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建构,助力探索更好自我|专访

新锦成研究院 2025-02-13 17:04:39

认识自我,即个体对自身,包括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等多个方面的了解和认知过程。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认识自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职业规划的起点,更是使职业选择与个人特质相适应的关键。传统的生涯理论在帮助学生探索自我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任何理论都不是完美的,这些经典理论也有其局限性。而在此后提出的生涯建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更有助于青年人探索自我的有效方法论。

本期专访,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教师培训特聘专家、新锦成研究院资深专家金国良,将在解析经典生涯理论局限性的基础上,介绍生涯建构理论的内涵与方法论,为高校教师帮助青年群体探索职业人格、挖掘人生主题、提升生涯适应力提供具有参考性的建议。

经典生涯理论的局限性

新锦成:金老师,您认为经典生涯理论的特点和局限性有哪些?

金国良:我们以时间维度来梳理一下。1909年提出的特质因素理论认为,个人特质和职业所需资格要相匹配。1957年提出的生涯发展理论强调人的职业历程并非静态,而是伴随成长的动态发展过程,因此当下应该为未来做好充分的准备。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明尼苏达工作适应理论认为,个人能力和生涯期待之间应该是对等的关系。1991年提出的认知信息加工理论认为生涯发展取决于一个人如何做出生涯决策,以及在生涯问题解决和生涯决策过程中如何使用信息。一旦决策失误,生涯规划就会出问题。随后提出的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个体在职业发展过程中能动性的作用,方法、兴趣都是可以培养的,学习才是关键。1995年提出的生涯转换理论强调要从对结果的关注转向到对过程的关注。在过程当中尽可能去面对那些可预计到的,以及不可预计的突发事件。以上的每一个理论,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背景和作用,但同样也有其不足。

首先,经典的生涯理论更多强调还原论和机械的因果关系。大家都比较了解霍兰德的职业性格测试,他把所有的人分为六种不同的职业人格类型。这种划分方式确实比较高效,比较简单,但是这么大的世界、这么多的人,用六种类型就能把所有人的特点都能归纳出来吗?很显然不是这样。当然,经典生涯理论还体现了比较机械的因果关系。若干个因可能只会导致一个果,一个因也会导致很多个果。很多事情并不具有线性、单一、明确的因果关系。简化的因果关系看起来确实很有吸引力,但却有失严谨。

其次,经典生涯理论忽视了微小差异和机会因素对个体心理及职业选择的影响。在当前的背景下,线性的生涯发展已经不存在。所谓线性的生涯发展指的是在当下就能预计到五年后以及十年之后的职业、平台以及收入情况。然而实际上,即使再微小的变化,在时间叠加下,也可能会导致最终的职业选择产生巨大的转变。所以说哪怕细小的差异和机会的影响,在当下都是不能够被忽略的。

此外,传统的生涯理论比较重视量的研究,注重群体特质。对群体的研究确实有它的好处,但是研究的范围过于宽泛,对个性化的个体特质就没办法关注得更细。理论适用范围广的同时,它的针对性就会不足了。

最后,经典生涯理论强调生涯心理的确定性和有序性。其实,生涯理论很多时候在追求的是过程、结果的可控,而把一些不可控、不确定的因素选择性地忽略掉。但是这些因素往往对个人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不能忽略,也没法忽略。

生涯建构理论的内涵与三要素

新锦成:金老师,与传统的生涯理论相比,生涯建构理论有着怎样独特的内涵?如何利用这一理论做好生涯规划呢?

金国良:生涯建构理论是一个更符合自我探索实际的理论。生涯建构是指个体在职业生涯发展中主动去建构,通过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不同角色来建构自我及设定目标,从而让自己的生涯得以逐步展现。生涯建构强调个体在职业生涯发展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个体不是被动地适应环境,而是积极地根据自己的内在特质和外在条件,构建出独特的生涯路径和意义。因此生涯建构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贯穿于个体生命的各个阶段。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个体的经历、认知和需求会发生变化,对生涯的建构也会随之调整和演变。

以往做生涯规划,目标会受到格外的重视。因为从前,社会的发展速度是相对缓慢的,设定一个清晰明确的目标是有必要的。但如今的时代变化实在太快了,当你确定了一个长期的明确目标之后,你会发现又出现了很多新的机会、新的资源。甚至你曾经为之努力了许多年的目标,最终竟然不存在了。所以说,要学会对整个成长计划的过程保持开放的态度,当有新的变化,出现新的资源的时候,保持一定的敏感度,让目标适当地浮动起来。当有一个新的目标更加适合你当下情况的时候,不要犹豫,把握住它。

生涯建构理论中有三个重要的要素,职业人格、人生主题、生涯适应力。职业人格是指个体在职业生涯中表现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更多探讨的是不同的人适合做什么这个问题。有的人擅长动脑,有的擅长动手,所以适合从事的工作也是不一样的。那如何去探索每个人的职业人格呢?常见做法就是拿一个量表做测评,实际上仅仅通过一个测评根本无法了解一个人职业人格。职业测评的结果并不重要,主体的反馈更重要。这需要在时间维度上向前推,和这个人的实际经验做结合来判断。还要在以现在这个时间节点向后推,在实践当中再次加以验证,这就是为什么做自我探索的时候一定要早。大学生为什么要尽早形成对自己的认知?因为到毕业求职的时候,已经没有时间跟经验结合,并用行动验证了。天赋和能力之间是简单的相加关系吗?它们相加就能等于成功吗?显然不是。其实天赋和努力之间,更像相乘的关系。如果不能发现自己的职业人格特点和自己的优势,再努力结果也往往不尽如人意。

人生主题是生涯故事中支配性的叙事线,是一个故事的中心思想。可以把它形象地比喻成大海航行时的灯塔。你会发现,当你清晰认识到自己的人生主题后,你就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了。那怎么去了解一个人的人生主题呢?尝试回答一些问题会有助于帮助我们探索。比如说人生榜样、喜欢的环境、理想的故事、人生格言、难忘的早期的回忆等。世界上没有所谓唯一的事实,事实全取决于看问题的角度。所以,看问题角度重新建构了一个人的经历也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这个人的人生叙事、人生主题。

生涯适应力能够帮助个体应对生涯发展不同阶段的挑战。生涯适应力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包括关注、好奇、控制、信心。第二个层次包括态度、信念、能力。第三个层次是职业行为和策略。第二个层次很简单,也就是说,任何的适应力一定要有态度、信念、能力作为支撑,否则没办法面对当下的挑战。重点说一说第一层次和第三层次。生涯关注、生涯好奇、生涯控制和生涯自信,为什么这几个点很重要?因为关注是生涯的起点,好奇能让你持续探索,控制才能让你掌握主控权,自信才能够真正让你面对所有挑战。所以说要想提升自己的生涯适应力,关注、好奇、控制、自信都是有必要的,没有这些你很难走得下去。但仅靠这些还不够,还要靠职业行为和策略。任何一件事要想落地,一定要靠行为和策略来支撑,所有的生涯规划最后一定是落实在行动上的。只谈方法技巧,不谈落地执行,就没有意义。

当下最能提升适应性的策略又是什么呢?按照原有的思路,我们可能会首先确定一个清晰的目标、明确方法,然后就去做了。但是当下的时代变化太快了,并且每个人的特质都不同,因此要在找工作之前做好充分的体验和验证。要多做一些兼职实习,多跟社会去接触,因为只有在体验、接触的时候。才会有真实的感受和判断。合适继续做,不合适就灵活调整,形成一个不断调整目标和行动的习惯。

人生主题、职业人格、生涯适应力,这三者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也有内在的联系。在职业人格、人生主题的指引之下,我们去发现自己擅长的领域、做自己适合的事。在面对各种当下挑战的时候,提升自己的适应能力。当然了,提升适应能力最后一定要落实到行动,要有不断试错的思维方式。当这三者形成合力的时候,就能一往无前。

最后呢,基于生涯建构理论,还有几个需要注意的点。一是重视个体差异。人和人之间是不一样的,要避免对某一理论的照搬套用。二是鼓励学生去主动建构,发挥每个人的主动性,寻找自身的价值,更好地面对未来挑战。三是学会接纳。即使对学生的观点不认同,也要学会接纳对方的想法,了解对方想法背后的原因。最后要告诉学生,注重生涯整体的、全面的发展。人生要学会算总账,不要汲汲于一时的得失。走近看人生,看到的可能是各种的不如意,退一步看人生,会更精彩!(关注微信公众号“新锦成”,了解更多资讯)

0 阅读:0
新锦成研究院

新锦成研究院

专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分享最新数据与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