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再提农村土地规模经营,解决“谁来种地”困境

清风挽明月 2024-03-06 11:36:18

粮食安全、耕地红线提了几年了,在基层看到的情况并不乐观,我们依然是处在粮食大量进口,土地大量撂荒的局面。目前农村种地的主力是50后到60后这部分农民,不能打工了,只有回村种地;70后到80后无心思种地,养不活一家人;90后到00后根本不关心土地,农作物都不会区分了。

政协委员程玉珍提了三个建议:一是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训项目。开展农民生产技术培训和农业技术带头人培训,让农民成为真正的“土”专家;二是国家应加大农业生产的补贴力度,鼓励他们流转土地进行规模经营;三是建立职业种粮农民职业资格评定机制和奖励制度,使职业农民成为一种专业工种,探索种粮的专业性、职业化、规模化、工业化道路。她是支部书记,很了解农村,但这些建议实施起来很难。

说句真实话,现在也有很多农民职业培训,完全起不到效果,曾经参加过还拿了相关证书,没有适用性。主要是培训机构并不是农业机构,而是项目中标者而已,无法培养出种地农民。而且已经形成了利益链条,想打破难度可想而知。农民撂荒土地并不是一个主动过程,而是无利可图的不得已。

再说规模化种植为什么难?一是失败案例太多了,农民心有余悸。前几年,很多地方出现资本规模性流转土地搞种植或者养殖,成功太少,最后留下一地鸡毛,有些农户土地流转费没得到、有劳务费没有得到、很多土地边界丢失等;二是流转本身不易,有这么句话“农村荒地无人耕,一耕有人争”,大多数村分地时分得很细,荒地也是有主之物,宁愿荒着也不流转;三是农民保障不够,害怕失去土地。超大户一流转就是十年、二十年,在外打工的人二十年后无工可打,顾虑回到农村没有生活来源,还想着种点地减少开支。

总之,土地不是没人愿意种,深层原因是利益问题,种粮有钱赚肯定不会有那么多荒地;农民有保障,流转土地也不难。有个问题想不明白,超级大户流转土地搞种植成本比农民种更高,除了多流转费,还有人工和管理等成本,有利可图人家才会来吧,利从哪里来?很大部分是政策补贴,为什么不直接补贴给农民呢?是哪个环节咱们我们老百姓不知道的吗?

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和农业企业他们种地是机械成本低还是人工成本低、或者是农资成本低?真心求教。因为看到一些合作社最后也失败了,知道了问题也许以后会用得到,避坑不踩。

0 阅读:35

清风挽明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