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历史上的临淄和齐秦同盟

淞铸谈历史 2023-06-22 10:11:03

淄博

淄博爆火已经持续一个月了,从五一节前突然火爆,到五一期间持续占据热搜榜单。其实,我也不知道淄博是怎么火起来的。

但我知道了一个事实,淄博就是历史上的临淄。

山东的诸多城市中,以往最著名的就是省会济南和青岛了,其余城市都是只能叫得出名字,但要说多么火爆,还是欠些火候。

直到这次淄博突然火起来,我才猛然想起,哦,对了,淄博就是临淄啊。山东又称齐鲁大地,两千多年的齐国都城就是临淄,所以,淄博它该火爆啊。

临淄北站

因为,两千多年前,它就是一座火爆的城市了。

历史上的齐国和临淄

战国七雄,要问我最喜欢哪个国家?毫无疑问,除了秦国,就是齐国了。当然,秦国是因为它一统天下,把秦国变成了秦朝。至于齐国,才是真正的一个历史文化深厚的东方大国,齐国也是唯一一个从春秋强到战国的国家。

春秋初期,共有一百多个诸侯国,从春秋的一百多个国家到战国七雄,不断上演着大国兼并小国的历史,真正从头强到尾的只有齐国。

春秋初期诸侯国,齐国是大国

我们来细细盘点一下。

春秋五霸,齐桓公是一个称霸的诸侯,晋文公称霸后,齐国国势稍有衰弱,但依旧称得上是大国。两次弭兵之会后,确立了春秋四大强国的地位,分别是晋国、楚国、秦国和齐国。

春秋末期,南方的吴国和越国先后称霸,齐国经历了短暂的公室内乱后,田氏伐齐,姜齐被田齐取代。按理来说,一个国家经历大的动乱,可以说是改朝换代,一定会一蹶不振,但齐国并没有。

春秋后期诸侯国,齐国依旧是大国

相反,田氏代齐之后,齐国进入了再一次崛起时期。田氏依旧沿用齐国的国号,与六国并称战国七雄。齐威王、齐宣王时期,齐国国势最盛,齐湣王前期,大肆进行对外扩张,与西边的强秦并称东西二帝,又私自吞并宋国,是齐国疆域最辽国的时期,但也因此招来了五国伐齐,齐国差点亡国。复国后国势稍弱,但依旧可以位居大国的地位,到公元前221年齐国灭亡前夕,齐国是和赵国、楚国、秦国国力相差无几的大国。

由此可见,齐国的确国力雄厚,这要是一般的小国家,经历一个公室内乱,一次改朝换代,一次被灭国,基本都会一蹶不振了。可放在齐国身上,竟然神奇的三次重生,再次以强国的姿态站立起来,不得不说是个奇迹。

这当然足以说明齐国的强大,强大有几方面的原因。

地理位置是很重要的,齐国不像韩魏那样处于四战之地,齐国是海滨之国,东方是茫茫大海,天然屏障,南方的鲁国已经是个小国了,不足为惧,楚国地大,但楚国的主要对手是秦国。北边的燕国可以说是世仇,但燕国不足以成为齐国的对手,至于西边的韩魏,那更不用提了,越来越小。所以,齐国远离中原四战之地,在地理上占优。

齐国的位置

但千万别说是齐国得了便宜,当初周天子分封姜太公到齐国时,想的是靠齐国对付东夷。

武王定天下后,封吕尚到营邱,就是今日山东昌乐县,吕尚的后代迁徙到薄姑,又迁徙到临淄。

《史记》中记载:

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共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及周成王少时,管、蔡作乱,淮夷畔周。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由此得征伐,为大国。

由此可见,齐国成为强国,不是靠武力征伐周边小国,和晋、楚吞并小国的道路完全不同,齐国靠的是沿海地理上的优势,奖励工商业。

其次,周朝初期,东方未定,周朝要靠着齐国平定淮夷,所以给了其征伐大权。

但这样造成的结果却是接近外族的都慢慢走向强大,居于腹地的都弱小,慢慢被兼并。

齐国是外姓诸侯,虽然被封得远离腹地,又要不断去平定周边的淮夷,但也给了齐国成为强国的契机。

后来的楚国、秦国也是如此,远离腹地,反而强大,领土得到了扩张。

齐国的强大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齐国都城临淄是当时的学术中心和商业中心。

齐人善于赚钱,从齐国国君到公室、百姓,个个善于经营,依靠着临海地理优势,齐国工商业发达,经济发达,百姓生活富足。

临淄是天下的文化中心,有才之士几乎都汇聚在临淄的稷下学宫,这里学术自由,百家争鸣。

除了经济和文化,齐国也是军事强国。

很多人对齐国是军事强国一定有疑问,但是,毫无疑问,齐国是军事大国。

齐国出了太多的军事家和名将,齐国创始人姜尚在军事界的地位就不说了。管仲,王子成父,孙武、孙膑,司马穰苴,田单,田忌,匡章,田盼,田居等等,就连秦国名将蒙骜也是齐国人。而且,齐国的军事家善于著书成说,比如《太公兵法》《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司马法》等。

齐国是春秋的第一个霸主。公元前679年,齐桓公会盟诸侯于鄄,开创霸业。公元前663年,山戎伐燕,齐桓公救燕伐山戎。公元前660年,狄人灭邢,又灭卫,齐桓公合诸侯的兵,迁邢于夷仪,封卫于楚邱。公元前656年,齐桓公合诸侯伐楚,盟于召陵。

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九合诸侯,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会盟诸侯,参加这次会盟的有齐国、鲁国、宋国、卫国、郑国、许国、曹国等国国君,周天子也派了代表参加。葵丘会盟是九合诸侯中最盛大的一次,也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了顶峰,正式确立了齐桓公的霸主之位。

这也是齐桓公被称为春秋五霸之首的原因。

齐桓公的霸主之位是实至名归。这不仅仅是因为齐国自身的强大,更因为齐国是一个仁义之国,一直奉行着尊王攘夷。戎狄一旦入侵小国,齐国就帮助小国复国,齐国对周天子更是恭恭敬敬,兢兢业业,不像后来的楚庄王那样问鼎中原,也不像秦国那样跑去洛邑举鼎,齐国是真正的仁义之国。

进入战国,齐国的军事方面依旧是个强国。

有孙膑这样的军事奇才,有齐威王这样的明君,我们耳熟能详的围魏救赵、围魏救韩就是齐国军力强大的表现。

战国初期,魏国强大,不仅向西夺取了秦国的河西之地,更是意图兼并韩国和赵国,恢复晋国。韩国和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派出了仁义之师相救,在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中一举打垮了魏国。将魏国从战国初期霸主的位子上拉了起来,然而,魏国霸权的衰落,最得利的却是秦国,齐国倒像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了。

由此可见,齐国的仁义还真是从一而终,一直在为他国着想。

这就不得不说战国后期齐国和秦国的同盟了。

齐秦同盟

齐秦当然是同盟了,毕竟齐国和秦国可以组成一个好听的名字—齐秦。开玩笑了,齐国和秦国之所以能结成同盟,还是因为齐国和秦国没有本质上的利益冲突,毕竟离得远,中间隔了好几个国家,想起冲突也不能啊,这或许就是所谓的远交近攻了。

远交近攻的主导者是秦国,齐国是秦国要结交的对象,在这场同盟中,秦国像是一个老奸巨猾的阴谋家,而齐国却是被秦国拉进同盟中的傻白甜。

齐秦同盟有几个典型的事件,一个是G2,就是秦国和齐国互尊为帝,秦国国君为西帝,齐国国君为东帝。

齐湣王

在这场互尊为帝的活动中,齐国实际上是被动者。当时西方的秦国已经崛起,山东各国都惧怕秦国,已经组成了合纵攻秦大军,第一次合纵攻秦成立于公元前318年,由魏国相国公孙衍发起,后来因为联军内讧而失败。第二次合纵攻秦发生在公元前298年,由齐国的孟尝君主导,这一次合纵军攻破了函谷关,秦国退还韩国、魏国旧地诱使韩国、魏国退兵,齐国只能从函谷关退了出来,也是无功而返。

在两次合纵攻秦之后,秦国就想分散列国的注意力,转移矛头,于是就想到了东方大国齐国。这时候齐国的国君是齐湣王,他有称霸天下的雄心,于是接受了秦国的建议。

公元前288年,秦昭王和齐湣王相约共同称帝,秦昭王为西帝,齐湣王为东帝。

这就是战国版本的G2了,只是这一次坑的是齐国,秦国却步步为营,削弱了最强大的对手。

秦、齐称帝,意在兼并其他诸侯国,对韩、赵、魏、燕等国威胁很大,所以各国都要破坏齐、秦联盟。

另一方面,由于齐国称帝是被动的,所以齐湣王并没有很坚定的决心,燕国派出间谍苏秦来齐国,筹谋搞合纵的时候,齐湣王征询齐国称帝的利弊。苏秦竭力反对齐、秦联合。齐湣王接受了苏秦的建议,同意放弃帝号,外交上由联秦改为联赵。

这就是齐湣王的不对了,有点像魏国的朝秦暮楚了。他既想要称帝,又想要伐宋,在称帝和伐宋之间,他选择了后者,岂不知这是苏秦的阴谋。

公元前287年,齐、赵、魏、韩、燕五国再次组成联军攻秦,秦国破坏了五国联盟,秦昭襄王去帝号,五国联军退去。

齐国却趁机吞并了宋国。

五国合纵攻秦立马变成了五国攻齐。

五国攻齐

只是这一次,齐国不像秦国那么幸运了。秦国可以出大力消灭齐国的主力军队,因为齐国弱了之后对秦国有利。

其实,合纵成立的目的并不是仅仅只对付秦国一个,合纵的目的是既可以对秦,也可以对齐,因为当时的强国就是齐国和秦国。

五国合纵攻齐,齐国被打得只剩下两座城池,差点被灭,临淄都被占领了。

这也是如今网友常常调侃的上一次淄博这么热闹还是两千多年前的五国攻齐,两千多年了,淄博再一次成了世界的中心,火了过来。

只是,上一次五国攻齐,齐国是烽火狼烟,如今,淄博爆火,是人间烟火。

齐秦同盟必须要说的就是秦国的远交近攻策略了。

虽然,在秦国的远交近攻战略中,齐国再一次是被动者,但这一次齐国的被动却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

秦国的G2政策和五国伐齐可以说是秦国的阴谋,秦国在统一的道路上,步步为营,消灭了一个一个的对手。齐国打垮魏国,秦国最得利;五国伐齐,秦国最得力;白起伐楚,楚国被打垮,都城一退再退,版图一缩再缩;长平之战,赵国被打垮,从此秦国统一只是时间问题。

可以说,在秦国的统一之路上,齐国是最大的帮手,整个战国历史,可以说是齐国帮助秦国完成了统一。

范雎任秦国相国以后,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战略,秦国东出伐韩、伐魏、伐赵,前提就是要稳住齐国,和齐国结成同盟,齐国也非常配合秦国,这一部分原因当然也是五国伐齐之后,齐国不想再卷入中原的战乱了。

于是,齐秦同盟就成了。

远交近攻

从此,秦国可以专心东出征伐各国,而不用有后顾之忧了,反而是山东各国合纵攻秦有了后顾之忧。齐国成为秦国的盟友之后,山东各国的背后犹如一根芒刺,各国不敢奋力一搏,最终合纵攻秦只能无功而返。

合纵攻秦不但没有削弱秦国,反倒让秦国越来越强大,版图越来越大。

嬴政即位之后,开始了统一天下的战争,秦国灭韩,齐国观望,秦灭赵国,齐国观望,秦灭魏国,齐国观望,秦灭楚国,齐国观望,秦灭燕国,齐国观望。

公元前221年,王贲灭残燕后直接南下,齐国急了。

可是,山东六国只有齐国一个国家了,秦国能不灭齐国吗?或许可以。只要齐国投降,当然就不存在灭齐的说法了。

齐国国相后胜建议国君投降,齐王建明白到了此时即便抵抗也无济于事了。

多年以来,齐秦同盟麻痹了齐国,齐国不整军备,不修城墙,齐国百姓过的倒是富裕,如今秦国大军压境,齐国还能怎么办呢?像楚国、赵国那样奋力抵抗吗?明知结果是惨败,为什么要牺牲齐国的百姓呢?

最终,齐王建出城投降,齐国灭亡,秦国统一天下,在齐国旧地设置了齐郡和琅邪郡。

对齐国君臣不战而降的这一做法,其实后世并没有多么的诟病,反倒是称颂得多。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并不是明智之举。秦国统一在即,五国都灭了,齐国当然不可能留着了,以弱小对抗强大,受伤的只是齐国百姓。

齐国和齐王的选择,只能说是审时度势,避免了不必要的流血牺牲。同时,齐国的这一举动也促进的人类文明的进程,推动国际关系走向另一个高度,统一总比分裂好,不是吗?

在一些纪录片和影视剧中,把齐国写成了绥靖之国,他们看不懂为何曾经强大的齐国会变成一个绥靖之国,齐国成了一个谜团。

其实也很好理解,五国可以合纵伐齐,为什么就不能让齐国也袖手旁观呢?齐国远离中原大地,它可以选择作壁上观。齐国为什么要和曾经想要灭了自己的国家一条心去攻打秦国呢?再说了,齐国有优越的地理位置,齐人善于赚钱,齐国是商业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为什么要和各国去争夺天下呢。

影视剧中临淄的稷下学宫

齐国的强大,不需要各国去认同。

齐国有强大的军力,强大的经济,强大的文化,齐国百姓生活富足,这就够了。

从现代意义上来讲,齐秦同盟意义重大,不论是对秦,还是对齐。秦国得到了它想要的,齐国自然也得到了它满足的东西,只是志向不同罢了。

秦灭六国,齐是帮手,齐国成就了秦国,秦国也成就了齐国。

因此,历史上的临淄,是百家争鸣时代无与伦比的文化中心。如今的淄博,是这座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城市的厚积薄发,是人间烟火的最有力证明。

0 阅读:0
淞铸谈历史

淞铸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