-03 19:03:20

同光四年(926年)二月,因魏州兵变,李存勖打算御驾亲征,大臣皆言不可,无奈之下,改派元行钦前去平叛。

结果元行钦在前线连连失利,叛军不仅未能消灭,反而愈演愈烈,只能启用被软禁的义兄李嗣源前去平叛,这李嗣源带着亲军刚到魏州,还没来得及商议军情就被一帮属下裹挟着称帝,李嗣源大声呵斥,没想到此前平叛的元行钦害怕李存勖怪罪自己,也撺掇其称帝。

就在李嗣源为难的时候,女婿石敬瑭也认为当今圣上倒行逆施,李嗣源作为老晋王义子,理应站出来,李嗣源默然不语,算是答应了。

李嗣源是五代黄袍加身第一人

随着李嗣源的倒戈,曾经跟随李克用却在李存勖麾下郁郁不得志的河东宿将纷纷响应,而后梁降将也趁机浑水摸鱼。

得知义兄也反了,李存勖既是震惊又是愤怒,眼下唯一能依靠的只有伐蜀归来的李继岌大军了,李存勖打算逃出洛阳与其汇合,不料半路死于伶人马直指挥之使郭从谦之手。

李存勖既死,李嗣源在前往洛阳的路上毫无阻碍。

进入洛阳后,当即命人找到李存勖遗骸,对着李存勖的遗骸又是唏嘘又是抹泪,随后表示,大家各司其职,等魏王李继岌(李存勖之子)回到洛阳后继位。

对于一帮大臣来说,自己倒向李嗣源是为什么?不就是为了获得从龙之功吗?将皇位交给李存勖一系,这帮反叛之人岂有好下场?

一时间众大臣纷纷劝进,尤其是宰相豆卢革表示:“国不可一日无主,纵观四海,除了令公您再也无人能挑此重担。”

李嗣源又认为自己无德无能,岂能坐上这皇位?

最终在豆卢革等人的再三劝进下,李嗣源答应先摄政,等李继岌回来再说,没想到李继岌伐蜀大军在半路内讧,李继岌自缢殉国,李存勖其他儿子要么被杀,要么不知所踪,李嗣源只能“无奈”登基。

四月二十日,李嗣源在李存勖的灵枢之前称帝,以示自己皇位继承于李存勖而非篡位,并改元“天成”。

这一年,李嗣源五十九岁,以年近六十的高龄登基,算是历代登基帝王里年纪较大的几位了。

而为了安抚前朝旧臣,李嗣源任命心腹安重诲为枢密使,带着李继岌大军回归的任圜为宰相,除此之外,前梁宰相郑钰和李存勖时期的豆卢革与韦说依旧担任相位,其他官员也各有封赏。

年近六十的高龄登基,算是历代登基帝王里年纪较大的几位了

01

对于李嗣源来说,让前朝旧臣担任宰相只是权宜之计,等时机到了之后就要扶上自己人马,而李嗣源属意的宰相就是冯道。

早在李存勖时期,冯道就是李存勖的内定宰相,奈何冯道父亲去世,只能回乡守孝去了,三年孝期已满,但李存勖却身死了,好在李嗣源也对他非常欣赏,打算提拔他为宰相,只是冯道守孝三年,在后唐没啥资历,只能先命他担任端明殿侍讲,准备找个机会将他塞进去。

如今宰相府里有四位宰相,分别是任圜、郑钰、豆卢革与韦说。

任圜算是五代时期难得的内政人才,刚上任就推行改革,一时间府库充赡,朝廷修葺,军民咸足,内外有口皆碑,不能动他。

冯道是五代官场不倒翁,一直活到后周柴荣时期,且始终担任宰相

至于郑钰,虽然能力不行,但是后梁的宰相,任用他,可以安抚一帮后梁的旧臣,而且郑钰是张全义的嫡系,这个张全义就是当初向李存勖推荐李嗣源北上平乱的人,其名字是由唐僖宗所赐,名望极高,于情于理,李嗣源也不能动他。

剩下的只能动豆卢革与韦说了。

和郑钰一样,豆卢革与韦说能力也很平庸,但仗着从龙之功,一点都不把李嗣源这个大老粗放在眼里,而且二人又喜欢结党攀附,收受贿赂,简直就是活靶子。

李嗣源就暗中授意和他们不对付的谏议大夫萧希甫上书弹劾他俩。

这二人屁股本就不怎么干净,现在又被谏议大夫盯上,天成元年(926年)七月,李嗣源下诏罢免了他们宰相之职。

虽说宰相位置空缺了两个,但朝廷内外早就盯上这个位置了,其中争的最激烈的就是安重诲和任圜。

安重诲是李嗣源的心腹,笼络了郑钰和另一位枢密使孔循,而任圜则是老晋王李克用的侄女婿,有一帮河东老将支持,二人势力旗鼓相当,斗的难分难解,都想在宰相位置上安插自己人。

经过这么多年风风雨雨,李嗣源也知道他们的心思,一个是心腹,一个是老晋王侄女婿,都不好强行站位,为了公平起见,让他们各自推荐人选,由自己拍板。

任圜选择李琪,李琪梁太祖朱温的掌书记,才能方面没的说。

但安重诲认为,李琪虽有才,但气度不足,而且还贪财不廉,岂能当宰相。

轮到安重诲推荐了,安重诲推荐的是太常卿崔协,但这个崔协不学无术,连字都不认识几个,如何能当宰相,但因为追随安重诲,自然得到推荐。

如此一来,又得到任圜的反对:“协虽名家,识字甚少。臣既以不学忝相位,奈何更益以协,为天下笑乎!”

你推荐的我反对,我推荐的你反对,几个人为了争夺宰相位置,在朝廷上你喷我骂,李嗣源坐在上面就是不说话,等他们斗累了,才说自己也要推荐一位。

李嗣源要推人,大家默不作声,看看李嗣源到底要推荐谁,结果李嗣源轻飘飘地说自己要推荐易州刺史韦肃,听到这个名字,大家都愣了,因为大家都没听说过他。

随后李嗣源也拿出推荐的理由,表示自己困难之际,韦肃曾经帮助过自己,而且韦肃出身京兆韦氏,名门之后,可以任相。

李嗣源这一招叫以退为进

说实话,韦肃虽然是名门之后,但在后唐毫无资历,在论资排辈的朝廷岂能当宰相?众人肯定不服,果然,一说出这个人,大家都表示反对,这就是李嗣源要的效果。

李嗣源这个老油条能不明白官场的曲曲道道?

想当初李存勖为了提拔心腹,封两个毫无战绩的戏子陈俊、储德源为刺史,寒了一帮将士的心,最终导致后唐将领和李存勖离心离德,这点教训,李嗣源还是看在眼里。

所以,一开始,李嗣源就没打算任韦肃为相。

在众人极力反对后,李嗣源再次表示要推荐一个人——户部侍郎冯道。

冯道当了李存勖的掌书记,现在是正三品的户部侍郎,且李存勖当年要安排他为相这件事大家也都知道的,而且冯道这个人谦和厚重,与世无争。

有资历也不争权,总比那个不知道哪里来的韦肃好很多,而且已经否定了李嗣源推荐的人选一次了,不好在拂了李嗣源的面子,这么一来,让冯道入相,也没多少人反对,就这样,李嗣源一招以退为进,成功在安插了自己人入相。

02

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李嗣源这个人不简单。

按理说,李嗣源身为皇帝,推荐一个人入相还不是简简单单的事情,但前有李存勖之鉴,李嗣源怎么会重蹈覆辙?

宰相位置只有两个,如果李嗣源一开始就推荐冯道,不一定能得到其他人的认可,万一有人反对,李嗣源又要强行任命,势必会得罪一帮人,自己后面的工作就没法推行下去。

其次,即便任命冯道没有阻碍,但剩下一个宰相名额,双方必然会争的头破血流,不管选择谁,都会得罪另一个势力。

倒不如等他们先争夺一个名额吵的精疲力尽的时候,适时推荐冯道,大家也可以免为其难的接受。

如此一来,李嗣源在没有得罪人的情况下,将冯道塞了进去。

那么另一个宰相是谁呢?李嗣源选择了崔协,只要原因嘛,自然是安重诲在朝中势大,任圜孤掌难鸣,更何况,任圜同意他担任宰相,私下也会和安重诲交易,任圜权衡再三下,果断放弃了李琪。

天成二年(927年)正月十一日,冯道晋升为相。

为何李嗣源坚持让冯道为相呢?倒不是冯道能力有多强,纯粹是因为冯道贵而不骄,又不爱争权夺利,李嗣源又不识字,就需要一个这样的人为他读奏折。

如果让其他人来,在权力的诱惑下,必然会曲解文字,自己如何掌权?

藩镇,才是李嗣源心头大患

有了冯道辅佐后,李嗣源开始大刀阔斧的对藩镇进行改革。

03

对于李嗣源来说,朝廷的权力之争,说来说去,都是为了门户私计,但藩镇搞不好,可是要亡国的。

而藩镇权力过高又不能强制打压,只能循序解决,慢慢剥离。

后梁时期,对所有地方幕职皆由朝廷直接除授的政策,意图打击藩镇势力。

而后唐建立后,对地方辟置僚佐进行一定放宽,李嗣源虽然延续了这个政策,但对一些高级幕职的奏荐则进行了一些限制,比如节度使、观察使判官这样的官职需要通过吏部铨选:

今后节度使每年许荐二人,带使相者许荐三人,团练、防御使各一人,节度、观察判官并听旨授,书记已下即许随府

虽说李嗣源限制了地方官员烂荐,但对有功之人可以适当放宽推荐限制。

比如节度观察两使判官旨授改为由中书门下选授、而不是经过吏部铨选,而人数则增加到五人、直属京防御、团练使增至二人。

咋一看,李嗣源这是对藩镇的让步啊。

但李嗣源毕竟是颠覆了李存勖的朝廷,名份上的缺失让他对地方的掌控并不算稳固,这么做只是为了安抚地方藩镇罢了。

随后李嗣源从朝廷中央入手,废黜了李存勖时期的枢密使张居翰、李绍宏以及宣徽南院使宋唐玉,取而代之的就是自己的心腹安重诲,牢牢把持住了枢密院这个权兼内外的军政决策机关。

地方上,则安排心腹把控要地,其中女婿石敬瑭权知陕州兵马留后、养子李从珂权知河南府兵马留后、陈州刺史刘仲殷为邓州留后、郑州防御使王思同为同州留后。

后唐时期疆域

这么一来,石敬瑭把控洛阳西大门,李从珂控制洛阳兵权。

刘仲殷是李嗣军中旧识,关系极为亲厚,登基后,就让他独领藩镇,且命儿子李从荣娶其女儿,结成了儿女亲家。

而王思同则深受李存勖、李继岌厚遇,一度官至防御使,正授节镇只是时间问题,因而李嗣源入主洛阳后也对其恩宠有加,就是为了拉拢他。

除此之外,跟随他起兵的齐州防御使王晏球被任命为宋州节度使,这么一来,整个河南基本被纳入李嗣源新朝廷的控制下。

04

而解决洛阳防御问题后,李嗣源开始考虑前朝旧臣的事。

在李嗣源登基后,任圜率伐蜀军队投靠解决了李嗣源在名分上的大麻烦,担任北京(太原)巡检的符彦超在太原捕杀李存勖之弟永王李存霸、驱逐北京留守张宪,断绝了李克用一系子孙反扑的可能,而魏州城内给过李嗣源难堪的赵在礼、皇甫晖也上表归附。

除此之外,还有当初作壁上观的马步军都虞侯朱守殷。

对于这些人,李嗣源表面对他们恩荣重用,但实则家加以戒备。

任圜和朱守殷,虽然一个担任宰相,一个出镇汴州,但不久相继被诛死。

其他几个人,虽然没被诛杀,但很快被排挤出朝政,比如符彦超,虽然帮助李嗣源稳定了龙兴之地太原,但却派侄子李从温充担任北京(太原)马步都指挥使,符彦超则在不断升迁中越来越边缘化。

最终担任符彦超担任北京留守、太原尹的是李嗣源的儿子李从荣。

至此,在李嗣源在位期间,龙兴之地太原始终在自己家族内掌握,除了太原,其他重要藩镇也是如此。

魏州

搬走赵在礼、皇甫晖等人,升魏州为陪都邺都兴唐府,任命儿子李从荣为邺都留守;

汴州

汴州是重要的财赋重地,此前镇守汴州的是朱守殷,李嗣源于天成二年(927年)东征灭了朱守殷,顺带诛杀前宰相任圜,安排石敬瑭以陕州节度使权知汴州事,后正式任命石敬瑭为宣武军节度使,除此之外,石敬瑭还担任侍卫亲军马步军指挥使,掌管禁军;

石敬瑭

此后石敬瑭调任邺都,由李嗣源另一个儿子李从厚为宣武节度使、出镇汴州;

河中

河中有盐池,自唐代以来就是财赋重地,为此,李嗣源安排养子李从珂为河中留后,后正授节度使;

镇州

在李嗣源前期,坐镇镇州的是王建立,而后则是枢密使范延光,这二人,都是李嗣源此前的帐下亲将,算是跟随李嗣源多年的老臣;

邢州

此前坐镇邢州的是非李嗣源的亲信王景戡,天成三年(928年),李嗣源以侄子李从温代之;

幽州

幽州历来重要且根深蒂固,为此,李嗣源选择联姻的方式,和卢龙节度使赵德钧结为儿女亲家,随后将其养子赵延寿召入朝委以重任。

当然,这么做仅仅只是明面掌控罢了,在皆为儿女亲家后,李嗣源借助一帮在幽州的河东将领来分化幽州军,并且让其他藩镇军队长戍幽州周边,又让一帮河东将领的功臣子弟担任卢龙下属各支州刺史,借以分化赵德钧的力量,彻底将幽州绑在自己战场上。

通过在一些重要藩镇的人事任命上,李嗣源建立了以亲信藩吏执掌中枢,以宗室外戚和帐下亲将分镇地方大藩的格局,至于其他藩镇,则继续让河东功臣或者名分尚浅的亲随填补。

这么一来,既能拉拢一帮河东功臣的心又能削弱后梁降将们的势力,在李嗣源皇位稳固后,后梁降将们要么已经去世,要么只能以年老致仕告退,避免了这帮墙头草搞事的危机。

05

说实话,李嗣源应该是李克用之后最好的继承人,在夺取皇位后,及时调整了李存勖时期利用宦官监军、打压河东功臣宿将的过激政策,取而代之的则是重用皇族外戚以巩固自己的统治。

同时一边诛杀李存勖亲信,一边排斥后梁降将,全面任由河东将领这个基本盘,得到这些人的拥护,远比李存勖时期更好的掌握后唐。

尽管李嗣源时期的疆域没有李存勖时期打,但对地方的掌控却比李存勖时期强大很多。

别看李嗣源大字不识一个,但在五代这帮乱世里,其能力也是坐二望一这一档的存在,连乾隆都对他赞叹不已:

明宗本无欲立之心,资性宽厚,无苛猛之政。然目不识丁,而辅佐之臣不过冯道诸人,欲期致治之盛,亦已难矣。

长兴四年(933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李嗣源驾崩于大内雍和殿,从登基到驾崩,不到八年。

后唐国祚十四年,李嗣源在位八年,占据一大半,也是后唐四帝唯一老死的一位

对于李嗣源来说,他登基实在是太晚了,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消化和掌控地方,在位期间对地方的掌控全靠个人权威和权术手腕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在没有太多时间消化这个基础上,一旦他去世,这个以李嗣源个人为核心建立的权力架构必然崩塌,也预示着后唐的统治将会彻底崩溃。

果然,李嗣源驾崩仅仅三年,后唐江山就被好女婿石敬瑭给篡了,这结果未免有点让人唏嘘。

1 阅读:137

梨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