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土地肥沃,为什么非洲人宁可挨饿也不种地?

闲蛋黄 2023-03-23 07:49:31

提起非洲,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挨饿”两字。全球四大粮食产区集中在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南美洲的巴西和阿根廷、黑海周边的乌克兰和俄罗斯,以及亚洲的印度和中国等区域。全球粮食不安全地区主要集中在非洲、拉丁美洲、南亚地区以及不稳定和发生冲突的加勒比海地区。

2022年,受疫情叠加俄乌冲突等影响,全球粮食生产、加工、贸易、港口、码头等物流与贸易供应链都不同程度受到影响,非洲的粮食安全问题越发严重。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全球8.5亿饥饿人口中约有1/3在非洲。特别是非洲之角正在经历有记录以来最长、最严重的干旱,该地区约2100万人处于饥荒之中。

非洲土地不适合农业吗?

“非洲需要学会养活自己,非洲拥有世界上65%的未开垦耕地和丰富的水资源,我们有巨大资源可供开发。”塞内加尔总统麦基·萨勒指出。大多数人认为非洲气温极高,土地干旱,不长农作物,所以才会饿死人。犯这种错误的,不是没看过世界地图,就是不懂世界地理。

赤道和南北回归线都穿过非洲,非洲大陆的气候分布特点是: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中心,南北热带草原分布,热带草原气候分布最广。热带雨林气候特点:终年高温多雨;热带草原气候的特点:终年高温,干湿两季。人家没有一年四季的概念,经常就是雨季一年,旱季一年。

整个非洲大陆确实有1/3的面积被沙漠覆盖,但也拥有占全世界60%的可耕种土地。在撒哈拉沙漠以南有31个非洲国家,那里贫穷、疾病、饥饿和战争频发,被联合国列为全球最不发达的国家。

但引发这些非洲国家贫穷和饥荒的原因,并非是地理位置或气候不适宜耕种。恰恰相反,非洲的土壤是标准的沃土,甚至要优于我们的四川盆地和东北,而且是无农药、无化肥的纯有机土地!

非洲的土壤因为有机物含量太高,土地松软,根本不需要机器去翻地。常规操作是黑人妇女睡到太阳晒屁股,听着鸟鸣声醒来带上种子,拿一个尖嘴锄刨个坑,丢种子下去就种完地了。

非洲人不喜欢种地,原因如下:

一、物产太丰富。非洲非常穷,生活中缺电,缺少工业品,住破房子,穿旧衣服,但不缺满足基本生存所需的东西,那就是食物。中国人纳闷,为什么非洲人不大规模储藏食物?非洲黑人也纳闷,为什么亚洲人和白人老喜欢堆积食物?土地多为什么一定要种上庄稼,林子里到处都是吃的,为什么不吃些新鲜的东西?

二、气候因素。非洲大陆处于赤道附近,常年高温少雨,头顶烈日工作,没兴趣长时间劳作,工作效率低。非洲独特的旱季和雨季气候,旱季降水量极少,雨季降水量极多,庄稼要么旱得旱死,要么涝得涝死。再加上非洲是动植物的天堂,病虫害多得丧心病狂,植物常患黄热病和立枯病等,不用农药的话,粮食产量会大幅下降。

三、文化因素。非洲历史悠久,但有成就的帝国不多,除了埃塞俄比亚、曾经的苏丹帝国、桑海帝国外,非洲几乎没拿得出手的历史。中国人习惯了对庄稼精耕细作。但非洲人更习惯于采摘和打猎生活,自由散漫惯了。在非洲请工人都不敢日结,因为你当天结完工资,他拿了钱可能晚上就去潇洒了,第二天肯定见不到人,直到他们没钱了才会回来工作。

人口大爆炸拖累经济

非洲也曾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但受黑奴贸易和殖民统治影响,如今的非洲一直保持着贫穷落后的状态。当年法兰西人、葡萄牙人、英格兰人、……为什么选择大规模移民北美或南美,而不是更近的非洲呢?

很简单,疾病流行!当年的医疗技术太过落后,西方世界还无法抵御非洲的那些疾病。英国人和法国人后来干脆另辟蹊径,开始大规模的黑奴贸易,把劳动力人口整到温带去……二十一世纪,等到医疗事业发达,白人再想回非洲大陆,“现代殖民战争”的成本就高了(主要通过金融和扶持代理人)。

非洲人口爆炸的主要原因不是人生得太多了,而是因为医药事业发展,婴幼儿死亡率大幅降低,造成人口总量的剧烈上升。要是气候稳定,非洲很难出现饥荒。即便雨季推迟了,也能去其他地方找到食物。但现在人口多了,土地被瓜分殆尽。干旱的时间稍久一点,哪怕是多一个月,植物枯萎动物迁徙,再加上非洲人没有储存食物的习惯,普遍又种植单一的经济作物,所以很容易造成饥荒。

非洲人的主食

面包树生长周期特别长,成年的面包树可以长到20米,因果实的外形和口感都酷似面包得名。等到面包树开花结果的时候,会有很多猴子爬上去摘果实。所以也叫猴面包树。面包树本身可以储水,雨季过去之后,每个面包树都可以存两三吨的水,等到旱季来临,人们就把树剁开饮用 。

香肠树可以结出类似香肠的木质浆果。也含有淀粉,吃不完的香肠树果实还可以酿酒。不过,香肠果成熟后,会散发出像老鼠一样的怪味,那是因为它要这个吸引蝙蝠来授粉。

在处处积贫,粮食缺乏的非洲,并没有所谓的主食和配菜一说。只要能吃饱,主食、配菜、水果,甚至是虫子都行。芋头、木薯等高产、易管理的碳水化合物最受欢迎。

木薯的老家在南美洲的巴西,16世纪跟随葡萄牙商人来到非洲,与红薯、马铃薯构成世界三大薯类。木薯的70%-80%是淀粉,饱腹感很强,填饱了约6亿人的肚子,属于继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和马铃薯之后的全球第六大粮食作物。

木薯是非洲人的主食,但不经过处理的木薯有毒。木薯中的“氰苷亚麻苦苷”物质跟胃酸反应,会生成一种名为氢氰酸的神经毒素,被人体吸收轻则头晕呕吐,重则毒发身亡。我国在清朝时期引进木薯,20世纪90年代之后木薯淡出中国人的餐桌。不过经过古人多年的培育,低毒的木薯品种只要食用前去皮,浸泡煮熟,是可以安全食用的。

木薯有着非常强的生命力,不光是耐干旱、耐贫瘠,强抗病性。非洲人只要将切成多段的木薯茎秆浸泡一段时间,然后插进土壤中浇浇水即可。之后更是省心不用打理,木薯就能自然生长。最关键的是它的产量还不低。在贫瘠的自然环境中,木薯的亩产量都能高达两吨左右,如果环境稍微好一点,亩产量甚至能达到6吨。2021年,非洲木薯收获面积高达2840.73万公顷,占全球比重达82.99%。

木薯有着“淀粉之王”的美称,还可加工成零食和小吃,例如鲜芋仙的芋圆还有珍珠奶茶里面的珍珠都是用木薯粉加工的。木薯有毒,吃多了积食胀气,而木薯粉不会,因此更受欢迎。

在加纳,人们常把木薯做成FuFu,就是把木薯削皮、蒸熟、捣成泥,加水,捏成面团发酵后,配菜和汤吃。

制作FuFu的过程比较辛苦,通常都是两个人捣,一个人加水,捣到杵臼都难拔出来的时候,差不多就好了。把捣好的木薯泥,揪成一块一块的,等待发酵,然后准备汤汁。木薯泥是没什么味道,基本上汤汁决定这顿饭的味道。

木薯的另外一个吃法叫Attiéké。不是捣成泥,而是捻碎发酵成颗粒。做起更方便,有点像米饭,口感略酸,可以混着汤汁一起吃。

在喀麦隆,人们常把木薯做成Bobolo,用叶子把磨好的木薯粉包起来,用细绳捆起,蒸制而成。当然也可以搭配酱汁、调料食用,吃起来很筋道,有点像灌肠,烤着吃也很美味。

中国此前对非洲地区实行多项援助,其中就包括对其水稻、小麦等方面种植培训,但效果并不明显。这个也好理解,尽管中国是世界水稻生产大国,有着先进的水稻种植技术,但到了非洲落后地区,还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土壤等选择匹配的水稻品种,教会非洲人如何耕种,祈祷天公作美才能实现丰收。

小麦变成面包或者面食,需要一系列的加工。水稻同样需要经过脱皮、去壳、过筛等一系列流程,才能形成可食用的大米。这样相比,木薯的加工烹饪就更简单。加点盐巴,轻松解决一餐。对非洲人来说,木薯是主食;对我们来说,木薯则是饭后甜品。

非洲国家要想解决本国的粮食危机,就要舍得加大农业投入。现代农业不仅仅是扔种子的问题,还涉及到系统的育种、农资产品、农机、农业化工四个主要行业,数十个的二级行业。

没有钢铁厂,农业用具无法制造;

没有化工厂,农药、化肥依赖进口;

没有水泥工业,水渠全是泥渠,大雨可能会冲破堤坝;

没有轻工业,连喷农药的喷雾器你都要进口;

没有“农大”人员教育,育种改良无从谈起……

粮食问题说到底还是发展问题。非洲国家快速增长的人口,怎样才能转化为国家发展的动力或者社会红利呢?让这些人有工作,发展工业最原始的形态,即劳动密集型产业。当国土无法承载如此巨大的人口增长,就会爆发饥荒和战乱。非洲曾经有两个工业强国,一个是远在北非的埃及,一个则是最南端的南非。

在各国分工合作,金融一体化,贸易自由化,政治透明化为核心的三化一作全球浪潮中,埃及和南非率先倒下,工业开始起步的尼日利亚,东非大裂谷南段的赞比亚以及坦桑尼亚和莫桑比克接连迷失了方向。

非洲的产油大国尼日利亚,坐上了美国的战车,美元的任何一次波动都会导致尼日利亚经济巨大的震荡;安哥拉、中非,莫桑比克等资源性国家,只是超级战车上的一颗螺丝钉,不得不依靠西方的金融贷款来发展经济。

现在的非洲,已没有拿得出手的工业国家了。发展农业需要长期投入,不然就“吃了上顿没下顿”。

0 阅读:444
闲蛋黄

闲蛋黄

奇闻异事名人传记,传播正能量,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