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防治黄河滩区设施葡萄灰霉病?
逯青丽等
近年来,葡萄设施栽培栽植密度大、光照条件差和相对湿度高等因素,为设施葡萄种植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病害提供了有利条件 。尤其是葡萄灰霉病,这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已成为制约葡萄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为了更加科学有效地预防葡萄灰霉病的发生,深入研究设施栽培葡萄灰霉病的发生特点及其防治技术显得至关重要。通过综合运用现代农业技术,结合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葡萄灰霉病,促进设施葡萄种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维护广大设施栽培葡萄种植户的利益,保障葡萄的商品价值,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图 1)。
图1 夏黑葡萄丰产状
1 病原特征
葡萄灰霉病的病原为灰葡萄孢霉(Botrytis cine-rea Pers),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世代为富氏葡萄核盘菌[Botryotinia fuckeliana(de Bary)Whetzel.]。
分生孢子梗是从受害果树的表皮、菌丝体或菌核中生长出来的,最后形成密集的丛状物。孢子梗细长、分枝,呈浅灰色,长 280~550 微米,宽 12~24 微米。顶端细胞膨大并呈圆形状,上面衍生出无数小梗,每一个小梗上都附着新的分生孢子,孢子数量较多,聚集起来就像葡萄穗一样 。
分生孢子呈圆形或椭圆形,属于单细胞类型,颜色呈无色或淡灰色,大小为(9~15)微米×(7~10)微米。孢子通常位于菌核内部,菌核为黑色,呈长圆形且大小不一,介于 1~2 毫米之间。菌核的外部主要由疏丝组织构成,内部为拟薄壁组织。
2 发病规律
在 5~30℃的范围内有利于病菌的活跃,15~25℃有利于病菌的生长扩散,其中 20℃是最有利于其生长的温度,菌丝可以快速生长繁殖。而在 5~10℃,菌丝生长速度会变得相对迟缓,这可能与低温抑制了它们的新陈代谢有关。
空气湿度同样对病菌的生长有着重要影响。当空气相对湿度超过 85%时,病菌就会开始繁殖,并可能导致病害的发生。特别是在相对湿度在 90%以上时,病菌的繁殖速度会显著加快,而且更容易引起葡萄灰霉病的发生 。
3 发病症状
葡萄灰霉病作为常见且重要的葡萄病害,俗称“烂花穗”,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病菌可于花期侵入导致葡萄果实表面出现腐烂的症状。它在一年中有三个主要的高发期,第一个是葡萄的开花期(5 月中旬至 6 月上旬)主要危害花及幼果,引起花序腐烂干枯脱离,并进一步侵害果穗和穗轴;第二个是葡萄着色至成熟转色期,病菌最容易从伤口处侵入,穗轴上出现凹陷的病斑,很快果穗软腐,果梗处变黑,形成灰黑色霉层;第三个是采摘后贮藏期直至果实完全成熟,如果管理不当会发生灰霉病,发病有明显的灰黑色霉层,造成果实腐烂,损失极大 。
花穗部位病症:多发生于开花前,最初被侵染时由正常的灰色逐渐转变成类似于被开水烫后的深棕色,病斑部位开始软化并腐烂,表皮上覆盖一层灰白色的霉斑,受害花序枯萎,幼果容易脱落。
新梢、叶片部位病症:新梢、叶片感染病菌后,表现出淡褐色不规则形状的病斑。有时出现不明显轮纹状,上面附着灰白色霉层。幼嫩叶边缘干枯,为“V”字形黄褐色病斑 (图 2)。
图2 病菌危害叶片处呈“V”字形黄褐色病斑
成熟的果实及其果梗病症:感染病菌后,果实表面产生褐色的凹陷病斑,果实会迅速软化并开始腐烂,果梗处变黑色,黑色菌核从根部长出,这是病菌繁殖和生长的现象(图 3、图 4)。
图3 病菌感染果梗处
图4 病菌危害果实表面呈黑灰色霉层
当成熟的果实感染病害后,果实颜色变深,甚至开始腐烂。如果气候较为干燥,那么受侵染的果粒会因为水分不足而干枯;反之,若气候过于湿润,则可能导致果粒破裂,同时在果实表面还会形成一层黑灰色的霉层,这些霉层不仅影响果实外观,还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进一步损害 。
4 发病原因
一是排水系统不好,存水过多土壤湿度大,会加大土壤的黏性,导致酸化现象加重,葡萄灰霉病容易发生。
二是园区过于干旱,浇水不及时,等地面干透再浇水容易造成裂梗或裂果的现象。
三是园区管理粗放,过量施入氮肥,磷钾肥施用不足,会导致枝条生长过快,相对来说枝条就嫩,新梢是葡萄灰霉病等其他病害侵染的主要对象,虫害多、果实有伤口等因素也会造成葡萄灰霉病的发生。
四是如果葡萄园位于地势较低处,栽植密度较大且枝条徒长,园区茂密郁闭,通风和透光条件差,空气湿度大,更容易滋生病菌,那么病害的发生率将显著增高。在这样的环境下,葡萄树的健康状况受到损害,难以抵御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 。
五是与葡萄品种的抗病性和贮藏期间的温湿度也有一定关系。
5 防治措施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葡萄灰霉病,建议采取早预防早治疗的防治方法。包括合理规划葡萄园布局、适时使用杀菌剂、增强果园通风透光性等。这些综合性管理策略的实施,可以显著减少灰霉病的发生概率和减轻发病严重程度,降低防治难度,从而保障葡萄的产量和品质的稳定 。
5.1 加强检疫
在设施葡萄园的建设中,严格执行检疫制度至关重要。当从其他地区调运葡萄苗时,必须对其仔细检疫。一旦发现苗木中携带着有潜在的病虫害或者病菌,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将这些带病菌的苗木隔离,以防止将病虫害传播到健康的苗木上。同时,对于检疫不符合标准的苗木,应当严格按照规定及时处理 。
5.2 合理密度
在选择栽植密度时,需要考虑品种的特性、棚内园地环境以及需要配套的管理技术等多个因素。在设施葡萄栽培中,栽培密度过大会导致园区通风透光条件差,当温度较低或湿度较大时,给葡萄灰霉病的发生与传播提供有利的条件,所以为了达到通风透光的目的,最普遍的篱架方式是“V”字形,一般采用株间距为 0.5~1.2 米,行间距为 1.5~2.0 米,每亩可以栽种 350~900 株。栽植过多,枝条出现徒长,叶片过大,整个架面郁闭,不利于人工防治病虫害,病害比较严重。如果园区面积大,为了达到更高的经济效益和更好的通风透光效果,也可采用双行带状栽植的方法,双篱壁整形,使得每行葡萄的株距在 0.5 米左右,行间距在 2 米左右 (图 5)。
图5 设施葡萄园科学合理的行间距
5.3 科学选苗
选择有 4 条以上的主根且长度大于 15 厘米分布均匀的壮苗;枝条粗壮,有 4 个以上的饱满芽体并且无严重的机械损伤及病虫危害的壮苗。
5.4 加强肥水管理
建议增加有机肥和生物菌肥的使用量,减少化肥的使用,合理施用基肥,以腐熟的农家肥为主,有助于植物根系的健康生长。此外,还应该增加磷和钾的施用量,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促进植株生长和果实发育,配合尿素和复合肥,补充硼、锌等微量元素,提高植物体内酶系统的活性,增强对灰霉病的抵抗力 。
当果粒长成绿豆大小的时候就进入了果实第一次膨大期,是葡萄树营养物质积累最为旺盛的时期。每隔 7~10 天需要浇透水 1 次,确保水分能够深入土壤,促进葡萄幼果的充分膨大。在果实着色期即使遇到降水也能减缓果实的膨大速度,减少裂果现象的发生,从而有效减轻葡萄灰霉病以及其他葡萄病害造成的危害。进入雨季后,要提前在园地铺上透明地膜(图 6),挖出排水沟,增强排水能力,雨后及时排水,可以有效地降低果园内的湿度,抑制病原菌的侵染和蔓延。
图6 地面铺透明地膜
5.5 加强树体管理
葡萄着色后,紧穗型的葡萄果实膨大,要注意疏果,二次膨大期以前,小果粒之间要有一小指的距离,给果粒足够长大的空间,避免果粒相互挤压而破裂。
既能达到通风透光的环境需求,又能在喷药的时候全面喷施,减少病害的发生。各项农事操作时,尤其是大型农机进入园区时,要避免植株受到伤害。修剪树梢的时候要避免在阴雨天进行,以防病菌侵染。
在葡萄修剪定穗初期,先在结果枝果穗上保留1 片功能叶,再对其进行 1 次摘心,让营养物质全部供给果穗,从而使果穗自然伸长,果穗长度能增加10%~20%,穗长约 12 厘米;对 3~5 厘米小穗进行定穗疏花,整穗留 15 粒左右摘心。第二次摘心在副梢生长至 15 片叶后再进行,控制枝条数量,后期修剪可省工省力,控制产量保质量 。
5.6 湿度和温度的调控
控制好棚内的温度和湿度,这是控制葡萄灰霉病发生的关键。在灌溉后应立即通风,降低棚内湿度。在雨天来临之前,应将全部通风口关闭,以防止雨水渗入室内。晴天时要及时通风,以降低棚内的空气湿度。湿度过大,对灰霉病的发生和传播极为有利。白天保持棚内气温在 32~35 ℃,相对湿度控制在 75%左右;夜间气温 10~15 ℃,空气相对湿度要低于85%。这样可有效地抑制病菌孢子的萌发,减小病原菌的生长速度,达到防治灰霉病发生与传播的目的。
5.7 清园
葡萄采收后要对整个园区进行彻底的清园消杀,及时清除病叶、枝条和病果,集中焚烧或深埋,减少越冬菌源。早春时期对园区树体及地面喷洒 3~5 波美度石硫合剂或施纳宁 200 倍液,铲除越冬菌源。套袋果病果严重的要整穗剪除带出园外焚烧或深埋,如果不太严重也要及时摘除感染的果粒,喷施保护性加治疗性药物,喷穗药物要选用悬浮剂或水剂,等药液吸收晾干后,再用无菌纸袋重新套上,防止病菌互相传播 。
5.8 化学防治
在使用化学药剂时,除了抓住关键期对症用药外,喷施药物时要做到均匀全面,重点喷施易感染部位。在果实开花期、套袋前和果实接近成熟期要喷施1~2 次药剂,可有效防止灰霉病的发生。当未感染病菌时要喷施保护性药剂,如科博、保倍福美双和波尔多液等保护性药剂;一旦被感染,要清除掉所有被感染的病果,立即喷施治疗性药剂,如 50%的腐霉利可湿性粉剂 600~1000 倍液,或 40%的嘧霉胺悬浮剂1000 倍液等治疗性药剂。在发病比较严重的园区内,要同时使用保护性药剂和治疗性药剂,这样防治效果最好,还应注意药剂交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