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抗日影片《狼牙山五壮士》上映,随即引起热烈反响。影片反映的是晋察冀军区第一分区1团7连6班的5位战士,在1941年秋为掩护党政机关、部队和群众转移,和日本侵略者作战到弹尽粮绝后跳下山崖的悲壮故事。
那么,在电影背后的真实历史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1941年7月,冈村宁次取代了多田骏,出任华北方面军司令官。而此时摆在冈村宁次面前的是一个令人头疼的烂摊子:一方面1940年八路军发动的“百团大战”,歼灭日伪军2万多人,狠狠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气焰;另一方面,由于无法维持庞大的战争开支,侵华日军不得不逐渐缩减员额。而日本即将发动太平洋战争,更是让冈村宁次急于在华北完成所谓的“治安肃正”。他声称“在1941年度要彻底进行正式的剿共治安战,已经成为空前未有的大事。”
1941年8月,冈村宁次纠集了5个师团另6个旅团共7万余兵力,对晋察冀根据地北岳区发起了空前规模的“大扫荡”。
冈村宁次
9月24日,日伪军3500余人在叛徒赵玉昆的带领下,向狼牙山逼近,企图寻找八路军主力进行决战。
狼牙山,位于河北省易县西南部,距离县城36公里,海拔1105米。该山东西走向50公里,南北走向30多公里,山峰挺拔,形似狼牙,故名“狼牙山”。
此时方圆仅百十里的狼牙山地区,躲满了易县、徐水、定兴、满城等四个县机关和逃难的群众,多达4万人。而山上的晋察冀军区第一分区1团主力又调出支援他处,山上又无法躲藏这么多人。
面对敌强我寡的局面,指挥狼牙山作战的杨成武断然决定突围,他指定1团团长邱蔚负责组织撤离,并指示邱蔚在山上留下一个连,争取明日再打上半天,给敌人造成分区主力仍在山上的错觉。邱蔚将这一任务交给了7连。
邱蔚
经过数次鏖战,部队大部分撤离,只有7连仍留在山上坚持战斗。战斗中,连长刘福山负了重伤,他所带领的2班和机枪班战士也大多牺牲。
危机中,指导员找到6班班长马宝玉说:“你们在山上掩护,争取让地方干部和群众们走得远一些,让连队其他人员安全突围出去,然后看情况,能往哪撤就往哪撤。”
所以在电影中,虽然领受留守任务的是7连长,但是对6班传达任务的却是指导员。这并非是编剧的错漏或者疏忽,而是真实反映了当时的情况。
当时6班只剩下5人,分别是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战士胡德林、胡福才和宋学义。影片中,他们严肃地做了表态,虽朴实无华却是对生死责任最忠诚的承诺。
当时1团有两挺轻机枪,开战前有1挺送修,只剩下1挺参战,仅有百余发子弹。在7连撤离之际,指导员将轻机枪留给了6班。
那么,7连的主力最后又是如何撤退的呢?当时在棋盘陀东北方向有一条秘密通道,这是当年一分区根据狼牙山地形秘密进行了改造,这是连土生土长的叛徒赵玉昆都不知道的。
6班接受任务后,赶到东山口一个叫“小鬼脸儿”的险要处,准备阻击敌人。破晓时分,敌人开始进攻,马宝玉等人沉着应战。有了轻机枪的火力,敌人误以为碰上了我军主力,不断组织攻势,企图将八路军包围聚歼在狼牙山上。太阳西下时,按计划大部队应该转移完毕,马宝玉下令6班撤退。
刚走不远,前面出现一个岔路口:向北是主力部队和群众转移的方向,他们可以很快归队,可敌人正尾随其后,很快就会追上来,那无疑将前功尽弃,使主力部队和群众限于险境。向南走,通向棋盘陀将是一条绝路。
为了诠释这个艰难的抉择,电影中提前做好了层层铺垫——先是惠芬和秀莲为了掩护负伤的6班班长马宝玉被敌人杀害,而后又有小玲子的爷爷张大叔为了保护1团团部不造袭击,把敌人引上绝路,自己却壮烈牺牲。
为了给突围的群众和主力部队争取更多的时间,此时面对生与死的抉择,班长马宝玉在影片里说得好:“同志们,敌人就在我们身后。走这条路,就会把群众和主力转移的方向暴露给敌人。我们必须把敌人吸引到棋盘陀上,坚守到天黑再想办法突围!”
就这样,五勇士下定决心,宁可牺牲自己,也要保证主力部队和群众们的安全,他们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棋盘陀这条绝路。
后来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了,五位勇士跳崖后,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3人壮烈殉国,葛振林和宋学义在半山腰被树枝挡住,负伤脱险后返回部队。
1942年4月,晋察冀军区在棋盘陀上建立了“三烈士塔”,后毁于日军炮火。1959年3月“三烈士塔”重建,更名为“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聂荣臻元帅亲笔题词:“视死如归本革命军人应有精神,宁死不屈乃燕赵英雄光荣传统。
虽然这场小规模的掩护作战只是整个抗日战争史上的一场小规模战役,却成为这场伟大的民族战争中最经典的英雄史诗之一。他们的事迹被收录进课本,被搬上银幕。2009年9月14日,“狼牙山五壮士”被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列,被人们永久铭记。
向英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