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古都第一城,花落谁家?

淞铸谈历史 2023-07-31 14:55:06

最近在网上看到有人对《长安三万里》批评,甚至是抵制,说电影不尊重历史。

拜托,你要搞清楚,这是电影,电影的本质是艺术,又不是文物,不是博物馆,更不是历史书。你在电影里学什么历史,这不是自找没趣,本末倒置吗?

电影只是引起你对这段历史的兴趣,然后去翻阅史料,查找正确的史料。

看到了一些关于长安和洛阳地位之争的文章,有些人甚至是口出污言秽语,完全暴露自己的文化水平。

电影是7月8日上映的,我7月9日就去影院看了电影,看完之后写了一篇关于高适的文章《长安三万里》:高适真的是唐朝诗人中功业最大的吗?

相信看过电影的人就会知道,这部电影是以高适为主角,来讲述李白的一生,用一个人的一生浓缩一个王朝的缩影,怀念大唐盛世。

但我不明白的是,某些人纠结的却是李白和杜甫第一次相遇在什么地方?

洛阳人甚至举着牌子反对这部电影,但是请问你看电影了吗?电影里有提过一句李白和杜甫初次相遇在什么地方吗?

第二,洛阳人质疑电影里为什么不出现洛阳,请问,出现成都了吗?出现太原了吗?出现苏州了吗?出现北京了吗?都没有。

长安代表的不是某一个地方,而是一个朝代,是大唐的象征。

既然如此,作为认认真真看过《长安三万里》的人,我就免费讲解一下电影的大致内容。

《长安三万里》讲了什么?

电影的开头,是高适率领的唐朝军队在松潘地区和吐蕃军队交战,高适军队人数较少,吐蕃大军的七万主力就要来了,高适无奈,只好退出了云山州,困守在松州。恰逢此时,持有符节的神策军监军程公公到了,他是替皇帝来督战的,如果高适作战不利,程公公就可以斩杀他。

程公公的原型应该是唐代宗时期的太监程元振,电影里把程公公的武力值提升到了一个高度,这也说明了导演要表明唐朝尚武的风气。

程公公来见高适,见面就问高适和李白的关系,电影也从这里开始打开了序幕,高适开启了他一生的回忆。

有人说,主角是高适,有人说,主角是李白,其实不管是高适还是李白,他们都是大唐盛世中的沧海一粟,他们也亲眼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这在后世看来,无不令人唏嘘,每个人都在怀念大唐盛世,就像英国人会时不时的怀念大英帝国一样。如果你认为中国人怀念大唐是矫情,那你就应该批评英国人怀念大英帝国,因为都是一样的道理。

因此,电影的名字才叫《长安三万里》,因为长安代表的就是唐朝。

这是毫无疑问的,首都代表的就是一个国家,在当今世界,国际社会也是如此,首都象征着一个国家。提起伦敦,就是英国,提起华盛顿,就是美国,提起莫斯科,就是俄罗斯。

这有什么好争议的?

难道在国际上开大会,会把美国方面称为纽约吗?绝对不会,只会说,华盛顿。

如果你实在搞不清楚这种称呼关系,建议你还是多看一下时政类新闻吧,或者多看国际新闻,多看国际媒体类的报道也好。

说回电影,程公公问高适认识李白吗?他对李白这个人怎么看?刚开始看的时候我还不太明白,以为程公公是来查案的,以为高适也卷入了永王的事中,到了最后才明白,高适与李白站队永王一事毫无关系。

高适开始了回忆,画面回到了三十年前,那时候高适和李白也才不满二十岁吧,高适经历了父亲去世,家道中落,他想去长安寻求出路,在路上遇到了追杀强盗的李白,此时的李白意气奋发,手提长剑,看来是武力值不低吧,不亏是唐朝著名的剑客。

高适和李白初次相识,高适教李白高家枪法,李白教高适相扑。有人又开始批评了,说相扑是日本的,拜托,能不能看到艺术作品中有日本的东西就无脑批判,到底日本是祖宗,还是唐朝是祖宗?历史书上没教过你们日本派来遣唐使,学习唐朝的政治文化制度,在日本实行大化革新的吗?难道以后在日本看到汉字又要批评了吗?别搞错先后顺序了,日本的汉字也是学习中国的。

两人一同到了江夏,就是如今的武汉,在黄鹤楼吃了一顿饭,李白要去黄鹤楼题诗,看到崔颢的诗在上,本来不以为然,等到他念出来之后就落寞的离开了。

这段也是有史料可查的,所以,某些人说电影不尊重历史,到底不尊重在什么地方?

在江夏城,李白去行卷,遭到了拒绝,之后,李白要去扬州,高适要去长安,两人在江夏分别,约定一年后在扬州相遇。

高适到了长安,初入长安,他就遇到了科举考试点名,听到了王昌龄、常建的名字,这段应该是杜撰。但艺术作品可以杜撰,如果一味的参考历史资料讲述,就不是电影,而是纪录片了,甚至纪录片也做不到完全遵循史实。

高适在长安的境遇和李白在江夏的境遇差不多,都是处处碰壁,高适在长安见到了李龟年,玉真公主,岐王、王维等人,还有小杜甫。

就是这里,让某些人抓住并放大,说是违背历史,张冠李戴,说是岐王府在洛阳。

即便岐王府在洛阳,但这段改编也无可厚非,导演想要表达的是唐朝那种达官贵族对艺术的追求和喜爱,如果在高适的回忆里,没有李龟年这些人,唐朝的风度就会大大减弱。

退一步来讲,就算严格按照史实来,那无非就是删减这段,然后观众在高适的第一视角中就不会看到李龟年,岐王、杜甫这些人了,我敢保证,你们还是会觉得遗憾,大唐怎么能没有李龟年,没有杜甫呢?

可这样的艺术作品出来,真的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吗?不会,只会是一本枯燥无味的历史教科书,与其这样,干脆去博物馆看文物,去图书馆看历史书好了。

▲ 电影中的小杜甫

某些人所说的电影篡改史实,把李白和杜甫的初次相遇改在了长安。

拜托,这些人到底看电影了吗?李白早在江夏和高适分别去扬州了,他怎么可能在长安和杜甫相遇呢?

这次,李白和高适都没在一起,怎么能说是电影把李杜初次相遇安排在了长安呢?电影从头到尾都没说过李杜初次相遇在何处?这不正是给你们想象的空间吗?

某些人说,历史史料记载李白和杜甫初次相遇在洛阳。

可是,高适他作为一个外人怎么知道?是程公公问高适他和李白的故事,高适自然不知道李杜初次相遇在哪里?他能讲出来吗?

他讲不出来啊!

再说了,乱讲话可不行,人家程公公是监军,皇帝的眼线,你说的话哪一句是真话,哪一句是假话,其实皇帝早就查清楚了。

高适在长安遭遇不顺,就想起了和李白的扬州之约,于是他赶赴扬州,在扬州,他遇到了一撒千金的李白,和李白身边的好友裴十二。高适看不惯李白和纨绔子弟混在一起,一天到晚只知道玩乐,豪掷千金,于是,高适辞别李白,回到了老家梁园。

如果说扬州的这段是杜撰,不符合史实。那我看的倒是挺起劲,扬州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也突出了李白早年的狂傲和晚年的悲凉。

▲ 电影中的扬州美景

所以,这里宣传了扬州。

但还是没有提到洛阳,洛阳怒了。

可是,为什么一定要提到洛阳呢?唐朝是李渊家族从太原起兵,攻下长安后定都在长安的朝代。

电影里出现的主要城市也就只有长安、扬州、江夏三个地方,许许多多的当时一线城市都没有提到,成都也没有提到,太原也没有提到。

如果要加洛阳,那要不要加成都,成都有著名的杜甫草堂,要不要加太原,李唐从太原起兵,要不要加襄阳,杜甫祖籍襄阳,要不要加幽州,安史之乱从幽州开始。

可是,真要加这么多城市吗?这又不是唐朝的城市宣传片。

如果洛阳非要逼着创作者加上洛阳,那可能就是四不像了。

狄仁杰系列已经把主场放在了洛阳,关于武则天时期的影视作品也到放在洛阳,同样没有提到长安。试想一下,如果狄仁杰系列,同时把洛阳和长安都做主场的话,那才叫不分主次。武则天在洛阳登基,建立了武周,李唐的根基关陇集团在长安,她不想回到长安去,但这也不影响我喜欢狄仁杰系列。难道有人因此来批评狄仁杰系列不符合史实吗?难道西安人会抵制狄仁杰系列吗?不会,好的艺术作品是不分地域的。

把一部动画片当历史书看,本身就是可笑的。

你还不如说汉武大帝,雍正王朝,三国演义不符合历史史实呢?可这也不影响人们喜欢这这些经典的影视作品。

再来说电影,高适在梁园老家,过的倒是闲适,无拘无束,可他从来没有荒废过高家枪法,他的心中,一直有一个报效家国的梦想。

这时,李白又来了,李白说他要入赘了,他生了一场大病,钱也花完了, 父亲死了,两个哥哥把他赶出来了,他现在是一个穷光蛋了。

于是,李白和高适又去了江夏,他们去找孟浩然,不曾想孟浩然要去扬州找李白,都已经登船了。

李白在诗中多次表达了对孟浩然的爱意,甚至超过了杜甫和高适,实际上,高适和李白的交情并没有很深,李白向往的是孟浩然这样的生活。

之后,李白和高适又分别了,高适去投军,投到了幽州张守珪的帐下,高适在这里依然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写下了著名的《燕歌行》:

从这首诗歌里,可以看到高适的志向,他的志向不是李白那样一心求官。他想要恢复祖上的荣光,以自己的高家枪法,投身疆场,像汉朝的李广那样,冲锋陷阵,斩杀敌将。

此时,李白又来了,只要高适在哪里,李白就会尾随到哪里,其实,这就是以高适的视角来写李白,如果李白不来,那就没他什么事了,他自然就算不上主角了。

李白遭到了安禄山的追杀,历史中有这段记载,李白到过幽州,发现了安禄山谋反的迹象,但不是此时,应该还要晚一点。

他们遇到了差点被杀的囚犯郭子仪,历史上是李白救了郭子仪,电影里是高适,因为高适家和哥舒翰有交情,这段改编很自然,说是李白和高适共同救了郭子仪,也说得过去。

他们分别后,高适在老家又渡过了几年,李白给高适写信,说他在长安发达了,邀请高适去长安。

高适来到长安,见到了许多唐诗中的大明星,当然这里也包括杜甫。

此时的杜甫,看起来已经到中年了。

▲ 电影中的中年杜甫

而且这时的杜甫,已经和李白是老相识了,根本不是初次相遇,高适一问,杜甫就知道李白在哪里,说明他们是好朋友。

所以,某些人说这里是杜甫和李白在长安初遇。

请问,杜甫初遇李白,就知道李白在酒肆里喝酒?有这么相知相交的初遇吗?很显然,李白和杜甫早就初遇过了。

至于李杜初遇是不是在洛阳,电影没提。

至于原因,前面也说了,这是以高适为第一视觉的,并不能完全展示李白的所有轨迹。

如果以李白为第一视觉,那肯定会重点来写李白和杜甫的初遇,那就是洛阳的主场了。

所以呀,如果以长安为主角的影视作品火了,洛阳再模仿一个,毫无疑问,不会火。因为本身它们的侧重点就不同,定位也不同,如果非要定位相同,那就是错了。

之前的《长安十二时辰》大火,带动了西安的文旅,可以洛阳为主场的《风起洛阳》却悄无声息,就是这个道理。

长安的重点在周、秦、汉、唐,洛阳的重点就不应该重复了,而是在东汉、西晋。

电影的后半部分其实可以不用过多叙述了,如果某些人认为电影不尊重历史,那你可以去电影院认真的看一看,到底哪里不符合史实?如果看过之后再认为不符合史实,那你就可以把三国演义,雍正王朝,汉武大帝,贞观长歌这样的历史题材类的影视作品完全放弃了,你只适合去博物馆。

电影的最后,高适以奇妙的战术打胜了这场战争,在严武的大军到来之后打败了吐蕃,在冲锋的关头,他带领大唐士兵高喊,为了长安。

▲ 为了长安是一种意象

实际上,这样的表达方式也很好理解,长安是唐朝的首都,叛军攻陷长安,天子逃了,象征着国破家亡。作为一个一心报效家国的将士来说,他们的目标就是收复长安,为了长安,就是为了大唐,为了给大唐续命,他们前赴后继,战死沙场。

后来,郭子仪带领唐军收复长安,一路东进,也收复了洛阳,因此为大唐续命一百多年。

这就好比在二战时,苏联人高声喊着为了莫斯科一样,这种家国情怀很容易理解,如果一个国家连首都都被叛军占了,连首都都收不回来,那才是最大的耻辱。

西周末年,犬戎攻陷镐京,周天子东迁洛邑,自动让出了这块祖宗兴起的地方,天子在洛邑,权威大大衰退,开启了五百年的诸侯争霸的乱世。

而秦人从陇西来,守住了关中,在和西戎交战的几百年内,光秦国的国君就战死了几个,如秦仲、秦庄公、秦襄公,可他们并没有后退,没有让出这块地方。诚然,他们没有退路,周人已经退了一次。最终,秦国在这里站稳了脚跟,凭借着天险,秦国东出灭六国,一统天下。

中国古都第一城,到底是谁?

中国历史上的古都,最著名的就是长安、洛阳、北京和南京了。

如果从历史书上的古代大一统王朝来讲,真正定都的就是长安、洛阳和北京。

夏朝需要考古,而且夏朝的统治是在山西南部,又因为《史记》记载“禹兴于西羌”,从东来的商人推翻了夏朝,商朝的统治中心在河南商丘,所以,洛阳在此时还不是主场。

周人从西岐来,就是如今的宝鸡,武王伐纣,推翻商朝,建立周朝,定都在镐京,就是如今的西安。

后来,商朝旧地的人谋反,周公平反后就在商朝旧地营建了洛邑,就是洛阳。

西周末年,犬戎攻陷镐京,周天子东迁洛邑,洛阳成为了东周的都城,周朝古都就让了出来,后来属于从陇西来的秦人。

秦国在这里发展并壮大,东出灭六国,统一天下,定都在咸阳。一些人说咸阳不是西安,其实,咸阳就是如今的西安西咸新区,秦始皇死后葬在了临潼,由此可见,秦朝的国都大致范围。

西汉定都在长安,东汉定都在洛阳,西晋定都洛阳,南北朝时期的北魏也是定都洛阳,但北魏算不上是大一统王朝,南方还有东晋呢。

隋朝建立,统一全国,定都长安,唐朝定都长安,武则天篡唐在洛阳建立武周,归还李唐后,都城依然在长安。

至于某些人所谓的二京制,别提了,二京制如果地位等同的话,那就是皇帝昏庸无能,作为封建社会下最看重皇权的人,他最不可能做的就是容忍都城以外还有另一个都城。只有一个政治中心,另一个只会是经济中心,怎么可能是都城呢?

宋朝定都开封,元朝定都大都,明朝和清朝定都北京。

上学的时候,我们学习的是周、秦、汉、唐定都在长安,东汉、西晋定都在洛阳,这是毫无疑问的,那这么算的话,长安是四朝古都,洛阳是两朝古都。

所以,就有这么一句话“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

可是越往后,两个地方都号称是十三朝古都,至于到底是哪十三个王朝,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大部分人只知道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

其实,大部分人知道秦朝、汉朝、唐朝、宋朝、明朝、清朝就已经是极限了,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历史专业。

术业有专攻,历史专业的人对其他行业也不是很了解。

“得关中者得天下”这是古人的战略,因此,秦朝在这里一统天下,隋朝、唐朝在这里统一全国。

▲ 关中地理位置

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大多数开创之君在长安,可是一旦他们贪图享乐东迁之后,便是到了亡国的地步。

比如西晋,西晋从开国之君起,就是一个贪图享乐的朝代,司马炎和大臣们攀比,西晋权贵之间兴起了奢侈攀比之风。而这样的朝代只有短短的几十年时间,八王之乱后,又引发永嘉之乱,导致西晋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被外族所灭的朝代。

后来的宋朝也大致如此,明明都是同样的人,唐朝武力强盛,怎么到了宋朝就积贫积弱了呢?

假设当初周天子不东迁,而是收复旧土,就像后来的秦人那样,国君可以战死疆场,也要守住祖宗的旧土,那就没有秦国一统天下的事了,可是历史不能假设,周天子选择了东迁,从此只能是一个象征,再也撑不起周朝这面大旗了。

东汉和西晋是承前启后的朝代,定都在洛阳,东汉时期也创造了许许多多的历史之最,有重新开启的丝绸之路,连接东西方文明,有彻底消灭匈奴这样的军功,为什么洛阳不着重宣传东汉,非要去重复长安的地位,这是令人不解的。

在国际上公认的四大古都是罗马、雅典、开罗和西安。说明西安在国际上得到了大部分的认可,如今更是中国重要的新一线城市,西安的教育、文化、军工产业更是位列全国前列。

如果要在中国古都城市中选择一个历史第一城的话,那毫无疑问是西安。

因为,这里代表的是中国人对一个朝代的怀念,就如英国人怀念的维多利亚时代一样,我们怀念大唐,自然可以向往长安。

END

0 阅读:31
淞铸谈历史

淞铸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