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窍不通,是我们用来形容一个人有多笨。
人有七窍,耳、鼻、嘴、眼,哪个都要通;聪明这两个字也是通,聪是耳朵通,明是眼睛通,到了一窍都不通的境界,那就成了什么也听不到、什么也看不到、什么也闻不到、什么也尝不到,那算是笨到家了。
还真有这么个一窍不通的主,他叫浑沌,是《庄子.应帝王》中的角色。在《庄子.应帝王》中,讲述了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寓言故事:
《庄子.应帝王》:
“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
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庄子称得上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怪咖,你说一窍不通太笨,他从老子那学会了正言若反,偏说一窍不通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故事很简单,寓意很深刻。
在南海之极住着一位大帝叫“儵”,在北海之极也住着一位大帝叫“忽”,这两哥们一听名字就是急性子,忽与儵都代表着时间上的短暂。
儵大帝与忽大帝分管宇宙两极,一南一北,相距得太远,千年也难得等一回,于是,他们有了一个约定,为了缩短距离,每次都相约在中央大帝的居所,而这个中央大帝就是故事中的主角“浑沌”。
“浑沌”是一个充满了哲理性的名字,说它是一个角色,因为它不是人,而是中央之神。
浑沌长得非常另类,它没有窍,是真格的一窍不通。
正因为一窍不通,也就没有心机、没有是非、没有人世间的那些尔虞我诈;生性宽怀,不问东西,海纳百川,一团和气。
但凡儵帝与忽帝来访,浑沌都好吃好喝地款待,这着吃着,日子久了,也就吃出了感情,儵大帝与忽大帝仁心大发,商量着如何去报答浑沌的友情。
儵大帝对忽大帝说:“你说浑沌有可怜,一点不正常,身位中央大帝,怎么可以没有眼耳口鼻七窍呢?有了七窍,才可以用来视、听、吃和呼吸空气。天下是个人都有七窍,
唯独咱们这位中央大帝,好歹也算是顶流的大神,偏偏没有七窍,这多悲哀呀?以我们之间的深情厚意,不妨试着为他凿开七窍吧?”
两位神帝一拍即合,于是,开始为浑沌开凿七窍,活干得很卖力,一天凿一窍,整整凿了七天七夜,虽然累死狗,却也十分开心,终于为朋友完成了这个善良的心愿,一个不少,为混沌凿出了七个孔窍。
不料,七窍一开,浑沌也就挂了。
这就是好心办坏事的典范。
两位神帝做为朋友,当然是出于好心,浑沌却惨死在二位好朋友手中,这实在是一个黑色幽默,不是谋杀却胜似谋杀。当然,泪目之中也有几分笑点,人家浑沌也太憨憨了,一聪明反而挂了,这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通过这个寓言故事,庄子想说明什么道理?
人有了七窍,才有了人的认知,才可以去感受对象世界,形成我们的知识体系;但是,从哲学的角度说,聪明与智慧完全是两个概念,西方分出感性、知性与理性,七窍对应的是感性知识,知性相当于国学中的“智”,是逻辑归纳出来的知识,理性才是智慧。
道家对人的”智“更是特指,老子提出”绝圣弃智“,认为智是一种心计,人一旦有了心机,以为别人都是傻子,弄得不好,就会聪明反被聪明误。
如何才能得到智慧呢?
那就要关闭了七窍,不是感官上的关闭,是走出感性知识的浮云,你看到股价在升,那很可能是主力做给你看的价格,你一买入,主力回撤,价格浮云就没了。
浑沌的“一窍不通”,是拨开了浮云,道不是七窍所能呈现的,它无形、形声、无味、七窍管得了常识,却与道无缘。开了七窍,着眼于权名声色的浮华,就成了为道日损。
浑沌象征着道未分化的原始状态,是惚恍,是无序,时空无限,本来是真正的寿星老;相反,“儵”和“忽”从名字上看就是两个短命鬼。两个短命鬼要去帮助浑沌,自然是帮了倒忙。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