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熙元年(1425年)八月,刚继位的明宣宗,收到一封来自安东中护卫百户丁源等五十余人联名上奏的奏疏,内容为弹劾韩藩长史杨曜宗、护卫指挥谢辉、丞奉杨缘等诸多不法之事。韩藩所属四大机构中除却仪卫司之外,其他三大机构的主官皆处于被告席。若所奏属实,那么必然会是一桩令天下震惊的大案,韩藩也将因此陷入停摆状态。
明宣宗剧照
明宣宗一眼就看出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因为韩王朱冲(火或)在前不久奏称,韩藩所属护卫军士嫌平凉(今甘肃平凉)太过遥远,不愿随从之国,多有因此逃逸者。他怀疑丁源等人正是那些主动脱队的护卫,此番上奏乃是借机诬告,企图借此将水搅浑,以便脱身。故命兵部对照名单一一进行核实,如若属实将严惩不贷。
“庚辰……安东中护卫百户丁源等五十余人,奏韩府长史杨曜宗、护卫指挥谢辉等,及丞奉杨缘不法数事。上谕行在兵部尚书张本曰:‘韩王尝诉护卫官军皆畏平凉道远,不肯随从之国,逃逸甚多。已命捕治之。此辈得非逃逸者乎?汝即勘王所奏姓名同否。’本复奏五十余人皆是。上曰:‘所告长史等罪悉是诬罔,以盖已非。不可信也。’付行在刑部鞠之。”(《明宣宗实录》)
韩藩本受封于辽东都司三万卫(今辽宁开原),韩王朱冲(火或)为何会前往平凉之国?连韩藩护卫都受不了平凉的生存环境,高高在上的朱冲(火或)又会有何表现?
留居南京岁月朱冲(火或),生于洪武三十年(1397年)九月初七,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五十一孙,韩宪王朱松的嫡长子,生母韩宪王妃冯氏。
永乐二年(1404年)四月初四,明成祖在册立嫡长子、原燕世子朱高炽为皇太子的同时,大封宗室。8岁的朱冲(火或)与两个弟弟朱冲炑(音mu)、朱冲㷒(音yu),都名列其中,他本人被册封为韩世子。
其父韩宪王朱松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被册封为韩王,藩地辽东都司三万卫。在“亲王御边”战略下,朱松一直被当做肩负开拓东北使命的塞王在培养,洪武三十年(1397年)明太祖开始筹备他的之国事宜。
明太祖剧照
然而明太祖的驾崩,措不及防地打乱了整个计划。先是因父皇驾崩,之国的行程被延后。而后围绕着藩王手中的兵权,新皇帝朱允炆与叔叔们发生龃龉,最终引爆为靖难战争。将侄子踢下宝座取而代之的明成祖,虽然打着“恢复祖制”的旗号,可挥舞着的,依然是名为“削藩”的大棒。
一番折腾下来,明太祖当初设计的积极开拓方针,被弃之如履,负责东北方面的辽、韩、沈三王,一个都没能留在辽东。
韩王朱松成为这场变革中的最大牺牲品之一,不仅三万卫去不了,连新的去处都没给安排,被迫继续待在南京应天府,苦等四哥的金口。穷极无聊之下,只能躲在王府生娃玩,以至于年纪轻轻就拥有了五子三女。
永乐五年(1407年)十月三十,韩王朱松薨逝,享年28岁,朝廷赐谥曰宪。韩宪王殿下虽然在位长达17年,却自始至终没能前往藩地当过哪怕一天的土皇帝,是明太祖诸子中唯一一个没能之国的成年亲王。也因此被安葬于安德门外的韩府山,成为唯一一个安葬于南京的大明成年亲王。
估计是朱松的死让明成祖有所感触,加之此时他的权势已经稳固,故次年让待在南京尚未之国藩王们之国。可这其中并不包括韩藩支系。
其时,朱松诸子年幼,居长的韩世子朱冲(火或)也仅仅才12岁,其余诸子更小,不具备之国的条件,故只得继续留在南京。
永乐九年(1411年)十月十五日,明成祖命15岁的韩世子朱冲(火或)袭爵。这算是给了朱冲(火或)兄弟及韩宪王妃冯氏一颗定心丸。毕竟按照《皇明祖训》规定,朱松去世时,他虽然仅有11岁,可已经符合袭爵的条件,但四伯一直拖着不册封。在削藩的背景下,不免令韩藩成员有些惴惴不安。
为彰显对侄子的重视,明成祖在册封朱冲(火或)为韩王后,给予了他一项重要工作——代替皇太子朱高炽出面招待部分来京朝觐的亲王世子。比如永乐九年十一月,也就是袭爵的次月,代世子朱逊煓来朝,朱冲(火或)奉命在王府宴请这位堂兄。次月,晋世子朱美圭抵京,又由他出面负责宴请。
“丙子,庆王栴、代世子逊煓来朝。宴庆王于华盖殿。令韩王冲(火或)宴代世子王邸。其从官皆赐宴。”(《明太宗实录》)
明成祖剧照
如此看来,朱棣这位四伯对嗣韩王朱冲(火或)等几个侄子还算照顾,毕竟皇帝表现出了重视,想必也没什么人胆敢冒犯韩宪王留下的那一家子老弱。
但明成祖对侄子的所谓照顾,也就仅限于这样了。
永乐十五年(1417年)三月,册封中兵马指挥韩彬之女为韩王妃,此时朱冲(火或)年已21岁,放在明朝那个环境下,不管是在民间,还是在宗室之中,都妥妥的属于晚婚。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明成祖朱棣病逝于第五次亲征漠北的回师途中。此时我们的韩王殿下年已28岁,与其父韩宪王的寿数等同,可依然生活在南京。这么大岁数的亲王尚未之国,在整个明朝都极其罕见。在阿越的记忆中,只有他爹韩宪王朱松、他叔沈简王朱模,以及明世宗的庶三子裕王朱载坖(也就是后来的明穆宗),明神宗的大宝贝福王朱常洵四人,堪与其比肩。
所以说明成祖有多稀罕嗣韩王这个侄子,阿越只能呵呵了。
之国平凉永乐二十二年十一月初八,朱冲(火或)携襄陵王朱冲炑、乐平王朱冲烌(音xiu),由南京赶到北京,朝觐新皇帝明仁宗朱高炽,并各自献诗称颂皇帝陛下的德行,令明仁宗龙颜大悦。
明仁宗为皇太子时,长期留守南京,与朱冲(火或)兄弟多有接触,双方本就较为亲昵。遂将韩王兄弟所献诗文示与身边近臣,称“韩王兄弟文词皆有可观,亦其资性聪敏,务学所致。王者之学虽不在文,然能留心于此,不役志于他,斯亦可尚。”同时赐敕给予嘉奖,表示只要肯下功夫,必然堪与河间献王刘德、东平宪王刘苍这两位古之贤王相媲美。
“遂赐敕奖谕曰:‘览王诗颂,词明理畅,足见勤学好文之笃,诵之至再,嘉叹不已。诸弟皆有淳笃明敏之资。自今亦潜心再籍,用志古之贤王。使东平、河间不得专羙前代,岂不伟哉!’并赐白金钞币有差。”(《明仁宗实录》)
随即定韩王朱冲(火或)的岁禄为三千石,襄陵王朱冲炑、乐平王朱冲烌的岁禄为一千石,皆米钞中半兼支。核定岁禄,意味着韩王即将之国,因为在京亲王的每年用度,是通过其他方式来赐予的。
果然,次月明仁宗下旨让朱冲(火或)三兄弟准备之国。至于藩地,自然不会是当年老爷子封给他们老爹的辽东三万卫,而是陕西平凉府,他们二十二叔安惠王朱楹的旧藩地。
明仁宗剧照
安惠王朱楹,是明太祖的第二十二子,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与韩王朱松一同受封,藩地为陕西平凉。永乐六年(1408年)十月,正式之国平。永乐十五年(1417年)八月二十九,安王朱楹薨逝,享年35岁。由于无子,安藩除国。
自永乐朝以来,启用空置的亲王府,作为新藩王的王府,已成为传统。譬如谷王朱橞内迁长沙后的王府,就是由他潭王朱梓的潭王府改建而来。安王府空置,正好用来给韩王朱冲(火或),毕竟浪费是可耻的的,能省一点自然要省一点。
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三月,明仁宗赐书韩王朱冲(火或),表达思念之情的同时,确定韩王的之国时间。他本欲让朱冲(火或)待秋天秋高气爽之时启程,可考虑到此时之国虽然途中舒服了但抵达藩国时已是冬天,怕他们三兄弟不适应。故决定让他们四月底就出发,虽然天气是热了点,可慢慢走就是了。如此到达平凉正是入秋时节,有个较长的适应时间,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严寒。
“乙未,赐书韩王冲(火或)曰:‘别来怀思不忘,相同二弟到家安通。兄初意欲贤弟及秋之国。今思若俟秋行,迨各始达西土冰寒,百事难为,殆非初到者所便。不若以四月下旬启程,虽道途触热,若从容而行,可以无虑。而及秋至彼,天时人事皆得便利。’”(《明仁宗实录》)
可以说明仁宗那真是与朱冲(火或)亲厚,设身处地地为他考虑地相当周全。
朱冲(火或)遵令,拖家带口的于四月底从南京启程,一路走走停停,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直到七月才抵达平凉。
乞求迁国不管明仁宗再怎么照顾朱冲(火或),都改变不了一个事实,那就是韩王殿下已经在南京生活了整整28年。生于斯、长于斯的他,及其手底下的韩藩护卫将士,早已习惯了小桥流水、四季分明的烟雨江南。突然之间让他们从吴侬软语、文化昌明的江南,千里迢迢地迁徙到大西北,感受大漠落日,饱尝风沙之威,实在是接受无能。
以至于,肩负着保障韩王殿下安全的安东中护卫将士,因为畏惧路途遥远,生活不适应,竟然做出逃遁之举,却逃走的不是一个两个,而是成规模的出逃。逃跑之后,为了给自己脱罪,还诬告王府属官,也是简直了。这也表明这支当年明太祖精心打造的大明精锐,经过长期闲置算是彻底废了。
平凉人民广场——韩王府旧址
自然、人文环境差异巨大不说了,护卫军多有逃遁也算了,更过分的是朱冲(火或)一大家子人抵达平凉时,竟发现居住不开。原因吗,原安王府处于城中低洼地带,规模又较小,又闲置多年,缺少有效维护。而他朱冲(火或)上有老母,下有妻妾儿女,单自己这一支的人数,就比安惠王的眷属多出不少,何况还有襄陵王、乐平王两家。如此一来王府中挤进韩王一家后,已经没有多余空间,襄陵王、乐平王只得前往平凉府卫暂住。
之国平凉,对朱冲(火或)这位嗣韩王来说可谓是诸事不顺。于是乎,心中的不平顿时被激发。洪熙元年七月,刚到平凉的朱冲(火或)就不干了,以王府无法安居,护卫多逃为由,上疏朝廷请求改封江南。
只可惜,对其关爱有加的堂兄明仁宗在上月驾崩了。新继位的明宣宗朱瞻基,在老爷子的亲自培养下,简直是和明成祖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对待宗室,虽然没有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却也如同夏日一般,炙烤得令人难以忍受。
如此人物,自然不会惯着朱冲(火或)这个与自己年龄相近的堂叔,直接予以一口回绝。毕竟朝廷已有成命,现如今因你一句话就改封,那置朝廷、置皇帝于何地?何况江南不仅是宜居之地,也是帝国的经济中心、税赋重地,历来不予分封。若是同意你韩王改封江南,到时候其余藩王纷纷效仿,那大明的天下还要不要了?
至于王府不堪居住的问题,就在朱冲(火或)发出两天后,北京行在工部就提交了请求陕西方面协助修建韩王府的提案。
九月,得知迁藩无望的朱冲(火或)再次上疏,退而求其次向朝廷要房、要人、要地。明宣宗命工部赶紧派人前往平凉,会同陕西方面负责军、政的都司、布政司官员,共同对韩王府进行修缮、扩建。同时下令将平凉府衙改建成襄陵、乐平二王王府。并将原安王府的产业尽数移交给韩王府。
“戊午……上命行在工部遣官驰驿往,同陕西都司、布政司官相度府第,随宜增造。令襄陵、乐平二王同居平凉府署,有损坏者为修理。令平凉府暂拨民夫一百人,于王府供役。先给符验三道,火者俟后遣去。凡安府遗下田地、草场、水磨、房屋诸物,悉与韩府。”(《明宣宗实录》)
平凉名山:崆峒山
然而,王府的改扩建竟然也陷入了困境。
宣德元年(1426年)正月,明宣宗再次明令让陕西方面出人出钱,协助安东中护卫将士改扩建韩王府,并命工部派官员前往督造。
结果当年七月,工部奏称,本部派遣主事毛俊前往平凉督造韩藩三王府,可工程进行到一半时,陕西方面宣称因去年秋粮和本年夏粮相继歉收,难以为继。明宣宗很是理解陕西方面的顾虑,下旨暂停韩藩三王府的修治。
这下朱冲(火或)不干了。本来我就十分不愿呆在这破地方,是你硬逼着我留下的。你是皇帝你老大,对此我无话可说。可现在打着给我修王府的名义,将府中的房屋给拆了一大半,却告诉我说先不造了。怎么,这感情是打算借冰天雪地来谋财害命,收拾我全家,以便给这王府再换一个名称是吧!
面对朱冲(火或)的怒火,明宣宗也无话可说,只得再次下旨让工部缩减工程量,暂停襄陵、乐平二王府的修建工程,集中力量整修韩王府。
“己酉……行在工部言:‘初韩王冲(火或)奏宫眷多房屋少,已遣主事毛俊往彼相度增造。并造襄、陵乐平二王府,及岷州广福寺。后狭西都司、布政司言:秋夏薄收,军民乏食。’诏蹔停止。韩王又奏:‘已撤偏傍小屋,若俟冬寒,则用工愈艰,请量拨夫匠仍为增造。’上曰:‘王府中屋既拆毁,当令用工。襄陵、乐平二府可姑缓。广福寺其即罢之。’”(《明宣宗实录》)
即便是王府得到了修缮,住的比较舒适了。可习惯了江南水乡风光的韩王殿下,实在难以忍受漫天的风沙,依然存有逃离的小心思。
宣德三年(1428年)十月,朱冲(火或)以“平凉土薄天寒,到国以来禄米不充于用,军校以道远多逃亡”为由,再次上疏请求迁藩,这次倒是指定了明确的目的地——湖广长沙。
皆因长沙于平凉一样,在此之前先后有潭王朱梓、谷王朱橞以此为藩地,巧合的是这哥俩或因绝嗣,或因谋反,先后被除国,最初的潭王府,后来的谷王府,因此闲置。
因此朱冲(火或)与岷藩一样,将其他藩王视作毒药,躲之尤恐不及的长沙,视作蜜糖,一心想要逃离现在的藩地,迁过去过好日子。至于结果吗,同岷藩一样,求之而不可得。
“癸未……上复书王曰:‘岁禄不充,盖陕右频岁无获,未免供给不及。若年榖稍豊,便可足用,惟叔安意以俟之。府中军校未至者,已敕兵部挨究遣来。长沙之喻,先帝成命在上,不敢渝越,惟叔亮之。’”(《明宣宗实录》)
长沙橘子洲
既然迁不走,那么只能设法要好处了。
宣德五年(1430年)年初,韩王朱冲(火或)两次上疏,以护卫军中屯田军卒逃遁,宗庙、王府工程未完成等理由,请求朝廷免除安东中护卫屯田三年。得到朝廷的准许。
宣德七年(1432年)十一月,又以自己的岁禄仅有三千石,且需米钞中半兼支,实在不堪度用,请求朝廷酌量加赐。明宣宗下旨调整韩王的岁禄比例,将本色增加到两千石,并许诺“待丰稔再增”。
宣德十年(1435年)四月,趁着明宣宗驾崩,新皇帝继位的机会,朱冲(火或)又双叒上疏,宣称王府人口滋孽日盛,已陷入入不敷出状态,请求朝廷打钱。明英宗命户部从平凉商税中每年划出二万贯,供韩王府使用。
当然,朱冲(火或)并不是每次都以胜利者的姿态出场。
陕西凤翔府(今陕西宝鸡市凤翔区)城外有一片旧属于安藩的竹园,随着安藩产业的移交,自然落入了韩藩手里。此后,朱冲(火或)派出人员打理着这片产业。可以说这份产业的所有权是相当明确的。可到了宣德五年,却产生了争议。争议的另一方为,郑王朱瞻埈。
朱瞻埈乃是明仁宗朱高炽的次子,明宣宗朱瞻基的同父异母弟,于宣德四年之国凤翔府。他一来就相中了这片竹林,于次年五月上疏,请求将其划给自己作为牧地。
凤翔东湖
对此,朱冲(火或)自然不肯放手。
于是只得由明宣宗出面调停。他在调解表面上表示不会有所偏私,可却以道路远近作为断案依据,将竹园判给了自己弟弟。
“庚戌,郑王瞻埈奏:‘凤翔城外四十里,旧有安王竹园,而韩王遣人守之。愿与府中为牧地。’上曰:‘二王皆亲,朕无所厚薄,当以远近为断。韩王在平凉去凤翔远,且平凉多旷土,宜畜牧。竹园既凤翔地,当与郑王。’乃遣书谕韩王俾与郑王。”(《明宣宗实录》)
朱冲(火或)接到这份圣裁时,内心必然是万马奔腾。可胳膊拗不过大腿,只能低头认命。
阿越说逃离苦寒的平凉,回归温暖湿润、文化昌盛的江南,并非韩王朱冲(火或)一个人的梦想,而是他们三兄弟共同的愿景。朱冲(火或)连续挨了明宣宗的两击闷棍后,终于认清了现实,虽然心里心心念念地是儿时的江南,却偃旗息鼓了。
不过其他人却没放弃。
正统四年(1439年)十二月,升任皇帝叔祖辈的乐平王朱冲烌上疏朝廷,宣称平凉苦寒,以至于多年下来,自己落下了一身病,一直无法痊愈,乞求皇帝开恩,准许他内迁,以安享晚年。结果如何,自然无需多说。
“己卯,乐平王冲烌奏:‘臣随兄韩王寓居平凉,边地苦寒,柔弱之质,遭之成疾。虽蒙皇上每念亲亲,赐之药饵,然略见平,复遇寒辄发。惟皇上矜悯,乞移温暖之地,使之暂延残喘,用终余年。’上以书谕之曰:‘封土,祖宗所制,岂敢改易?况平凉未必甚寒,惟安心调摄可也。叔祖亮之!’”(《明英宗实录》)
三兄弟中最接近成功的,则是襄陵王朱冲炑。成化年间,朱冲炑屡屡上疏请求内迁,甚至圈定了江西建昌、浙江衢州、湖广德安等地为目的地。明宪宗虽然未同意他回迁江南,却在朝臣的建议下,同意其迁居同省的凤翔府(此时郑藩已经移藩河南怀庆府)。结果他竟不愿去,最终不了了之。
请求迁藩、讨要好处的同时,朱冲(火或)也会尽身为藩王的责任。比如正统元年(1436年)十月,明英宗复书韩王,感谢他为大明的边疆安宁献言献策,盛赞他为宗室贤王。
“庚寅,书复韩王冲(火或)曰:‘承喻边计甚悉,足见叔祖惓惓以宗社、国家为心,深思远虑。虽古贤王,不是过也。予自嗣位以来,夙夜以此在念,方欲措置,以图靖安。今幸叔祖兴言及此,盖深有相契者,感荷无已人回。专此奉报,兼有微物用表谢忱。’”(《明英宗实录》)
韩恭王圹志
正统五年(1440年)十二月二十二日,韩王朱冲(火或)薨逝,在位29年,享年44岁(《明英宗实录》称45岁,有误)。朝廷给予的评价为“王孝友恭俭,乐善循理,著闻中外”,故以“恭”对他进行盖棺定论。
相关文章韩宪王朱松:唯一安葬在南京的大明成年亲王,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韩藩襄陵王家族:安惠王朱楹祭祀的承奉者,坐拥部分亲王的待遇
代王朱鼐钧:代藩唯一一次兄终弟及,为立嗣引发代藩与朝廷的对立
梁庄王朱瞻垍:一位怯弱的亲王,却留下一段令人艳羡的爱情故事
肃宪王朱绅尧:“法帖之祖”的护道人,身处末世,拳拳报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