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医学奠基人希波克拉底,要求他之后的所有医学生,在入学的第一课必须学习并宣誓一份名为《希波克拉底誓言》的誓词。
其中一句是这样的:
“我愿尽余之能力与判断力所及,遵守为病家谋利益之信条,并检束一切堕落及害人行为,我不得将危害药品给与他人,并不作此项之指导……”
这是一名医者,所应遵守的本心。是救人还是“宰”人,真的只在医生们的一念之间。
有医院下达拉来一个病人住院,奖励开住院单医生100元/个;对此大家怎么看,其实医院为了生存,我想住院奖励的单位不少。
还记得江苏昆山的一家医院内部微信群中,管理层强制要求医生确保患者的就医费用达到7000元以上,否则将迅速解雇医生的新闻么?
卫生健康委员会最近回应称,针对举报,已要求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和昆山市卫生健康局进一步调查核实相关情况。
综合来看,以患者量来作为医生的绩效考核标准之一,并非个例,甚至很普遍,也并非明智之举,因为这种绩效考核方式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问题。
合理的考核制度应该限制以经济利益为目的,应该以科室和个人产出的劳动价值对医院和社会的贡献来进行考核。
比如,可以鼓励医生收治相对复杂的病种,外科在强调手术量的同时更注重手术的病种结构,内科在统计住院病人总量的同时更要关注收治的疑难病种,从而真正体现三甲医院的技术水准和医生的劳动价值。结果一些医院医生,频繁收治一些“体检”人群,周转啊出院量也上去,管床又轻松,拿到的绩效甚至比老医生管费力的危重病人绩效还高。
曾经,有相关部门出台文件,要求:
公立医院要实行绩效工资制,但是,禁止绩效工资和医院收支盈余挂钩,以此消除医生的「逐利」动机;绩效工资要和医疗服务的「质量、技术难度、工作量、患者满意度」挂钩,以激励医务人员提高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等等。
乍一看没毛病,但后经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分析,这个制度本身就自相矛盾。绩效工资和医疗服务的质量、技术难度、工作量、患者满意度挂钩,其实就等同于和医院的收支盈余挂钩。
其实医院在绩效考核操作中,一定要做到「两个」明确:一是明确绩效考核能够发挥促进医生全面发展的作用;二是明确绩效考核的目的不是对临床医生进行管理。
否则,一旦制定「以量取胜」,一旦下达强制性任务,医生就会变得很被动,也再难去单纯地治病救人。
对医生来说,不光彩;对医院来说,更不光彩!
毕竟「我院门急诊服务人次突破200万」在医院眼里可能是「喜报」,但在老百姓眼里就剩下了五个字——想钱想疯了!
无论公私医院,医生都应该坚守最后的底线和道德,如果全都扑到钱上面,道德之风将越发没有底线,患者才是医院的一切,医生救死扶伤,社会给予了最大的荣誉,不应该让患者寒心。
最后想问,医生绩效与薪酬分配该如何完善才能更得人心呢?大家有什么好的建议?
来自新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