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从来只记载帝王将相的兴衰浮沉,很少有历史学者会记载小人物的普通生活。事实上,小人物的普通生活,才是历史的真相,才是真正属于每一个普通人。
清光绪3年(1877年),一个叫杨引传的年轻人,在苏州城内的旧书摊上发现了一本泛黄的书稿。他打开一看,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吸引住了,蹲在书摊前,一口气读完。
在100多年,杨引传脚下的这块土地曾经生活过一对夫妻,他们不是达官显贵,不是才子佳人,只是水一样平凡的普通人,他们活过、相爱过、伤心过,幸福过。
杨引传当年发现的书稿,就是沈复的《浮生六记》。书中记载了他与妻子芸娘一生的生活故事。

沈复出生于乾隆年间的一个幕僚家庭。什么是幕僚?幕僚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师爷”。而中国有两个地方盛产幕僚,一个是绍兴,另一个则是苏州。
清王朝是满族人当家做主,很多重要官职基本上都是由满族担任,他们不太熟悉汉字,需要“师爷”辅助他们完成工作,因此在清朝,中国幕僚是最盛行的时代。
沈复的父亲就是做幕僚的,沈复本人也做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幕僚。
而沈复的妻子芸娘,自幼丧父,是沈复的表姐,比沈复大十个月,靠着做刺绣养家,但芸娘很聪明,依靠自学,不但学会了读书写字,还学会了写诗,比如“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是一个非常有才气的女子。

沈复第一次见到芸娘是在十三岁,他随母亲回家探亲,两小孩相见,分外亲切。沈复被芸娘身上独有的才气深深吸引住了,便对母亲说:“我此生非芸娘不娶。”
而沈复的母亲也觉得芸娘温柔、体贴、贤惠,她当即脱下金戒指给芸娘,作为沈复与她的婚姻订礼。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沈复与芸娘喜结连理,婚后的生活既平淡又富有诗情画意。
02:赋予生活的全部意义今天,我们谈婚论嫁的首要条件是,男方必须有车有房,生活不能过于单调,一日三餐必须吃好。
那古代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是怎么样的?沈复在《浮生六记》这本书写得很清楚,很细致。
比如芸娘每天必吃茶泡饭,喜欢配“臭腐乳”,有喜欢吃虾卤瓜。这两样东西是沈复生平最讨厌的,他还不忘调侃芸娘“狗没有味觉,喜欢粪便,是因为它不知道何谓脏臭......”

后来,在芸娘的影响下,沈复竟然爱上了“臭腐乳”、虾卤瓜,此时芸娘又调侃道:“这好比情之所钟,丑也不嫌啊。”
又比如沈复有插花的爱好,每年菊花盛开的时候,他都会剪下来做插花。沈复非常讲究,每个花瓶只插一个品种,一种颜色,而且必须是单数,在沈复心理,不圆满就是有希望,成双成对的插花是“死花”,因为太圆满了。
《浮生六记》一书中记载的不是惊心动魄的故事,也没有什么深刻的内容,有的只是沈复与芸娘的生活故事,以及他们赋予了生活的全部意义。
在他们的心中,能赋予生活最大的意义就是生活的本身。我想读者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也能感受到生活的气息,一幅浪漫的生活映入眼前。

林语堂曾把《浮生六记》翻译成英文版,他说:“芸娘是最可爱的女人。”
比如沈复曾带芸娘去游太湖,当时他们住的地方离太湖也就十几公里。换做今天,我们开车过去也就一个小时左右。但那时的生活很慢,这对于两人而言已经算“远游”了。
坐船游览太湖时,芸娘说:“哇,这就是太湖了,今天得见天地宽广,真实不枉此生!”
在古代,女人不能随便出门,但沈复想与芸娘一同出门参加庙会。芸娘很聪明,她想到穿上沈复的衣服出门,放下发髻编辫子,戴上帽子出门,逢人就说自己是沈复的表弟。
芸娘不仅仅是沈复的妻子,更是他的生活支柱,生命中有过芸娘的身影,是沈复一生的幸运。
他们在世俗中,认认真真地生活过、爱过、幸福过,虽然消失在浩渺烟波里,但因为《浮生六记》这本书,他们美好的故事被世人记住了。

有人说《浮生六记》堪比《红楼梦》,但在我看来,他们唯一的相似之处是有残缺美。
沈复的《浮生六记》被发现时,仅存四卷,三十年后才得以在《读悟庵丛钞》中首次刊行,流布四海。

原版的《浮生六记》是文言文,对于读者来说,可能会有一定的阅读难度。著名诗人何三坡把古文翻译成人人都能读懂的“大白话”,同时他又在书中保留了原版,以及提供了沈复的生平纪事。
让读者不仅能轻松读懂这部自晚清流传至今,已有100余年的经典之作,我们还可以通过文字感受,沈复与芸娘在艰难环境中的日常生活之美,以及中国传统文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