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丹王:那个本该继承皇位的人皇王,为何无奈让国,身死他乡?

淞铸谈历史 2024-02-22 06:54:00

公元936年,后唐发生政变,后唐末帝李从珂在洛阳自焚,一同葬身火海的还有流传千年的象征着帝王权力的传国玉玺。

李从珂自焚前,曾召唤一人与他一同赴死,不过,被拒绝了。此人,就是李赞华。

赞华,意思就是钦慕中华。他还有一个名字,耶律倍。耶律倍,又名耶律突欲,他就是东丹王。

李从珂召唤耶律倍,打算与他一同赴死,但是,耶律倍仍然沉浸在希望的美梦中,幻想着能有一日回到契丹,他不想自杀,自然就拒绝了李从珂。李从珂绝望之际,派李彦绅前往开封耶律倍的府邸,这是李从珂送给耶律倍最后的礼物。

东丹王富有戏剧性的一生就这样落下了帷幕,年仅38岁。

曾经活跃于契丹、渤海国和后唐的耶律被就这样草草结束了生命。耶律倍死后,某个和尚在开封发现了他的遗体,暂且埋了起来,后来,还是继承皇位的石敬瑭身着丧服,依王礼举行了葬礼。之后,耶律倍的弟弟,此时身为大辽国主的耶律尧骨迎回了兄长的遗体,重新将他安葬在了医巫闾山,谥号“文武元皇王”。

耶律倍的一生,虽然短暂,却绚烂奇特,波澜起伏。辽国从第三代开始,皆是他的后代,公元947年,耶律倍长子耶律阮当上了辽国皇帝,他追谥其父耶律倍为“让国皇帝”。

耶律倍虽然生前没有当上皇帝,死后却受到了无数的追封,他的一生,渐渐演变成了无数个美丽的传说。

“人皇王”的无奈让国

耶律倍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和皇后述律平的长子。

公元926年,耶律阿保机死于扶余城,皇后述律平选择立次子耶律耶律德光为继承人,然而,此时耶律倍才是契丹的皇太子。

关于述律平为什么要放弃长子皇太子而立次子,在之前的《最狠太后述律平:自断一臂也要扶持次子登基,开创辽朝218年国运》一文中详细描述,感兴趣的可以一看。

耶律倍从小就受到了耶律阿保机的喜爱,在十八岁时被立为太子,成为辽国的皇位继承人。公元926年,辽朝在灭渤海国之后,将其国名改为“东丹国”,采用“天、地、人”三才之典故,册封太子耶律倍为“人皇王”,并赐天子的冠冕,阿保机尊号“天皇帝”,皇后述律平为“地皇后”,这样就确定了耶律倍“二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崇高地位。

实际上,在攻灭渤海国的过程中,耶律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屡次向耶律阿保机建言献策,这才顺利灭亡了渤海国。但为什么在耶律阿保机死后,耶律倍反而被其母抛弃了呢?难道皇太子的权力还没有皇后的权力大吗?的确如此。

此时的辽国可以说是耶律阿保机和述律平二人为核心创立的家族式集团,耶律阿保机死后,真正的继承人并不是他的儿子,而是皇后述律平。

述律平| 图源于《画江湖之不良人》动漫

述律平父系四代以上的祖先是回鹘人,是与契丹国通婚的述律一族,述律平的母亲是契丹王的女儿,是阿保机的姑母。所以,述律平和阿保机实际上是表兄弟关系,当然,这在古代很常见。述律平的霸业由她的哥哥敌鲁、弟弟阿古只和实鲁共同辅佐。

因此,阿保机死后,只有皇后述律平才能决定谁能成为大辽的继承人。

耶律倍虽然是阿保机的长子,又是皇太子,但他没有掌握权力的核心,立谁废谁,实际上都是述律平的决定。

不幸的是,述律平并不喜欢这个擅长儒学,推崇汉文化的皇太子。

阿保机和述律平共有三子,长子耶律倍,次子耶律德光,幼子耶律李胡。

耶律倍汉化程度很深,尊孔尚儒,主张契丹全盘汉化,以儒家思想为治国之术。耶律德光,又名耶律尧骨,此时身为征伐中原的“天下兵马大元帅”。

和早期的游牧民族一样,国家的生死存亡寄希望于个人,此刻的契丹国,顶梁柱为耶律阿保机、其弟苏和述律平之弟阿古只,阿保机一死,真正掌握家族大权的就是述律平和其家族。

述律平自然不愿意此时全盘汉化,削弱本家族的利益,她主张维护契丹传统贵族的利益,不反对汉化,但反对全盘汉化。

草原游牧民族一旦全盘汉化,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北魏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加之,耶律倍的军功不如耶律德光,在和后唐的战争中,耶律倍多次败于李存勖之手,而耶律德光却屡次战胜汉人军队,公元923年,耶律德光俘获后唐平州刺史赵思温、张崇等将领,回军途中击破箭笴山胡逊奚,诸部全部归降契丹。之后,耶律德光率兵攻掠镇、定等州,所到达的城池守将都坚守不敢出战。总之,相比起推崇汉化的耶律倍,耶律德光战功赫赫,且单纯朴素,对述律平言听计从。

耶律德光

述律平虽然有心立耶律德光为继承人,但耶律倍毕竟是名义上的皇太子,她要演一场戏,让契丹人明白,立耶律德光是所有人的选择,而不是她一个人的选择。

阿保机的肱股之臣耶律迭里向述律平进言,应该立嫡长子,他惹怒了述律平,述律平以结党东丹王为罪将他杀害了。

之后,她将皇太子耶律倍和大元帅耶律德光叫到宫帐前,对文武百官说你们认为谁合适当皇帝就执谁的鞍辔。

大臣们又不傻,你前脚刚杀了一个要选耶律倍的大臣,我们难道还上赶着送死吗?于是纷纷抢着执耶律德光的鞍辔,并欢呼“愿事元帅太子”。

此刻,耶律倍也明白了,即便他身为皇太子又如何,掌握契丹军政大权的不是他,是述律平。无奈之下,他也只好率领群臣向述律平请命,说:“大元帅功德及人神,中外中外攸属,宜主社稷”,自请让位。

实际上,谁不想当皇帝呢?说是让位,多半是被迫,也处于一种自我保护吧,如果耶律倍执意与其弟争位,恐怕述律平为了耶律德光的皇位就要杀了这位名义上的皇太子吧。

述律平于是就顺水推舟,接受了耶律倍的请求,立次子耶律德光为皇帝,也就是历史上的辽太宗。

对于这次废长立幼,从辽朝两百多年国运来看,述律平赌对了。

无奈出逃,被赐名“李赞华”

而对于成为一个传说的耶律倍来说,他波澜起伏的命运才刚刚开了个头。

首先,关于他的名号,我们熟悉的有突欲、耶律倍、东丹王、人皇王、东丹慕华、李赞华、让国皇帝、义宗。

其中,东丹王的名号更是成了传奇。

东丹王,从字面上看就是东丹国的王,而东丹国,就是灭亡后的渤海国。

渤海国

渤海国,是一个与高句丽有关的靺鞨人建立的国家。北魏时期叫“勿吉”、也就是隋唐时期的“靺鞨“,从“靺鞨”中分出了黑水靺鞨和粟末靺鞨,渤海国就是由粟末靺鞨建立。而粟末靺鞨是依附于高句丽的,因此,渤海国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就是高句丽灭亡后东北地区的一个多民族联合国家。

公元926年,耶律阿保机灭渤海国,将渤海国改为东丹国,将其首都忽汗城改为天福,册封皇太子耶律倍为人皇王,授予天子的冠服,建元“甘露”,每年向契丹本土进贡十万五匹布和一千匹马。

因此,耶律倍成为了新的东丹国主,耶律阿保机对他说:“此地濒海,非可久居,留汝抚治,以见朕爱民之心”,离开东丹国时,又对耶律倍说:“得汝治东土,吾复何忧。”

可见,耶律阿保机对耶律倍的喜爱。可以说,如果不是耶律阿保机的突然逝世,耶律倍毫无疑问将成为契丹的第二代君主。

可惜的是,面对突然逝世的耶律阿保机,掌握契丹实权的述律平选择了次子耶律德光,而非长子皇太子耶律倍。

耶律德光即位之后,耶律倍只好返回东丹国。

对于兄长的让位之举,耶律德光并没有感激,他理所当然的认为这是述律平的选择,诚然如此。

自古以来,皇家内部的权力斗争充满了险恶,这是你死我活的皇位争夺,即便耶律德光赢了,可面对自己的兄长,他始终不放心。

公元928年,耶律德光将东丹国迁往契丹本土的西拉木伦河最下游的辽河平原,将辽阳改为“南京”,定位副都,令耶律倍驻扎于此。

显然,这是耶律德光不放心自己的兄长,将其南迁到距离契丹本土更近的地方,以便更好的控制其行为。

兄弟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了。

而此时,中原的后唐皇帝正是李嗣源。

作为政治上的对手,后唐和契丹之间多次发生战争,都想攻灭对方,统一中国。李嗣源自然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于是,多次派人给耶律倍送去密信。

起初,耶律倍还想骗过自己的弟弟,他装起了隐士,在辽阳的西宫建起了书楼,写下了《乐田园诗》,在辽西名山医巫闾山的山顶上建了一个书楼,名曰“望海楼”,站在书楼上,远眺大海,俨然一副世外高人。

可耶律德光是什么人,那是一个文武双全,能提刀上马定江山的人物,他怎么看不破耶律倍的抱负,反而更加猜忌起来。

最后,耶律倍决定渡海投唐。

公元930年,耶律倍最终登上了李嗣源多次从海上派来的大船,南下中原。

对于耶律倍的到来,李嗣源大为欢迎,他劝耶律倍改姓“东丹”,改名“赞华”,之后又赐姓“李”,李是后唐的国姓,于是,耶律倍又了新的名字,李赞华。

这个名字好,寓意一目了然。赞华,自然是赞美中华,钦慕中华。

不过,这确实是耶律倍的真实心境,他从小就仰慕儒家文化,通晓汉文,可以说是一个里里外外的儒家子弟,要是他当上契丹皇帝,那契丹非势必会全盘汉化。

在离开故国时,耶律倍写下了一首《海上诗》:

“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

这诗写的怎么样,姑且不论。诗中的不满和怨恨倒是显而易见,面对故国,却不能回,无奈之下,只能投奔他国。

用现在的话说,把投靠敌国写的这么清新脱俗,确实是文人所为。

投唐的第二年,李嗣源任命耶律倍为滑州节度使,也就是后唐的地方军阀。众所周知,节度使,就是藩镇,能当上节度使,自然实力雄厚。当然,耶律倍有这个实力,南下投唐时,耶律倍带着自己的随从、万卷书,以及渤海的妃子美人,俨然一个小军阀,何况,他出身契丹皇族。

李嗣源的目的也显而易见,他想控制契丹,学唐太宗海纳百川,他向世人表明,只要是有意投唐,自己都可以宽恕,并得到高官厚禄。另一方面,控制了耶律倍,实际上也是牵制耶律德光的一个筹码,毕竟,耶律倍是契丹名义上的皇太子。

李嗣源是要告诉耶律德光,你不听话,我就要学秦穆公了。

可惜,李嗣源命运不济,秦穆公一生扶持了三代晋国君主,秘诀之一就是活得久。

可李嗣源就没这个福气了,公元933年,就在耶律倍投唐的第三年,李嗣源逝世了。

本身后唐就只是一个割据中原的军阀,并没有完全意义上统一中国,第一代君主李存勖和继任的李嗣源皆是军阀出身,依旧是唐末地方军阀的那一套,总结起来就是战场上的唐太宗,治国中的唐玄宗。

耶律倍的命运再次来到了转折点。

身死异国,死的倒也不怨

公元933年,李嗣源死了,后唐立马陷入了混乱。

本来李嗣源的继承人是其亲生儿子李从厚,李从厚即位不到半年,李嗣源的养子李从珂发动政变,杀李从厚,自立为帝。

后唐政权中的父子关系无外乎就是“义子”“义儿”“假子”,李克用麾下十三太保,除了李存勖之外,其余都是养子。李克用死后,即位的是亲儿子李存勖,李存勖死后,即位的是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李嗣源同样把皇位留给了亲子李从厚,毫无疑问,义子再一次夺取了亲子的皇位,这样的例子在后唐已经很熟悉了。

后唐政权的变动,对于耶律倍来说,却成为了一次机会。

耶律倍来到后唐之后,他依旧没有放弃对故国的思念,然而无论怎样,此时的契丹国主已经是耶律德光了,纵使耶律倍再思念,他也不可能再登上契丹国主的位子了。

可是,面对后唐的混乱局面,耶律倍却做出了一个奇怪的选择。

他给自己的弟弟耶律德光送去密报,密报上说“从珂弑君,盍讨之”。

明明是因为权力骨肉相争,明明是耶律德光夺了本该属于自己的皇位,可此刻,耶律倍却当起了圣人,为耶律德光考虑了起来,难道他以为将后唐的混乱局面告诉耶律德光,耶律德光就能灭了后唐,救自己回故国了吗?可这样的话,当初又何必南下投唐呢。

耶律倍的心境我们无从考究,但他的这个做法,却不是一个明智之举。

即便耶律德光趁机南下灭唐,那之后呢?还不是耶律阿保机死后局面的又一次重演,届时,耶律倍还不是要面对和耶律德光的正面争锋。

更何况,此时的耶律倍身在后唐,后唐混乱,他岂能置身事外。

说起后唐的混乱,此刻正是乱上加乱,李从珂即位之后,与他矛盾最为突出的石敬瑭此刻成了眼中钉。

公元936年,李从珂任命石敬瑭为天平军节度使,石敬瑭不从,于是谋反。

石敬瑭的根据地是太原,这里离契丹近,因此在遭到李从珂的攻击之后,石敬瑭转而向契丹求救。

耶律德光怕是早就期待这一刻了,面对石敬瑭的求救,他答应了。条件是石敬瑭要献上燕云十六州,并且对契丹行父子之礼。

燕云十六州

面对攻击,求救是人的本能,石敬瑭向契丹求救无可厚非,可出卖国土,以儿子的身份向耶律德光称臣,这就是原则问题了。石敬瑭的卑鄙无耻,突破了历代皇帝的下限。

毫无疑问,光是割让燕云十六州这一行为,石敬瑭就足以被后世痛骂千年。

作为和后唐交手无数次的耶律德光,却很高兴,在和李存勖、李嗣源的较量中,耶律德光就数次占上风,面对李从珂,耶律德光更是顺利就取胜了。

公元936年九月,耶律德光的契丹军队打败了围攻太原的后唐军队,同年十一月,耶律德光册封石敬瑭为皇帝。

同月,耶律德光和石敬瑭合兵围攻洛阳,后唐将士纷纷投降,李从珂陷入了绝望之中。

十一月二十六日,李从珂登上玄武楼,自焚而死,跟随他一同葬身火海的还有流传千年的传国玉玺,从此之后,传国玉玺再也没有出现。

但在自焚前,李从珂想起了一人,就是耶律倍,此时的李赞华。他邀请耶律倍一同赴死,面对这样的邀请,耶律倍婉拒了。

也是,谁愿意和一个疯子同死呢?

后唐的皇帝都有一个共性,打仗时勇猛如太宗在世,治国时昏庸如玄宗,李存勖如此,李从珂亦如此。

耶律倍看到自己的弟弟兵临城下,他没有死的心情,反而在心里燃起了生的希望。作为契丹人,他自然希望契丹能统一中原,耶律阿保机没有做到的事,耶律德光就要做到了。

而耶律德光的位子是自己让出去的,想到这一点,耶律倍当然舍不得死了,他高兴还来不及呢。于是,面对李从珂的邀请,他拒绝了,他希望看到自己的弟弟在中原称帝的那一刻。

可是,面对被拒绝,李从珂怎么会放过他呢?不能同生,便同死。

不要误会,这可不会什么爱情。这是李从珂送给耶律倍最后的礼物——同死。

李从珂派李彦绅前往开封东丹王的府邸,做了最后的告别之后,李彦绅杀了耶律倍。

而这一年,耶律倍年仅38岁。

耶律倍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因骨肉相争流亡他国,从流亡之地为仇人出谋划策,自己却为此付出了生命。

实际上,耶律倍和耶律德光之间自然算不上仇人,只是因为权力的斗争,耶律倍不得不离开故土,可他放不下故国。

身在他国,时时刻刻思念着故国,却有家不能归。

面对对他有恩的后唐国中的混乱,他不但没有为其出谋划策,反而趁机背叛,最终落得一个身死异国的悲惨结局,倒也不怨。

只是东丹王的死也充满了戏剧,死在中原之后,被草草收尸,还是一个和尚发现了他的遗体。最终,他的遗体回到了心心念念的故国,耶律德光面对已经成为尸体的兄长,倒是大方得很,将他安葬在医巫闾山,谥号“文武元皇王”。

自此,东丹王便成了一个传说。

只是,此后的辽朝却戏剧性的成了他的血缘后代。

耶律德光死后,耶律倍的儿子耶律阮夺回皇位,追谥其父为让国皇帝,庙号义宗。

耶律阮

回顾耶律倍的一生,的确波澜起伏,富有戏剧。

生在异族,向往儒家,倾慕中华,无奈让国,最终死于中原,遗体重返故国,后代夺回皇位,开创了200多年的国运。

1 阅读:178

淞铸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