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 赵祯)
本期视频的主人公,是宋仁宗赵祯和宋英宗赵曙。
宋仁宗是北宋的第四位皇帝,宋英宗赵曙是北宋的第五位皇帝。
因为宋仁宗没儿子,所以赵曙并不是仁宗亲生的,而是养子。
不过这个养子,他不是说在大街上随便捡了个孩子过继过来的,英宗皇帝的身份根正苗红,他是宋朝第二位皇帝太宗赵光义曾孙,那也是响当当的赵宋皇室。
宋仁宗当皇帝的时候,只有十三岁。
这个年纪,你说他懂事了吧,他还不能彻底的理解这个世界的残酷,但你说他不懂事儿吧,那也不现实,因为宋仁宗打小就是个聪明孩子,相较于一般人,他是比较成熟的。
十三登基,主少国疑,朝廷大权,掌握在太后刘娥的手里。
这位女同志,她还不是宋仁宗的生母,而是名义上的母亲。
不过好在,刘娥有吕武之能,但却没有吕武之恶,替宋仁宗当了十年家之后一命呜呼,领了便当,顺利的完成了和仁宗的权力交接。
说实话,仁宗对刘娥的感情是复杂的。
所谓“狸猫换太子”当然是野史不足为信,但从情感上来说,宋仁宗更愿意坐在那个凤辇上的人,是自己的生母李宸妃。
这位诞育了大宋天子的女人从儿子登基的第一天起就被刘娥安排到了皇陵守护她们共同的老公宋真宗赵恒的陵寝,青灯素屋,终守灵十年而死。
而直到亲生母亲死后一年,宋仁宗才发现自己不是刘娥亲生的。
世上的爱大多数是为了相聚,而李宸妃的这位母爱,却是为了和儿子分离。
(李宸妃)
作者以前经常会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年少时越是凄苦,越是有着巨大的磨难和痛苦的回忆,长大之后反而越善良呢?
比如,当年武当山,父亲张翠山和母亲殷素素被自诩名门正派的江湖人士活生生给逼死,剩下个遗孤张无忌可以说是背负血海深仇,再加上她母亲临死之前还给他加深印象,告诉他眼前这帮人都是害死你爹的杀人凶手,你长大一定要好好修理他们,如此这般,张无忌长大之后肯定是一心报仇,是妥妥的反社会人格啊。
然而,长大之后的张无忌却成了个大善人,整天那是投桃报李,仇将恩报,主打就是一个宽容和理解。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金庸老师创作出的张无忌的这个人设,一直是很有看法的。
直到,作者了解到了宋仁宗。
我们看啊,宋仁宗被满朝文武和太后刘娥糊弄了十来年,少年时代又长期处于失权的状态,刘娥能只垂帘听政十年就把权力还给宋仁宗,那是因为刘娥就活了十年,虽然这位女同志没有称帝之心,但如果她高寿,她能架空宋仁宗一辈子。
可以说,宋仁宗所背负的过去,那是很沉重的。
但就是这么个人,自打亲政之后,却可以说是展现出了笑傲历史长河,独领帝王圈的优秀品德。
宋仁宗宋仁宗,他的性格,主要就体现在了一个仁字。
宋仁宗治下有个著名大臣,叫做包拯,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好官。
这个包拯同志呢,性情刚正,不避斧钺,时常直言进谏,批评宋仁宗的一些作为。
有一回包拯批评宋仁宗,由于君臣二人离的比较近,包拯情绪又比较激动,讲话声音也比较大,居然喷了宋仁宗一脸的唾沫星子。
(包拯)
冒犯圣颜,这就是死罪,然而宋仁宗根本不当回事儿,反而一边擦脸,一边老老实实的接受包拯的建议。
对臣如此,对民,宋仁宗更是有点好的离谱。
皇帝在宫里用膳,喝粥喝出一粒沙子,正巧还咬在门牙上,那是引得牙齿一顿剧痛,然而他的第一反应不是别的,而是立刻叮嘱身边的侍从,今天这事儿你知我知不能让第三个人知道,因为一旦皇帝御膳有问题(有沙子)这事儿传出去,那御膳房的下人们不得遭殃么?
同样的事情,还有一件。
大夏天宋仁宗带着妃子在外边溜达,酷日难耐,他是一步一回头,老是往身后瞅。
溜达完了回到宫里,妃子就问呐,刚才咱俩在外面转悠,你老是东张西望的干什么?
宋仁宗嘿嘿一乐,表示我刚才那是口渴了,我寻思看看周围伺候的下人们有没有带水。
他们有带水的,我就能顺便喝一口,他们要没带,我也不能麻烦人家专门再回宫里给我取一趟啊,大夏天的,咱也不能净折腾别人啊。
您看,宋仁宗他虽然是皇帝,但他能体恤百姓,关爱黎民,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皇帝也能换位思考,这种品质,那是弥足珍贵的。
世界以痛吻我,我以吻还世界。
是啊,虽然在过去,宋仁宗没有被善良的对待过,但他并不因此仇恨这个世界,反而了解了生活和生存的不易,更加体会到了善良对人的可贵。
我们知道,宋仁宗即位的时候,宋辽已经签完了澶渊之盟,所以北宋基本上就算是没有外患,而知人善用,知言纳谏的宋仁宗治下又是一个相对来说吏治清明的大环境,所以北宋也没有什么内忧。
诚然,宋仁宗当然不是那种气吞万里如虎的雄主,也绝对谈不上奋发有为,甚至如果实事求是的说,他在守成之主里都算是比较靠后的。
皇帝执政并不勤劳,时常偷懒,性格优柔寡断,耳根子又软,所以糊涂事儿也没少干,并且仁宗皇帝还挺好色,有事儿没事儿就往后宫跑,但他最大的优点宽容忍让仁厚和善也不能被埋没。
在那个勉强可以称之为和平的年代里,宋仁宗不算完美,但却美好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有人说他菜,没人说他坏。
仁宗也许算不上是一个好皇帝,但他一定是一个好人。
(宋英宗 赵曙)
不过您看仁宗虽然好色,但他却一个儿子也没能留下,后来实在没有办法,只好把皇位传给了自己堂兄(濮安懿王赵允让)的儿子,也就是宋英宗。
宋英宗赵曙,满打满算,只在位四年,可以说在两宋历史上,都是一个比较没有存在感的皇帝。
某位贤人曾经说过一句话:你可以说你没看懂,但你不能说你没看见。
同理,你可以说宋英宗没有存在感,但你不能说,这位皇帝没有存在过。
事实上,宋英宗对父亲(养父)宋仁宗赵祯的执政风格,是很有意见的。
从赵匡胤在陈桥驿穿上黄马甲到宋英宗即位,北宋王朝已经立国一百有三,宋英宗一直在思考,百年前的老祖宗们制定下的国策和制度,到今天是否还能适用?宋仁宗那种带干不干,无为而治,而把大部分的话语权都留给了文人士大夫的状态,真的好么?
在东京汴梁,宋英宗感受到了一种奇怪的氛围,在这里,所以的问题都可以变成政治问题,而解决政治问题恰好是文人们所擅长的。
文人们靠着政治问题牛气哄哄,那我宋英宗算什么?算是北宋王朝的吉祥物和摆件?
所以,英宗在位的时候,是非常想要去改革的,然而问题是改革这种事儿是大事儿,从来都不是轻易就能完成的。
不久后的王安石变法几经挣扎,终于功亏一篑,而后世如张居正改革更是横跨十年,仍然有人批评张江陵不见成效。
宋英宗在位不过四年,这其中还病了三年,他实在是有点有心无力啊。
在政治上难有太多建树的英宗皇帝有个很有意思的副业——追星。
宋英宗这个人,他很喜欢当时北宋的一位著名文人,这个人的名字,叫做苏轼,也就是常年在流放路上打卡的那位。
(苏轼)
皇帝追星,那当然是希望能直接在家门口追,所以他立刻就要把苏轼从民间捞上来,让他到翰林院里工作。
皇帝想的挺美,但他的想法却遭到了大臣们的一致拒绝。
你追星那是你的事儿,你追星你可以掏钱给他出书啊,你今天让他到翰林院上班,明天是不是就要让他做宰相?你这么干,他不合理。
大臣们把宋英宗好一顿训,宋英宗软磨硬泡,又商量大臣那我不让他进翰林院,我让他来给我修起居注行不行?
这个起居注(官),就是记录帝王言行举止的一份工作,宋英宗要苏轼来给他修起居注,说白了还是想要和偶像更近一步。
大臣们不是傻子,立刻表示那肯定不行啊,让苏轼来修起居注,一来二去你俩关系处铁了,你还不是要因私而重用他?
不行不行,绝对不行。
皇帝最后实在是没辙了,追星计划终于流产,随便给苏轼安排了个小官。
其实,英宗搞不好真的是想要委苏轼以大用的,因为这事儿发生不久之后,宋英宗就找来了大臣司马光(砸缸那位),让司马光着手编修《资治通鉴》。
想来,如果当年苏轼走上了被宋英宗包办工作的道路,那是否还会有后来的那个“十年生死两茫茫”呢?
苏轼的未来或许难说,但张怀民至少能睡个好觉了。
仁宗和英宗都算不上是那种一流帝王,也谈不上什么有让人直呼哇塞的丰功伟绩,因为他们的骨子里都有一种和帝王格格不入的真诚,或者说,他们把真诚看的很重。
他们爱和风煦日的黄昏,他们爱秋色明月的午夜。
他们爱古老的皇家宫殿,他们也尽可能的去爱身边的人。
汴梁在北,时常下雪,纵见两位帝王的身影。
礼制和对抗,征服和守候,开放和繁荣,如果你问我,我会告诉你,东京梦华,这就是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