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成武晚年回忆,“飞夺泸定桥”英雄团长黄开湘之死:并不是自杀

万千钧堂 2025-04-11 16:28:08

1935年11月份,咱们的英雄团长黄开湘,因为高烧不退,最后选择了用枪结束自己的生命,那时他才35岁,这事儿让好多人都觉得特别惋惜,心里头不是滋味。

五十年岁月流转后,杨成武老将军在撰写个人回忆篇章时,爆出了一则震撼人心的内幕:“那家伙可不是自己了断的,他压根儿就不是那种会轻易一走了之的人!”

这里面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为啥杨成武将军要等到1985年才揭开黄开湘牺牲的真实情况?那时候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勇往直前,不幸辞世

1933年9月份那会儿,因为请了个国际军事顾问叫李德,他指挥得实在不行,害得我们第五次打“围剿”仗时,两边就僵住了,情况一天比一天糟糕。

黄开湘对李德那一套做法心里头窝火得很,可就是找不着地方撒气。他一合计,干脆直接找周恩来,说要上战场给红军出一份力。周恩来琢磨了好大一会儿,最后点头答应了黄开湘的请求,还反复提醒他,上了前线可得照顾好自己。

1934年春天的时候,黄开湘被选为了红一军一师的政委。到了9月的末尾,因为王明他们错误的领导,再加上国民党军队的步步紧逼,中央军委为了保存咱们的力量,没办法只能决定进行战略撤退。

黄开湘和李聚奎师长接到紧急任务:他们得和红三军一起,在石城北边,也就是最后一道防线那儿站好岗,拦住敌人的脚步,不让国民党军队那么顺利地往中央根据地冲。这么做是为了给中央的大部队和红军主力争取点集结和转移的时间。

最终,石城那场关键的阻击战斗打得非常漂亮,成功给党中央赢得了比预期还多的七天宝贵时间,这都是黄开湘他们拼出来的。

之后,拦截队伍不分昼夜地赶路,终于跟上了长征队伍的脚步,踏上了漫长而艰辛的长征旅程。

到了12月份,黄开湘挑起了红一军2师4团团长的重担,跟杨成武搭起了班子,一起共事。

1934年5月25号那天,红军走到了大渡河边,前面被川军给挡住了,后面还有国民党军队在拼命追赶,局势紧张得要命。

大渡河位置挺特别,河水流得那叫一个急,根本没法搭桥过河。要想过去,唯一的办法就是赶紧从那320里外的泸定桥上走。

面对红军命悬一线的危急关头,毛主席、周总理和朱总司令果断采取了最快捷的行动:他们命令前锋队伍迅速拿下泸定桥,硬碰硬地突破前方的敌人防线。

黄开湘又一次接受了任务,跟政委杨成武搭档,给红军抢桥铺路。

行动刚开始的第一天,黄开湘就撞上了敌军的一个连队。他立马做出决定,让三营动手,一下子抓了近200名敌军,还顺手逮住了敌军的连长和一个营长。

第二天情况突然有了大变化,中央军委火急发来电报,要求黄开湘指挥的四团务必在29号以前拿下泸定桥。

黄开湘赶紧通知四团的所有红军战士,军委下了死命令:“事儿急,咱们得在24小时之内,说白了就是明天一早6点前,必须赶到泸定桥。”

四队所有人马火速前进,按时抵达了泸定桥。

泸定桥那儿的状况,跟预想的一样棘手:桥上的木板全给敌军给撤了,就剩俩长铁索横跨两岸,中间还连着些短铁索。

就在对面,泸定城里头,国民党安排了两个团的兵力。他们在城门口建起了硬邦邦的防线,桥头上摆满了机枪,不断地朝桥上开枪射击。

黄开湘和杨成武两人花了大半天琢磨怎么打仗:他们决定让二连的连长和指导员,带上22个兄弟,组成个冲桥小队,拼命往前冲,赶紧过桥去把敌人的火力给压下去。然后呢,三连长就带着其他人,在后面忙着用木板搭桥,好让后面的大部队能跟上来。

下午四点钟的时候,泸定桥上的战斗正式开始了。三连和二连的战士们齐心协力,按照事先的安排,成功完成了过桥以及搭建桥面的任务。

过了桥以后,敌人像疯了一样开始猛烈反击,他们甚至在城门口放火烧了起来,想以此阻挡四团的步伐。但咱们的突击队压根没犹豫,直接就往火海里冲,把敌人打得根本没有招架之功。

在大家一波接一波的猛烈攻打下,敌人很快就没了斗志,四处逃跑。打了两个小时的硬仗后,红四团成功占领了泸定城。

那天晚上十点钟,刘伯承和聂荣臻指挥的红一师三团部队,成功赶到了泸定城。没隔多久,毛泽东、周恩来带着主力部队,也都平平安安地到了。

红四团的兄弟们拼尽全力,最终成功拿下了泸定桥,给这次任务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后来,黄开湘领着红四团巧妙拿下了腊子口,这一战果让毛主席大为赞赏。

但是,就在中央红军跟陕北红军成功汇合,全军上下都沉浸在喜悦之中的时候,黄开湘却离开了人世。那时候,陕北苏区的工作一大堆,忙得不可开交,所以中央没办法给他办个大场面的葬礼,只能是草草地给他立了个坟。

没想到,就因为那一刻的大意,黄开湘的名字就好像从世界上消失了一样,他的那些功劳和成就也被岁月悄悄掩盖,更糟糕的是,他还背上了一些没来由的冤枉。

五十年光阴匆匆流逝后,黄开湘这个名字终于被人们费尽心力地从历史的尘埃里挖掘出来,连同他一生的经历,再次清晰地呈现在大家的视野中。

大家这才明白过来,黄开湘原来是个年轻时就投身军营的英雄团长,曾经吓得敌人一听名字就害怕。

刀光如电,敌人噩梦刀一挥,风声起,那是战士的利刃在舞动。每一击都迅猛无比,仿佛能劈开空气,直击敌人心脏。这样的战士,就是敌人的克星,让他们闻风丧胆,无处遁形。在战场上,他就像一道闪电,穿梭在敌军之中。每一刀下去,都有敌人倒下,他的身影所到之处,敌军无不望风而逃。他就是那样的存在,让敌人感到绝望,让战友看到希望。他的刀法,既快又准,每一招每一式都恰到好处。敌人面对他,就像面对一个无法战胜的恶魔,只能无奈地接受失败的命运。他,就是战场上的英雄,敌人的噩梦。

黄开湘老家在江西弋阳县,家里有七个兄弟姐妹,他是家里的老大。小时候,因为他有个表姐在苏维埃政府工作,他就有机会接触到共产主义思想,并且一下子就被深深吸引了。

1925年的时候,黄开湘24岁,他表姐带着他走上了为共产主义打拼的路。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发动农民,一起搞了个农协会。

1926年秋天的时候,黄开湘由于干活特别利索,心里又始终装着党,组织上看他表现不错,就批准他入了党,让他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这可是件挺光荣的事儿。

三年后,黄开湘和他的表姐方志敏一块儿去参加了德兴县第一届工农兵大会。为了避免被守在哨所的敌人盘查,他们俩特意换上了农民的衣服,假装成上山去砍柴的样子。

糟糕的是,敌人看穿了黄开湘和同伴的掩饰。情急时刻,黄开湘只能拿起手边的斧头,猛地冲向敌人,用飞快的速度抢过枪来,把在场的敌人一一干掉。

黄开湘那次半路上的英勇事迹迅速在周围村庄传开了,大家都知道了他“单凭一把斧头就攻下一个哨岗”的厉害。

同时,这个既勇敢又聪明的年轻人也进入了组织的视线。他们经过一番仔细的了解和评估后,决定让黄开湘担任更重要的角色,选他做了县苏维埃军委的主席。

打那以后,黄开湘踏上了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旅程。

同年的7月份,黄开湘靠着手里的一柄斧头又立新功:他接到攻打景德镇的任务后,在敌人还没来得及关城门之前,迅速把斧头塞进了门缝里,这样城门就关不上了。这一举动让攻城的军队顺利进了城,最后他们成功占领了景德镇,还缴获了大批的军用物资。

这一仗过后,黄开湘火了,“斧头将军”的名号传遍了四方,就连中央军委都特地给黄开湘发了表扬信,让他再接再厉,争取更好的成绩。

黄开湘内心燃起熊熊烈火,他下定决心,要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共产主义事业,矢志不渝。

后来,黄开湘真的是拼了命地投入工作,一门心思壮大党的队伍,想把更多满腔热血的年轻人拉来参军,一起投身到共产主义的大业里。就这么几年光景,红十军的人数噌噌往上涨,直接飙到了30000多万。

1933年那会儿,黄开湘已经投身革命七年了,而这一年,也正是我们党迎来重要转折点的时候。

春天刚到,黄开湘所在的闽浙赣省红军第十军,突然接到了一项特别紧急的任务:马上就要出发,赶到中央苏区去参加第四次的反“围剿”行动。

面对国家的重大使命,黄开湘毅然决定快速与母亲、妻子和孩子道别,毫不犹豫地踏上了追求理想的征途。

周建屏军长和邵式平政委领头,红十军带着大堆军需品,不分白天黑夜地赶路,急着去帮中央苏区。过了几天,周恩来、王稼祥和朱德三位领导亲自出来迎接这支一路辛苦的部队。红十军和他们带来的东西,真是解了中央苏区的燃眉之急,就像是冷天里送来了暖火一样。

黄开湘的大名在外头响当当,几位头头特意抽空见了他,还亲热地给他起了个绰号“斧头将军”。朱德老总更是慷慨,直接摘下自己腰间的枪,要亲手赠给黄开湘。黄开湘这下可不好意思了,脸蛋儿红得跟苹果似的,愣了半天也没好意思伸手去接。

周恩来乐呵呵地打圆场道:

你们真是帮了中央的大忙,解决了我们的紧急难题。中央也没啥好东西能回报你们,这样吧,我这块表就送给你了,再加上朱德同志的东西,也算是给你这位“斧头将军”添点行头了。

黄开湘给两位领导敬了个礼,然后严肃地接过他们递来的手表和枪械。

打那以后,黄开湘对那块表和那把手枪特别钟爱,走到哪儿带到哪儿。这两样东西可不简单,不光是两位大人物送的,更重要的是,它们一路陪着他,见证了他怎么从一个普通人变成了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

之后,黄开湘一直带着那份特别的礼物,翻过了皑皑雪山,穿越了茫茫草地,直到他生命的尽头。

乌云散去,月亮显现,事情的真面目逐渐清晰。

因此,在杨成武心里,黄开湘这个人枪不离手,意志跟铁打的一样,绝不可能会因为怕疼就自己了断。不管是在他写的回忆录里,还是在后来的访谈中,杨成武都一再地说,黄开湘自杀的说法纯属瞎扯。

说到黄开湘是怎么突然去世的,杨成武不假思索地答道:

黄开湘因为淋雨发了高烧,烧得迷迷糊糊的。在不清醒的状态下,他摸到枕头下藏着的手枪,不小心扣动了扳机,子弹打中了自己的头。虽然医生赶紧进行了抢救,但很遗憾,最终还是没能救回来。

那天,我们一行人赶去出席全军所有团长及以上级别的干部大会,骑着马一口气奔了五十几里地。听完毛主席的发言后,心里头那个激动,久久不能平静。

但回家的途中,我们遭了大雨浇,结果都染上了伤寒病。黄开湘烧得厉害,体温计都飙到40度了,我赶紧把他送到总队医院。谁成想,这一去,咱俩就再也见不着面了。”

杨成武强忍着病痛,好不容易走到纵队卫生部,结果却听说黄开湘已经被下葬了。他拿到的遗物,就只有一把手枪和一块手表。

黄开湘走了之后,中央军委那边没把他算作烈士。有些人还瞎猜,说黄开湘是因为疼得受不了,又没药可治,所以才选择了自我了断,想摆脱那些痛苦。

杨成武对这些胡说八道坚决说不,他忙前忙后替黄开湘讨公道,就想让他能洗刷冤屈。

挺遗憾的,虽然挺多人跟杨成武想的一样,觉得黄开湘的死就是碰巧,可按照那时候的规定,黄开湘还真没法被认定为烈士。

杨成武心里头难过得很,但还是硬着头皮给黄开湘竖了个简简单单的坟牌子,好让大伙儿别忘了他。

可杨成武压根没想到,后面出的一点小岔子,居然会让他的老伙计“消失”了足足五十年。

江西那地方的人说话,“黄”和“王”两个音老是混着来,所以黄开湘的战友们,在大家听来,老是在叫他“王开湘”。不光是口头叫,就连电报、信件、命令啥的,也都写的是“王开湘”。结果呢,写黄开湘讣告的那个人,也就顺着这个习惯,写成了“红军长征的领头人‘王开湘’走了”。还有啊,杨成武亲手立的那个墓碑,上面刻的也是“王开湘之墓”。

时间一长,由于那些老前辈的调岗,“斧头将军”黄开湘这个名字就慢慢被人遗忘,像被丢进了记忆的深处,再也没有人提起。

黄开湘离世后,他家可遭了大殃,国民党那帮人拿红军没办法,革命决心动摇不了,就回头去害他的家人。

黄开湘的四个弟弟早于他先一步牺牲了,家里头就剩下年迈的老母亲、妻子和年幼的女儿。

国民党捣蛋后,把咱家的房子全给烧了。黄开湘的媳妇硬憋着眼泪,把7岁大的闺女黄菊花送给了别人家当童养媳,然后自己一个人就上路了,开始漫漫长路去找她那失踪的丈夫。

黄开湘的母亲在外面靠要饭过日子,一直盼着儿媳妇能带回儿子的消息。

新中国成立后,黄菊花一直没等到父亲的音讯,还传来了母亲失踪的消息。他心情特别沉重,后来去了江西弋阳县档案馆查询,结果却得知一条关于黄开湘的不实消息:说他在长征路上受不了苦,离开了革命队伍,现在也不知道人在哪儿。

黄菊花感觉像是被雷劈了一样,心里直犯嘀咕,她压根儿没想过老爸会是个逃兵!但话说回来,黄开湘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十多年了,她使出了浑身解数,也没能打听到关于黄开湘的半点儿消息。

1985年那会儿,《杨成武的回忆故事》这本书正式和大家见面了,书里头杨成武老将军好几次讲到了他的铁哥们儿“王开湘”。

弋阳县委的秘书,黄开湘的同族人黄泽生,他瞅见了这本书,心里犯嘀咕,想着书里写的“王开湘”会不会就是他家的老祖宗黄开湘。

没过多久,黄泽生借助弋阳县委的帮助,跟党史办的同事们一块儿,长途跋涉去了北京,想要弄清楚事情的真相。

碰到杨成武后,黄泽生拿着黄菊花给的关于黄开湘的信息,跟杨成武记忆里头的“王开湘”仔细对了对,最后确定下来,那位革命先烈“王开湘”其实就是黄开湘。

回忆了一番往事,黄泽生跟杨成武说了弋阳县档案馆里关于黄开湘的不实资料。杨成武听完心里特别难受,他反复叮嘱一起去的党史办同事,务必把错误信息给改过来,给黄开湘正名。黄开湘可是长征路上的大功臣,人民应该永远记住他。

到现在,黄开湘那些被深藏多年的英勇故事终于再次被人们知晓。黄开湘的后代们不再受旁人误解的困扰,能够光明正大地纪念他们的祖先。

1990年春天的时候,已经上了年纪的杨成武,心里头还是时常惦记着以前和他一起经历过风风雨雨的好战友黄开湘。他一遍又一遍地想着黄开湘,心里充满了怀念,也带着些遗憾。

0 阅读:0
万千钧堂

万千钧堂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