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道德经》我是你的向导

杨章林文化 2024-04-12 22:44:20

《道德经》的解读已经基本结束,自认为收获颇丰,这就邀大家一同走进圣人的精神世界,在这片富足的土地上各取所需。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越有,既以与人己越多”。圣人写《道德经》是为了传播知识。深感遗憾的是,古往今来的众多解读者把经典的一些观点歪曲了,甚至淹没了。用朝圣的“香火”把生活的经典“ 熏黑”了,人为地阻碍了经典的传播。

《道德经》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道德经》就是一部满载我们民族智慧的经典,其中无论是讲“道”,还是讲“德”,目的都是为了让人们能够理性地生活。一个无奈的问题。

应该怎样去解读呢?

《道德经》很难弄懂,这是古往今来所有人的“共识”,至于为什么?除了历史原因之外,就是古往今来众多读者的问题了。

的确不好懂,这也是客观存在,但是,只要你走进智者的思维空间,尽管微风渺渺、云蒸霞蔚,气象万千,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入情入理地把TA解读清楚。

《道德经》的个别篇章,由于时间久远,误传、掺假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如果不辨真伪,硬着头皮去解读,闹笑话是必然的。例如,第五十章,无论你怎么样解读,都只能贻笑大方。第八十章,解读相对比较简单,但是,同经典表达的思想格格不入,老子一代哲人,怎么会要人们回到”小国寡民“去?而且回去之后还能“甘其食,美其服”,是不是每家茅屋前都有一条汉正街?还有第五十五章、第七十六章,怎么解读也说不清楚。

从经典问世到现在,各种解读可以说是”铺天盖地“,又都不能自圆其说,于是自找”台阶“,给经典披上神秘的面纱。什么“千人千面”、“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宇宙”、“黑洞”······就应运而生了。

现在,不少“高人”解读《道德经》,文章理解不了,于是有“窍门”,把其中的某一句硬生生拽出来,旁征博引迷人眼球。反正是沾了经典的“仙气”,再冠以“提神”的标题,翻箱倒柜,寻来一些现成的典故,哗众取宠、欺负大众。

有人说,可以逐字逐句解读《道德经》,绝对是吹牛皮。“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之类的语句,谁能如此诠释?

到底该怎么解读呢?要打开圣人的大门,只有一把钥匙。纵观全文,从《道德经》的篇章入手,也就是人们说的:以经解经。里边的一些字词完全可以依据全文推论而得,有理可讲,要说历史依据应该无处可查,所以,只能依靠言之成理。虽然年代久远,词语的意思,表达的方式都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但是同现在的词语还是有必然的联系。例如:

一、“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雄、雌、溪的必然联系,就在于自然现象——雌雄相伴,溪流淙淙。而且下文还有“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二、“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言”针对的是世间万物,TAM都各有优势,没必要去说长道短。凭“直译”只会“离题万里”,站在讲台上踱来踱去,闭口不言扮智者,那只能是一个笑话。

三、”哀者胜也“。从过去到现在,都理解为悲哀的军队就能取胜。除此而外,整篇文章找不到与”哀“有联系的字词。智者在文章里强调·的是,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准备充分,出其不意就能取胜。这样的以讹传讹也太有”成就“了。

前面也说过,老子写《道德经》的目的,就是要人们能够理性地生活,这也是贯穿全文的主题思想,所以,有人说《道德经》是最接近生活的哲学。

经典中最“逗口水”的首推一个“道”字。这个字也让无数解读者想入非非。其实并不复杂,从宏观上来说,“道”是万物的始祖生命的源头;从微观上说,道就是一个多义词,不同的地方含义是不一样的。例如:

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文章中的这个“道”字,可以说,差点被扯得面目全非。从智者的整部著作来看,这里的“道”指的就是气体运动。老子认为,气体是万物的源头。“道法自然”,就是气体运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在气体的运动中,无生命的物质诞生了,这就是“道生一”。在一的基础上,物质积累越来越多,就是“一生二”。在二的基础上,物质积累越来越多,地球出现了,就是“二生三”。地球又在自身的物质运动和外部的气体运动下,生命诞生了,这就是“三生万物”。万物在背阴处的成长萎缩,而向阳处则是朝气蓬勃,都共同生活在大气中。

文章里的“负阴”、“抱阳”,联系后文,是要表达万物各有优势和弱势。阴阳二字同《易经》没关系。

二、“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最美好的品德就如同水一样,它滋润万物不求回报,常常停留在人们不屑的地方,就是被泼洒在众人踩踏的路上也无所谓。

这里的“道”,就是指道路。却被众多解读者搞得云山雾罩。字面意思的确是接近“道”,只是同前文一联系,人们厌恶的地方最接近“道”?热爱“道”的人们无论如何是不会同意的。而且,“道”是什么意思?你能说清楚?

三、“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在道理的面前是没有亲疏厚薄,站在对的一边,对事不对人。

一提到“天道”,人们就容易“浮想联翩”。我们不禁要问:还有比道理更“天道”的吗?

其次是一个“德”字,TA让我们一直困惑至今。

《道德经》里边的“德”,是所有经典中叙述得最全面最清楚的,只不过没有明明白白地“摆”在我们面前,需要我们动动脑筋去概括总结。

(“抱怨以德”)“德”,就是方式方法。(“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TA的作用,就是要生活中有矛盾的人们,尽可能把损失降到最低——“少输当赢”。能实现共赢,这才是德最迷人的地方。(“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造福苍生,是德的使命。

“道”创造生命,“德”给生命带来快乐。

再次,就要提到“无为”了。这两个字再简单不过了,就是对自然而言。什么都是按照规律来事,还有什么可“为”的呢?谁又能去“为”呢?自然就“无为”了。当然,经典里边还有两个字——有为,这是对人类社会而言。伟人毛泽东曾经说过:“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灰尘都必须动手,还有什么可以“冷眼旁观”?能“无为”吗?圣人在谈论人类社会时,也用到“无为”二字,可以看着是一种良好的愿望,当然目的是要人们学习自然,做什么事最好早有安排,持之以恒:“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最后讲一讲圣人。在圣人的眼中,圣人也是平凡人,优点多多,但是,也不是完人,“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里的圣人只能是指统治者中的坏人,蹂躏老百姓的恶人。圣人并不都是光彩照人的,起码也有缺点。

对《道德经》的误解,给我们今天的生活造成的困惑是深重的,有几人对“德”有理性的认识?“积善成德”就是一个误区,捶胸顿足,悔不当初的善良人还少吗?

学《道德经》究竟是学什么?

需要学的东西可多了。例如:

一、学习良好的语言行为。“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圣人的这句话,就是强调美好的语言行为有时候比身份地位财富更重要。

二、过日子要有方式方法。“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官府无能,有的老百姓也会过得比较愉快;政治清明,也有的老百姓生活艰难。

三、要注重教育,教育要重视“德”的培养。“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教育是一件非常重要而美好的事,只不过和种植庄稼差不多。农民种植培育庄稼,从幼苗就要精心照料,对人而言幼年就要培养,也就是早期教育。早期教育要注重品德修养的积累完善。

四、老子的语言很难找到一句似是而非的废话,没有东拉西扯的“渊博”,也没有谈古论今的“深邃”,有的只是生活的哲理,如同刚涌出地面的甘泉。逻辑严谨、语言客观,恰似圣人自己所言:“善言,无瑕谪”。

看来,你已经迫不及待了。《道德经》就如同一条永不枯竭的智慧的河流,TA能让你的四季人生各有所获。

0 阅读:0
杨章林文化

杨章林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