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老二东吴实力比蜀汉强,但存在感却远不如老三蜀汉

小鸿哥看历史 2024-03-31 02:01:50

三国是魏、吴、蜀三足鼎立。魏国实力最强,吴国次之,蜀汉最弱。东吴实力两倍于蜀汉。北伐次数、规模也是远在蜀汉之上。但是无论是历史上还是民间,东吴存在感很低。以三国志及裴注加上民间故事改编的小说《三国演议》,东吴也是没有什么存在感。小说《三国演议》一百二十回,以蜀汉人物、故事命名的就达八十回,而东吴不过二十回。无论是民间还以是历代史家、文武对东吴并没有什么好感。我认为主要有原因:首鼠两端、其位不正、残暴戮杀、治理最差。下面详述一下。

首鼠两端:

在公元208年孙刘联盟击败曹操,三家瓜分了荆州。刘备得到的地盘是最多的。东吴无时无刻想要夺荆州。公元215年三月曹操征汉中,因为韩遂等人有跟刘备联合意图。而孙权此时却在背后捅刘备一刀。派吕蒙率军攻打荆州的零陵、桂阳、长沙三郡。刘备不得以跟孙权议和,承认东吴占有桂阳、长沙两郡。公元217年孙权派人向曹操请降,又互通友好并通婚。孙权一边骂曹操是汉贼一边又通好。公元219年关羽北伐,威震华夏。洛阳周围吏民纷纷起事响应。曹操大本营邺城也有人密谋起事。而这时孙权却向曹操称臣,还公然讲曹操应称帝。(孙权上书称臣,称说天命。)然后在背后捅关羽一刀,偷袭荆州。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大骂孙权包藏祸心,帮助曹操除害,这是消灭汉室宗室子弟勤王的军队,在曹公准备迁都的计划,拯救大汉的计划,因此停止。义军所到之处,应该在孙家。意指孙权不忠不义,刘备东征军队是义军。孙权潜包祸心,助魏除害,是为翦宗子勤王之师,行曹公移都之计,拯汉之规,於兹而止。义旗所指,宜其在孙氏矣。

蜀汉一直高举兴复汉室剿灭国贼的旗号。孙氏世为汉臣反而助贼。孙权夺荆州后又密谋夺益州。孙权把关羽的人头送到曹操那里去。曹操表奏孙权为骠骑将军、假节领荆州牧、封南昌侯。孙权接着派人进贡。孙权还任命周泰为汉中太守,刘璋为益州牧。从法理上否定刘备这个益州牧,也有以刘璋引诱其旧部的意图。当时孙权率军坐镇公安。后权破关羽,欲进图蜀,拜泰汉中太守。权复以刘璋为益州牧,驻秭归。公元220年因曹丕弃襄阳,孙权趁机北上夺下襄阳,后被曹丕夺回。公元221年八月孙权向曹丕称臣,并接受吴王封号。对于孙权接受曹魏封爵,东晋孙盛直言孙权连匹夫都不如。孙盛讲:以前伯夷、叔齐不屈服周朝,鲁仲连不愿为秦朝子民。凭着匹夫之志,都知道义不容辱,何况列国的国君三分天下,怎么能接二连三屈节,既然称臣于魏又不接受魏国给予封号。昔伯夷、叔齐不屈有周,鲁仲连不为秦民。夫以匹夫之志,犹义不辱,况列国之君三分天下,而可二三其节,或臣或否乎?

公元222年九月曹魏征吴,孙权可谓脸皮之厚无人能及。向曹丕向书讲请求让他改过自新。如果他的罪不能改过,那不用陛下您处置。我会把土地百姓还给魏国。请让我去交州终老吧。卑辞上书,求自改厉:若罪在难除,必不见置,当奉还土地民人,乞寄命交州,以终馀年。对去使蜀汉的使者讲我已经收到刘备的书信,你告诉刘备我已经知道自己错了,请求恢复以前的关系。近得玄德书,已深引咎,求复旧好。公元223年刘备去世,孙权派人去吊丧。但是孙权背后又通过士燮引诱蜀汉南中豪强反叛。任命雍闿为永昌太守,还任命刘璋儿子刘阐为益州刺史。前面才跟刘备复通后,接着就做这样的事。士燮又诱导益州豪姓雍闿等,率郡人民使遥东附,权(孙权)益嘉之。南中豪率雍闿据益郡反,附於吴。权(孙权)复以璋子阐为益州刺史,处交、益界首。

公元234年八月诸葛亮去世,孙权担心魏国会趁机伐蜀,増派万人驻军巴丘。孙权有两个打算,一方面打算救援蜀汉,另一方面企图趁势与魏国争分蜀汉土地。蜀汉得知,也增加了永安的守兵,以防万一。及(诸葛)亮卒,吴虑魏或承衰取蜀,增巴丘守兵万人,一欲以为救援,二欲以事分割也。蜀闻之,亦益永安之守,以防非常。蜀汉宗预使吴,以查探情况。孙权责问宗预:东西两国跟一家人一样,听说你増加白帝城的守卫,为何?宗预回道:我认为东吴增添巴丘的军队,蜀汉才增加白帝的守兵,都是事情和形势使然,全不值得过问。孙权听了大笑。

其位不正,却指责蜀汉:

历来正统有多种依据:以得地多者为正,以居为久者为正,以前代血胤为正,以居前代旧都为正,以后代所承者为正,以中国种族为正。就是说以地盘最大大、存在时间更久的、前朝血脉所建立、前朝首都所在地、后朝所承认者、中国人建立。中国种族是指当有蛮夷政权并立的时候。这些来判定是不是正统。当然正统还有很多种说法。例如尧舜之道,当然谁都知道禅让是逼迫的,但至少法理上说的过去。还有就是王道所在,东晋习凿齿就认为不应以尧舜之道为正统而是以王道所在为正统。因为王道在蜀汉,所以晋朝的正统应继承于蜀汉。

曹魏得国首先是因为汉朝禅让。虽然是逼迫,但北方地盘是曹操南征北战三十年打下来的。按上面所说的条件曹魏有:以得地多者为正,以居前代旧都为正,以后代所承者为正。蜀汉的建立者刘备是汉景帝子中山靖王的后人,虽然是远的不能再远。但蜀汉政权也占了以前代血胤为正这一条。而且当时也没有其他汉室宗亲比刘备更有资格和实力延续汉室。备(刘备)畏天明命,又惧汉阼将湮于地,谨择元日,与百寮登坛,受皇帝玺绶。脩燔瘗,告类于天神,惟神飨祚于汉家,永绥四海!

而东吴连一条都没有占到。在公元200年时连曹操都不敢讲汉室将亡。而东吴鲁肃却对孙权讲汉室不可复兴,还要孙权建帝号图天下。而且多次说起这事。汉室不可复兴......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公元229年孙权称帝登坛时特意回头对众人讲当年鲁肃就想到了今天。昔鲁子敬尝道此,可谓明於事势矣。对于鲁肃这样的行为,习凿齿定义为小人。习凿齿认为君子就当公忠体国辅助皇帝。即使不成功,也可以躬耕隐固。(不少汉臣不愿效命于曹氏隐居在野)为何以人臣之礼对待孙氏,何况在汉室尚存的时候。夫君子之道,故将竭其忠直,佐扶帝宜,尊崇宁时,远主名教。若乃力不能合,事与志违,躬耕南亩,遁迹当年,何由尽臣礼于孙氏,于汉室未亡之日邪?习凿齿对诸葛亮的评价:诸葛武侯龙蟠江南,托好管、乐,有匡汉之望,是有宗本之心也。这也是历代推崇诸葛亮的原因之一。因为当朝者肯定不希望有像鲁肃、孙权这样直言当朝亡,我当皇帝。

东吴老是称臣于曹魏,又指责曹操、曹丕是汉朝孽臣篡夺神器。公元222年东吴群臣劝孙权称帝。孙权还假惺惺地讲:大汉王朝衰败,我未能拯救大汉,那里有那个心思。东吴自己从未做过什么拯救大汉的事,连口号都没有。东吴却厚着脸皮指责蜀汉。公元221年刘备东征,诸葛瑾写信邓阻刘备。信中讲:“奄闻旗鼓来至白帝,或恐议臣以吴王侵取此州,危害关羽,怨深祸大,不宜答和,此用心於小,未留意於大者也。试为陛下论其轻重,及其大小。陛下若抑威损忿,蹔省瑾言者,计可立决,不复咨之於群后也。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孰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於反掌。"先帝指的是汉献帝。诸葛瑾以大义责备刘备,那东吴又干了什么事?相助汉贼曹操就大义了吗?裴松之认为陈寿把诸葛瑾的书信记载下来完全是多余的。载之於篇,实为辞章之费。

公元222年十二月孙权派郑泉使蜀汉。刘备责问孙权为什么不回信。我认为孙权不回信是因为不知怎么称呼刘备。称呼为皇帝吧,孙权不愿意。称呼为汉中王吧,刘备肯定不满。郑泉反而指责刘备讲:“曹操父子欺压汉室,最终夺其位。殿下身为宗室,没有带头讨伐曹魏。反而先称帝,不符合天下人心。所以吴主才不回信。吴书的记载刘备听了很惭愧,我认为这是扯淡。东吴大臣居然高举大义指责蜀汉。在关羽北伐时,东吴怎么没有为海内率先,而是助曹。孙权还说天命在曹操那里。泉曰:“曹操父子陵轹汉室,终夺其位。殿下既为宗室,有维城之责,不荷戈执殳为海内率先,而於是自名,未合天下之议,是以寡君未复书耳。”

公元224年东吴派张温使蜀汉。张温跟蜀汉大臣秦宓有一场辩论,其意是争正统。张温问天有没有头?秦宓回答:有,在西方。意指天的头在蜀汉。张温又问天有没有姓?秦宓回答:姓刘,因为天子姓刘。张温又问:太阳是不是从东方升起?意指正统起于东吴。秦宓回:虽然太阳从东方升起,但最终落于西方。意指天下终属于蜀汉。公元225年时孙权试探地问蜀汉使臣邓芝。如果两家灭魏后,分治天下,这不也是很快乐吗?邓芝回答: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如果大王未知天命,那我们双方就准备好战争吧。孙权忍了四年就不再忍了。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居然让群臣告知蜀汉希望并尊二帝。为了当皇帝真是连脸都不要。除了孙权还真没有那个政权这样干的。

虽盟友却未尽义:

在公元227年三月诸葛亮率军进驻汉时,后主刘禅颁布给诸葛亮的诏书中就提到了在蜀汉北伐时东吴也同时北伐,孙权也同意了。吴王孙权同恤灾患,潜军合谋,掎角其后。但是东吴根本没有任何行动。当魏吴石亭之战后,司马懿计划从荆州方向进攻东吴,并把张郃所部调往荆州。东吴压力倍增,诸葛亮马上北伐陈仓以支援东吴。使魏贼不得尽力向东。有人认为张郃去荆州是支援石亭之战,这个说法是错误的。石亭之战时间是八月。而张郃到达荆州已经是冬天,因为这年冬天水浅大船难以航行所以暂停伐吴,时间隔了几个月。司马宣王治水军於荆州,欲顺沔入江伐吴,诏郃(张郃)督关中诸军往受节度。至荆州,会冬水浅,大船不得行,乃还屯方城。诸葛亮复出,急攻陈仓,帝驿马召郃(张郃)到京都。当时魏明帝问张郃:“在你到达前,陈仓会不会丢了?”张郃回答:“可能我还没到,诸葛亮就退了。估计蜀军粮草最多不超过十天。”说明张郃很清楚诸葛亮北伐的目的。

诸葛亮恢复蜀吴联盟正是为了能全力对抗强魏。本来蜀汉就最弱,如果东线又分兵,势必削弱北线兵力。这也是当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告知蜀汉希望并尊二帝,诸葛亮同意的原因。今若加显绝,雠我必深,便当移兵东戍伐,与之角力。蜀汉有不少大臣认为蜀吴即使联盟,东吴也不会跟我们齐心协力伐魏,东吴只是利在鼎足。诸葛亮认为东吴即使不动而跟我们联盟,我北伐,不用担心东线,魏国的军队不能全力支援西线,对我们有利的,这已经很好了。若就其不动而睦於我,我之北伐,无东顾之忧,河南之众不得尽西,此之为利,亦已深矣。虽然诸葛亮讲不担心西线,但还是派陈到督永安,江州驻军也不下三万。因为公元230年曹魏伐蜀,诸葛亮就从江州调两万人北上汉中加强防守。

公元229年诸葛亮派陈震去祝贺孙权称帝。双方在纸面上瓜分曹魏的地盘。双方盟约定:自今日汉、吴既盟之后,戮力一心,同讨魏贼,救危恤患,分灾共庆,好恶齐之,无或携贰。若有害汉,则吴伐之,若有害吴,则汉伐之。各守分土,无相侵犯。但是公元230年曹魏大举伐蜀汉,东吴并没有任何行动。虽然魏军因在子午谷因雨受阻一月后暂定伐蜀汉。孙权推托当时东吴已经开始戒严,还没来得及行动,就得知魏军退军了,所以停止伐魏。昔魏欲入汉川,此间始严,亦未举动,会闻魏还而止。但实际上孙权这个理由是托词。因为魏军是在七月开始行动,诸葛亮八月就进驻汉中,九月魏军才退。前后三个月,东吴的行动也太慢了。

公元231年、公元234年蜀汉三次北伐,东吴也没有帮上什么忙。公元234年诸葛亮准备大举北伐,亲自写信给孙权两家联合北伐。诸葛亮亲自写信了,孙权不好推了。陆逊、诸葛瑾等率一万人屯江夏、沔口。孙韶、张承等率一万人向广陵、淮阳。孙权率军围合肥新城,号称十万,讲号称的一般都是吹牛的。魏国得到消息后召开朝议,魏明帝想要亲征。大臣卫臻劝谏:“孙权其实不过是应付诸葛亮而已,实际上是在观望。而且合肥城池坚固,根本不用担心。不用您亲征,以节约军费。”帝欲自东征,臻曰:“(孙)权外示应(诸葛)亮,内实观望。且合肥城固,不足为虑。车驾可无亲征,以省六军之费。”卫臻把吴蜀联盟道破了。但魏明帝还是率大军亲征了。魏明帝临行前给东线将领传达诏令:“你们继续坚守,我将亲征,等我到了,恐怕孙权也退了。”敕诸将坚守,吾将自往征之,比至,恐(孙)权走也。从中也说明魏明帝也是赞同卫臻所说的。结果魏明帝大军距离前线还有数百里,孙权就跑了。帝军未至数百里,(孙)权遁走。知道孙权在作秀,魏明帝决定亲征,吓跑孙权就是要稳固西线军心。帝曰:“(孙权)权走,(诸葛)亮胆破,大将军(司马懿)以制之,吾无忧矣。"东吴从北伐到退军,不到两个月。刘备在世,孙权就曾做秀。当时孙权率十万人围合肥。当时合肥守军只有七千,曹军主力在汉中。合肥守将担心援军到达前,合肥会给攻破。结果孙权围城十来天就退了,理由是城池太坚了,打不下来。(孙)权守合肥十余日,城不可拔,乃引退。

残暴戮杀:

孙策所建立的江东政权,过于依赖武力。孙策在吴,张昭、张纮、秦松为上宾,共论四海未泰,须当用武治而平之。武力并不是说不对,但光靠武力就行的。当时坐在后面的江东人陆绩大声讲:今论者不务道德怀取之术,而惟尚武,绩虽童蒙,窃所未安也。孙策在平定江东时诛杀不少英豪。例如吴郡高岱,孙策曾把他下狱,很多人为他求情。孙策以他得人心杀之。杀了很人心的人,那孙策就失去人心。曹操不杀刘备和厚待张绣就是为了争取人心。知交及时人皆露坐为请。(孙)策登楼,望见数里中填满。(孙)策恶其收众心,遂杀之。孙策诛英豪的记录很多史料都有记载,特别是吴人史书。(孙)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

孙权也曾诛名士沈友,据吴录当时孙权问他有人说你要造反?他知道自己难幸免,于是讲:主上在许,有无君之心者,可谓非反乎?意思是讲汉帝在许昌,有没有你(孙权)的心的人,可以说不是反叛吗?潜意是讲不忠于汉帝的才是反叛而不是你孙权,你孙权没有那个资格。因为在当时来说孙权跟他们明面只是上下级关系,跟汉帝才是君臣关系。当时孙权接班并不久,江东各地还有很多地方并未平定,江东豪杰蠢蠢欲动,流亡北士纷纷欲走。是时惟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然深险之地犹未尽从,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江东士族陆绩(陆康儿子,陆逊堂叔)临终遗言称自己:汉志士吴郡陆绩。当年袁术派孙策攻打陆康,陆家百余口人死了一半。

东晋人孙盛评价孙氏政权:业非积德之基,邦无磐石之固。这也许是赤壁之战前东吴大臣纷纷劝孙权投降原因之一。连不是江东人的东吴官员也劝降。孙权当皇帝后一手炮制了吕壹事件和南鲁党争。炮制这些事件就是因为当年跟江东人缓和起用大批江东人,已经威胁到政权的安危。帝王可不会因为你有没有反意,而是顾忌有没有这样的实力。任中书典校郎,监察中央和地方州郡。曾告丞相顾雍、左将军朱据、江夏太守刁嘉等人。太子孙登数次谏,孙权不听,于是大臣都不敢说话。太常潘濬得知太子劝谏都不管用,于是准备在宴会时亲自刺杀吕壹。但是可惜的是让人告密。潘濬和陆逊谈起吕壹只得流泪。时中书典校吕壹,窃弄权柄,擅作威福,逊与太常潘濬同心忧之,言至流涕。事情闹太大后把吕壹下狱后,丞相顾雍前去审理。顾雍对他讲: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吗?吕壹只是叩头不说话。(吕)壹叩头无言。因为吕壹知道自己是弃子说了也没用。

孙权因吕壹事件自我批评承认错误,并派中书郎袁礼代自己向各位大将致歉,借机向各位大将询问政事应该作些什么样的变革。但每个人都以自己不负责管理民政事宜为借口,不肯陈述自己的意见,把责任全都推给陆逊、潘濬。两人见到袁礼,伤心流泪言辞悲切,以至怀有恐惧的心理,内心极不自安。并以时事当有所先后,各自以不掌民事,不肯便有所陈,悉推之伯言、承明。伯言、承明见礼,泣涕恳恻,辞旨辛苦,至乃怀执危怖,有不自安之心。我认诸葛瑾、步骘、朱然、吕岱等人不说话是避祸。因为皇帝可以认错,但臣子不能责皇帝。早在诛吕壹之前,步骘前后十多次上书也不管用。但因为步骘是流亡北士,所以孙权也不会治罪。

公元242年孙权册封孙和为太子。阚泽为太子傅,薛综为太少傅,蔡颖、张纯、封俌、严维等为太子侍从。本来孙权这样的安排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孙权给鲁王孙霸的待遇跟太子孙和是一样的,这就使得一些人动了心思。(孙)霸为鲁王,宠爱崇特,与(孙)和无殊。东吴的将军和大臣分别支持太子孙和、鲁王孙霸,整个东吴分成两派。当时孙权对侍中侍中孙峻讲:“兄弟不和睦,臣下分部,将有袁氏的失败,被天下人耻笑。一人立,怎么能不乱?”孙权这样说完全是在胡扯,要不是他给鲁王的待遇跟太子一样怎么会举国中分。孙权的处理办法是禁止太子孙和、鲁王孙霸跟外界的往来,让他们专心读书。

孙权立儿子孙和为太子时并未封孙霸为王。当时百官上奏请求立皇后和四个儿子为王。孙和是太子,其母王夫人当然应该立为皇后。四子是休、霸、亮、奋。孙权不同意,理由是天下未定,百姓劳苦,而且有功劳的人或没有封赏,饥寒的人还没有抚恤,滥割上地使子弟富裕,崇尚爵位来宠幸妃妾,我十分不可取。放弃这个讨论。但是八个月后百官再次上奏请求立皇后和封诸王。孙权马上立子霸为鲁王。 下面列下太子党和鲁王党和他们下场

太子党:太常顾谭(流放)、骠骑将军朱据(贬、杖一百)、太子太傅吾粲(处死)、顾承(流放)、姚信(流放)、扬武将军张休(赐死)、尚书仆射屈晃(杖一百,罢免)、无难督陈正(诛族)、五营督陈象(诛族)、太子辅义都尉张纯(弃市)等

鲁王党:杨竺(处死,流尸于江)全寄(诛)、吴安(诛)、孙奇(诛)杨穆(流放)等

公元250年孙权废掉太子孙和,十多人因劝谏被杀和流放。群司坐谏诛放者十数。同年赐死孙霸。东晋人评价:孙权年老志衰,谗臣在君侧,废嫡立庶,以妾为妻,可以说是缺少仁义。现在伪设符命,求福于妖邪。将要灭亡的征兆,不是很明显吗!孙权居然用两个儿子来诱导士族内斗。

在废掉太子之前孙权逼死了陆逊。陆逊死后,儿子陆抗送父灵柩东归,进京向孙权谢恩。孙权以杨竺控告陆逊的二十件事来责问陆抗,禁绝他拜会宾客,派宫中使者临门盘诘,陆抗不加思索,事事都作出有条理的辩答,孙权心中不满渐渐消退。孙权不过是为了缓和跟江东士族的关系。杨竺是鲁王党的人,孙权痛恨到把他处死并流尸于江。而在孙权处死杨竺之前,太子太傅吾粲就上书地杨竺调离京师,吾粲反被孙权处死。而鲁王师傅是仪也上书请求调鲁王离京,但他没有事,因为他不是江东人。

公元251陆抗到京城治病。病好正该回去时,孙权流泪与他告别,对他说:“我过去听用谗言,对你父亲在君臣大义上不笃厚,因此亏待了你。我前后责问的材料,一把火烧灭干净,不要让人再见到。”(孙)权涕泣与别,谓曰:"吾前听用谗言,与汝父大义不笃,以此负汝。前后所问,一焚灭之,莫令人见也。"所以孙权责问陆逊的话不为人所知。 我估计孙权是恐后人议论才让烧掉。陆逊曾做过一件事让后世史家大骂。当时陆逊北伐退军途中派将军袭击小县,当时魏国百姓正拿着货物进城交易。因吴兵突然到来,百姓一下涌进城里,城门关不了。魏兵只得斩杀门口百姓才得以关门。吴兵杀了城门外千余百姓。裴松之评论此事:何为复潜遣诸将,奄袭小县,致令市人骇奔,自相伤害?俘馘千人,未足损魏,徒使无辜之民横罹荼酷,与诸葛渭滨之师,何其殊哉!用兵之道既违,失律之凶宜应,其祚无三世,及孙而灭,岂此之馀殃哉!

孙权的五位顾命大臣,只有一位是病死,其余皆死于非命,而且都诛三族。对比同时期,蜀汉相对稳定的多,蜀汉很少戮杀大臣。蜀汉灭亡时诸葛亮子瞻孙尚、张飞孙遵、赵云子广、傅彤子佥、李恢侄球、黄权子崇等人皆战死。司马炎评价:天下之善一也。刘禅投降后霍峻子弋、罗蒙子宪各保一方。刘禅投降的消息传来他们的反应:(罗宪)乃率所统临于都亭三日。(霍弋)弋素服号哭,大临三日。(姜维军中)将士咸怒,拔刀砍石。据汉晋春秋霍弋不投降的原因是要看魏国如何待刘禅。若主上与魏和,见遇以礼,则保境而降,不晚也。若万一危辱,吾将以死拒之,何论迟速邪!而对比东吴灭亡之际:明日当发,其夜众悉逃走。而蜀汉这边当刘禅投降旨意传到蜀军军中时将士反应:咸怒,拔刀砍石。

治理最差:

东吴于是多次发行大钱(就是大面額的铜钱)榨取百姓血汗。据三国志公元236年铸大钱,一当五百。就是说一枚大钱抵原来的五当铢小钱五百。(大钱的重量也就是原来四五个小钱,也就是说五百铢小钱可以铸一百个大钱。然后可以换五万小钱。)赤乌元年春(公元238年),铸当千大钱。(说明东吴府库一空)刘备当年夺蜀后发行直百钱就让后世骂的不行。孙权比刘备更历害。孙权也觉得这样子太过火了,于是下诏:谢宏往日陈铸大钱,云以广货,故听之。今闻民意不以为便,其省息之,铸为器物,官勿复出也。私家有者,敕以输藏,计畀其直,勿有所枉也。孙权发话了,原来这一切都是侍御史谢宏这个混蛋的建议,我一时糊涂才听从。现在我知道老百姓的心意了,现在将大钱融化,回炉重造,不再流通。

但实际上东吴还是继续这样,并变本加利。因为近些年出土了东吴的当二千钱、五千钱,但三国志中并没有记录。有人猜测是私人铸的。但我有个疑问就是私人铸的老百姓认吗?东吴政权认吗?就算私铸也是造东吴已发行的货币。就好比现在中国最大面额是一百,总不能造假币的造五百吧。而近些年从东吴官员墓中发现大量的蜀汉货币,东吴货币很少。有人认为因为蜀汉从东吴大量购买物资。我觉得不全是这个原因。我认为正是因为蜀汉货币价值远比东吴货币购买力高,所以东吴官员才陪葬蜀汉货币。正如现代一些国家因通货膨胀而使用外国货币是一样的道理。

从孙权多次下诏也可得知,东吴百姓不堪重负。公元234年:战争长期不停,百姓苦于徭役,年成有时歉收。要放宽各种拖欠的租税,不要再督促课征。公元238年:天下尚未平定,敌仇仍然存在,军民十分勤苦,我确实清楚明白。然而过分劳累百姓,这也是实在不得已而已。公元240年:近期以来,百姓所负赋税徭役甚重,又碰上水旱灾害的年岁,粮食歉收,而官吏或有不良者,侵占百姓务农时间,以致造成人民饥饿困苦。公元242年:现在天下尚未平定,百姓劳苦物资贫乏。公元250年:免去拖欠的赋税,借贷给百姓种粮。公元251年:省徭役、减征赋,解除百姓因赋税徭役带来的苦累。

东吴的内乱也是三国之中最多的。一些人指责蜀汉南征并没有收复南中,后面也有叛乱。如果看了东吴,就不会有这样的想法。 孙权期间大小二十多次叛。规模数万人的七次、万人的有五次,剩下九次数千人和数目不详。东吴大本营江东十六次以上。平叛时间短则数月、中则一年、长则数年。东吴的叛乱如此之多,在于其压榨政策。每次平定叛乱,也不管人家愿不愿,老弱充户,强壮者充军。这个也是制约东吴不能再继续发展的原因之一。所以当曹魏打过来时,孙权会认错,给曹丕一个面子。时扬、越蛮夷多未平集,内难未弭,故(孙权)权卑辞上书,求自改厉。跟蜀汉恢复联盟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山民作乱,江边守兵多彻,虑曹丕乘空弄态,而反求和。

公元203年山寇复动,还过豫章,使吕范平鄱阳,程普讨乐安。

公元204年贼洪明、洪进、苑御、吴免、华当等五人,率各万户,连屯汉兴,吴五六千户别屯大潭,邹临六千户别屯盖竹,同出馀汗。(豫章郡)

公元208年歙贼帅金奇万户屯安勒山,毛甘万户屯乌聊山,黟帅陈仆、祖山等二万户屯林历山。(豫章郡)

公元211年吴郡馀杭民郎稚合宗起贼,复数千人。会稽郡东冶五县贼吕合、秦狼等为乱。

公元213年豫章东部民彭材、李玉、王海等起为贼乱,众万余人。

公元215年鄱阳民尤突受曹公印绶,化民为贼,陵阳、始安、泾县皆与突相应。

公元221年丹杨、鄱阳山贼蜂起,攻没城郭,杀略长吏,处处屯聚。

公元225年鄱阳贼彭绮自称将军,攻没诸县,众数万人。

公元226年吕岱既定交州,复进讨九真,斩获以万数。

公元228年是时丹杨、吴、会山民复为寇贼,攻没属县.....招诱降附,数年中,得万余人。

公元231年遣太常潘濬率众五万讨武陵蛮夷,数年,斩获数万。

公元234年庐陵贼李桓、罗厉等为乱。

公元236年鄱阳贼彭旦等为乱。

公元239年蒋秘所领都督廖式杀临贺太守严纲等,自称平南将军,与弟潜共攻零陵、桂阳,及摇动交州、苍梧、郁林诸郡,众数万人。(一年多平定)

公元242年会建安、鄱阳、新都三郡山民作乱。

东吴平山越人,用前后历经四十年。后来用三年(235-237年)时间用策:分内诸将,罗兵幽阻,但缮藩篱,不与交锋,候其谷稼将熟,辄纵兵芟刈,使无遗种。旧谷既尽,新田不收,平民屯居,略无所入,於是山民饥穷,渐出降首。就是分别派人守住险要地段,只修缮好防御工事,不与山越人交锋,等待庄稼将要成熟时,便开出部队收割,连种子也不给留下。旧粮已被吃尽,新粮又不能收,平民也已定居,一点粮食也不能进山,于是山越人饥饿穷困,逐渐出山投降。东吴因此得到四万兵丁。

东吴官员骆统给孙权上疏提到因为连年战争徴役频繁,老百姓生活艰难,生了儿子也养不起只能抛弃。又闻民间,非居处小能自供,生产儿子,多不起养,屯田贫兵,亦多弃子。

注:以上史料引自《三国志》、《三国志裴注》、《资治通鉴》。

0 阅读:1

小鸿哥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