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道台和知府,到底谁的权力更大?网友:他们不是一个系统的

西府赵王爷 2021-09-28 19:27:34

道台和知府不是一个系统的,不能混为一谈。

清朝时期的行政官员体系比较复杂,分为诸多机构部门,不同机构之间,权力职责也会有所差异。

众所周知,清朝的地方行政区划走的是省—府(州)—县的三级划分,另外再以督抚、知府以及知县为各自层级的地方行政主官。然而,这仅仅只是清朝地方行政体系的主体框架,其内部还需要有一个更为细致的划分。

毕竟地方治理一堆事儿,涉及财政、刑狱、军事等诸多方面,一个部门根本管不过来。总督、巡抚这些封疆大吏可是很忙的, 不会去专管具体的事物。当然,即便是他们能够管得过来,朝廷也是不能放权,皇帝可不敢让他们管。不然的话,这地方府县甚至于各省,是不是成了那些主官们的一言堂?

所以,不论是出于提高行政效率,还是防止地方专权的目的,朝廷细化职责,分化权力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于是朝廷在地方各省,设立了诸多独立于督抚衙门的机构。比如布政使司,也称藩台衙门,以布政使为主官,负责本省的行政和财赋管理;再比如按察使司,也称臬台衙门,以按察使为主官,主要负责本省的司法和邮驿。

从官职地位上看,布政使和按查使的级别是要低于本省督抚的,属于是督抚的属官,也就是副手。毕竟不管藩台衙门还是臬台衙门,他们的权力范围都是有限的,只能管自己这一亩三分地,无法做到督抚那那般全权过问。但是他们却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即便是作为上司的督抚,也不好横加干预。

比如布政使掌管的藩台衙门,其考核的官员政绩是可以直接上交吏部的;统计的户籍财赋则是需要上报给户部的,督抚虽说有权核查,但无权阻碍,更不能掩盖。同样,臬台衙门也是需要将本省的刑狱案件上报刑部的,督抚也压不下来。

总之,藩台衙门也好,臬台衙门也罢,都属于是朝廷在地方上设立的独立机构,负责朝廷的专项事务处理。如果放到今天,就大致有点像各国家部委的省级办事机构,比如省税务厅什么的。而布政使相当于分管民政,经济,税收的常务副省长,按察使相当于分管公安政法的副省长。

当然,和督抚衙门一样,这些衙门也是有下属机构的。毕竟在省的下面,还有诸多府、县。而且这些衙门的职责范围虽然有限,但事情依旧很多。仅仅是一个藩台衙门,就需要分管本省的政令承宣、属官考核、财赋统筹以及考试调度等等事情。如果仅靠省城这一个衙门,难免有些繁琐,从而导致分工不明。

所以,这些衙门为了工作方便,往往会把工作细化,以提高效率。通常他们会根据管辖区域的范围,或者是工作的类别,划分出诸多的工作区。而这些工作区域,往往被称之为“道”。主管官员则是被称之为道员或者道台,一般由布政使得副手担任。

一省之内,往往会有多名道台。不同道台之间,所负责的工作也会有所区别。

比如藩台衙门派出去收税的,一般被称为"守道"。所谓布政为守,也就是发展的意思,所以称为守道。而臬台衙门派出去监察司法的官员,则往往被称为称为 "巡道"。这里面的“巡”,意为提刑,有巡视各地司法现状的意思。

以上两种道台,属于是比较常见的,基本上各省都有,毕竟这都是各省辅助衙门日常要做的工作。而除此之外,各省往往还会有一些临时性和区域性的道台职位。

比如一些水患多发的省份,会设有河道负责兴修水利;而一些产粮大省,则会设立专门的粮道,负责粮食的征收储备工作;甚至于在一些沿海省份,朝廷还会专门设立海关道,负责关税征收。

另外还有兵备道,主要是负责地方上整饬兵备;盐法道;负责督察盐场生产、估评盐价等事务。

总之,道台就是一种特派职务,具有一定的临时性,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行政官职。相比于知府这些地方行政长官员,他们或许有着更高的权力和地位,但却都仅限于自己的职责范围内,无法形成一个绝对的上下级关系。

比如"守道"和"巡道"这些官员,一般是正四品,比从四品的知府还要高出半阶。而像盐粮、海关等一些比较重要的专职道员,直接对皇帝负责,品级往往还会更高,二品和三品的都有。而且按照清代人事制度循序渐进、按资递升的特点,一般知府升官儿,那多半都是升道台。所以,道台肯定是要比知府的官儿大的。

但是,人家知府乃是行政主官,可以统管这一府诸县的所有事务。而这些道员们,则只能在自己的职务范围内行使权力,而且还是以协助监察为主。比如巡道是巡察若干府的官吏、司法相关事宜。守道则是协助管理地方的农桑、经济、民政。

换句话讲,在收税或者断案的时候,知府可能多少会听你道员的。但若是其他行政事务,你这道员可就管不着人家了,甚至连插嘴的份儿都没有。

所以,道台的官位级别虽然要比知府高,实际权力却不一定比知府大。

不过,这样的情况,大都是出现在清朝的前期。到了清朝中后期,密折制度在朝中广为推行,正四品以上的官员可以直接向皇帝递密折。而品级普遍在四品以上的道台,无疑就要多了一道压制知府的手段了。想想你知府权力再大又如何?我这一纸密折送上去,总督都保不住你。

另外,道台因为专事专办的特性,受到了朝廷的极大依赖,权柄日益加重。时常会出现一名道员,兼任多职的情况,往往一名“守道”,不仅仅要管财赋,还得领兵事,监水利。当然,这里面也有清朝吏政腐朽,调度不利的原因。差不多就是道员是块砖,哪里需要往哪里搬。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后期内忧外患,导致吏制腐败,人才匮乏,道员的缺口越来越大。单是加封兼任已经不行了,管辖区域也在不断扩大,以前多是一府为一道,后来变成三府、四府,甚至于一省全管了。

如此变动之下,道台的行政权力变得越来越大,而地方行政官员的权力则被不断地分化挤压。道台逐渐凌驾于知府之上,从一名专职辅官,成为了介于知府和督抚之间的行政主官。

所以在清朝中后期的行政区级划分中,省—府(州)—县,变成了省—道—府(州)—县,这也算是清朝行政体系发展的一大变化之一吧!

18 阅读:34883
评论列表
  • 2021-09-30 05:04

    就像专员专区最后演变成了地级市一级就是了

    昨天上帝 回复:
    你这个类比放到督抚的演变上更合适
  • 2021-10-02 00:10

    相当于厅长

    主要为了看评论 回复:
    游戏厅长?
  • 2021-10-08 06:53

    啊呀呀!放了道台,还说不阔?[笑着哭]

  • 2021-10-16 21:53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 2021-10-26 18:25

    就是有点实权的巡视员

  • 2021-10-16 11:44

    街道办副主任吧

    Cloud 回复:
    读点书吧
    无名 回复:
    可怜的娃
  • 2021-10-20 12:16

    说白了就是垂直管理。盐务,类似如今烟草专卖局

西府赵王爷

简介:写点通俗易懂的历史,让历史更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