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段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关注历史首先是为了未来。
敬请关注头条@不负人生优雅,为您讲述些个别具一格的历史军事故事。
铁幕下对抗的桥头堡
1941年当杜鲁门得知希特勒入侵苏联的时候,他还只是一名参议员。那个时候的他,可能根本没有想到自己将来某一天会站在白宫里发号施令。但杜鲁门还是就此事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如果纳粹和苏联能够互相摧毁对方,那可真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1945年的4月12日,这是哈里·杜鲁门在副总统任上的第82天。结束了这一天例行公事的工作后,他突然被一通电话“特召”到了白宫,当他走进白宫二楼的私人书房后,发现第一夫人和她的女儿都穿着黑色衣服在等他。
第一夫人走向杜鲁门,把手搭在他肩上,口中说道:“哈里,总统走了。”
杜鲁门惊得说不出话。他赶来白宫是为了见总统,现在,他发现自己成为了总统。

杜鲁门的就职典礼,因为第一次弄错了左右手,结果他进行了两次宣誓。
突然之间成为美国总统的杜鲁门小心翼翼地维持着罗斯福生前的外交政策,但他上台的时候欧洲战场的胜利已经指日可待,美国的外援政策正从不计代价击败德国转为了“付出多少就要获取多少回报”。
尽管此时的美国没有和苏联决裂的打算,但杜鲁门私下里却是这样告诉自己的助手们的:
“我们(美国)将继续和苏联合作,只要俄国人在和美国打交道时保持坦诚即可。但如果他们做不到这点,那就让俄国人‘见鬼去吧’。”
一语成谶,在随后的两年里,因为战后波兰的问题、被紧急叫停的“租借法案”和发生在东欧各国的诸多事件,美苏关系开始急剧恶化。
1946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的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讲”,以这次演讲为标志,东西欧之间的冷战拉开了帷幕。在这次演说中,丘吉尔第一次公开宣称,苏联是西方世界的一个危险且带有敌意的敌人,这次演讲震惊了西方世界。
那些负责制定美国外交政策的官员们开始逐步将苏联视为大敌,他们为苏联保有的数百万军队而寝食难安:莫斯科打算防守还是进攻?它们的百万大军是打算发动对西欧的全面入侵,还是将被用来占领东欧的各个国家呢?
说穿了,美国做出的所有决策都基于一个假设,苏联正在打算入侵西欧,但这完全都是出于恐惧心理,并没有什么事实支撑。
实际上,在战争中损失了超过2500万人口,整个国家西部变成一片废墟的苏联此时并没有任何实力或者想法去和美国正面对抗,尤其在美国还解锁了原子弹的前提下。但在美国政府看来,苏联控制东欧五六个国家的行为,就是它们实施长期侵略计划的明证。
1947年,美国相继推出了杜鲁门主义(注1)和马歇尔计划,后者的主义目的是让战后的欧洲免于经济崩溃,同时美国人也希望,复兴的欧洲可以加强欧洲各国抵抗共产主义的能力——作为回应,斯大林将属于他的东欧部分纳入了自己的合作体系。(注2)
无形的铁幕就此落下。
而被美、英、法、苏共同占领的柏林就变成了东西方直接面对面对抗的“前线”。

执勤的苏联女兵,横幅上写着:荣耀归于将胜利的旗帜插在柏林的苏联军队
第一次柏林危机的爆发并非一个突发事件,西方国家和苏联的紧张对峙其实从二战后期就开始显露端倪:
斯大林曾经希望战后的德国能够按照对苏联有利的条款实现统一,当发现这无法实现后,他转为赞同分割德国。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作为后盾,东部德国成为了保卫苏联的最前沿缓冲区。
西方国家起初对于柏林并不在意,因为它毫无军事价值,不但深陷苏联包围还被彻底解除了武装——但是它却是一个极佳的展示西方繁华的窗口。但随着冷战升级,西方国家开始重新评估他们所占领的西部德国,再次将德国视为了一个潜在的盟国。
1946年,美国占领区的行政长官卢修斯•克莱中将,首先主张将西方盟国占领的三个区域合并为一个单独的经济体,当年的12月初,英国和美国的占领区实现了合并。但是法国人却置身事外,看来他们对英国和美国人的戒备要远远高于苏联人。。。
这次占领区的合并直接触动了莫斯科敏感的神经,这个举动似乎预示着四分五裂的德国踏出了复苏的第一步,而再度复活的强大德国,无疑会在美国的操控下又一次变成反苏的堡垒——苏联人猜对了一半,因为西方的进攻方式没有采用军事手段。
逐渐收紧的绳套
冷战时期的各个东西方对抗的竞技场里,只有在这个被分裂的柏林城里,西方军队和苏联军队是面对面接触的。尽管表面上大家和睦相处,但赤裸裸的武力威胁却无时不包裹着这座城市。
柏林是苏联红军攻占的,它如同一个孤岛,深入苏联占领区足足有近200公里,处于苏占区的腹地。美英法三国军队虽然拥有在柏林的合法驻军权力,但在苏联压倒性的军事力量面前,它们能够留在这里,完全是出于苏联人的网开一面和忍耐。
到了1947年底,德国和柏林被分治的现状已经变成了定局。双方关于如何统一德国的讨论全都失败了,而西方国家已经打算创建一个独立的国家西德。但西柏林的大部分食物、燃料和劳工的出入都要经过苏占区的铁路、公路和水路。只要环绕柏林的红军部队接到明确命令,西柏林的对外全部交通都会被切断。
那么在接下来的数周时间里,西方盟国只能眼巴巴地看着西柏林人挨饿。它们将被迫接受俄国人提出的任何要求,例如从柏林撤出美、英、法驻军,从而使该市完全成为苏占区的一个部分。从经济方面来看,这么做并不会让莫斯科直接得到什么好处,但却是冷战期间的一个重大精神胜利。
一旦这次得手,苏联必将采用步步进逼的方式,进而在整个德国取得更大的优势。
从1947年底开始,苏联人逐步收紧了绳索:他们先是对西柏林人通过苏占区道路出入加强了限制。在1948年1月,一列从西柏林发车的英国军用火车被苏军士兵拦住了,经过仔细检查后,货运车厢被放行,两节乘坐着西德居民的客运车厢被勒令返回。没过多久,一列美国的军用火车在哨卡被强行扣留了好几个小时,理由是“车上藏有间谍和危害安全的违禁品”。
1948年的3月5日,西柏林的克莱将军给华盛顿发去了一封警告电报:“尽管我一直认为,在未来的10年里,战争不可能再次爆发。。。但最近几个星期,苏联人的态度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也许战争会戏剧性地突然降临。。。”
西柏林的美国人也好,英国人也罢,他们都无法看透铁幕对面苏联军队到底为明天的战争作了多少准备——也许斯大林只是在虚张声势——但所有身处德国的苏联官员们看着美国人的眼光中,已经带有了明显的傲慢和轻蔑。
华盛顿没有任何证据,但白宫的官僚们对此的感受就是:“情况已经非常非常严重了。”
3月14日,美国国会批准了马歇尔计划。3月17日,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五国签署了布鲁塞尔条约(注3),条约生效后,五个国家共同成立了二战后西欧的第一个军事组织。讽刺的是,这个条约对外宣告是为了防止德国军国主义复活的,但所有签约国的心里,其实都明白“集体防御”的究竟是谁。
莫斯科感受到了西方传递的敌意和威胁。柏林的危机开始升级。
出入西柏林的货运和客运交通遇到了越来越多的障碍。克莱将军命令手下的部队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但美国人没有想到,他们竟然在短短几天后就遇上了万万没有想到的局面:
4月1日,两列向西柏林运送物资的火车被苏联人赶了回去。克莱将军当即命令美国空军部队在第二天动用30架次的运输机将物资送往西柏林的坦姆佩尔霍夫机场。尽管当时美国人手里只有25架飞机,但这个命令被不折不扣地执行了——无意中,动用空军运送物资应付短期危机的办法被美国人验证是可行的。
苏联人的封锁在逐步收紧:邮件运输被中止了,不断有公路和运河因为“需要维修”或者“技术方面的困难”而被切断。每一条交通线路被切断时,苏联官员都没有进行任何的预告和解释。但苏联方面此时并没有实施全面封锁,他们只是用这种方式给西方盟国施加压力。
最后一根稻草
1948年6月1日,一直游离在外的法国终于同意加入美国、英国和其他西欧国家共同主导的一项计划:建立一个独立的西德并让它在1949年享有有限的主权。
为了让满目疮痍的西德真正独立和稳定,西方国家首先要实现的,就是西德的经济复苏。很快,一种全新的货币,西德马克宣布正式发行,它将全面取代因过度发行而贬值严重的德国马克——但只限于在西德“领土”上使用。

勃兰登堡门是东西柏林的分界线:左侧是东柏林,右侧是西柏林。此时柏林墙还没有修建。
6月18日,西德马克开始使用,这一天也被后人称为“西德经济奇迹”的开始。占领军政府小心地控制了发行数量,并很快成功地树立了人们对西德马克的信心。黑市没过多久就销声匿迹,空空如也的商店里又重新堆满了食品和商品,就连香烟这种黑市里的硬通货也变成了货架上的普通商品。
如果说马歇尔计划和布鲁塞尔条约只是让斯大林警觉的话,西德独立并实现了经济稳定就是对斯大林努力维持的均势局面的公然宣战:苏联希望看到的,是被削弱的西欧和附属于它的东欧,但西德的重新崛起就意味着威胁升级。
苏联人的反击非常迅速,他们在6月22日猛烈抨击了西德进行的货币改革,并针锋相对地宣布,苏联占领区也将发行一种新货币取代从纳粹时期沿用的德国马克,而且这种新货币将在“整个柏林地区”流通。
这其实是苏联给西方盟国的最后收回成命的机会——但美英法三国都公开拒绝接受这种货币,还公开宣布将在西柏林使用西德马克。
苏联的回复突然而直接。6月23日晚,东部德国的新闻部门发布了一条简短的消息:
“水路交通将被中止。从苏联占领区到柏林的煤炭运输将被中止。中央配电站因为缺乏煤炭的原因,将停止对柏林西部地区的电力供应。”
没有等美国人反应过来,6月24日,西柏林收到了来自东部的简单通告:
“由于技术方面的原因,苏联政府将被迫中断所有往返于西柏林的客运和货运交通。”
在西柏林收到通告之前,红军已经关闭了从汉诺威到柏林高速公路上的赫尔姆施泰特检查站(该检查站就位于占领区的边界上)。同时还封闭了所有通往柏林的公路、铁路和水路交通线。
柏林封锁开始了。
“我们将留在那里,就这样吧!”
苏联在封锁柏林的同时就调动了大量部队进入了柏林周边地区,此举实际上是在警告西方盟国:要么放弃占领区,要么冒着引发战争的巨大风险坚守。
此时的柏林可不是十年前的模样,这里是公认的世界上最大的瓦砾堆,近250万人生活在此,其中包括了盟国的管制委员会和西方各国的驻军。柏林市内根本生产不了食物和其他的生活必需品,它的生存完全依赖于陆上和水上的交通运输。但是现在俄国人因为“技术性的困难”已经封闭了所有的通道。
西方各国的外交官开始了紧张的外交斡旋。同时,丘吉尔也警告各国,如果选择退让,就会重蹈10年前慕尼黑的老路:“我们已经失去了捷克斯洛伐克,挪威也经受着威胁,西柏林屈服后,下一个就会轮到西德了。”
克莱将军告诉总统,美国军队必须在西柏林坚守下去,还要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这样才能鼓舞起西欧各国的士气——杜鲁门完全赞同,他用最简单的话语宣布:“我们将留在这里,就这样吧!”
克莱将军对华盛顿说的话远不止这些,他建议美国采取一次“精心准备后的冒险”,即使用武力来打破苏联的封锁。但这个建议把白宫吓得不轻。虽然认同克莱的判断:苏联正在进行一场讹诈,但没有人敢冒着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风险去搞什么军事冒险。
华盛顿告诉克莱,你应该找到解决这种困境的其他方法。
实际上,从苏联封锁的第二天起,盟国的飞行员却已经开始向这座被围困的城市空运少量但是最迫切需要的生活必需品了。6月26日,美国空军的一架C-54“空中霸王”就从法兰克福起飞,将一批急需物资运入了柏林,这也是代号“运粮行动”的空运作业的开始。两天之后,英国皇家空军开始了代号“简单伙食”的空运行动。

C-54“空中霸王”,一种四发远程军用运输机,至今民间仍在使用。
摆在盟国面前的问题十分简单,没有空中补给,西柏林必然落入俄国人之手。但是光靠这种手段就能够让如此庞大的一座孤立无援的城市生存下去吗?
这种事情,哪怕是与之类似的情况在过去都从未发生过,盟国的指挥官们匆匆地交换了意见,研究了使用轰炸机以提高空运能力的问题,从美国和英国的自治领运入部队的问题,使用滑翔机或民航机的问题,以及进行空投等方面的各种问题。
他们最后唯一能够确定的,就是想要完成这个任务,盟国必须最大限度地动用手中的全部资源,还需要立即改进极为落后的机场设施和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因为原来的都被他们炸光了。。。
世界航空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空运行动开始了。
注1:杜鲁门主义:对世界上任何一个受到共产主义威胁的国家提供“援助”的主动干涉主义。导火索就是希腊内战,但讽刺的是,苏联其实在刻意回避并对希腊的共产党起义保持距离,因为这里是英国的传统势力范围。但在美国政府看来,所有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发动的起义,“背后的主谋一定就是苏联人”。
注2:美国终止“租借法案”后,苏联曾经向美国申请经济援助,但没有得到同意。斯大林起初同意加入马歇尔计划,但莫斯科无法接受美国官员进驻东欧和苏联,因为马歇尔计划是由美国主导实施而不是将援助交给被援助国自行运作。
注3:全称《比利时、法兰西、卢森堡、荷兰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间的条约》,又称《经济、社会、文化合作和集体防御条约》。
本文为不负人生优雅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各位朋友们,都看到这里了,觉得文章还能入眼的话,点个赞再转发一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