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帝国的战争潜力终于被从天而降的130万吨炸弹消磨殆尽了

近代史知识分子 2025-04-20 05:37:13

每段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关注历史首先是为了未来。

敬请关注头条@不负人生优雅,为您讲述些个别具一格的历史军事故事。

把炸药给我们,我们能干得更好而且损失更小

1944年夏天,当盟军轰炸了德国占领下的法国马赛后,整个普罗旺斯的抵抗组织都愤怒地提出了强烈抗议,他们告诉英国广播公司,如果给他们必要的指示和炸药,他们能把这事干得更好,也不至于把除了军事目标之外的“半个城市”都炸成了废墟。

事实上,在对欧洲的战略轰炸期间,盟国对轰炸的效果老是估计过高,看见成堆的瓦砾便误以为破坏严重。虽然在诺曼底登陆之前,只有这一个办法可以将战争引入到德国本土,让德国人民切身感受到战争的降临,此举的确大大提高了盟国的士气,但对于德国的士气却没有造成什么决定性的打击。

戈培尔用“盎格鲁-撒克逊野蛮人袭击平民”的宣传口号成功激励起了德国人的斗志。而那些被摧毁的居民区——基本上全是英国轰炸机的杰作——在1945年前也都得到了及时的救助和安置,难民们损失的家当(主要是家具和衣服),纳粹政府也从库房中及时给予了补充。

至于这些家具和衣服从哪里而来,当然是从那些犹太人的家里“没收”的啊。

表面上,英美盟国共同对德国发起了长时间的战略轰炸,但实际上两国都是各自为战:

英国人早在1941年夏季就基本放弃了对特定目标的精确轰炸,转为“对德国城镇的工人集中居住区进行持续的密集轰炸”——首要原因还是皇家空军根本就没法将炸弹准确扔到特定目标上。于是空军的情报部门和经济战部门顺理成章地把德国平民和城市列为了首要目标。

在英国人眼里,德国人,主要是城市居民,就此变成了抽象的德国战时经济的主要构成部分。轰炸机司令部得到命令,要将超过75%的轰炸力量投入到打击“市中心”和“密集住宅区”这两个首要目标上,有余力的前提下,才会考虑对分散的工业区进行轰炸(其实还是因为皇家空军在夜里根本找不到这么小的目标)。

所以大家别被战史中英国佬炸毁水坝、炸沉“提尔皮茨”号之类的特定战例给忽悠了,在整个战争期间,英国皇家空军的战略轰炸机部队只专心干了一件事:肆无忌惮的轰炸德国平民。而从长期效果来看,那些被炸得无法居住的城市里的人要么背井离乡,要么艰难度日,这种状况肯定会消磨居民的意志。

1943年,德国民众疯狂支持全面战争计划。

但就像美国驻欧洲的战略航空兵司令斯帕茨所说的那样:“在一个极权社会里,只要当权者能够牢牢控制住局面,老百姓的士气高低根本产生不了任何作用。”

再来看看美国战略轰炸机部队在白天对特定工业目标的轰炸效果吧。在参战之前,踌躇满志的美国陆军航空部队先是制定了154个重要目标,1942年增加到了177个,美国人没有将打击德国人的士气列入到重要目标体系当中,他们经过(纸面上的)精确估算后认为:

一旦这些目标遭到摧毁,“将对德国造成决定性的打击,使其无法继续投入战争”。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很清楚,想要瘫痪清单上那177个目标,以当时的条件根本就做不到。被吹得神乎其神的“诺顿”瞄准器在高空投弹时问题多多;德国的工厂经常被云层覆盖,以至于美国佬扔下的超过3/4的炸弹都落在了周围的居民区里。而最让美国人崩溃的,还是白天在没有战斗机护航的情况下进行空袭,轰炸机的损失率高得让人无法忍受。

即便是盟军登陆法国后,无数如同倾盆大雨般落下的炸弹让德国的战时生产受到影响,但在施佩尔分散工厂和不断维修并新建厂房的各种努力下,物资方面的损失得到了很大的弥补,直到1944年秋季,德国的武器产量仍在快速增加。

在大部分的情况下,德国人用他们的才能和勤劳弥补了损失。施魏因富特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头几次轰炸使一些车间遭到了严重破坏,但是最后一次轰炸却没有造成什么损失,因为施佩尔及时地把各车间保护、隐藏和分散开了。轴承工厂一直都是盟国空军参谋部头等重视的目标,可是谁也不知道这些工厂在哪里。

至于德国军队,他们旺盛的士气一直保持到了1945年2月,等到盟国的轰炸终于让德国的军工生产停滞不前的时候,东西两条战线都已经在向德国本土逼近了。

可以肯定的是,连续不断的密集空袭有助于消耗掉德国空军训练有素的飞行员的储备。而同样可以确定的是,如果德国空军能够早一点让例如Me-262之类的飞机投入实战,德国空军就有可能在空中击退盟国的战略轰炸机部队。

那么,盟国的战略轰炸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被130万吨炸弹逐渐消磨的德国战时工业

盟国对德国发动的战略轰炸攻势,最初被寄予了极大的希望,那群“轰炸机黑手党”们坚持认为,光靠足够数量的重型轰炸机,就可以赢得战争。但现实却不断教育了这群空军指挥官,最明显的莫过于皇家空军从白昼轰炸转为夜间轰炸,从精确轰炸变为了区域轰炸。

根据战后美国战略轰炸调查团和英国的轰炸调查小组总结出来的结果来看,盟国战略轰炸的实际效果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在1941-1942年,英国皇家空军单独进行对德国的空中进攻,并没有取得什么明显的战果。这是因为德国和意大利在欧洲和北非控制的地区太大,而德国的军事工业受到的轰炸,还谈不上什么巨大破坏,只能算是造成了一些麻烦,德国的企业不仅没有降低产能,甚至还提高了产量。

对于德国人民来讲,更是连危险都算不上,皇家空军的持续空袭,也只能刺激一下英国人民的斗志了——尽管连这点也非常值得怀疑。

1943年,多亏了美国日益加强的援助,英美两国的轰炸机对德国造成了更大的伤害。但事实上,无论是对德国人的士气还是军事工业产能来讲,都没有多大影响。

直到1944年春天,才发生了真正有决定性意义的变化,主要原因之一是美国人终于采用了长航程的远程战斗机为轰炸机部队护航。第二个重要原因就是将石油生产设施和交通运输网络当成了主要轰炸目标。

1943年的报纸头条:千机轰炸科隆!

美国人战后的调查报告显示:

历时五年的战略轰炸,累计向德国投下了130万吨炸弹,可德国的战时生产直到1944年秋天为止,依然在大幅扩张,和1939年的产量相比,战斗机增加了约13倍(23925架:1856架),装甲战车产量扩张了近14倍(27300辆:2000辆);火炮的产量是1940年的8倍——换句话说,盟军轰炸最猛烈、投入轰炸力量最大的时候,恰好就是德国武器生产扩张最为快速的那几年。

当然了,如果盟军不进行战略轰炸,德国人肯定能够生产出更多的武器,但这只是轰炸对战时德国整体产生影响的一部分。

根据评估,盟军对德轰炸在1942年时大约损害了德国经济2.5%的潜力,1943年增加到了9%,而到了1944年,主要还是因为美国陆航部队已经可以对德国的工业目标发起有效空袭,损害的程度猛增到了17%。

而从头到尾,英国空军的“无差别区域轰炸”对于德国的工业生产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1942年的区域轰炸只让德国的工业产出减少了0.5%,即便到了1944年,皇家空军动用了远超前两年的轰炸力量,也只减少了1%!而战后的进一步研究更是把英国人的脸扇得“砰砰”响——对比了被轰炸过的21座工业城市和14座没有被轰炸的城市后,被轰炸过的城市产出提升的速度反而更快。

炸死的德国居民尸体被集中放置在体育馆等待认领。

不仅如此,英国人一直坚持的所谓“轰炸将使德国工人士气低落从而提高旷工率”的论点,也被事实证明纯属无用功:

几乎所有遭受严重轰炸的城市都能在三个月内恢复到空袭前产出的80%以上,六个月内就可以完全恢复甚至实现增产。例如在1943年7月被700多架轰炸机轰炸并陷入火焰风暴的汉堡,到了9月份就已经有超过90%的工人返回了工作岗位。

因为轰炸而造成的旷工最为严重的时间是在1944年,而且只有面临重点轰炸的潜艇和飞机工厂才出现了这种情况,即便如此,也仅仅给德国工业的产能造成了4.5%的损失。

唯一被观察到的空袭所导致的额外支出,主要还是纳粹政府为空袭受害者支付的福利和复原重建,而那些不得不分配到民防、救灾和重建方面的劳工,无疑也让德国工业本来就人手紧缺的问题愈发严重。

直到1944年春天开始,盟军的轰炸攻势才真正逐步取得了重大效果,首要原因就是诸如P-38闪电式、P-47雷电式和高性能的P-51野马式这些远超护航战斗机,在挂上了副油箱后,可以深入德国领空作战。

战斗机群不仅为轰炸机群提供了严密的掩护,还被允许放开手脚,远离轰炸机群,主动搜索并攻击敌机、空军基地和机场设施。到了1944年4月,德国空军的战斗机部队已经处于1:6甚至是1:8的数量劣势,而他们的对手却是同样训练有素而且装备精良。

德国空军被拖入了一场消耗战,除非他们拥有足够的,具备压倒性技术优势的喷气式战斗机才有那么一丝获胜的可能。但众所周知,因为希特勒的干预,德国喷气式战斗机迟迟无法实现大规模量产。

从拦截的战果来看,平均每次德国空军都会损失50架飞机和40名飞行员。虽然他们给敌人造成的损失和自身相当,但有经验的飞行员是无法被飞行学校出来的菜鸟替代的,长此以往,双方的兵力越来越悬殊。到了后来,德国在盟军轰炸下依然能维持高水平的飞机产量,但飞行员的损失太多,导致德国空军最终还是丧失了领空的空中优势。

德国空军的落败让美国佬得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轰炸机规模优势。同样是从1944年春季开始,斯帕茨将军下令展开“石油战役”——盟国空军开始对轴心国的石油产业开始狂轰滥炸——美国人终于卡住了德国的战争命脉

4月份,盟军对罗马尼亚的普洛耶什蒂油田展开猛烈空袭,而这里也是德国原油的主要来源。5月和六月,盟军开始针对德国主要的合成燃料工厂和炼油设施实施猛攻,只有3.4%的炸弹直接命中了石油管线和设备,13.6%的炸弹落在了厂区,而剩下的84%的炸弹则全都落在了厂区之外。

但就是这3.4%的炸弹已经足以给德国的石油产业造成严重破坏了:德国的航空燃油产量从3月份的18万吨骤降到6月份的54000吨,到了10月就只有21000吨了。而合成石油的产量也从4月份的348000吨猛跌到了9月份的26000吨,最后到了1945年,就只剩下可怜巴巴的1000吨了。

掌握了空中优势的盟国侦察机得以将原来不曾发现的德国工厂一个一个挖掘出来,继石油工厂被严重破坏后,支持德国的军事工业的基础原料厂也相继被空袭摧毁。氮、甲醇、苏打、硫酸已经最重要的资源合成橡胶的产量都锐减了60-80%不等,

在持续的轰炸之下,德国的关键资源库存锐减,最终只能支持到1945年春天。

从1944年9月开始,盟国的空中力量终于开始奉命集中轰炸交通运输设施。这次轰炸和为支援诺曼底登陆时期的战术轰炸不同,主要目标变为了针对德国的铁路线和运河运输线。目的就是为了切断德国的本土资源运输,在莱茵河水道被堵塞后,连接鲁尔、莱茵兰工业区和德国中部的米特尔兰运河(Mittelland Canal,又译中德运河) 实际上也陷入了瘫痪。

到了11月份,德国的车头和货车车厢超过半数无法使用,煤炭和钢铁已经无法被运出鲁尔区,只能在终端的货运站里堆积如山——此时的德国已经被分割成了好几个无法连通的经济区域,军事生产因为资源的枯竭开始大幅萎缩。

到了1945年3月,德国的运输线已经被彻底破坏,工业方面出现了燃料荒。武器生产最重要的钢产量方面,虽然德国彼时仍旧拥有足够的铁矿资源,但因为缺乏煤炭,就连最低限度的军火生产需要都无法满足了。

在战后对德国官员们的审问中,主管经济和生产的人都认为,运输系统的崩溃是造成德国战时经济崩溃的主要原因。但是那些军事高层则认为石油的损失才是导致军事失败的元凶,正如戈林所供述的那样: “没有燃料就无法进行战争。”

帝国的毁灭

英美的对德战略轰炸,更多的作用体现在间接方面:

为了弥补轰炸带来的损失,大量工人从生产部门转到了修理部门。1943年开始,近200万人被调到了防空部队,而他们本来是可以参加一线作战的。更为严重的影响是,德国空军的整个部署被打乱了,1941年6月时,德国空军的65%被集中在了东线,而三年以后就只有32%了。

盟军登陆法国后,德国将80%的战斗机调回本土抵御盟军的轰炸,国内轰炸机的产量也下降到只 有战斗机产量的1/10。德国的这种无奈之举,实际上是放开了西线的防空,让德军前线完全暴露在了盟军战斗机和轰炸机的攻击之下。

同时,为了本土防空的需要,德国不得不讲有限的军火产能中的相当部分转为生产高射炮,至少有超过一半的电子原件产能和1/3的光学产能被占用——盟国其实没有料到德国会转移其他产能来生产高射炮,却无意中通过战略轰炸在战争的关键时期让德军前线所能获得的武器数量大大减少。

面对这样的困境,德国空军一直战斗到了最后,他们数次通过集合起相当数量的战机对盟国发动毁灭性的反击。1944年6月,美国轰炸机飞往苏联的波尔塔瓦和莫吉廖夫机场,准备从那里起飞对德国进行首次穿梭轰炸。

一架亨克尔He177悄悄跟在后面并确定了目标,6月22日晚,200架德国轰炸机发起了一次完美的远程突袭,德国人毫发无损地将43架B-17和15架野马式炸毁在了地面上,美国人辛辛苦苦囤积的约130万升(30万加仑)燃油付之一炬。

但德军还没有来得及品尝战果,苏联红军就于第二天发动了二战期间最为成功的大突击——“巴格拉季昂行动”。

盟国的空中力量潜力巨大,却因为无法集中使用而导致效果大打折扣,英国人从始至终都一门心思地坚持区域轰炸,这种纯粹恐吓型的空袭,针对的是平民百姓,还只以摧毁德国城市为目的。英国人的战略轰炸,其实一直没有什么军事意义,无论对取得胜利还是加速胜利都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交战双方都同意一个观点,假如把用于轰炸城市的空中力量用于袭击军事目标,那么战争可能会至少提前几个月结束。

虽然战略轰炸在击败希特勒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光靠摧毁德国的城市和工厂是无法赢得战争的。如果非要比较空中力量和陆地作战哪个发挥的作用更大,盟国的陆军就会这样告诉你:

炸弹只能够炸毁目标,但只有陆军才能够占领土地。

1945年4月25日,盟军和苏军会师易北河。

本文为不负人生优雅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各位朋友们,都看到这里了,觉得文章还能入眼的话,点个赞再转发一下呗?

0 阅读:4
近代史知识分子

近代史知识分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