戍嗣子鼎是1959年河南安阳后冈圆形殉葬坑出土,现只是再次将铭文重新破译,因为,原破译中的关键字“戌”字的破译一直存疑,因为,始终不能确定这个字到底是“戌”还是“戍”?

一、铭文破译
此鼎出土的时间才不过67年,也算是很新鲜的铭文,随着一些甲骨文金文铭文能够整句整篇的识读,对于这样一篇极其重要的铭文,当然要彻底整明白,其铭文的真正含义。
丙午,根据校正后的年表推算,这一年为负1095年丙午,这一年还是商受王8年(商受王8岁,受王出生就是受王,这一信息是通过近期完成的殷商妇好及儿子人物关系图后知道的),周文王19年,这一年周文王35岁,周武王6岁,箕子21岁,为什么要推算出箕子的年龄,因为铭文中的“父癸”就是箕子的先人天干名。那是通过什么得到的这些数据的呢?此文篇幅有限只能留待以后慢慢的探讨。

王赏伐,没错这个关键字重新校正破译为“伐”,为什么确定是“伐”?首先参考唐际根老师于电视节目中提到的一片人头骨刻辞:“祖乙伐”。

其次参考,另一个殷商圆鼎铭文“戌甬鼎”铭文的重新破译:

亚见,丁卯(负1074年丁卯),王令“俎、子”,合西方,与相追反王。赏贝、伐勇,贝一朋,用作父乙齐鼎。
亚见,可以理解为,比主见(主要看见)略低一个级别的看见。丁卯,这一年为负1074年丁卯,《竹书纪年》中关于这一年的记录是:二十九年,释西伯。诸侯逆西伯,归于程。所以这一年为商受王29年,周文王56岁(这一年是被囚羑里的第七年,也是被囚的最后一年根据《史记》中的记录推算),周文王40年,箕子42岁(根据《朝震通记》记录推算),周武王21岁,以上数据与“天干地支纪年表”中完全准确对应,一丝不乱,丝毫不差。
二十九年,释西伯。诸侯逆西伯,归于程。这样一句记录与“戌甬鼎”铭文看上去没有什么关联,但是我重新断句:“二十九年,释西伯。诸侯逆,西伯归于程。”诸侯逆与“王令“俎、子”,合西方,与相追反王。”是不是就产生了神奇的效果?
就这样,再重新检索《史记》:纣囚西伯羑里,西伯之臣闳夭之徒,求美女奇物善马以献纣,纣乃赦(注意是“赦”并不是“放”)西伯。
西伯出而献洛西之地,以请除炮烙之刑(注意是“出”“除刑”,并没有“归”)。纣乃许之,赐弓矢斧钺,使得征伐(此“戌甬鼎”铭文中的“俎”,都很有可能是“西伯”周文王,只是孤证),为西伯。
西伯归,乃阴修德行善,诸侯多叛纣而往归西伯。
能促成“周文王归”的原因当然有很多,但是“戌甬鼎”铭文中的“王令“俎、子”,合西方,与相追反王。”也不通排除“周文王”可以出来活动,并且“纣乃许之,赐弓矢斧钺,使得征伐,为西伯”。
就这样三个“伐”字已经同时出现,并进入到我们的视线,放在一起对比一下,看看这个字能不能确定是“伐”?

后嗣子,并不是仅仅是“嗣子”,有意缩小隐藏了“后”字,不过只是孤证,暂不探讨。只是“父癸”的“儿子”这一点应是共识,没有什么争议。
贝二十朋,在朔间宗。贝二十朋,至少等同于多少价值?这认为可以通过称量青铜器的重量,再与各个器物铭文中记录的“朋数”相对应记录,多多少少可以了解一下同时期的贝与青铜之间的价值关系。另“商”字的破译,原始字义我认为是“辛”“丙”“丁”三个天干名的组合,这三个天干名组成的“商”,就是“钻木取火”而后炼出了“铜锭”,敲击后发出的声音“叮当”的“当”(商),就是“商”音。

而并不是,最始的原始字义为“商业”的“商”,具有“商业”含义属性,推测最早出现在“后母戊”鼎的铸造时期(因为“贝”的财富属性渐渐退去,将要用“青铜”的重量显示财富)。
“商”字的最初始含义为“宫商角徵羽”中的“商”,的参考证据还有贾湖骨笛。贾湖遗址距今约9000年至7800年,出土文物还包括“稻”作农业痕迹和甲骨刻符等,是否为绝对的殷商早期,先暂不探讨,但是通过重新破译出来的甲骨文,可以知道“潮戓”城中的贵族是可以吃到“大米”也就是水稻的。在电视节目中,唐际根老师曾经提到过殷商人的主食为“小米”,这时是不是可以检验一下,2023年发掘的洹北商城一号基础,出土于堆积台面上的人骨,一是准确此人骨的年龄,二是看能否检验出此人是否是吃“大米”?

至少贾湖遗址出土的贾湖骨笛可以证实距今7800年已经产生了“宫商角徵羽”中的“商”音。
在“朔间”宗,可以参考前期重新破译的“商父乙尊”铭文和“武王征商簋”铭文:
辛未,妇尊俎,在“东间”大堂,王享酒,再庚新,俎乞,在六月,愉十分三,朕慈之同,王赏贝,用作父乙彝,大方。

武王征商为甲子朝,岁顶。克:昧爽。又赏:辛未,王在“东间”以赐,又使利金,用作亶公宝尊彝。

已经明确了是“东间”大堂,是建筑,是房屋,所以有些人破译的利簋铭文:“在阑师”,“在阑间师”等都是错误的。
所以此“在朔间宗”,足以证实“东间”“朔间”都是建筑是房屋,如现在的“东厢”“西厢”。而且此“朔间”是宗祠。
用作“父癸”宝鼎,可以参考一:辽阳出土的“尊父癸”簋铭文:

尊父癸。
这是封到辽东以后的箕子,留存后世的非常少见的器物。当然此孤证还不足以证明:箕子的天干名是“癸”,尊敬的是“父癸”。
参考二:对罍铭文的重新破译:
对作文考:是(日通假是)“癸”,宝尊罍,子子孙孙,其万年永宝,用凶留寿敬终,冉(冉通假衍)。
《史记》宋微子世家,武王封箕子于“朝鲜”而不臣也,是不用在武王身边做臣子,因为其后箕子朝周,还“过故殷墟”,作“麦秀之诗”。

能够证明“箕子”所封朝鲜的第一站就是“辽东”,古“襄平”城,现辽阳城的信息包括:
古城辽阳古称“襄平”取土地平坦之意,现朝鲜首都为“平壤”取土地平坦之意,现朝鲜仍然信奉自已为“箕子”后代,古襄平城前面就是“衍水”。
《封神演义》第一回中除了记录了殷商世系,还记录了:“帝乙生三子:长曰微子启,次曰微子衍,三曰寿王”。为什么没写“次曰箕子衍”,因为通过仔细阅读《史记宋微子世家》你会发现:微子开卒,立其弟衍,是为微仲。微仲卒,子宋公稽立。箕子衍就是微仲衍,一直排序下去,也是孔子的先祖这一支脉,就是出自“微仲衍”,而并不是“宋微子”。

辽阳与安阳,洹水与衍水,安阳的洹北商城与辽阳的古襄平城之间还存在着一个极其微妙的联系,就是两座古城的南北朝向均偏15度左右,此迷团已经破译,此文篇幅有限,另外文章叙述。
为王祠朔间大堂,为王,是哪位“商王”?并没有人可以准确的指出,即使是器物已经断代为“殷商晚期”。下文揭晓答案。
再次出现“朔间”,此句现已经明确指出“朔间”就是“祠堂”,也就是后世的“宗祠”。
而且可以通过这个“祠”字,很好的理解了什么是“祠”?

这个字画了一个人在屋子里(是建筑是房屋就是共识)整理“器物”,这些器物不排除都是比较精贵的“陶瓷器”(出土文物有殷商时间的白陶片和灰陶片等),引申义为先祖曾使用过的东西,放在先祖曾住过的房子里,必须经常整理以表示怀念尊敬,事死如事生。“宗祠”,“宗”就是亲戚,亲戚一起照顾整理的先祖的房子,就是“宗祠”。
在九月、犬鱼。通过“在九月”才确定了,第一句的“丙午”为年干支,为负1095年丙午。
“犬鱼”的破译参考一:殷商二祀卣铭文的重新破译:
丙辰,王今谢其兄亮,帮与之丰田、河、家贝五朋,在正月,遇之与妣丙。几日,大乙亦为王二祀,既敬与上帝。

铭文重新破译后如初中的文言文一样的简单,其中“在正月”一句与《史记历书》: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夏已经可以知道一年为“岁星”北斗星围绕北极星转一周,校正“立冬”日为一年的开始。殷校正出一年为360天左右,合集37986甲骨文为殷商日历,两个月为60天,一年十二个月至少360天。周校正出一年中十一个月是准确的,第十二个月必须要闰月,才能是准确的历法)。的记录相合。
亚、暮犬、父丁。通俗易懂的破译:与王的等级差一级的“亚”级,如老狗一样忠实的老臣:父丁。这是殷商二祀,年份不可考。重新破译后确定殷商时期的“犬”字意为“臣”。
破译参考二:殷墟西郊1713号墓出土“亚鱼”墓铭文:

壬申,王赐亚鱼贝,用作“癸兄”尊,在六月,为王廿祀,翌日。
“壬申”为负1069年壬申,受王34岁,箕子47岁。王赐“亚鱼”贝,用作癸兄尊(此处可以确定“亚鱼”为亚于王级的“鱼”,鱼是人名,商王赏给亚鱼贝,让亚鱼作一个“癸兄尊”,这句铭文极其重要,基本可以了解箕子获得战功,受王与箕子之间有嫌隙,所以赐给亚鱼贝,让亚鱼作“癸兄尊”给箕子,看来箕子并没有接受)。
在六月,为王廿祀,翌日。可以根据《牧誓》:有言曰:牝鸡无晨,牝鸡之晨,为家之索。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昏弃缺四祀弗答。

知道武王征商给出的第一个理由是:女人主事,为家之锁链,不能发展,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第二个理由就是:昏昏沉沉放弃四祀,扰乱殷商顺序。所以,晚商的祭祀,似乎可以与天干地支对应,但是又似乎相差一点点。
二、释义说明
丙午,王赏伐,后嗣子,贝二十朋,在朔间宗,用作父癸宝鼎,为王祠朔间大堂,在九月,犬鱼。

负1095年丙午,商受王8年(商受王8岁),箕子21岁。商王“受”——封赏战功,后嗣子(妇好“后辛”与父癸之子,即“箕子衍”),箕子因为战斗中有战功,所以赏贝二十朋,在“朔间”宗祠,作“父癸”宝鼎,为王祠朔间大堂(隐意为:商王受也常整理清扫的朔间大堂),在九月,犬鱼。“犬鱼”即臣“鱼”,天干名:丁。
结合上述所了解的全新历史信息,这些信息为《春秋》《史记》《竹书纪年》所未见,而又同时可以与《春秋》《史记》《竹书纪年》所记录的信息相互印证。还可以与出土器物铭文天干地支纪年相互印证的全新历史信息。

完全可以捋清一些殷商晚期围绕“妇好”“父癸”“父己”“父庚”等殷商人物之间的关系,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等信息,亦可以重新认识“戌嗣子鼎”铭文的真正含义,及其背景事件,亦解释了为什么由“犬鱼”即臣鱼来写此篇铭文,当时商王受仅8岁,还不能独自写成整篇的铭文,有人此刻会提出疑问,商王受8年为什么就是商王受8岁,你是怎么知道得这样的详细的呢?又是怎么证明的呢?
未完待续,请看下期:日本白鹤美术馆藏“小子逢卣”铭文的重新通俗易懂的重新破译。
作者:刘英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