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1月7日,勃列日涅夫参加了莫斯科红场的阅兵仪式,尽管天气不好,但勃列日涅夫依旧向那些举着他头像的群众队伍致意。
按照惯例,阅兵结束后,会在克里姆林宫举行盛大的招待会,勃列日涅夫和其他官员一同现身,和各个来宾欢庆。
看着兴致高昂的勃列日涅夫,没人会想到,这会是他最后一次公开露面。
此后两天,勃列日涅夫则和其他人一起出去打猎,尽管他已经举不动猎枪了,但看着别人打猎,也是颇有意思。
到了11月9日这一天,勃列日涅夫和往常一样,吃过早饭后去办公,但晚上回来后明显不对劲,匆匆吃完饭后就上床休息,等警卫员发现异样的时候,他已经断气了。
勃列日涅夫
尽管警卫员进行了急救复苏,但无济于事,根据医学鉴定结果,勃列日涅夫死于心脏骤停。
勃列日涅夫死后,第一位赶到这里的是苏共中央书记安德罗波夫,由于事发突然,政治局其他人都不在莫斯科,如何安排勃列日涅夫的葬礼以及重要的接班人问题,只有他们来了才能进行商讨。
而在这个期间,安德罗波夫下令,暂时先不公布勃列日涅夫的死讯,并要求各地委员在11月11日之前赶到莫斯科,召开临时会议。
安德罗波夫
但当天诡异的气氛,还是让很多民众感觉到了有大事发生。
勃列日涅夫死的这一天,也就是11月10日,原本是苏联的警察节,按照惯例,电视上会播放庆祝活动,但这一天,原本安排好的电视节目表全部改了,警察节音乐会改成了电影《带枪的人》,其他娱乐节目则统统取消,取而代之的是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
而当晚九点的晚间新闻节目《时代》播出的时候,平常穿着随意的播音员们全都换上了黑色的西装或者裙子,不仅如此,节目上也没提到勃列日涅夫的名字。
这么一来,一些关心政治的人明显感觉到了变化,很多人认为有重要人物死了,甚至以为是前几天没有参与十月革命庆典活动的安德烈·基里连科,但谁也没想到死的居然是勃列日涅夫。
为啥高层暂时不公布死讯呢?这是因为没有商量好谁担任勃列日涅夫治丧委员会的主席,毕竟谁担任这个职位,就默认自动接替勃列日涅夫职位。
勃列日涅夫
11月11日,广播和电视才正式向全世界公布勃列日涅夫的死讯,并公布了治丧委员会的名单,其中担任治丧委员会主席的就是安德罗波夫。
对于葬礼的安排,广播仅仅宣布全国哀悼四天,告别仪式将会在工会大厦圆柱厅举行,并持续到11月15日早晨,但却没有允许群众自发告别的计划。
遗体停放处
在哀悼的这些天里,莫斯科的警察们奉命昼夜巡逻,苏军则安排巡逻在克里姆林宫、苏共中央大楼、部长会议大楼等重要建筑,至于克格勃工作人员则需要24小时待命。
这么一来,整个莫斯科从形式上已经封锁,甚至完全不卖车票,一方面担心大量人群涌入,就像斯大林死后那样,一方面就是防止各种意外夺权事件。
但依旧无法阻挡民众前来莫斯科,这些要么趴在车厢顶上,要么站车门踏板上,由于人太多,以至于在特鲁布纳亚广场居然发生了踩踏事件,死了不少人。
莫斯科方面只能加大巡逻,所有的主干道上,都由警察和莫斯科武装部队把守,以至于勃列日涅夫葬礼的安保程度比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还要复杂。
勃列日涅夫病逝的消息很快通过广播传遍了全球,全世界都震惊了,毕竟前几天勃列日涅夫还参加红场阅兵,甚至发表演讲,精气神看起来好的不得了,但短短几天,就突然去世。
震惊之后,不少国家宣布将会派代表出席葬礼,莫斯科方面甚至做好了同时接待100个外国代表团的准备。
吊唁
其中老对手美国也派出一支由副总统老布什、国务卿舒尔茨和驻外大使的三人代表团,尽管里根没来,但这样的规格,属于相当高了。
而当时中苏关系还没有恢复,但我国依旧派出了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黄华出席葬礼。
而同一天,苏联所有的报纸头版,几乎都是苏共中央的声明、医学报告和勃列日涅夫逝世的照片。
11月15日上午8点半,勃列日涅夫国葬仪式开始,苏联电视台进行了实况转播。
放置于炮车上
12名士兵从圆柱大厅里抬出勃列日涅夫的灵柩,并将其放置于炮车上,上面摆满了鲜花和黑色、红色的绸缎,然后前往红场,在红场举办追悼大会,那里不仅有出席葬礼的各国元首和代表,还有数万名前来哀悼的群众。
抬棺
主持追悼大会的是安德罗波夫,也是作为继任者首次亮相,除了追悼勃列日涅夫之外,他还提到了当时的国际局势,并且表示随时准备对任何侵略企图予以毁灭性的打击,坚定维护苏联人的利益。
东德领导人埃里希·昂纳克以及阿拉法特
追悼大会结束后,灵柩运往克里姆林宫红场墓园进行下葬,当天有16个营共6000人在现场维持秩序。
葬礼上的安德罗波夫
按照惯例,护送下葬的时候,生前所获得的所有勋章,都会跟在灵柩后面,用天鹅绒垫托在手上,以供人瞻仰。
但勃列日涅夫生前喜欢给自己颁勋章,前前后后给自己颁了二百多枚勋章,这么一来,就要两百人的队伍来托勋章,这队伍也太长了,不得已,只能在每个天鹅绒垫里多放几个,即便如此,最后还是有44位将军参与了抬棺和花圈。
灵柩护送
下葬开始后,苏联境内除了必须连续生产的企业除外,所有的工厂、组织和所有的交通工具,暂停运行五分钟,工厂、制造厂、火车、船舶则鸣笛三分钟致敬。
尤里·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安德烈·葛罗米柯为其抬棺
勃列日涅夫的妻子,维多利亚·勃列日涅娃哭的异常伤心,下葬前,她按照俄罗斯的习俗吻了勃列日涅夫的脸颊一下。
加琳娜的丈夫,驸马爷丘尔巴诺夫
至于其女儿加琳娜,由于勃列日涅夫生前过于溺爱,惹出了不少风波,安德罗波夫虽然不喜欢她,但还是礼节性的拥抱了她,但却事后勒令她在十五个月不许再在公共场合中露面。
驸马爷哭的也很伤心
除了勃列日涅夫家属,另一个人也哭的非常伤心,这就是基里连科,他知道,没了勃列日涅夫,他们这帮第聂伯帮人和安德罗波夫关系不太好,后面下场必然好不到哪里。
灵柩下葬,不管东西方,都不喜欢有意外发生,但勃列日涅夫下葬的时候,还是出现了一些意外。
比如下葬期间,有两个人不小心抽出了根子,导致棺材没有稳稳下落,几乎是直接掉进墓穴的,有些笨拙,恰好此时第一声告别礼炮响起,炮声在城墙上回荡,和安静的声音形成了强烈对比,以至于不少人认为绳索断裂了。
东正教仪式
更令人意外的是,电视转播的时候,由于技术员精神高度紧张,误操作导致电视转播出现了意外黑屏,让这场葬礼出现了一丝不太和谐的情况,也是勃列日涅夫下葬期间的一个小插曲。
对于这场葬礼,《共青团真理报》的记者安德烈.迪亚特洛夫表写了不少,也表示,国葬期间,整个编辑部一场的沉重和压抑。
整个商店都是空荡荡的,到处都在谈论葬礼,他去工会大厦采访回来后,顺便买了一个小蛋糕,售货员却建议他让他包起来,举国哀悼却买着小蛋糕,容易惹麻烦。
此后的几天,城市和编辑部都处于无声的办公中,但随着空中传来沉闷的礼炮声后,这座千万人的城市、谈话和报纸,仿佛像扳机上的保险一样,弹了回去,原本沉重压抑的感觉也一下子结束了。
勃列日涅夫下葬后,苏联举办的阅兵,而阅兵式的结束,意味着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彻底结束,而苏联则继续为其遗孀提供了晚年的保障。
葬礼后的阅兵
根据11月13日的秘密决议,苏联会为勃列日涅娃提供每个月700卢布的退休金外加一个月100卢布的补助金。
这么一来,勃列日涅娃每个月可以获得800卢布的生活来源,当时,苏联每个月的平均工资约170卢布左右,这笔钱还是不少的。
除此之外,勃列日涅娃可以保留且无偿使用莫斯科郊外的国家别墅,并为其配备最多5名的服务员和房屋管理员以及相应的警卫力量。
维多利亚·勃列日涅娃,1995年因糖尿病去世
出行方面,会为其配备一辆“海鸥”牌汽车和两名驾驶员,而家庭成员则会继续享受苏联卫生部提供的专家门诊、专用医院服务和医疗保障。
与此同时,为了纪念勃列日涅夫,卡马尔河畔切尔内市改名为勃列日涅夫市,莫斯科切廖穆什金斯基区改名为勃列日涅夫区,第聂伯罗捷尔斯克市工厂区改名为勃列日涅夫区,并且以其名字命名了多个工厂、学校、战舰、广场等等。
勃列日涅夫墓
而伴随勃列日涅夫去世的,是日益僵化的苏联,暮年上台的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都未能改变苏联的局势,在勃列日涅夫去世未到十年的时候,苏联解体了,而曾经以勃列日涅夫名字命名的地方又都改了回去,完成了又一次历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