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宫为什么要背叛曹操,至死不肯再归曹营?绝大多数人破不了此案

众说历史 2023-05-11 09:35:07

陈宫这个人在汉末绝对是谜一样的人物。先是归附刚刚进军东郡的曹操,然后穿针引线助力曹操当上兖州一哥。然后转过年后,在曹操攻打徐州为父报仇的时候,他又左右拾掇,引吕布入兖州,策反陈留太守张邈等人支持吕布,让后院起火的曹老板一度只剩下三个县的固定资产,形势岌岌可危。这种“先扶持一个人,再打倒一个人”的骚操作,让人不禁想一窥究竟。

很多人根据陈宫对曹操前后两极分化的态度开动头脑风暴,一顿分析总结猛如虎,最后全变成了二百五。有人说是因为曹操暴露了他“名为汉臣、实为汉贼”的本质,陈宫是一个忠君爱国的正义之士,所以立志反曹;有人说是因为演义中曹操杀了吕伯奢一家,让陈宫感觉曹操是一个忘恩负义之人;也有人说是因为曹操在攻打徐州的过程中,杀戮太重,让陈宫感觉曹操不仁义,陈宫出于义愤才反曹的……其实,大家只要仔细推敲一下,不难发现这些说法,没有一种是站得住脚的。

那么,陈宫反曹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这就需要了解更多那个时代的秩序底色和逻辑生态了,不读懂那些隐性的东西,根本就理解不了陈宫为什么要在曹操弱小的时候扶持他,而在其强大的时候背叛他,甚至最后被俘之后,宁死不愿意妥协。

陈宫的生平简介

陈宫,字公台,出身于东郡东武阳(今山东莘县)士族。史载其性情刚直,足智多谋,少与海内知名之士比皆相连结。这是相当合情合理的,实际上就是士族圈子的成色和文化的体现,士族圈子的人一般都有点真才实学,然后有事没事喜欢互相联络搞什么文艺沙龙活动。

陈宫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的时间初平三年,即公元192年。当时曹操临危受命,承载着他本初哥哥的无限期望来到东郡当太守。初来乍到的曹操选择的驻扎地正是东武阳,为了尽快稳定局势,少不得要拉拢、吸收当地的豪门大族。毕竟地方长官与当地豪族合作共赢一直都是东汉统治的基本模式。陈宫就这样跻身到曹操的帐下。

没过多久,兖州一哥刺史刘岱就死在了与青州黄巾军的交战之中,兖州瞬间陷入了无主状态。作为新归附的地方士族代表,陈宫挺身而出,对曹操说:“兖州这么大一块肉现在变成了无主之物了,这正是主公发财的大好时机。您得先下手为强,尽快把兖州据为己有,这样您才有争霸天下的资本。我是土生土长的兖州人,兖州的情况和关系我都熟,您可以派我出去当说客,我争取让他们拥立您当新的兖州刺史。”

陈宫原话:“州今无主,而王命断绝,宫请说州中,明府寻往牧之,资之以收天下,此霸王之业也。”

看到没有,一个地方的豪门大族,背后的人脉关系就是如此之广,动不动就是一个州的情况和人脉都很熟悉。所以,大家能理解“少与海内知名之士比皆相连结”这句话的背后意义了吗?

曹操对于这样的好事,断然是没有拒绝的理由。最后顺利地在陈宫的游说下,和济北相鲍信等伯乐的积极推动下,当上了新一任的严州刺史,从而成为当时排得上号的地方诸侯之一。

但是,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曹操是不可能就这样平白无故地得到兖州这么大一块肥肉的。都是成年人,没几个人是真正的慈善家,赠与和配合的背后往往都是利益交换。兖州派拥护曹操上位的交易条件就是,曹操要替他们摆平愈演愈烈的青州黄巾军问题。这玩意和武侠小说里,老掌门被害了,谁能替老掌门报仇谁就有资格接任新掌门的桥段,十分类似。

结果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曹操大力输出却没有成效,打了大半年,根本就打不动体量庞大的青州黄巾军,甚至还差点把自己的小命给打没了,好在有鲍信这个万里挑一的门徒舍命相救才化险为夷。最后,在机缘巧合的情况下,曾在兖州种下“济南废除淫祀”善因的曹操,最终收获了“青州黄巾军倾囊投靠”的善果。借此,曹操算是暂时坐稳了兖州一哥的宝座。

曹操青州兵来源:“受降兵三十余万,男女百余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

但是,凡事皆有两面性,福祸相依的事物规律曹操也逃不了,正是因为他收编了这批近30万的青州黄巾军,使得兖州士族以陈宫、陈留太守张邈、张邈之弟张超、从事中郎许汜及王楷等人为首悍然决定反叛他。具体原因后面会详细分析。

兴平元年(194年),也就是在曹操入主东郡大概两年之后,感觉自己神功大成的曹操打着为父报仇名义开始攻打徐州牧陶谦了。当时,曹操安排荀彧、程昱留守甄城,陈宫则率军屯守曹操的大本营东郡,可见此时曹操对陈宫还是相当器重和信任的。

然而,就在曹操在前线与陶谦干得热火朝天的时候,陈宫突然联合张邈发动了叛乱,迎吕布入主兖州。一时间,整个兖州也就剩下甄城、东阿、范城三个县还在为曹操坚挺着。

史载:(陈宫)遂以其众东迎布为兖州牧,据濮阳。郡县皆应,唯甄城、东阿、范为太祖守。

后院起火的曹操不得不回师救援,但是吕布以逸待劳,根本不好打,“太祖军不利,相持百余日”。而且,当年“岁旱、虫蝗、少谷,百姓相食”,兖州百姓凄惨至极。

后经过复杂的拉锯战,曹操最终战胜了吕布。简单地说一下,曹操反败为胜不是因为突然变厉害了,而是得感谢他背后的荀彧,荀彧为其守住的三个县城,除了在战略上与之相互呼应,更重要的是荀彧是治世能臣,经济建设搞得相当好,能为曹操提供源源不断的军需粮食。而吕布处于“岁旱、虫蝗、少谷,百姓相食”的处境,根本就揭不开锅,焉能不败。张邈后来去找袁术求救被中途斩杀,他求救什么东西?兵马吗?其实就是粮草军需。

吕布兵败后,张邈被手下人所杀,陈宫则和吕布仓皇投奔了刘备,此时的刘备也是刚刚从公孙瓒那里投奔到徐州不久,和曹操、袁绍那样的诸侯根本没法比。吕布和陈宫这次投靠明显是病急乱投医,先抓住一根救命稻草再说,后面再相机行事。

后来,在陈宫的建议下,吕布果然趁刘备讨伐袁术之时鸠占鹊巢,率军占领了徐州,打发匆忙赶回来的刘备去了弹丸小地——小沛。

就这样,吕布据徐州而周旋于曹操、袁术、刘备各方势力之间,一直撑到了建安三年(198年)。

建安三年,吕布再次选择和著名的“冢中枯骨”袁术同志合作,攻陷了刘备最后的栖身之地小沛,并打败了曹操派来救援的夏侯惇,逼得曹操率军亲征。

此时的曹老板各方面都进步神速,妥妥的神功大成了,吕布显然已经不是他的对手了。建安三年冬,吕布的大本营下邳就被曹操大军所围了。

惊慌失措的吕布打算投降,但是一心要一条道走到黑的陈宫却极力劝阻,并提出了“以吕布屯兵城外,与下邳互为犄角”的破敌之计。奈何吕布终究是一个“办大事而惜身”的小人,他担心陈宫别有用心而拒不采纳陈宫的意见,后因下邳城内军心崩溃,吕布部将侯成、魏续、宋宪叛变,缚其投降曹操。

下邳城破之后,吕布自然因为刘备一句“明公不见丁建阳及董太师乎”而葬送了性命。而陈宫其实还是有活命的机会的,因为曹操心里有愧,一度劝说陈宫再度归降自己。但陈宫似乎死意已决,选择了慨然赴死,曹操最终选择了成全他,但后来一直善待其家人。

这里一个小故事可以供大家消遣一下。据说陈宫被俘后,给自己找的寻死理由是“为臣不忠,为子不孝,死自分也”。而曹操心生爱才之心,以其家人相劝,“奈卿老母何?”、“若卿妻子何?”,但一心求死的陈宫把皮球又踢给了曹操,说:“以孝治天下的人,是不会杀别人的母亲的。以仁义治天下的人,是不会杀别人的妻儿的。”如此这般,曹操才下定决心杀了陈宫的。

上述便是陈宫短暂的一生,其一生的焦点就是“反曹助袁”。因为这件事从表面上看是违背常理的,吕布无论是从名声上、能力上、实力上,还是阶级上,都没有曹操那么有优势,陈宫那么聪明的人为什么要选择帮他,来对抗曹操呢?更何况,他本来已经是曹操的人了,还颇得曹操重用!

欲知真相如何,且看下文分析吧!

陈宫为什么要背叛曹操?

很多人把陈宫背叛曹操的原因归结于他和曹操在理想和情怀上渐行渐远,这实际是有点过于表面化、肤浅化了。陈宫是士族出身,他们打的旗帜是匡扶汉室,难道仅仅因为曹操突然去攻打徐州陶谦就变成了他们无法容忍的阶级敌人了吗?他选择的吕布难道是一心匡扶汉室的忠臣义士?

真相永远不会轻易浮出水面的,但终究会留下蛛丝马迹的。其实在陈宫背叛曹操这桩谜案中,有两个点是值得大家特别关注的:一是陈宫选择背叛的时间;二是陈宫拉拢的同伙。

陈宫的背叛时间恰巧是曹操收编青州黄巾军之后不久。陈宫刚刚归附曹操不久,之前还积极主动地帮曹操联络四方、助其轻取兖州,这中间曹操也没干什么其他事,就收降了这批青州黄巾军及其家属。这种突如其来的态度大转变,让人不得不怀疑,他的背叛与曹操收降青州黄巾军有关。

陈宫拉拢的合谋同伙是陈留太守张邈等人。这个张邈和曹操的关系一直非常铁。想当初,曹操第一次起兵反董卓的时候,因为没有正式编制,打不出旗号,也正是挂靠在张邈旗下。曹操一人冲到荥阳找董卓拼命时,其他诸侯都是漠不关心,只有鲍信和张邈对曹操施以援手。曹操入主兖州的过程,张邈也一直表现得十分积极。而曹操对张邈也一直敬重有加,当初张邈因事触怒袁绍,袁绍命曹操杀张邈,曹操却以“张邈,亲友也,是非当容之”拒绝了袁绍。曹操征讨陶谦之前还给家里人留下话,说是自己万一有什么不测,可以去投奔张邈。像张邈这样铁哥们都被陈宫策反了,说明曹操一定是做了什么让陈宫、张邈等人难以接受的事情。

那么,结合这两点,曹操在收降青州黄巾军100多万人口之后,究竟做了什么让陈宫、张邈等兖州士族难以容忍的事情呢?

话说当年青州黄巾军因为曹操曾在济南废除淫祀、为民做主,所以在曹操战事不利的时候,主动写信给曹操示好,说黄巾军内部对曹操还是比较认可的,希望曹操别死忠于气数已尽的大汉了,大家没必要两败俱伤。

这封信让曹操找到了收伏青州黄巾军的思路,大家为什么要你死我活呢?化干戈为玉帛不香吗?于是“数开示降路”,啥意思呢?就是开启了谈判模式,大家都是混口饭吃,这么互相死怼没必要,你们有什么要求尽管提,咱们完全可以成为一家人。

大家觉得青州黄巾军会提什么条件呢?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他们才会心甘情愿放下武器呢?要知道他们到处造反本身就是一条不归路,正常情况下是没有回头路可以走的。所以,有些朋友觉得仅仅是因为曹操当年在济南当了一段时间的青天大老爷,就感化了三十万的青州黄巾军和100多万的家属,这种想法实在是太单纯了。

在真实的历史之中,战俘及其家属的问题从来都是大问题。至少有三个层面是需要认真考虑的:你能否养活这帮人、你能否管得住这帮人、你是否有地方打散安置这帮人。不然,你即便收降了对方,照样是白搭,你随时可能后院起火。还记得白起坑杀40万赵军降卒吗?因为秦国当时也打残了,根本就安置不了这40万人!还记得项羽坑杀秦朝20万降卒吗?因为项羽当时没地方消化这帮人,他们极容易被逼走上闹事的极端。

这帮青州黄巾军本来都是一些走投无路的流民,你要他们放下武器可以,但你得承诺他们的生活有着落、安全有保障、尊严有体现。

曹操当时有没有这个条件呢?恰巧是有的。首先,当时兖州的大佬很多都领盒饭下线了,兖州的大量地皮空出来了,相当于曹操手里很多闲散土地资源。其次,曹操当时想摆脱背后士族的制约,但一直没有一支真正属于自己的嫡系部队,青州黄巾军投诚后,刚好无缝填补上;最后,曹操当时的名气和实力都处于稳步上升阶段,青州黄巾军觉得曹老板有能力带领他们过上一种正常日子。

所以,曹操收降青州黄巾军的秘密武器其实就是后来“屯田制”的原型——让黄巾军且战且耕,让其家属定居下来,让子孙世袭青州军的编制(这有点像明朝的“军户制”)。

这种制度以后还会详细讲,有利有弊,最大的弊端就会诞生巨大的军贪,会使军队慢慢变成法外之地。但在乱世,这种军民结合的搞法还是很有积极作用的,因为老百姓本来就没办法正常生产了,参军入伍,既然拿一部分军饷,还能得到一部分耕种收益(尽管大部分被军方拿走了,但聊胜于无),何乐而不为。进而,老百姓参军入伍的多了,流民土匪就少了,社会秩序就没有那么乱了。

但曹操招降青州黄巾军的法宝并不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屯田制”,因为屯田制的税收比例是很高的,基本上是“军六民四”。这种明显薅羊毛的制度对当时掌握一定优势的黄巾军来说,没有太大的吸引力。

根据青州兵后来的待遇来推断,曹操招降青州黄巾军的条件大致是:拨发私有土地、减免大量税赋、提高青州兵的政治待遇及其家属的税收优惠待遇、直辖管理制和世袭制。既看得到眼前利益,还有长期保障。尤其是最后一条“直辖管理和世袭制”,因为黄巾军是反朝廷的,若不是直接归曹操管,他们随时可能遭受政治打压。若不是世袭,这支青州兵也会被无限注水,最后被彻底稀释,从而无力保障他们自己的利益。

是不是看起来一切很美?是不是曹操和黄巾军双赢?是不是曹操稳赚不赔?大家也别高兴得太早了,你曹操用手里的一些闲置资源就想换来一支30万死忠于你的精锐部队?没这么好做的生意!

此时的曹操刚刚入主兖州,他手里能掌握着大量地盘和资源,都是刘岱、鲍信以及其他被杀的领导去世后空出来的地盘。但这些空出来的地盘真的就是你曹操的吗?或者大家愿意承认你曹操可以自由支配吗?显然没有这么简单,人家兖州的那些地头蛇难道就没点想法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当初我们拥护你入主兖州,是希望你来帮我们搞定青州黄巾军的,结果你一来二去还和青州黄巾军合二为一了。关键是,你还拿我们兖州的地盘去养我们的阶级仇人!你这搞的是啥?这不是白眼狼吗?

在曹操收编青州黄巾军后,兖州的本土士族势力开始出现大面积反曹倾向。比如兖州陈留士族名士边让就死在“恃才气,不屈曹操,多轻侮之言”这句话上,这句话表面上看是边让恃才傲物,但人家边让是一个德高望重的士族领袖,火气哪有那么大?他曾经在何进府上高谈阔论,把数百人当小学生,也没得罪什么人啦,凭啥要对你曹操脾气这么大,不就是不服你曹操胳膊肘子往外拐的做派嘛!

所以,曹操收编青州黄巾军的一系列举措,使得兖州官场对曹操的心态悄然发生了转变,陈宫、张邈等人皆是如此,包括后来兖州地区一夜之间全面反曹也是因为如此。人家经过判断和衡量,觉得拥立你曹操不符合他们的利益选择而已。

当然,对于陈宫个人来说,他反曹的原因可能更复杂一些。比如曹操对于那些跟他唱反调的兖州士族采取了简单粗暴的血腥镇压方式,而众所周知,陈宫在兖州士族圈内交际甚广,曹操所杀的人有很多都是陈宫的朋友,这是一方面。第二点也是更重要的一点,曹操打造原始班底的思路是:武将以谯县自己家族人马为主、嫡系人马以刚刚收编的青州兵为方向、文官系统以荀彧、程昱等颍川派为主,这就导致陈宫等原始参股人员心理很难平衡了,我们扶你当上兖州刺史,你也在我们兖州地盘上发展,结果好处都被外人截走了,这叫我们念想个啥?

《典略》曰:“陈宫字公台,东郡人也。刚直烈壮,少与海内知名之士皆连结。及天下乱,始随太祖。后自疑,乃从吕布。

“自疑”两个字暴露了陈宫在曹操收编青州黄巾军之后,就一直阴谋颠覆曹操,平时应该是没少四处联络、拾掇此事,其后来和张邈联合反曹一呼百应,平时不下足功夫会有那样的效果。陈宫早有预谋,方有“自疑”之说!他反曹一是担心自己的阴谋败露,二是曹操远征徐州,感觉时机已经成熟了。

至此,陈宫背叛曹操的原因基本上说清楚了,其实根本没有那么多冠冕堂皇的国家大义,全是自私自利的阴谋阳谋。陈宫这个人在本质上根本不是鲍信那样纯粹的人,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小人,一个乱世阴谋家而已。曹操后来想留他一命,而他自己说没脸活了,真不是什么大义凛然的慷慨激情,顶多只能算是最后一点自知之明。

关于陈宫叛曹的一点说明和思考

前面说了,很多人都读不懂陈宫叛曹,其实并没有什么冒犯大家的意思。毕竟历史有时候就是一杯不均匀的糖水,吸管插入的深度不一样,吸取的味道是不一样的。从表面上看,再加上《捉放曹》、《三国演义》等诸多文艺作品的渲染和人们先入为主的“曹操是大奸臣”的主观印象,大家习惯性地在情绪上倾向于陈宫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历史其实和生活一样,它真的不是简单的表面呈现,它背后的逻辑是错综复杂的,如果我们带着某种先入为主的成见和不求甚解的粗犷去阅读它,真的是很难读到、读懂其中之精要和真相。

汉末的天下是士族当道的天下,几乎所有的权谋、政治、战争都是围绕着士族集团背后的资源优势而展开的,有拉拢、有对抗、有敷衍、有讨好,但其核心和根本都是围绕“利益”和“实力”而展开的,基本上都是在互相算计、互相利用,成年人的世界从来没有太多的是非,只有不变的利益。因为读不懂这一点,所以很多人根本就读不懂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忠义无双的关云长为何能封神。

别觉得这些历史真相太过于现实和残酷,真实的历史大多数都是阴冷沉重的。不信,咱就随便再从上述这段历史之中摘几个例子来说一说。

曹操为什么要积极拉拢青州黄巾军,甚至不惜得罪兖州士族?是曹老板真的悲天悯人吗?是曹老板真的一点都不知道要感恩图报吗?人家心里清楚得很,兖州士族中一心力挺他的只有陈宫(这个人他看错了)和鲍信等少数人而已,大部分人都只是想把他当枪使。他要想摆脱这只幕后的手,必须用只听命于自己的嫡系部队来武装自己。站在朝廷、士族对立面且无可选择的黄巾军无疑是他最好的合作伙伴。

张邈是曹操的发小、合作伙伴、老大哥,曹操还一度对其托付家小,这种关系还要怎么铁,张邈为什么也会叛变曹操?任何感情在利益的猜忌和挑拨下,都是经不起考验的。袁绍让曹操干掉张邈,曹操虽然拒绝了,张邈心里会不会不痛快?你曹操本就很能打,现在实力越来越强,且一直志在天下,张邈会不会担心曹操将来把枪口对准他?你曹操在兖州大杀名士,以后会不会把屠刀砍向他?你曹操和张邈关系好,但你一直紧跟你的本初哥哥,而张邈和袁绍一直不对付,你曹操最后会选择谁?还有袁绍在背后的一连串小动作,可能大家根本都没有关联到一起来考虑。

曹操为什么要倾尽全力去攻打徐州?仅仅是为了报杀父之仇吗?要知道曹操的父亲是在曹操把徐州鞭笞了一番之后才被杀的哦!曹操打徐州是曹操主动惹事还是陶谦率先挑起事端的?著名的仁义之君刘皇叔此时还在公孙瓒手下的青州刺史田楷手下担任平原相,他怎么突然就投靠陶谦了?后来先后投靠了袁绍、曹操、刘表等一众人,怎么没人说他是三姓家奴?

其实在乱世之中,道德与情谊都抵挡不住人心的诡变与利益的权衡,吕布之于丁原和董卓、陈宫和张邈之于曹操、许攸之于袁绍、孟达之于蜀魏,钟会和邓艾之于司马氏,皆是如此,人与人之间的背叛之所以没有爆发,往往原因只有:要么受到的诱惑不够,要么预估的代价太大。

我们都是成年人了,别再像小孩子一样,习惯性用主观情绪去评判周围的人和事。小孩子只管自己喜欢不喜欢,哪里管得了事情对或者不对、合理或者不合理?但大人恰恰相反,活在现实之中,合理不合理、有用不有用才重要,开心不开心、喜欢不喜欢真的很多时候都不重要。

所以,大家读历史也好、过日子也罢,真的不要见风就是雨,不要自我感觉窥一斑而知全豹。遇到什么事情,多想多分析,小心谨慎地去下结论、做评判,才能真正扎稳自己的根基。

0 阅读:118

众说历史

简介:每天更新,带你看不一样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