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无序与共相。
这三个概念在中国人的语言中,都是空,也都是无,也都可以说是有,当然,是绝对意义上的存在者。而这三个词语又都可以描述道。
空间意义上的无,当然不是空无。
道是无序的原始存在,古人谈名实关系,实必然是空间上有形的存在,谓之形而下;无序谈不上“形”,谓之形而上,无形去是更根本的存在,当然也不是空无,而是最原始的有,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共相看不见,摸不着,寓于万物之中,也是更本质的有;也可以说是有的共性,更确切地说,对道家而言,是自然而自在,自在而自化的“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并不是说道之上而有一个叫“自然”的存在,道是已经是终极范畴了,道法自然,说的是无所法。
道教中有老子一气化三清的说法,那么,空间、无序与共相,也可以说是道一气化三清,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道,在逻辑上互不冲突。
道在老子五千言中,是一个多重属性的概念,不同的语境下,要做不同的解读;南怀瑾也是一道三解,在不同的语境,不能把空间、无序、共相的三种描述混同。
作为空间的道
《老子.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里的“无”字,是空间意义上的无。
任何实体的功能,都是有了空间上“无”,才成其为用。但是,这只是在说一种相对性,并不是说道就是空间意义上的无,如果把做为“朴”的道字,理解成空间意义上的无,这无是生不了有的。
描述空间意义上的无,是在表达道之用,其实是一种喻,不是给道下定义。
作为无序的道
《老子.第四章》:
"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
这种似有似无的存在状态,显然不是空间意义上的无,而是无序,是道的原始状态,所以它是一种原始的“有”,正因为是有,才能化生为万物。
道生万物,不是鸡生蛋的生物学意义上的生,而是从无序到有序的转换。
这是对道的本体论的追究,是在寻找宇宙生长的黄河源头,从而诠释出从无到有的化生过程,为帝王的无为做出一个天道的样本。
作为共相的道
至于五千言中说的:
“反者道之动”(《老子.第四十章》)。
这既不是空间,也不是无序,而是共相,是从变化的角度提取了一切变化的基本模式,是万变之中唯变不变的共性。
万变不变,唯运动的基本模式不变,这就是物极必反。
西方是线性思维,变化与发展意味着方向;传统文化中,变化是往复,八卦就是一个自循环封闭系统,它的方向就是反,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又转回来了。人生的一切把握,就在于这个关键时间窗口上的反转的极点。
老子对道的描述,时而是空间,以其"无"而无所不利;时而又是无序,它表达了一种无差别的大同思想,道的原始状态是无差别,“和其光、同其尘”,平视天下,藏形于民,则无大患;而作为共相之道,它表达了中国人对变化之道的把握,变化不是线性的,而是物极必反,是复命归根。
无为而无所不为。
大佬,气大伤身,保重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