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才七年,伪燕为何换了四任皇帝?而且每一位都死于非命?

小何小看历史 2025-01-25 05:12:03

安史之乱期间,叛军首领安禄山建立的"大燕"政权,在短短七年时间内历经四任皇帝,每一位都死于非命。从安禄山这位从偷羊贼到三镇节度使再到皇帝的传奇人物,到弑父夺位的安庆绪,再到以"清君侧"为名杀害安庆绪的史思明,最后是被逼无奈弑父的史朝义,这四位"皇帝"的命运都充满了血腥与暴力。他们或被亲信背叛杀害,或被围困致死,或被子嗣谋害,或被部下追杀自尽。这场发生在公元755年至763年间的权力更迭,不仅反映了胡人政权的内部混乱,更揭示了一个没有礼教约束的统治集团最终走向自我毁灭的历史悲剧。

安禄山崛起 藩镇逐渐强

盛唐时期,边疆防务日趋紧张,唐玄宗不得不在边境设置军事重镇。这些军事重镇的最高长官被称为节度使,掌握着一方军政大权。

节度使制度的建立初衷是为了加强边防,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些藩镇逐渐积累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在众多节度使中,安禄山的势力发展最为迅速。

安禄山出身寒微,年少时以偷羊为生,却凭借着过人的手段一步步往上爬。他在二十九岁那年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贵人张守珪,从此开启了平步青云的人生。

在张守珪麾下,安禄山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短短十年就引起了唐玄宗的注意。唐玄宗对这位骁勇善战的将领格外青睐,不断提拔重用。

安禄山善于投其所好,不断讨好唐玄宗和杨贵妃,甚至自称是杨贵妃的"儿子"。他的谄媚手段让唐玄宗完全放松了警惕,逐步加大了对他的信任。

十三年间,安禄山通过各种方式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最终掌握了平卢、范阳、河东三镇的军政大权。这支庞大的力量包括了十八万精锐部队,为他日后的叛乱奠定了基础。

到天宝十四年,五十二岁的安禄山已经成为了一个超级军阀。他不仅控制着三个战略要地,还拥有了可以与朝廷抗衡的军事实力。

然而,这位野心勃勃的节度使却已经不再年轻。常年的奢靡生活让他变得极度肥胖,日渐衰老的身体布满疾病。

在这种情况下,安禄山选择了一条背叛之路。天宝十四年十一月,他以清君侧为名,率领大军南下进攻洛阳。

短短两个月,这支反叛军队就攻克了洛阳。安禄山随即在洛阳称帝,建立了"大燕"政权,正式向大唐帝国发起了挑战。

这场叛乱不仅揭开了"安史之乱"的序幕,也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它暴露出唐朝统治集团在用人上的重大失误,也反映出藩镇势力已经发展到了危及中央统治的程度。

父子相残夺权 皇位更迭频

称帝之后的安禄山却难觅欢颜,连续的军事失利让他焦躁不安。在潼关,他的军队被唐军击退,在河北,他的部下颜真卿兄弟掀起了反抗。

面对不断恶化的局势,安禄山将怒火发泄在身边的谋士身上。他多次殴打高尚和严庄,甚至将他最信任的宠臣李猪儿也打得遍体鳞伤。

疾病的折磨让安禄山变得愈发暴虐,他的双目几乎失明,浑身的毒疮日夜疼痛难耐。在这种情况下,他常常无故发怒,动辄打骂身边的人。

至德二年正月初一,安禄山举行新年朝拜仪式,却因疼痛难忍提前结束。暴怒的安禄山将严庄狠狠殴打了一顿,这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严庄找到了安禄山的次子安庆绪,提议联手除掉这个暴君。安庆绪本就对父亲另立安庆恩为太子心怀不满,立刻同意了这个计划。

正月初五,严庄和李猪儿趁安禄山昏睡之际,闯入寝宫将其杀害。安庆绪随即伪造诏书,宣称安禄山传位于他。

安庆绪登基后,却表现出了极其糟糕的统治能力。短短几个月内,他就接连丢失了河东、长安和洛阳,只能退守河北。

在河北期间,安庆绪表现出了与其父相似的暴虐性格。他先后杀害了大将蔡希德和武令珣,导致部下纷纷背叛投唐。

乾元元年九月,安庆绪在与郭子仪的三场大战中损失惨重,被围困在邺城。城内断粮断水,饿殍遍地,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

走投无路的安庆绪只得向史思明求援,并许诺让出皇位。史思明确实解了邺城之围,但他并未履行保护安庆绪的承诺。

以"弑父夺位"的罪名,史思明将安庆绪处死,自己登上了大燕的皇位。至此,安氏父子在极短的时间内上演了一场血腥的权力更替剧。

这场父子相残的悲剧,不仅暴露出胡人政权内部的残酷斗争,也揭示了缺乏道德约束的统治者必然走向自我毁灭。从安禄山到安庆绪,他们的统治都建立在暴力和背叛之上,最终也必然死于暴力和背叛。

史氏夺燕权柄 父子决裂亡

史思明与安禄山同龄,两人早年一起在张守珪的军中当捉生将。这段共同的经历让安禄山对史思明格外信任,将叛军重镇幽州交给他镇守。

史思明在军事上的表现却令人失望,他在河北战场上接连败给李光弼和郭子仪。这些失利让他只能龟缩在博陵,不敢轻易出战。

命运的转折出现在唐肃宗的一个决策上,郭子仪和李光弼被调离河北战场。这让史思明找到了喘息之机,重新集结力量。

当安庆绪继位后,朝局动荡,史思明看准时机,宣布归降唐朝。然而唐肃宗试图从内部瓦解他的势力,这让史思明大为光火。

就在此时,被困在邺城的安庆绪向他求援。史思明抓住这个机会,率领十三万大军南下,解了邺城之围。

然而这次援救不是为了帮助安庆绪,而是为了夺取大燕的皇位。史思明以"清君侧"为名,杀害了安庆绪,自己坐上了皇位。

史思明掌权后展现出极其专制的统治风格,他用暴力手段镇压部下,动辄处死不听命令的将领。在他的统治下,军队战战兢兢,人人自危。

上元二年三月,一个看似平常的工程引发了史思明最后的悲剧。他命令儿子史朝义率人修建一座存粮的城池,要求一天之内完工。

史朝义带领将士们连夜施工,天亮前完成了主体工程。但史思明却因为城墙上没有抹灰大发雷霆,当场用鞭子抽打史朝义。

这还不够,史思明扬言要等攻下陕州后就杀了史朝义。这句威胁彻底激怒了史朝义的部下,他们开始策划除掉这个残暴的皇帝。

在众人的压力下,史朝义同意了这个计划。部下们买通了史思明的贴身卫队长,深夜闯入行宫。

史思明被从厕所里拽出来时,表现出了与往日威严完全不同的一面。他不断求饶,发誓赌咒,但最终还是被勒死在自己的行宫中。

这场父子相残的戏码,与安氏父子如出一辙。史思明的暴虐和专横,最终把自己推向了死亡的深渊。

史思明的死,不仅仅是一个暴君的终结,更预示着大燕政权的衰落。这个建立在背叛和杀戮之上的政权,正在被自己的暴力所吞噬。

大燕四朝覆灭 礼教缺失亡

史朝义继位后表现出与前三位皇帝截然不同的性格,他对待下属谦虚谨慎,体恤军士。这种性格在暴虐的大燕朝廷中显得格格不入。

然而仁慈并不足以维系这个摇摇欲坠的政权,大燕内部很快就出现了分裂。幽州地区的军阀们为了争夺权力,爆发了长达两个月的内战。

河北和河南的节度使们对史朝义的命令置之不理,眼看着唐军一步步蚕食大燕的领土。这种内部的涣散让史朝义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在这种局势下,史朝义放弃了继续抵抗的念头,决定退守幽州过富家翁的生活。他以惊人的速度丢掉了父辈积累的地盘,将大片土地拱手让给唐军。

宝应二年正月,史朝义开始了他最后的逃亡之旅。他先是逃到莫州,却遭到刺史田承嗣的背叛。

被迫继续北逃,史朝义来到范阳,又遭到守将李怀仙的背叛。四面楚歌的处境让这位末代皇帝陷入绝境。

他转而投奔广阳,却遭到城门紧闭。无奈之下,史朝义只能向契丹人的地盘逃窜。

李怀仙紧追不舍,一路高喊着要用史朝义的人头作为投降唐朝的投名状。在这样的穷追猛打下,史朝义最终选择了自刎。

史朝义的死讯传来,标志着大燕政权的彻底覆灭。短短七年零两个月的时间里,这个建立在叛乱基础上的政权就走向了末路。

四位皇帝的命运惊人的相似,他们都死于非命,都被最亲近的人背叛。这绝非巧合,而是一个政权缺乏道德约束的必然结果。

安家是粟特人,史家是突厥人,虽然他们都有一定程度的汉化,但骨子里仍保留着游牧民族的传统。在这种传统中,暴力就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手段。

没有礼教的约束,没有道德的底线,这个政权中的每个人都把背叛和杀戮视为理所当然。最终,这种暴力文化反噬了统治者自身。

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了巨大的创伤,但它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一个没有道德规范的政权,终将走向自我毁灭。

这场历时七年的叛乱,不仅改变了唐朝的历史进程,也为后世留下了关于礼教和道德重要性的深刻启示。当暴力成为唯一的统治手段时,毁灭就成为了唯一的结局。

0 阅读:65
小何小看历史

小何小看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