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为什么要处死谋士李岩?事情背后的原因,远比你想的要复杂

娱乐报姐 2022-11-22 15:50:15

李岩是一位争议颇大的历史人物,他身为李自成的“谋主”,一直替李自成出谋划策,对李自成的帮助非常大。李自成遇到李岩的时候,境遇其实并不好,倒是在李岩加入之后,形势才逐渐好转,这足以说明李岩对李自成的重要性。

那么,李自成后来为何要杀死李岩呢?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背后的原因却远比你想的要复杂。

李岩和李自成相遇之前

李岩原名叫李信,李岩这个名字是他遇到李自成以后,李自成为了表示对他的器重,专门给他改名叫李岩,此后才沿用了“李岩”这个名字。

“自成闻其名,礼重之,改名岩。”——《绥寇纪略》

李岩是河南人,据《明季北略》记载,李岩“家富而豪”。同时在《绥寇纪略》中,也有“尝出粟千石赈荒”的记载,这足以证明,李岩出生于富裕的地主之家。

因此,李岩自幼就获得了良好的教育机会,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读书人。尽管在诸多史料之中,对他是否曾考取过功名有争议,或持李岩是“诸生”说,或持李岩是“举人”说等等,但不论哪一种说法是真的,都可以证明他是一个出身地主家庭的读书人。

李岩这个人性格很特别,他虽然是地主家的孩子,但他却对天下的穷苦百姓有怜悯之心。同时,李岩又不肯支持那些揭竿而起,拿起刀兵勇于反对封建制度的农民军。

所以,在崇祯十三年,河南遭受旱灾,百姓食不果腹之际,李岩毅然拿出自家的粟米千担来赈济灾民。他的愿望是什么?希望以自己的善举,来带动天下的富户,纷纷拿出自己富余的粮食来赈灾。这样既能帮助天下受灾黎民度过难关,又能帮助统治阶级安抚百姓,达到平乱的目的。

为此,李岩可谓费尽心血,不仅出钱出粮,还写了一首《劝赈歌》,教给灾民们传唱。李岩通过这首《劝赈歌》,表达了对封建朝廷和各地豪强横征暴敛的不满。

当时的情况是,朝廷向下摊派税赋,田地多的豪强本该承担大部分税赋,但豪强们却各自利用自己的特权,将本该缴纳的税赋免除。如此一来,朝廷每年所需收取的税赋不变,压力就转移到了穷苦百姓身上。

时间一久,积重难返,穷苦百姓不堪重负,这才出现了如李自成这般揭竿而起的农民军。从这一点来看,李岩对当时的局势是有一定见解的,只不过他采取的办法有些理想化,他自掏腰包赈灾的做法,并没有引起任何地主阶级的富户响应。

原因也很简单,指望横征暴敛之人来救济被他们横征暴敛的百姓,这本来就是一个伪命题。而且李岩所提出的“奉劝富家同赈济”的思想,也并非是首次提出,此前就有官员在崇祯朝堂上提出过类似的想法,但当场就遭到了大学士钱士升等人的坚决反对。

至于那些各地的豪强地主,则更加不会支持这种在他们眼中近乎是“荒唐”的提议,动他们的资产,如同要了他们的命。所以,李岩的提议和做法,不仅没能得到当地的豪强地主支持,反而被他们视为仇人,反而诬陷李岩的做法是收买人心之举,是图谋不轨、意图谋反的做法。

“谋为不轨,私散家财买众心,以图大举。”——《明季北略》

李岩在朝廷的反对,地方豪强的诬陷之下,不仅没能解救百姓,自己反而身陷囹圄,被诬入狱。李岩当时的心境如何,笔者并未找到史料记载,但想来应该是心灰意冷,真正意识到了自己所走的路行不通。

与此同时,李自成揭竿而起,走的是另一条“拯救天下黎民百姓”的道路,虽然与李岩的路不同,但李自成走的同样是异常艰难。

崇祯十年,兵部尚书杨嗣昌制定了一系列的“围剿”策略,在洪承畴、孙传庭等人的进攻下,李自成军遭受重创,兵败后仅率刘宗敏等十几人逃至商洛山,几乎遭遇灭顶之灾。

好在张献忠那边顶住了压力,自谷城再起以后,成功削弱了明军的有生力量,并牵制了明朝数个省的兵力,间接给李自成制造了生存空间。再加上当时的时局动荡,边患不断,导致明军鞭长莫及,没能趁机对张自忠等人继续追击,给了李自成卷土重来的机会。

李自成脱困以后,辗转来到河南。李自成之所以选择河南,一来是因为明军在河南的防务空虚;二来是因为河南的饥民很多,革命的浪潮很高,有许多队伍揭竿而起,组成农民军反击压迫。

李自成抵达河南以后,凭借此前闯出的名气,吸引了许多贫苦农民来投靠,农民军的势力不断壮大。李岩和李自成就是在此时相遇,心灰意冷的李岩,见到李自成如火如荼的革命势头,思想发生重大转折,决定投身到李自成的麾下。

李岩之死

李岩是一个读书人,胸中的墨水总是比李自成要多,两人见面以后,李自成对李岩非常器重。李岩也没辜负李自成,向他提出了“均田免粮”和“不当差”的建议,得到了李自成的采纳。

在明末时期,土地经过豪强们多年的巧取豪夺,已经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而且,当时的税赋非常重,加之连年灾荒,导致民不聊生,这才出现农民军各地蜂起的局面。

农民军揭竿而起,与明军对抗期间,明朝廷为了保证军费和税收,将这些因为农民起义而损失的税赋,全都加在了那些没有起义的农民身上,这就导致大部分农民,即便是赶上丰收,日子也很难过。

所以,李岩提出的“均田免粮”和“不当差”建议,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是非常准确的。李自成得到李岩的指点,抓住了发展的关键,得以迅速扩大势力,远远超过其他农民军的规模。而且,口口相传之下,大有燎原之势,许多人慕名而来,投奔到李自成的门下。

同时,李岩又建议李自成广纳贤才,充实自己的队伍,建议同样被李自成采纳,只不过这条建议在实施的时候,李岩还是犯了“老毛病”。

李岩对明朝的一些旧官员还是抱有幻想,他希望在这场革命之中,将那些素来有贤明的官员和那些败坏的官员分别对待。

李岩的这种初心是好的,只是谁能真正分辨出这两类人呢?因此,一些明朝的人进入了革命的队伍,由于他们有经验、有文化,甚至还有一些人在农民军中当了小官。虽然短时间内并未出现状况,却为日后李自成败退京城后发生的诸多事情埋下了伏笔。

李自成大军进入京城之后,李岩再次给李自成提出建议,主要有四条:

其一,建议李自成称帝;

其二,建议李自成对待明朝旧日官员时,应该区别对待,对于那些“居乡有贤明”的人,应该保护,对于那些坏官才要严惩,而不应该如李过那般不加区别的对待;

其三,建议李自成命军队退至成为驻扎,一来避免居住在民宿中扰民,失去民心;二来方便随时出征,毕竟明军仍有军队,处于边关的吴三桂就是例子;

其四,建议李自成以大国封明太子,并派人招抚吴三桂,“不必兴师”。

李自成本就有心做皇帝,李岩的第一个建议自然会欣然同意。李自成不仅要做皇帝,还要做一个好皇帝,当年就对刘宗敏和李过等人说过:“何不助孤家为好皇帝?”所以,李岩的第二个建议他同样会赞同,因为此举利于他的贤明。

至于第三个建议,以后人的视角来看,是非常正确的做法,如果真如此做的话,刘宗敏或许真不至于铸成大错。李自成当时也有发兵攻打吴三桂的想法,将军队从城中拉出来,对他出兵非常有利,相信李自成对该建议也不会反对。

但最后,李自成为何全盘推翻了李岩提出的四点建议,甚至对这位一向信任的“谋主”达到了“恶之不听”的地步呢?原因就在李岩所提出的第四点建议上。

李岩不仅建议李自成“以大国封明太子”,还建议李自成要“世世朝贡 , 与国咸休”。这样的建议出自李岩之口其实一点也不意外,他出身于地主之家,做事的时候又容易理想化,所以才会提出这样的建议来。

李自成率军打入北京,目的是推翻明朝,如果对明朝太子如此尊崇,那么此前所有的努力又算什么呢?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吗?

而且,李自成是主张先率军进攻吴三桂的,自然对李岩所提出的“招抚”、“不必兴师”的建议反感。尤其是当时许多人都陷入享乐生活,不愿意再动刀兵,完全没意识到当时大局并未完全安定的现状。

在这种情况下,李岩的第四个建议惹怒了李自成,导致其余三个还算不错的建议,也被李自成在愤怒状态下给全盘否定了。刘宗敏在城中肆意妄为,对军队的士兵纵容,城中百姓惨遭劫掠,李自成的大顺军也因此失去了民心。

当李自成兵败撤离京城后,兵至今天的河北正定时,这才意识到事情不对劲儿,询问李岩和牛金星,为何沿途的百姓不像以前一样拥护军队了,甚至农民军连喝口水都成了难事。李岩的回答很直接,将军队入京前和入京后进行了对比,令李自成和牛金星都颇为难堪。

李自成不知道的是,这样的处境只是开始而已。原本大顺军进京后,各地的豪强就不服气,只是不敢发作暂时隐忍而已。还有一些地主阶级的人,伪装成贤明之人,趁农民军招贤纳士时,混进了队伍中,伺机发作。

“借其兵权 , 以待天讨”

等大顺军撤出北京后,这些各地隐忍的地主阶级,全都开始了封建复辟活动,而混入大顺军中的地主阶级,也都纷纷露出獠牙,从大顺军内部开始搞破坏。在各地敌人疯狂反扑之下,大顺地方政府损失惨重,河南同样如此。

危急时刻,李岩挺身而出,向李自成主动请缨,要率兵前往河南。一来可以阻挡清兵南下,二来可以拱卫陕西。李岩虽然与李自成在北京期间发生矛盾,他的思想有时候也会受自己的出身影响,但他的这个提议,确实符合当时的局势,可以缓解李自成兵败的危机。

然而,李岩的提议却被牛金星给扭曲了,他对李自成进谗言,称李岩此举,是率军回到自己的老家发展,从此蛟龙入海,脱离大顺军的控制,日后必成心腹大患。李自成自退出北京后,对属下疑心日益加深,对牛金星的话信以为真。

李自成遂假意答应了李岩的请求,并设下宴席为他送行,实则却在宴席之外埋伏了兵甲,将受邀入席的李岩斩杀。李自成与李岩在北京有过争执,因此心存芥蒂,产生了疑心可以理解,但牛金星为何要出言害李岩呢?

“自成令金星与岩饮,杀之”

牛金星也不是一个普通百姓,他是明朝时期的举人,因为和亲家发生争执,不仅被革除举人,又被陷害入狱,这才在走投无路之下加入了农民军。牛金星加入农民军是无奈之举,他的初衷也不是为了拯救天下黎民百姓于水火,而是希望借此机会翻身,日后能够发达。

牛金星在大顺军攻入北京后,日子过得非常奢靡,还利用职权援引“同乡”。为的就是能够巩固自己的地位,在大局未定之时,李岩为日后发展忧心之时,他却已经开始享乐,积极替自己谋私了。

“大轿门棍,洒金扇上贴内阁字,……往来拜客,遍请同乡”

从这里就能看出,李岩和牛金星不是一路人。牛金星对李岩一直都嫉妒,欲除之而后快,只是苦于没有机会。当李岩提出率兵镇守河南,李自成对他起疑心时,牛金星害死李岩的机会来了,他趁机进谗言,借李自成之手害死了李岩。

综上可知,李岩之死的历史背景和背后原因很复杂。同时也能从牛金星和李岩得到重用看出来,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中,其实是存在各方势力的。相比之下,李岩要比牛金星强太多,但他自身的局限性也很大。

李岩之死虽然令人惋惜,但也证实了他对大顺军的重要性。在李岩死后,李自成很快就彻底兵败了,而牛金星也没能如愿过上飞黄腾达的日子。两人杀了李岩,也葬送了各自的大业,至少也是加速了灭亡。

1 阅读:208
娱乐报姐

娱乐报姐

报姐吃瓜冲浪追星课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