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天津最大的事儿一定是117大厦复工,消息一出不少人都在关注着,就连复工后贴上的第一块玻璃都能引发非常大的关注与吐槽。
这一点我并不感到意外,毕竟这座被人称之为“津箍棒”的最高建筑一直是天津人心底的一块伤疤。
在2008年117大厦正式开工,当时天津的房价大概在8000元左右,而这栋建筑就号称要砸700亿建设北方的金融中心,可想而知天津对它寄予厚望。
要知道金融中心对一座城市的意义是不平凡的,它的存在可以提升城市的经济地位,推动产业升级、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等等诸多好处。

一开始很多人都在期待着天津能因这样一栋建筑的存在而骄傲,认为它将比肩上海中心,深圳的平安金融中心,在当时媒体都在宣称这里是“世界最高观光厅”“北方第一高楼”等等,市民对它寄予厚望。
可结果·117大厦在2015年封顶后直接“躺平”,“中国最高烂尾楼”“津箍棒”等标签都也贴在了它的身上。
有人说,117大厦的躺平与2015年天津大爆炸脱不开关系,专家称:大爆炸让天津的经济倒退十年。
当时也许有人觉得专家是危言耸听,现在来看,这句话的确应了验。
十年后的今天,2025年天津一季度经济数据开门红似乎预示着天津经济的复苏,紧随其后便是117大厦复工的消息,不少人嘀咕着:天津的经济的确在向好,但117大厦谁敢接这个盘呢?
没点实力还真不是谁都敢接的,而这一次接盘的的确有实力。

据了解,这一次117大厦的全面复工,是某达地产联合多家国企成立纾困基金支持( 坊间传说有300亿),首期投入近5.69亿用于复工建设。这首期投入的钱主要用于钢结构检测与加固,混凝土结构修复、机电系统回复,以及完成剩余40%的玻璃幕墙的安装等等。
当然,还有重要的一部分支出便是高银地产破产清算所涉及的法律、审计及资产重组的成本,这一部分成本是“历史”欠下的债。
2007年,香港高银集团老板潘苏通站在天津西青区的荒地上,拿着设计图对当地领导吹牛:“我要在这儿建个中国版曼哈顿!楼顶能停直升机,楼下有马球场,隔壁盖豪宅,让金融精英们骑马上下班!”
领导们一听就嗨了——那会儿天津滨海新区刚被钦点成国家战略,GDP增速年年吊打北上广。于是大手一挥批了地,还给了政策大礼包。
结果这哥们是真敢干: 楼高非要卡在597米;地下室深30米,号称能防核弹;玻璃幕墙能扛17级台风;12项世界纪录里,光桩基就打了9400根,够给秦始皇陵打地基了。
但问题来了——钱呢?

潘老板的套路很“港商”:先用上市公司高银地产融资,再用项目抵押贷款,左手倒右手玩得飞起。结果2015年股灾一来,高银股价直接腰斩,市值蒸发1200亿港币,比恒大暴雷还刺激。
这时候大家才发现:700亿投资早花超了,光停工后每天财务成本就烧掉200万,十年下来白扔了50多个亿。天津老百姓都说:“这楼不是用水泥盖的,是用韭菜汁浇的。”
而这一次的复工,看起来的确像那么一回事儿。
国企背书,法律程序走完了,施工证也下来了,纾困基金也有个坊间传说(300亿),但似乎很多人并不看好。
一方面,裸露十年的钢结构锈迹斑斑,5个亿修复可能都不够。还有混凝土的强度不断下降,而且工期也紧得狠,用2年的时间修缮钢结构、混凝土还有剩下的40%的工程,能不能干完还真不好预估。
不过这些似乎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天津的确想要救,毕竟顶着个“最高烂尾楼”的帽子的确不好看,但是你要让它掏钱?可能不太现实,毕竟天津的债务率也不低。
而且各方都有各方的算盘。地产公司也不是活雷锋,当接盘侠的要么赌资产升值,要么等着政策兜底,但如今商业地产跌成什么样了,王健林全抛商业地产,现在这个时候哪个地产敢下场?
当然,这些跟我们没嘛关系,对于117大厦,我们最想看到的还是它的未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先说说钱。
有专家算过一笔账:117大厦就算盖好,每年运营成本至少5亿,按现在租金得租出去80%才能回本。但现实是,天津写字楼市场还在去库存,隔壁周大福金融中心空着一半呢。
如果说117大厦如期竣工,并完成生产环境的建设,猜想一下,这楼最后会变成啥样子?
结果可能大概率成为文旅的一部分,但前期投入绝对少不了。或者是参考其他烂尾楼的操作,学广州巨人大厦改豪宅,虽然卖不出去但至少有所改变;最恨可能直接炸了改成养猪场。
当然,万一天津117大厦突然变身国际金融中心了呢,会不会雄安的大佬集体过来包场...但概率比国足进世界杯还低。
所以若是117大厦能够复活,可能全中国的地产烂尾楼都要集体故障,同时,天津也打造出一个新模式:烂尾楼复活再利用的可复制案例。
而可能性最大的也许是文旅+商业地标的形式。
观光厅等稀缺资源,可打造高空体验经济,结合天津文旅发展云端旅游。117大厦的未来,的确存在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