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禅让不是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主流?

淞铸谈历史 2023-07-26 14:25:03

某位历史学家说,历史就是英美模式与法俄模式的较量。

单从王朝更替模式来说,有一定的道理,当然,这里的历史指的是世界范围内的。

但你不要带任何偏见和批判性思维,如果你早就在心里认为英美模式优于法俄模式,那还有什么可讨论的?而且,放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这样的结论可就大错特错了。

因为,中国古代王朝的更替更倾向于法俄模式。

英美模式:和平演变

英国是和平演变模式的代表,英国在经历文明发展时所产生的社会动荡最小,世人所感受的心理落差也最小。英国从王权社会进入到现代资本主义世界,经历了光荣革命。

▲ 荷兰执政威廉三世和妻子玛丽二世加冕为英王,签署《权利法案》,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确立,这就是英国的光荣革命。

相比起法国大革命和俄国十月革命,英国的光荣革命所带来的社会动荡、流血事件微乎其微。

此后,英国迅速进入工业文明阶段,成为了世界文明的中心。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英国从世界第一的位置上跌落,大英帝国也变成了英联邦,英国人对这一巨变抱有的是一种顺应的态度,或许他们会时不时的怀念维多利亚时代大英帝国的荣耀。但他们也意识到了世界的巨变,意识到了这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他们接受了这一变革。

英国的王权转变也是一种顺应。在同时代的法国,国王被送上断头台,王权被彻底废除,英国则温和得多,英国王室接受了自己只能是一个虚君的事实,没有保皇党们的大规模流血冲突,作为回报,王位也保留了下来,仍然是名义上的英国最高元首。

适时而变,和平演变,这是英国社会变革的选择。

与此相对应的则是法俄暴力革命模式。

法俄模式:革命

1789年法国大革命,国王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王权统治彻底在法国走到了尽头,法国也顺势进入到了现代资本主义世界。

▲ 1789年法国大革命,国王路易十六被愤怒的法国人民送上断头台

具有戏剧意味的是,路易十六的前前任路易十四和荷兰执政威廉三世是一生的死对头(路易十五是路易十四的曾孙,路易十六是路易十五的孙子),威廉三世一辈子都没有打败路易十四,转头和英国国王的女儿玛丽二世结婚,却意外获得了英王的位子,签署《权利法案》,和议会和解,使得英国完成了光荣革命。而路易十四的后代却被推上了断头台,路易十四要是地下有知,会不会和威廉三世再次大打出手?骄傲了一辈子,打压了对手一辈子,好不容易做了太阳王,谁知道后代的命运这么悲惨,可对手的后代却依然高高在上,享受着王室特权。这怎么能忍?

▲ 路易十四

言归正传,暴力革命虽然伴随大规模的流血牺牲,但也不是没有优点的。

相比英国社会依旧存在等级森严的阶级制度,法国则是自由主义者的天堂。你会经常听到英国的王室阶层、贵族阶级、中产阶级,但你不会听到法国的特权阶层。因此,法国诞生了诸多的民主思想家,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三权分立……

法国是革命的多发地带,法国人爱革命,在世界上似乎人尽皆知。同样,俄国和法国一样,经历了暴力革命,完成了社会制度的更替。

而作为英国制度的继承者美国,自然成了英国模式的继承人,不搞暴力革命,专搞和平演变。

那么,中国古代王朝的更替呢?

清人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认为,古来中国王朝更替,一是禅让,一是征诛,前者相生,后者相克。安居香山认为:“五行相胜说,是一种用革命打倒对手的观念,就是今天所说的暴力革命。中国将此称为放伐。与这种观念相反,五行相生说是一种让位于有德者的观念,是和平革命,也称为禅让。”

——引用自《疫病年代:东汉至魏晋时期的瘟疫、战争与社会》。

禅让与征伐

实际上,中国古代的改朝换代无非就是两种,暴力革命与和平演变,也就是英美模式和法俄模式。

但是,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模式在中国王朝更替的历史上带来的影响也截然不同。

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认可的和平演变模式不同,中国古代历史上更倾向于法俄模式。和平演变模式在古代历史上反而被认为是得国不正。

举例来说,夏商周三代就是典型的暴力革命模式。

《千字文》中说的“推位让国,有虞陶唐,吊民伐罪,周发殷汤。”实际上就是禅让和征诛两种模式的更替。

成汤征伐夏桀,武王伐纣,通过暴力革命完成了三代的更替。

▲ 周武王联合诸侯军队与商朝军队战于牧野,打败殷商,此战决定了周兴商亡。

秦朝推翻周朝也是暴力革命,奋六世之余烈,统一天下。之后的汉朝,唐朝,乃至于元明清都是以暴力革命的方式完成王朝更替,这在当时的人看来更具有正统性。所以,这些王朝被理所当然的认为是毫无争议的正统王朝。

而恰恰是和平禅让的晋朝和宋朝被大多数人认为是得国不正。

这在现代人看来,是匪夷所思的。难道是古人不爱和平,非要搞暴力革命吗?并不是。

因为往往和平的禅让伴随着欺骗与阴谋诡计。

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代未有寸功,却凭借着阴谋诡计篡夺了曹氏江山,更过分的是,司马昭还弑杀了曹魏的一位皇帝,这在古人看来是最大的谋逆。最终,司马氏通过政变夺取了曹魏政权,虽然名义上是禅位,但谁都知道,这禅让是被逼无奈。

隋朝的所谓禅让则更为可恶,杨坚作为北周的外戚,夺取宇文家的江山就算了,还毒杀了禅位给自己的静帝宇文阐。

▲ 隋文帝杨坚

宋朝的赵匡胤和杨坚并无不同,都是欺负孤儿寡母,靠着坑蒙拐骗夺取了前朝江山。

人家英国的社会更替通过和平演变的方式,王权做出了让步,保皇党们不再执着于保皇。作为回报,王室得以保存下来,成为名义上的国家最高象征。

可晋朝和宋朝呢?前朝被逼禅让后,不仅没有保留国家最高象征的地位,反而被阴谋弑杀,杨坚杀尽北周宗室,仅仅是为了斩草除根。

为什么禅让不是主流?

那么,为什么在世界上看似主流的英美模式在中国古代反而没了地位,失去了中国人的支持呢?

这大概要从夏商周三代说起了。

这也是中国最早的革命思想,为了解释周灭商的正当性,周公说:“维命不于常”“乃命尔先祖成汤革夏”,殷商腐化堕落,君王有罪,上天降责,于是周讨伐商,顺承天命。

于是,《周易》中说“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明,顺乎天而应乎人。”

至于这所谓的君王有罪,上天降下天谴到底是什么,谁也说不清。最新上映的神话大片《封神》也提到了天谴,可为什么天谴非要无辜百姓承担,明明神仙动动手指头就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生死,非要弄出个以周代商亡的王朝更替大戏,死的人不是更多吗?

如果再往前说,夏启取代伯益就已经是暴力革命取代推位让国了。上古时代,本来是贤者居之,有德者被推举为首领,夏禹死后将首领的位子传给了伯益,而夏禹的儿子启通过战争的方式打败了伯益,因此,公天下也被家天下所取代,也就是历史书上讲的禅让制被世袭制取代。

所以中国古代以暴力革命完成王朝更替更具有正当性,大约就是起源于夏商周三代的更替。

再之后,秦朝推翻周朝,秦末农民起义,平民百姓揭竿而起,正所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难道不是人人生而平等吗?只是因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往往不是最后的胜利者,而贵族阶级却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支持,比如李唐家族。李渊应该是中国历史上出身最为高贵的开国皇帝了。李唐追认秦朝的李信和汉朝的李广为先祖,尽管这种追认大多是抬高身价,但李唐出身于关陇贵族,和李信、李广以及五胡十六国时期的西凉李家都是来源于关陇集团,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秦末大乱,楚汉争霸,经历过四年的武力较量,平民出身的刘邦打败贵族出身的项羽,平民革命取代诸侯革命。

此后的王朝更替和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战争性质完全不同。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战乱不断,但依旧是周朝内部的内乱,是周朝东迁以后天子大权旁落,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成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以及礼乐征伐自大夫出,这依旧是贵族集团内部的战争。

秦朝以后,则彻底是平民革命。

各朝各代的更替在不断的上演着“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规律。

而英国模式下,英国王室虽然改名换姓了,却与前朝之间依旧存在血缘关系,可以说,至今的温莎王室依然是金雀花王朝的血统,只是主流与分支的区别而已。温莎王室来源于汉诺威王朝,汉诺威王朝是斯图亚特王潮的母系分支,而斯图亚特来源于都铎王朝,都铎王朝则是兰开斯特王潮和约克王朝的结合,他们都是金雀花王朝的分支。至于金雀花王朝,那就与诺曼王朝密不可分了。

而中国古代的王朝更替模式下,这样的血统延续是压根不会存在的,谁知道秦朝嬴氏血统在哪?谁又知道李唐王室的后代在呢?

至于所谓的禅让,从头到尾就是一场欺诈,以坑蒙拐骗和欺负孤儿寡母的卑鄙手段取来的皇位,自然被认为是得国不正了。因此,晋朝和宋朝的名声自然很差,说到底,带有欺诈性质的阴谋诡计远不如一场“奋六世之余烈”以及吊民伐罪更具有正统性。

参考资料:

钱乘旦 许结明《英国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袁灿兴《疫病年代 东汉至魏晋时期的瘟疫、战争与社会》,岳麓书社

END

0 阅读:14

评论列表

就这样吧

就这样吧

2023-07-31 12:42

说英美模式不对吧,美国独立不是温和的吧,美国废奴没少流血吧,美国哪TM温和了

淞铸谈历史

淞铸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