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之王:这家温泉旅馆靠什么逆势增长?

策划人朱金科 2022-07-29 05:41:19

专栏作家:朱金科,中国战略策划专家,著有战略品牌营销专著《打赢品牌仗》

文字校对:王铁担

美术设计:李妙章

文章字数:5000-15000字

阅读时间:5-15分钟

写在前面

只有数十间客房的温泉旅馆,员工却在车站迎宾...日本小镇这样待客,给我国文旅产业发展的启发

壹、贯彻“旅客视角”,做好推广与款待

要使你的入境交流经济“获利”,也就是迈向成功,首先最需要贯彻一种“旅客视角”。举个例子,河南文旅的广告语是“老家河南”,而山东文旅的广告语是“好客山东”,还专门请了著名设计师韩家英来设计主题LOGO。

从两个省文旅工作者的视角来看,没什么问题,这两个广告语都分别描述了河南和山东两个省的特点。但换个视角,从旅客视角来看,就不是这么回事。

“老家河南”表达了河南人对于老家的自豪与热爱,但对于旅客来说,“河南是你老家,又不是我老家”,旅客来了河南什么体验还不好说呢。

我认为,还真不如简单直接地说一句“河南欢迎您”,这话没什么创意,但实用,让人暖心。为什么非要说一句让人感到“生分”、“见外”和“距离感”的“老家河南”呢?

我作为河南人,欢迎读者们来河南旅游,但我并不偏袒家乡。文旅宣传上,山东做得确实比河南好,从一句主广告语就是看出格局和水平的高低。

再看“好客山东”,旅客从这句话就感受到了山东人民的热情,来山东旅行一定会受到热情招待。也就是说,我们做事情,要从顾客角度考虑人家的感受,而不是从自家出发说出特点。

日本这家城崎温泉旅馆也是同样的思路,贯彻“旅客视角”,做好推广与款待。说得直接一些,意即“不分日本人(居住者=也就是己方)或外国人(访日客=旅客)”。

自从泷川·克莉丝汀小姐在2013年9月的国际奥会上发表最终演讲,替东京主办奥运暨身障奥运拉票以来,如今在观光立国的相关人士之间,“热情好客”(おもてなし)一词早已无人不晓,但那种仅止于表面口号、踽踽独行的形象,仍旧挥之不去。

“热情好客”化作英语就是“殷勤招待全球(Global Hospitality)”。殷勤招待全球的本质,则是“每位客人皆平等(All Customers are equal)”。这是对所有客人平等视之(众客平等)的一种观念。

“日本人是这样、外国人是那样”,一般而言在日本,都会如此将日本人跟外国人(访日客)分开思考。不去区分这两者的款待态度,才是最重要的。

在国外的城市中,我尤其喜欢泰国曼谷以及新加坡。每次造访的时候,总会有种自己是当地居民的错觉。前些日子,我再次思索了一番,这些城市究竟为何如此舒适宜人呢?

接着我发现,那是因为“完全不会被当成外国人来对待”的缘故。说穿了这两个城市,是完全不会摆架子的。你不会被看待成外国人。

身为外国人的自己,自然而然地受到了城市里的市民所接纳。在街道上感到困惑时,一定会有人搭话询问“May I help you?(需要帮忙吗?)”。

要说这些举动源自何处,那就是市民们都抱持着“They support our economy”的共识,也就是“入境观光的旅行者,支撑着我们大家的生活”。

我在曼谷常住的饭店,每当退了房准备去搭计程车时,园丁叔叔总会特地放下花剪,给予泰国式的问候。这总使我深受感动。若是柜台员工或者礼宾领班,问候客人本属工作的一环。

然而在曼谷,殷勤招待全球是深入众人骨髓的本质,就连园丁叔叔也怀抱着热情待客的基本姿态。我认为还没办法做到这件事,正是日本的一大课题。

那么所谓“旅行者视角”,又有什么特殊内涵呢?它是指就算面对外国客人,也能拿出跟日本客人毫无差别的相同待遇,不仅要落实殷勤招待全球,同时还要站在“旅行者”的立场上,也就是从客人旅游时的观点出发,来建立并实行所有的战略。

就我们提供款待服务的这一方(=居民)而言,这所有的活动都是“日常”业务。然而,旅行者却不是这样。对他们来说,这是“非日常”的。

在旅行地点,所有不经意的要素都跟日常不同,处于不自由的状态之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先行预想旅客们的那份不自由,接着贯彻对方的观点来看待事物,这样的角度才叫做“旅行者视角”。

贰、从最初就要思及全球

如果你去参观日本西部某座驰名的天守阁。会发现这个地方保留江户时代面貌的木造天守阁很是壮观,天守阁视野极佳的最顶层,挤满了若山似海的访日游客,几无立足之隙。我向某个旅游团搭话,原来是从美国前来教育旅行(校外教学)的一群高中生。

除我们之外,并未见到国内游客。我有些在意这座溢满外客的城池对于外国游客的接待能力有多高,于是开始在建筑物内寻找外语标示。

我感到瞠目结舌。外语标示完全是零。傻眼到极点后,我忍不住笑了出来。馆内展示着各种说明牌,但因完全不具外语标示,美国的诸位学生于是直接走过而不停。

不论有多少价值,建筑物终归只是建筑物。如果不用英语写出这座城池的历史,他们就只是单纯来看了个古老的物体,而后离去。多么可惜。他们学习此城池以至于此城市的历史、对之萌生兴趣的机会,都在这一天被扼杀殆尽了。

我回想起前阵子,我某汽车大厂的前任高层聊过。我问到,日系家电厂商在国外一间间败下阵来,另一方面,日系汽车公司却在全球大获成功,这是为什么呢?

他回答:“汽车是能载着人奔走的工具,是种普遍性的商品。这在全球各处,基本上都是不变的。然而家电(尤其生活家电)却不一样。

如同其名,它们跟家庭生活休戚相关。日系厂商首先会制造适合国内的家电,接着再把它们调整成适合国外的状态卖出去。这种做法再怎样都会导致加拉巴哥化,在全球竞争中落后他人。”

我心中浮现了美国苹果公司创办者史蒂夫·乔布斯的脸庞。我想,苹果公司之所以功成名就,想必是因为从一开始就放眼全球整体市场,提出了崭新创意所致。乔布斯绝对没有什么先卖给美国大众,接着再卖给全球大众的那类想法。

在国内观光客减少的趋势当中,不停成长的访日外国旅客,是重要的座上嘉宾。然而国内各地观光现场的实际情形,跟这座城池却无二致。

而且人们还用着相同的思考逻辑,“希望外国人也能前来”。首先为日本人打造设施,用日语制作各种介绍标示和导览手册。入境观光的需求随后再行处理,拿这些既存的牌示和印刷品来翻译便是。

我想,是时候替思考逻辑来个绝地大改造了。为了因应入境观光客,才去考量多语言标示,这样是不对的。早从一开始,我们战略的前提就必须是:全球市民都会来访。

叁、自由行时代的旅行者视角

日本的交通方式形形色色,包括飞机、新干线、在来线特急列车等。不过,最终下车的地方都是车站。若是在首都圈或京阪神等大都市,人们生活的代步工具,就是电车(类似地铁,但大多在地面行驶)等大众运输工具。

另一方面,若是换作在地方上,人们日常的代步工具,无一例外就成了汽车。入境观光如今已从团体旅游(GIT),大幅转换成了以个人旅游(FIT)为主。谈起过去访日观光游客的主流做法,也就是搭乘大型观光巴士。他们会从机场直接前往观光地和饭店。

然今已不可同日而语。 FIT,或者说是自由行的访日观光游客,手上会拿着智能手机和旅游书籍,靠自己预先查好交通途径,换乘电车和巴士抵达目的地。

另一方面,地方的民众在生活上,皆是靠自家汽车代步。两者的视角并不一致。身为地方政府干部、地方议员与职员、观光协会、民间业者的各位,在执行日常业务和通勤时,一定也会驾驶公用车或自用车。

以结果而言,人们容易就着开车族的视角来打造城镇。我最近强烈感觉,不就是这一点,才造成了访日客与接待方的观点落差吗?

下到车站里、走出剪票口,想寻找游客服务中心,放眼望去,连个影子都没有。直到问了站务人员,才终于找到。而投币式置物柜的位置,光凭直觉同样遍寻不着,一定要问才会知道。

英语的招牌也是一样,去到地方后大多没有。这对日常使用车站的在地客层而言,是很理所当然的事情,但对访日游客以至于所有旅客来说,却是摸不着头绪的(好比说在欧洲搭火车旅行时,就不会碰到这种困扰的情形)。

接着,要前往城池、神社佛阁、著名庭园等观光景点,若需要换乘市内巴士,凭直觉就能摸清楚的案例,同样有如凤毛麟角。就算在游客服务中心拿了导览地图,请人员协助引导,还是一头雾水到了极点。

我要再度重申,对日常使用的人们来说不言而喻的事物,对观光客来说未必如此。巴士内介绍站名的显示器上头,大多也不会出现英语标示。前阵子我去了某个有世界遗产的城市,就连这种地方的巴士里头,也完全没有外语标示。这反倒让我备受冲击。

之所以会孕育出此种现况,我想或许是因为,人们是站在开车族的立场,在企划、经营着入境游客的接纳环境。若是直接开车前往观光设施,唯有在观光地区内,才会渐渐备有以英语为首的多语言介绍指标。

在全国各地的地方政府、观光协会等处负责吸引并接收外客的各位负责人,以及民间积极投入入境交流的各位,我希望大家能够来一次全体总动员,完全不使用公用车辆或自家用车,将车站当作基准点,只搭乘大众交通工具,到自家地区的所有观光景点去走走看看。接着,我希望大家能够用外国人的视角,从自家城镇的车站下车,判断该车站是否方便、舒适、惬意,细细品味这整趟旅程。

结语

当你有空,不妨去日本兵库县丰冈市的城崎温泉体验一下。抵达车站,一下车就看见当地城崎温泉旅馆合作社的职员,来到了剪票口迎接客人。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每当特急电车抵达车站,他们就会前来迎宾。

客人转搭合作社的环行巴士后,就会被流畅接送到旅宿去。每间旅馆都是仅有数十间客房的小型旅宿。当然,经营时的主要客源不是团体,而是散客。

城崎温泉乡并不是开车族的视角,而是站在搭乘铁路前来的旅人立场,来打造整套服务。包括欧美等全球众多的FIT访日游客,为何都会选择光临这个温泉城镇?我想已经不言自明了。

【朱金科工作室战略观点】我们认为,成功的战略策划咨询,首先是一套以战略成果为导向的咨询服务系统,应当致力于解决企业6大核心困境:

1、如何突破竞争压制?

行业巨头收割,对手贴身竞争,增长遭遇瓶颈

2、如何形成品牌拉力?

产品同质严重,难获顾客首选,陷入价格血战

3、如何洞察市场需求?

需求过度满足,新品迭代无序,价值传递受阻

4、如何有效防御竞争?

创新总被抄袭,无法形成壁垒,经营成果失守

5、如何确保战略落地?

缺乏系统指导,执行难以合力,运营效果不佳

6、如何构建长期优势?

缺乏长期战略,应对变化迟缓,无法驾驭竞争

在此基础上,以企业家的个人意志力为圆心,以组织生态的集体意志力为半径,不断地扩大战果,挖深战略护城河。每一步都是进步,每一天都是积累,一切奇迹都是时间的玫瑰!

0 阅读:6

策划人朱金科

简介:《打赢品牌仗》作者,策划价值,传播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