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了解的民国初年小学教科书—《共和国教科书》

大熊的聊斋 2024-10-07 19:26:46

1912年1月4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蔡元培就任教育总长。他找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申请办公场所。但是由于当时民国初立,立足未稳,百废待兴,孙中山因为各种事务忙得不可开交,无暇顾及教育问题,便回复蔡元培四个字:自行解决。

蔡元培

等的就是这句话,蔡元培听后潇洒离去,坐着黄包车满南京城找地方,最后他选中碑亭巷小楼二层的三间房,作为办公场地。1月19日教育部挂牌成立,蔡元培随即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清朝颁行的教科书一律禁用。然后又主持制定了《大学令》和《中学令》,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学和中学校令。

同时,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指出“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仰自由相违”,废止祀孔读经,主张采用西方教育制度,建立起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教育体系。

这时,摆在当时民国教育者们面前的一项难题出来了:教授的教材从何而来?蔡元培说:我们自己编!

蔡元培经常对身边的同事说:“小学没办好,哪来的好中学?中学没办好,哪来的好大学?”所以,当务之急就是将小学的教材定下来。

随即在蔡元培的召集下,叶圣陶、丰子恺、陶行知等数十位民国大家云集教育部,共同编写教材。这些学贯中西的大家,在编写小学课本时,却是提笔千钧、小心翼翼,因为这些课本承载了启蒙中国的理想。所以他们反复研究、讨论,生怕因为自己的一丝失误而误人子弟。

1912年,承载各位大家共识的《共和国教科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印发超过2560万册。这是辛亥革命后出版的第一种新编小学教科书,包括初小和高小的《新国文》和《新修身》共计二十八册,及《公民须知》一册。因为那时还在白话文运动之前,所以里面的内容还是文言文。

本书开篇写道:“本书以养成共和国民之人格为目的。”

课本内容由浅入深,极为丰富。囊括了天文、地理、中外历史、科学知识、日常生活、器物常识、实用技能、国家政体以及伦理道德、待人接物等等。课本之外,还有特为教师准备的《教授法》。

小学语文第一课,由学者钱玄同和刘半农共同编写。两位先生还因用“来来来,来上学”,还是“去去去,去上学”而争论不休。“去”字偏俚语化,而“来”字笔画偏多,小孩不易学。学者们讨论多日,反复斟酌,最终敲定使用“来”字版本,课本的每一篇都慎重如此,可见各位先生考虑之缜密,编撰之严谨。

《新国文》第一册第一课,一幅插图上方,大大地写着一个“人”字。插图中有大小7人,三世同堂。虽然只有一个“人”字,《教授法》里解释了四页,足有将近两千字之多,从各个方面加以说明。除书写、读音外,还列举具体的人的不同特点。不但告诉当时的学生,这个“人”字背后蕴含的各种道理,甚至还会启发他们去思考:世间万物,人之外尚有何生物?人何以胜于鸟兽等等,由此奠定走向新时期做文明人的出发点。

天下的壮美也在课本上一一呈现:安徽的形状像蔷薇花,江苏像人在舞剑,江西像个老公公,浙江则像个老婆婆,山东像跪倒的骆驼,而陕西则像在风中翩翩起舞的神女......

“天初晚,月光明,窗前远望,月在东方。”“梧桐两株,枝高叶大,霜降后,叶渐黄,西风吹来,落叶满阶。”多有意境的文字,带学生领略中文独有的美感。

初级课本中还充满了日常生活常识,由家庭而社会,兼顾农村和城市的生活环境、劳作方式,接近自然,不唱高调,不矫情,不煽情,符合儿童心理。不知不觉间培养一种健康、卫生、勤劳的生活方式,尊重劳动、文明礼貌,还有美育、趣味、情操等方面的熏陶。

读完整套书,一个高小的毕业生就已经获得基本的文化知识、文字修养、做人的道理和爱国的情怀。无怪乎当时的一些大家,虽然只有小学水平,但学识渊博、视野开阔,最终成才。这固然与他们各自的天才和后来的勤奋学习有关,但也与当时的小学教育分不开。

虽然民国时期又相继推出了各式各样的小学课本,但是《共和国教科书》出版后却是一印再印,十年之间共销售七八千万册之多,堪称民国第一教科书。

这套课本成为许多人认知的起点。90多年后,有人将翻印的课本送给已经百岁的杨绛先生。当老人翻开第一页,便开口朗读,后脱卷背诵,情难自禁。

多年后,历史学者傅国涌曾这样评价说:“小学课本固然不能为一个民族提供文明的高度,但它能够为一个民族提供文明的底线。”

1 阅读:23

大熊的聊斋

简介:与大家一起分享历史上的逸闻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