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小鹏,也不例外。
你不能说你正在上高中然后不怎么重视课程反而去学习微积分去学习高数。
这不扯么?
除非你是个天才。
否则三体人看了都得摇摇头。
小鹏就是这样。
总是用一个字就能形容,那就是—怪
是的。
无论是产品无论是研发无论是营销。
小鹏处处都透露了“怪”这个字。
你无法想象为什么从P7开始之后,小鹏到底是以什么样子的思路来发展产品序列。
好在小鹏也是个听劝的主。
好在小鹏也不是那么傲气。
造了M03,以及P7+。
以至于有了现阶段“小鹏成大鹏”的局面。
你说这两台车有什么足够牛X的地方吗?
有,但是相比以前小鹏推其他车型的营销内容,这两台车简直就像“新兵蛋子”。
之所以这么火。
无非就是这俩玩意儿没什么花架子。
M03有什么能拉出来讲故事的配置么?
P7+是什么三体人造出来的车么?
明显没有,明显不是啊。
这两台车主打的就是实惠、主打的就是诚意。
这价位的消费者需要什么就给什么。
不画饼、不讲故事、不扯氛围。
给到足够有性价比的价格。
不跟你扯什么溢价成本等乱七八糟的玩意儿。
就这,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而且关键是小鹏还有不错的技术底子。
得益于多年累积下来的底蕴。
以至于M03、P7+有不错的能耗、有不错的续航、有不错的科技体验。
噢还有啊。
这也直接反驳了一个观点。
“小鹏不好卖的原因是因为名字不好”。
我一直都说,产品销量的好坏,和名字压根就没有关系。
只要品质OK。
只要产品力OK。
只要性价比OK。
销量,是真低不了。
二
何总,听劝
小鹏的转折点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大概是某位操刀手来了,以及何总开掉了一大堆高管的时候。
也因如此,小鹏开始顺了。
小鹏的重新崛起,证明了一个观点。
“绝大部分公司的核心是创始人”
(关于这一点,之前某篇文章就有大概提过)
这年头真想干大事,真想把公司搞好。
那老板就得抓生意。
你不能两手一摊啥事不做全交给别人打理。
这年头想要做事业,甭管是什么超牛X的经理人,其实不如老板带个辅助参与进来。
谁来了都没用。
假如你是一个职业经理人。
给你两个选择。
你是愿意天天高强度996为公司付出一切?
还是抱着能赚一点是一点的态度在公司混?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第二条才是目的。
毕竟公司又不是自己的。
毕竟说白了我只是一个拿工资的。
有可能我还没有股权。
所以这对我来说这只是一份工作而不是事业。
我只需要把老板哄开心了。
我只需要给出一份足够好看的报表就够了。
其他的又管我啥事啊?
说白了,这就是获取利益的目标不一致。
老总想的是把品牌打响。
部分职业经理人想的是从中获利。
这区别大得没边。
我估计有人要说我太片面、太想当然。
No No No。
从古至今,早就已经有数不清的案例能够证明这个观点。
为啥?
就拿造车来说,各种各样的流程下来,这资金真就是大进大出。
大到零部件小到展厅的香氛。
都是一笔足够可观的数目。
(这几年某些品牌的某些支出费用,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有点难绷)
甚至你不用去特地找利益。
因为利益会自己来找你。
而且就手指缝漏出来的那一点点,就能从90斤吃到180斤。
就能让小孩“奢华式”出国留学。
老婆的美容卡能从2025年续到20XX年。
(有个百人团队,每年就光是吃吃喝喝的费用,足够让我们整个公司财富自由)
说句难听的。
赚钱,有时候自己人都指望不上,难道你还能把身家全部交给外人嘛...?
你看。
雷总之前就已经指出了小鹏的问题,何总也确实是承认了小鹏存在着这种现象。
所以也就有了后来小鹏的改头换面。
得承认,何总是个听劝的人。
三
写在最后
渠道抓好。
成本控制好。
真正懂市场需求。
三大基础打好。
除非你的车/产品实在是烂得不行。
否则起码也能在这么卷的市场中吃块蛋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