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父乙尊,是从美国购回的商代晚期青铜器,收藏于民间(香港)。铭文很有难度,破译的版本很少,即使有人已经破译,也是一如既往的生僻,艰涩难懂又连不成正常的中国古文句子。


中国古文字的破译水平,其实就代表了和直接反映了中国殷商时期文字的使用水平,我一直坚信,中国殷商时期的文字创造和使用,并不会是和我们现在的文字和话语有着这样大的差异。所以在重新校正出“询问祸”一句以后,再次尝试破译这篇很有难度的——商父乙尊铭文,以再次证实中国的古文是通俗易懂的。
一、铭文释义
辛未,天干地支纪年。“武王征商簋”铭文没有重新破译以前,此干支纪年并不清楚是哪一年,只能是无休止的争论。而“武王征商”的准确时间点校正为:负1050年辛卯年,1月1日甲子日,早上昧爽时,以后,就可以准确的知道此“辛未”是:负1070年辛未,这一年为商受王33年,周文王44年。

妇尊祖,“妇”字参考殷商“妇好”墓葬出土的铭文,

妇好墓葬中的“妇好”铭文
“尊”字铭文中常见,“祖”与“俎”,相近,区别是:“祖甲”、“祖乙”“祖丁”等“祖”字是殷商——潮戓中的“老人”尊称,而这个“俎”,在甲骨文中通常指青铜器——俎,

毓祖丁卣铭文

青铜俎的实物图片

花东228甲骨文中的第12句破译

花东228甲骨文中的第12句破译
《鸿门宴》中,樊哙说的:“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这个器物“俎”。但在此处为殷商人对于西周羌人的蔑称——俎。参考菁一甲骨文:

己卯,见子“寅”入,俎羌十。
“再”字参考破译:非常重要的花东150甲骨文的重新破译。

一、己酉夕,翌日故,便煎牛肚一。
己酉(殷商日历中的16日)夕(傍晚),第二天的原故,便煎了一个牛肚吃。
二、甲寅卜,乙卯,子其爻六,商丁作。用,子估。
甲寅(21日)预测,乙卯(22日)可以作好这项工作,但是,子其六爻(周易六十四卦预测,说明周文王被囚羑里演八卦是向殷商学习的),预测后开始商量丁巳日(24日),开始作。用:说准了,“子”预估。
三、甲寅卜,丁作,与子爻六商,用。
甲寅(21日)卜,丁巳(24日)作,就丁巳作,与“子”爻六(周易六十四卦预测)预测的一样,商量以后,说准了。
四、丙辰卜,延,再商,用。
丙辰(23日)卜,还没到24日就变了,延:还得延后,最近事太多了,再次的商量,还能说的再次确点么?
就这样几句甲骨文,为殷墟花园庄东地墓葬出土,简称:花东甲骨文,编号:150,重新破译以后,通俗易懂的讲述了一件小事:墓主人“子”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作事总是往后拖拉。比较重要的地方是两处“子其爻六”的记录,与周文王被囚羑里演八卦为六十四卦,最后成书《周易》的记录相互对应。也证实了周文王识的文字就是“甲骨文”,中国的文字一脉相承,从没有出现过断层,所以中国的古文不可以是非常生僻的。
“东间”二字的破译参考,武王征商簋和后嗣子鼎铭文。

武王征商为甲子朝,岁顶。克:昧爽。又赏:辛未,王在“东间”以赐,又使利金,用作亶公宝尊彝。

丙午,王赏伐,后嗣子,贝二十朋,在朔间宗,用作父癸宝鼎,为王祠朔间大堂,在九月,犬鱼。
两件器物铭文的重新破译,足以证明“东间”“朔间”差不多为现在的“东厢”“西厢”。并不是什么“阑师”“ 阑间”等。
“慈”字的破译在此篇铭文中是最难的,甲骨文中除了“丝”字可以做为参考,并没其完全一样的字作为参照。

这是屯南345甲骨文的整篇破译:
1、会丁卯出茧,顺年。
2、桑,于生月出茧,顺年。
3、大吉、绞丝月出茧,顺年。
4、大吉、暮出茧,顺年。
整篇四句甲骨文,完整破译以后,将彻底改变以往中国人对于中国古文的一贯印象,并且可以和出土的文物相互对应,殷商时期有丝绸,同样是处于殷商时期的三星堆遗址中也发现了丝绸。

就这样,破译到“商父乙尊”铭文中的这个最有难度的字的时候,才可以看这个字的字形,进而破译了这个关键字。

这个字的原始字义画的就是一位殷商妇人在织机上天天摆弄长长的丝线,也是在从事织丝绸这项工作。这个殷商妇人从事这项作的形象就是——慈。“仁慈”的“慈”,“慈祥”“慈悲”的“慈”。
二、释义说明
几个生字和关键字破译校正出来以后,就可以断句,分出句子,句子连起来,就形成了完整的铭文,这可以隔空三千年之间的对话,难道您不想知道,其说了一件三千多年前的什么事情么?
辛未,
妇尊祖(俎),
在东间大堂,王享酒,
再庚新,
祖(俎)乞,
在六月,
愉十分三,朕慈之同,
王赏贝,用作父乙彝,
大方。
辛未(负1070年辛未),妇好(后,辛母)生前一直尊敬这个“羌人老头”,“商受王”(即商纣王,天干名庚,这一年为商受王33年,其33岁)正在“东间”(东厢房)大堂里,痛快的饮酒,因为什么事情呢?因为天干名“庚”,新住进了潮戓——潮歌城中(因商受王,是在小屯村出生的,一直居住在“小屯”,现新居住在潮戓,所以高兴,在饮酒)。“祖(俎)乞”这个“羌人老头”就来要赏赐。
原本在六月,天气温度使人非常舒服,现在愉悦的心情经这个“羌人老头”来要赏赐这件事,现只剩下三分了,商王及后世的国君等,都自称“朕”,“朕慈之同”就是受王自已认为在“仁慈”这方面与母后“妇好”是相同的,所以赏贝,用作父乙尊,这样做就没人会说“朕”小气,只能说“朕”大方。

商受王,新居住在潮戓的事件是虚构的么?并不是,是重新破译了两篇铭文以后,才得到的三千多年前的全新的信息。
参考一、美国旧金山艺术博物馆藏“小臣余犀尊”铭文:
丁巳(负1084丁巳),王想长住祖屋(潮戓),王赐小臣,余长住,贝为王来征集,方为王十祀又五,几日
参考二、中国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小臣缶方鼎”铭文;
王赐小臣接续,积贝五年(负1079年壬戌),接用作享,大子乙家,祀尊,辈悦!父乙。
就这样处于中国、中国香港、美国三地的三件殷商器物铭文,在重新通俗易懂的破译以后,不仅再次让人领略了中国古文原本的面貌——通俗易懂,同时也了解了三千年前还摆放在一起,现在却天各一方的三件器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作者:刘英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