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谭咏麟与陈友、彭健新、叶智强、陈百祥、陈百燊第组建了一支乐队,他们准备去参加音乐比赛。
当他们到了参赛现场却被告知,报名表已经派完了。正当众人准备离开之时,他们意外地发现地面有一张填了“Loosers”的报名表。
他们虽然获得了比赛的资格,却没能打响名堂。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句谚语:“不怕生坏命,最怕改坏名”。

果不其然,Loosers的第一次比赛便以失败告终。
但这几个“毛头小子”没有气馁,反而更加努力,他们不用上学的时候,就一起到band房练歌。据说那是一个不到10平方的歌房,摆满了乐器,几位年轻人只能站在门外练歌。
都说上天从不打垮任何一个追梦人,但会为其设置重重障碍!
后来,Loosers经过不懈的努力,渐渐唱出名堂,常常获邀到私人派对和酒吧唱歌,出场费从100块到300块不等。
要知道,上世纪60年代,普通工薪阶层一个月的工资都没有300块钱。所以这几个毛头小子真的很厉害。
1970年,Loosers参加了海滩流行音乐节。那是一场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场非常重要的赛事。

因为冠军奖品包括在电视音乐节目亮相三个月、唱片公司合约,以及成为当时一间顶级会所的驻场歌手。
从初赛开始,Loosers一关接一关地闯下去,与其余十多队乐队晋身决赛阶段。那些组合里,有职业的也有业余的,有华人、有菲律宾人,也有白种人。
决赛那天从早上开始,所有晋级乐队都需要在30分钟内唱完6首歌。回忆起往事,谭咏麟说:“我们当时非常卖力,声嘶力竭地喊唱。”
功夫不负有心人,Loosers夺得全场冠军,对于谭咏麟来说更是摆脱了“千年老二”的命运。
Loosers凭借这个冠军,首次跳进电视银幕,与许冠杰创办的莲花乐队和泰迪罗宾创办的花花公子乐队,共同演出。
三个月后,温拿乐队冲出香港,前往日本冲绳参加Moon Festival音乐节,与来自五湖四海的乐队轮流上台,点燃全场气氛。

玩音乐的生活让人疯狂,让人快乐,可Loosers里却没有一个人认真想过,要把唱歌当成终身职业。
这群人的宏大理想是存够钱开一家云吞面食店,他们认为那才是男人的脚踏实地。
随后,谭咏麟就前往新加坡读书,陈百祥、陈百燊去中东做生意,另外三人则一边玩音乐,一边谋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支存活了不到3年的“Loosers”乐队,已经应了他们的名字“失败”。
回想往事,谭咏麟说:“Loosers”的名字是“捡来”的,那个‘失败’是捡回来的,但是靠我们的努力就变成胜利。
Loosers的解散,谭咏麟也打算结束自己的音乐生涯,那时的他认为音乐无法背负起养家糊口的责任,读书或许就是唯一的出路。

当看到陈友、彭健新、叶智强等人继续玩音乐,谭咏麟又非常怀念Loosers的岁月,于是他们决定重新组成一个名为“温拿乐队”的组合。
温拿乐队,也称Wynners,翻译为“成功者”。
1973年,温拿乐队刚成立,他们主要是以翻唱英文歌为主,着装上则是模仿披头士等欧美乐队。
后来,谭咏麟因为去新加坡读书而缺席了。为了给乐队寻找新的主唱,陈友看中了在夜总会吹萨克斯的钟镇涛。陈友说:“真心觉得钟镇涛厉害,因为他不仅对披头士的歌了如指掌,就连那些很冷门的歌也会唱。”
1974年,谭咏麟辍学返港,重归温拿。至此,温拿的阵容才正式稳定下来。

温拿采取双主唱形式,由谭咏麟、钟镇涛分别担任A、B主唱。从此,“阿B”、“B哥”就成了钟镇涛的别名。
温拿乐队最初在私人派对和酒吧演出,这几个毛头小子也见识到不同阶层的人和事。
据谭咏麟透露,他们曾在越战如火如荼的年代,捉弄过旅港的美国大兵。
某一天,钟镇涛买了一包臭丸,随手就放在酒吧的管风琴上。美国大兵刚巧看到,连忙上前询问:“hot stuff?(特殊食品)”
钟镇涛竟然点了点头,演技也上来了,他假装把小丸子吞下,然后装出一脸陶醉。美国大兵有样学样,服下了一颗臭丸。
回忆起往事,谭咏麟说:“当时的内心很害怕,担心弄出人命,但又觉得很好笑。”

温拿乐队有谭咏麟与钟镇涛两个主唱,一直实行双主音制。刚组队,他们便推出了歌曲《sunshine》《lover》《would you laugh》,其中两首曾登上过本地音乐的流行榜,但让他们真正红起来的是首张大碟《Listen to the Wynners》。
谭咏麟说:“这张唱片一出,整个东南亚都有温拿的身影,且各地流行的温拿名曲也不一样。”
1975年,对于温拿乐队来说,是登上事业巅峰的一年。因为他们的工作排山倒海地涌过来,不仅要外出登台,还受邀在电视台做了一档节目——《温拿狂想曲》。
上世纪70年代的香港,电视受众很广泛,节目组深度开发了温拿5人搞笑幽默的个性,他们在演奏新歌的同时,也参与了搞笑小品的演出。
后来,他们还出演了黄霑执导的电影《大家乐》,收获了超高的票房。电影成功也将几个人推向了更受瞩目的舞台。这几个头顶狮子头,身穿喇叭裤,脚踏松糕鞋,自带乐队标签的年轻人,瞬间成了整个香港乃至东南亚的时尚偶像。

谭咏麟对当年的轰动有自己的理解:“因为当时娱乐比较少,歌迷又很久没见过类似这样潮流的年轻人,所以我们的发型还有衣着,就变成一种潮流,年轻人都跟风。”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叶智强才是温拿形象的掌舵人,温拿身上所有的饰物、服装搭配都是他从外国音乐杂志摘取的元素拼凑出来的。
与其说温拿乐队引领潮流,倒不如说是叶智强带领着香港年轻人的服饰潮流。
温拿当红时期,他们每星期为超过十份杂志做封面。五位魅力四射、敢闯敢试的年轻歌手也将经典港乐逐渐从香港红馆的舞台,带向中国内地、东南亚、日韩乃至全球市场。
1976年左右,他们进入创作期,《玩吓啦》《追赶跑跳碰》等歌曲迎合当时年轻人的口味。同时也到了乐队成立末期,他们推出了《曲中情》《今天我非常寂寞》这类深情的慢歌,受到女性听众的欢迎。
从1973年至1978年间,温拿乐队共发表10张专辑、14张EP和4部电影,风靡整个亚洲。

然而,听众的喜好不是一成不变的,温拿的热度也开始慢慢退去。
叶智强回顾当时说:“的士高的热潮兴起,不少老板发现只要聘请一个dj,就可以省下整队乐队和不少音乐器材的钱,乐队演出的机会也不断地减少,虽然幕前的工作能为乐队带来名气,但实际收益却不断减少,温拿的日子越来越难走。”
到了1978年,温拿成员都已长成大人,钟镇涛第一个被台湾电影公司看中并签约时,温拿就和平解散了。
解散后,五位成员各自都有了不同的发展。
谭咏麟成为香港乐坛浪尖人物,只要他出现的颁奖典礼,他都毫无疑问会获奖。他也因此和梅艳芳、张国荣、陈百强,并称为流行乐坛的“三王一后”。他曾在上世纪80年代创下演唱会单场演唱5小时20分钟的纪录;
陈友曾导演《一屋两妻》《无敌幸运星》等影视剧,90年代初到北京创业,辗转难眠的日子里,他去三里屯的酒吧打鼓舒压,在那里结识了一批年轻的乐手;
彭健新推出过7张个人专辑,开过民歌餐厅;
叶智强曾在谭咏麟开的酒楼做经理,后来去澳洲颐养天年。

钟镇涛说:“离开时没想太多,也不太懂得为自己打算。心底里其实最怕温拿拆档,因为我从未试过有一群这么好这么紧密的朋友,很温暖。”
在温拿5人心中,他们从来都没有分开过,只是在等一个合适的机会,一起再玩。
即便人生在不同跑道,五个人都十分想念在一起时的快乐。于是他们约定每五年重聚。此后不管成员们身处何处,每五年他们都会齐刷刷的出现在温拿演唱会上。
曾几何时,这几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曾口出狂言:50多岁还在玩乐队的那些,还不去死?
但从1973年组队到1978年“解散”,温拿乐队实际在乐坛集结的时间只有5年,他们的友谊却持续了近半个世纪。
50年来,他们是华语乐坛唯一一支没有翻脸、没有钱财纠纷、没有对骂、从不记隔夜仇的乐队。
他们从十几岁就开始认识彼此,因为相识于微时,所以不会计较利益冲突,是可以交心的朋友。

温拿乐队的成功,离不开他们之间的紧密合作和团队精神。在他们的音乐生涯中,五位成员始终相互支持、相互鼓励,共同为乐队的辉煌努力。这种团队精神,成为了温拿乐队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激励许多年轻人的温拿精神。
什么是“温拿精神”?钟镇涛说:“希望年轻人看看我们的相处,怎么对朋友好一点,多一点正能量。”谭咏麟补充道:“希望我们最黄金的年代,跟我们歌迷最黄金的年代,结合在一起。”
2023年,温拿成立的第五十年,五个曾意气风发的少年,已过古稀,决定在今年和歌迷们告别,为温拿乐队画上圆满的句号。
就像谭咏麟说的:“任何事情都应该有一个圆满的结束,趁大家还能走路,还有头发,还有牙齿,还能唱得动,那就把听我们音乐长大的朋友,集中在一起,继续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