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8月,身怀六甲的贺子珍突然远走苏联,并说“从此诀别!”

拐蚂拐 2022-05-25 22:46:23

在《翻开我家老影集——我心中的外公毛泽东》一书中,对于外婆贺子珍在苏联的一段异国生活,孔东梅只用了两个字进行概括:

煎熬!

去到苏联之后不久,她与毛泽东的第6个孩子出生。

可这孩子仅仅几个月大的时候,就因感染肺炎而夭折。

为了安慰她,毛泽东拜托朱德之女朱敏,将4岁的李敏送往苏联,让她们母女一起也好有个伴。

然而,随着苏德战争的爆发,苏联物资骤然匮乏,李敏因此大病一场,险些丧命。

为了照顾李敏的身体,贺子珍与她们所在的伊万诺沃市国际儿童院发生了冲突,竟因此被强行送到了精神病院,长达数年之久。

直到1947年,在王稼祥夫妇与罗荣桓夫妇的帮助下,贺子珍才摆脱了这样的异国煎熬,回到祖国。

作为井冈山上的第一位女党员、传奇的“双枪女将”,曾经与毛泽东相濡以沫10年,贺子珍为何突然远走苏联?她与毛泽东的婚姻,又是怎样的缘起缘灭?

1909年,贺子珍出生于江西永新,原名“桂圆”,又名“自珍”。

17岁时,贺子珍从永新女子学校毕业。

与哥哥贺敏学、妹妹贺怡一起,兄妹三人被人称为“永新三贺”,贺子珍更因才貌出众,被当地百姓誉为“永新一枝花”。

1927年秋,年仅18岁的贺子珍参与组织“永新暴动”,之后与哥哥贺敏学一起,跟着部队上了井冈山。

就在这一年的10月,贺子珍见到了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来到井冈山的毛泽东。

二人的初次相识,是一场“英雄识英雄”的会面。

当时,毛泽东率领部队进驻茅坪,威震湘赣边界的袁文才领着一批得力干将前来迎接,其中就包括了贺子珍。

对于毛泽东,贺子珍早有耳闻。

她曾读过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政治周报》,对毛泽东的才华极为敬仰,也对毛泽东在湖南领导的农民运动深感佩服。

当袁文才向毛泽东介绍贺子珍时,毛泽东也是讶叹不已。

他没有想到,这个能在井冈山上叫得出名的人物,原来竟是一个年轻姑娘。

毛泽东穿着一身破旧的灰布中山服,头发自然向两边分开,虽因长途行军引得脚疾发作,走路略显不便,但这丝毫掩盖不住他脸上洋溢着的自信从容。

贺子珍秀美清丽,身材匀称,微蹙的两道弯眉下,透出勃勃英气,亦是一个落落大方、热情果敢的女中豪杰。

初次见面,毛泽东与贺子珍都为对方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进驻井冈山之后,袁文才安排毛泽东住进了茅坪袁家附近的八角楼。

当时,贺子珍因患疟疾,也留在了茅坪养病,她与袁文才之妻谢梅香关系融洽,时常会去袁家串门。

因此,毛泽东与贺子珍偶尔也会在袁家附近相遇,见面次数也逐渐多了起来。

不忙的时候,毛泽东会与贺子珍聊聊天,向她请教湘赣边界各县的历史人文、风土人情,了解当地群众的生活现状与革命形势。

后来,贺子珍被选为前委秘书,搬进了前委机关驻地茅坪攀龙书院居住,帮助毛泽东处理日常事务,协助他在永新、宁冈等地进行社会调查。

1928年2月,为了整理永新、宁冈两县的调查,毛泽东与贺子珍于象山庵开展工作,一个负责整理,一个负责誊写,忙活了好几天,用毛边纸整理出了一寸多厚的调查报告,此即为毛泽东最为珍惜的《井冈山调查》。

一段时间相处下来,毛泽东对贺子珍又多了几分看重。

贺子珍能力很强,也写得一手端正娟秀的好字,工作的时候风风火火、泼辣干练,闲暇的时候谈吐优雅、不失温柔,有一种典型的“刚柔并济”女性气质。

贺子珍对毛泽东的了解,也是加深了许多。

毛泽东的身上,除了广博的知识、刚毅的性格,还有超凡的胆略与远大的抱负。

紧张工作之余,彼此都有好感的两人,也开始了更多交流,他们谈斗争,谈革命,谈生活,谈家庭。

在后来回忆往事的时候,贺子珍说道:“那时候,他并没有骗我,他把杨开慧及几个孩子的情况,都告诉了我。”

有时候毛泽东出门远行,也会到贺子珍的窗外,敲着她的窗户说:“我要走了。”

每当这时候,贺子珍就会将窗户拉开一条缝,回道:“你走就走吧,为什么要对我说?”

两人的感情虽是日益升温,却未涉及到谈婚论嫁,因为两人之间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

毛泽东与杨开慧感情甚笃,并且已经育有3个儿子。

贺子珍虽未婚配,但芳心暗许欧阳洛,他是永新党组织的主要创始人,也是贺子珍的入党介绍人。

然而,世事总有阴差阳错。

毛泽东托人潜回长沙探听消息,却收到了“杨开慧已经牺牲”的假情报,这对于毛泽东来说,无疑是一次极大打击。

因此,袁文才与王佐极力促成毛泽东与贺子珍。

毛泽东率领部队进驻茅坪之后,王佐就对他保持着不冷不热的态度。

王佐的戒心颇重,在一开始的时候,他并不相信毛泽东,不相信毛泽东能够率领工农革命军坚持长期斗争,所以他一直都在观察。

几个月下来,袁文才与王佐发现毛泽东确实是一个雄才,故而极力撮合他与贺子珍。

一方面,毛泽东与贺子珍彼此之间有好感,撮合他们,是顺水推舟成全美事。

另一方面,袁文才与王佐觉得应该与毛泽东“联姻”,贺子珍是袁文才的义妹,如果她嫁给了毛泽东,就意味着毛泽东将成为“井冈山女婿”,这样对于大家都有好处。

毛泽东亦深知团结袁、王二人的重要性,这将大大有利于开展湘赣边界的革命武装割据。

看到二人共同保媒,毛泽东敏锐地察觉到,如果拒绝这桩婚事,或将刺激到袁、王二人,或会使他们对建立罗霄山脉政权、坚持长期斗争的战略规划产生怀疑,不利于开展今后的工作。

考虑了许久,加上他与贺子珍相互也有好感,毛泽东同意了这桩婚事。

1928年5月,毛泽东与贺子珍在象山庵举行婚礼,没有什么仪式,只是袁文才张罗了几道好菜、两壶酒与一些花生糖果,与朱德、陈毅等人一起热闹一下,就算是喝过了喜酒。

就这样,毛泽东与贺子珍走到了一起,开始了他们相濡以沫的10年革命伴侣生涯。

在井冈山的岁月,是极其艰苦的,但对他们二人来说,也是人生中难以忘怀的浪漫时刻。

晚年的时候,贺子珍曾回忆道:“物质生活贫穷,但我们的精神生活富有。他博览群书,每到夜深人静,他写得累了,就会给我讲他读过的书,讲他的诗文,他的话将我带入了一个五光十色的世界。常常一个讲,一个听,不知不觉就迎来新的一天。”

从1928年至1937年,毛泽东经历了起起落落,在他最艰难的时期,贺子珍也始终陪伴着他,不离不弃。

对于外公外婆的感情,孔东梅曾说:“外公讲过一句话,说贺子珍跟了他那么多年,受了许多的苦,但却是对他最好的一个女人。”

与毛泽东相濡以沫的10年间,贺子珍诞下3子3女,在极端险恶的战争环境中,努力尽到了为人妻、为人母的责任。

但也就是在这10年间,在精神与肉体上,贺子珍都承受了太多伤痛。

10年间,她经历了数次至亲骨肉的生离死别,一次次的沉重打击,即便是最为铁石心肠之人,也都难以承受。

长征的时候,贺子珍为了掩护战友,遭敌机轰炸而身受重伤,至1984年离开人世时,她的体内仍留有十余块大小不一的弹片。

而艰苦条件下的频繁生育,也对贺子珍的身体造成了极大伤害。

1937年,延安已经成为了中国革命的圣地。

毛泽东肩上的责任愈加重大,在日渐忙碌中,与贺子珍的交流也减少了许多。

而贺子珍身体满是伤病,即便想要多做一些工作,也总觉得力不从心,这也使得她的内心极为失落。

随着大批的爱国青年知识分子纷纷涌入延安,贺子珍感觉到自己已然落伍,一向要强干练的她,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危机感。

在这样的情况下,她与毛泽东之间的夫妻矛盾不由变多,感情渐渐出现了裂缝。

在性情上,毛泽东与贺子珍颇有相似之处,他曾和贺子珍说:“你是铁,我是钢,碰到一起响叮当。”

毛泽东平时比较温和,可若火气一上来,那也是大得很。

贺子珍更不必说,这可是一个18岁就出来干革命、手持双枪满山追敌的巾帼英雄,性子自然是急躁的。

这样的两个人如果火气都上来了,免不了要大吵一架。

这一次两人吵架的导火索,来自于美国记者史沫特莱与她的翻译吴丽丽。

关于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曾志在回忆录中也有一些记载。

毛泽东与曾志说:“不是我要离开她,而是她要离开我。有次一位外国女记者采访我,美国女人开放无拘无束,我也爱开玩笑,我们又说又笑,这就激怒了贺子珍,她不仅骂了人家,两人还动手打了起来。我批评她,我们两人吵得很厉害,一气之下贺子珍说要去西安,然后到苏联治病。”

1937年8月,一气之下的贺子珍离开了延安,“去治病”,“去学习”,“去休息”。

毛泽东希望贺子珍能够回来,一路托人劝阻挽留,并写了封信让勤务兵送到西安,想将贺子珍接回来。

贺子珍不肯回,又让勤务兵捎回了一方白手绢,上边写着信:“从此诀别!”

原本贺子珍准备先去上海,然“八一三事变”爆发,上海是去不了了,贺子珍转道兰州、迪化,头也不回地去了苏联。

到达苏联不久,贺子珍生下了幼子,取名为“柳瓦”,可这孩子很快夭折。

孩子的离去,使得贺子珍极为痛楚,张闻天的夫人刘英回忆说:“贺子珍伤心至极,每天都去柳瓦的坟上哭,她非常苦恼,毛主席很少写信给她,收到过一封也只有三言两语,但她又很傲,不肯主动给毛主席写信。我从苏联回国,说可以帮她带信给毛主席,她说不带。”

1939年9月,在贺子珍30岁的这一年,她收到了毛泽东委托周恩来转交的一封信,信中委婉地提出了要终止婚姻关系:“以后,我们就是同志了。”

当时,毛岸英、毛岸青也在苏联东方大学八部学习,贺子珍悉心地照顾他们的生活,但并没有点破自己的身份,她每个月都从自己70卢布的津贴中挤出一部分,给兄弟俩买东西。

1941年底,毛泽东将李敏送到了苏联,贺子珍与三个孩子相依为命,在异国他乡组成了一个临时的家。

孔东梅回忆,她曾经读过外婆在晚年时写给外公的信:“那封信很长,看得人心酸,外婆说她在苏联的日子比长征还苦,为了养活我妈妈、岸英舅舅、岸青舅舅,她要彻夜编织毛袜子、洗衣服,周末的时候还要去伐木,家里有时连吃的都没有......”

苏德战争爆发之后,物资更为匮乏,贺子珍的情绪愈加苦闷。

孔东梅说,每当提起这段往事,外婆就会泪流满面,如果问起为何被送往精神病院,外婆总是痛苦地说一句:“我不愿意回忆这些。”

1947年8月,贺子珍带着毛岸青、李敏回到祖国,并于次年在哈尔滨参加全国劳动大会。

1950年,经组织安排,贺子珍离开东北,前往上海,她在哥哥贺敏学家借住。

后来,陈毅元帅离开上海赴京上任,安排贺子珍住进了自己在上海的住所——湖南路262号。

而这期间,只有彭德怀与陈毅前去看望过她。

贺子珍也曾考虑过开始新的生活,她与一位老战友说,自己有两个心愿:“不要因为我曾经做过‘第一夫人’,你们就觉得我与别人不一样;希望能够见一见毛主席,说句话握个手就行。”

但最终,贺子珍还是选择了孑然终老。

而见面的心愿,一直到了1959年在庐山才得以实现。

这是贺子珍与毛泽东分别22年之后,唯一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面。

这一次见面之后,贺子珍对庐山显得格外眷恋,在1962年、1965年、1975年的夏天,她又数次前往庐山休养。

平日里,女儿李敏成为贺子珍与毛泽东之间的沟通桥梁,李敏往返于北京与上海之间,传递消息与礼物。

这些礼物之中,有一方男用真丝旧手绢。

这是当年贺子珍离开延安时,让勤务兵捎回带给毛泽东的那条白手绢,毛泽东又将它交给了贺子珍。

直到贺子珍逝世,在她留下的箱子里面,还保存着这条旧手绢。

贺子珍的晚年,身体一直都不好。

1954年9月,收听毛泽东在一届人大闭幕式上的讲话录音之后,贺子珍突然晕厥,被紧急送到了上海华东医院。

孔东梅说:“小时候,我不知道什么叫做‘犯病’,很久以后才明白,外婆是因为思念外公心切,外公一发表讲话,外婆就会晕过去。外公听到这些消息后,也多次流泪。听说外婆总是生病,外公就写信给妈妈说‘我知道,这都是因为我’。”

1976年9月,在毛泽东弥留之际,李敏赶到了他的身边。

此时毛泽东已经没法讲话,他只是向李敏做了一个手势,以指尖画了一个圆,为此李敏还曾揣摩了很长时间,她猜想这应该是“桂圆”的意思。

而贺子珍的小名,就叫“桂圆”。

但一直到毛泽东逝世,贺子珍都未能去到北京。

1979年6月,在动荡停歇之后,贺子珍被增补为政协委员。

当年的9月3日,距离毛泽东逝世三周年纪念日还有6天,贺子珍乘坐专机抵达北京,这也是她人生中第一次去到北京。

9月8日,贺子珍坐在轮椅上,手中紧紧握着一方白色手绢,在女儿女婿的陪同下,前往毛主席纪念堂。

在北大厅,贺子珍献上了一个心形花圈,上边写着:“永远继承您的革命遗志,战友贺子珍率女儿李敏、女婿孔令华敬献。”

她在毛泽东白玉坐像旁的一张照片,也成了二人的最后一张“合照”。

1984年4月19日,毛泽东逝世之后的第8年,贺子珍在上海华东医院病逝,骨灰最终安放在了八宝山。

贺子珍的遗物之中,除了一张《革命军人残疾证》,还有十余块嵌在体内50年的弹片,这些沉甸甸的物事,也是贺子珍传奇、坎坷人生的一份见证。

贺子珍与毛泽东的十年相濡以沫,留下太多撼人心魄的爱情故事。

贺子珍与毛泽东几十年的悲欢离合,也有着太多的伤痛与遗憾。

斯人已逝,但他们的史迹永恒。

2 阅读:866

评论列表

用户18xxx51

用户18xxx51

4
2022-06-02 17:46

完全没有做大领导人老婆的素质!

用户18xxx51

用户18xxx51

2
2022-06-12 07:31

完全没有一个政治家的水平,不配当开国君主的夫人,汉朝吕太后就不会这样做的!

拐蚂拐

拐蚂拐

后来,渐渐地没有了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