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中的东南风到底是从哪儿来的

甲骨文 2023-12-09 19:50:20

赤壁之战后,曹操终其一生没有再到过荆州。至于曹操为什么失败,其实诸葛亮和周瑜都分析过了,一是曹操连年用兵,又劳师远征,中原的士兵到了南方水土不服,多生疾病;二是荆州新进归附的将士还心存观望,人心不齐;三是虽然号称八十万大军,但是实际上仅二十多万。不过,不管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都记录了一场诡异的东南风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那么,这场东南风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既然史书上也记录了“时东南风急”,那说明肯定就不是诸葛亮借来的。我们根本就不要信什么巧合,除非是周密计划。在作战斗部署的时候,周瑜他们大概率是把这场东南风考虑进去了。所以,现在看起来诡异的东南风,在当时当地熟悉地理的军事家眼里应该是平常事。优秀的军事家必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所以《透过地理看历史》作者还原了当时的地理环境,再结合简单的地理概念解释了这场风产生的科学原因。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风是怎么形成的:风是由空气流动引起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太阳辐射差异引起的。通俗地说,就是太阳照射在不同的地方造成温度差。温度高的地方地表温度高,气温自然比较高。热空气会上升,所以造成这一片地区空气稀薄,空气压力就小了。反过来,温度低的地方空气温度也低,冷空气向下流动,所以空气稠密,然后空气压力就大了。空气可以自由流动,所以它从高压地带被挤向低压地带,形成自发地流动,然后就有了风。所以,风是由太阳辐射差异导致的温度差直接引起的。

一般我国的地理条件主要是受季风影响。那季风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需要再了解一个基本物理概念:比热容。由于这个概念非常不直观,所以我杜撰出来一个新名词更直接一点:热敏性。热敏性,顾名思义就是描述物体对“热”的敏感性。假如有两个不同材质的物体受太阳照射同样一段时间,物体甲的温度上升了10°,而物体乙的温度仅上升了1°,那么我们就认为物体甲的热敏性比物体乙高。反过来也是,当这两个具有相同初始温度的物体同时被放置在比较酷冷的环境里暴露同样一段时间,那么热敏性比较高的物体甲温度下降也更快。这就是“热敏性”。我们夏天去湖边玩的时候,可以触摸一下湖边的石头和水,石头比较烫,但是水却是凉的。换了冬天也是一样,湖边的石头是冰冷的,但是湖水肯定没有石头凉。这就是石头的热敏性比水更高的原因。实际上水的比热容是铁的9倍还多。当锅里的水还没烧开的时候,铁圈的温度早就上去了。

网图:季风形成的原因

我国冬天的时候,太阳去直射南半球了。所以北半球的陆地和海洋都开始减少了太阳辐射。由于陆地的热敏性高于海洋,所以陆地温度下降的更快,海洋的温度高于陆地。如果土地温度低,那里的空气温度也低,所以冷空气下沉挤压,形成了高压地带。同时海洋温度比较高,所以海洋上的空气温度高,向上升起,空气稀薄,气压就低了。所以高压地带的空气开始被挤压向低压地带流动,这就形成了从西北往东南方向的空气流动,是为西北风。相反,夏天的时候太阳来到了北半球,加强了对北半球的辐射。陆地升温快,海洋还是升温比较慢,所以陆地温度明显高于海洋。那么陆地上的气压就低于海洋了。所以海洋上空的空气被挤压向陆地方向流动,形成了东南风。这就是我国的气候基础。

但是赤壁之战发生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冬天。冬天的风应该是西北风,怎么可能是东南风?所以还有另外一个因素:海陆风。

海陆风形成的原理 ">

海陆风形成的原因和季风是一样的,都是由于太阳辐射造成的温度差引起的。只不过,海陆风一般发生在局部地区,主要是沿海。还海边,白天日照强,陆地升温快,海水升温慢,于是在陆地形成低压,海面形成高压,高压区的空气向低压区流动,形成海风。晚上,情况相反,陆地降温快,海面降温慢,于是在陆地形成高压,海面形成低压,高压区的空气向低压区流动,形成陆风。所以在某些局部地区,同时受到两种因素的影响。虽然夏天季风会产生东南风,但是不见得每天都有季风。如果季风影响比较弱的时候,海陆风的影响就占据了主要因素。

那么赤壁附近是否有海陆风呢?首先要观察地理结构,确定附近是否有大面积的水域。从地图上看到附近只有长江,但是长江是带状,面积小,还不足以对局部气候产生影响。另外,附近还有一个洪湖,但是洪湖是明清时期才开始出现,并且在清中期壮大的。其它都是陆地。不过好在《透过地理看历史》作者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一个视角:假如我们把时光倒流,还真就发现这里曾经有一大片水域,那就是云梦泽。

网图:古云梦泽

远古时期,从湖南到湖北都是一片汪洋,这就是古云梦泽。后来由于长江泥沙堆积,长江以北形成云梦泽,以南形成洞庭湖及其附近的平原。之所以南北有差别,是因为北边还有一条汉水,汉水所携带泥沙同样在这里堆积,所以江北没有遗留下一个像洞庭湖那样的大片水域,而是一群小湖泊,像珍珠一样散落其间。

《透过地理看历史》三国云梦泽

所以三国时期的云梦泽是对长江以北这一带湖泊的总称。也就是说,云梦泽是一片大大小小的湖泊,这里也有沼泽,还有可以勉强供人行走的小路,这样的地理条件虽然不能跟海洋相比,但因为含水量很大,其实和一个大湖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东汉时期云梦泽还在,到了三国时期,云梦泽刚刚沉积下来,但并不稳定,水域面积依然很大。实际上我们看三国时期的地图就会发现,当时的城市主要建造在沿云梦泽的边缘地带,原因就是这里依然是湖泊纵横、沼泽遍地,不适合人类居住。后来的江汉平原正是云梦泽沉积后形成的。即使是今天,江汉平原上依然星罗棋布着数不清的湖泊。所以我们可以想象,在三国时期,云梦泽的水依然很多,我们完全可以把这里看成是一大片水域。

网图:幕阜山的夜晚

除了水以外,赤壁东南边有一座大山,幕阜山。幕阜山是湖北和江西的界山,体量也够大,足以改变这一带的局部气候。

所以,以赤壁为中心,它的西北面是云梦泽,东南面是幕阜山。这一山一水,只要条件适合,就可以形成海陆风。假如在某个冬日,赤壁一带风和日丽,幕阜山因为是岩石结构,受日照后升温快,形成低压;云梦泽含水量大,升温慢,形成高压。高压的空气流向低压地区,形成西北风。这和当时的季风风向一致。到了晚上,幕阜山降温很快,云梦泽降温比较慢,所以幕阜山温度低,云梦泽温度高,形成了从幕阜山流向云梦泽的风,是为东南风。假如这几天季风活动比较温和,白天晴好,那么到了晚上就会产生东南风。《江表传》记载:“时东南风急。”可见当天确实刮了东南风,并且风还挺大。

《透过地理看历史》作者一直在强调“白天晴好”。因为只有白天太阳光强,才能把云梦泽的水温提高上去,到了晚上和冰冷的幕阜山形成明显的温度差,进而形成强烈的东南风。风太小了就没效果。假如白天是阴冷天气,甚至下雨下雪,那云梦泽温度升不上去,到了晚上和幕阜山的温度差不多,可能形成不了海陆风,更别说大风了。所以,当时曹军和吴蜀联军在长江两岸对峙期间,诸葛亮和周瑜正在焦急地等待一个合适的大晴天。所以说,古时打仗,如果要成为一个卓越的军事家,必然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正是等来了一个大晴天,又等到了半夜时分,幕阜山温度完全降下来后,才有了“时东南风急”。曹军北方来的,不谙水性,不熟悉地理,但是刘表的部队里应该有人懂吧,但是也没人提醒曹操。可见,诸葛亮他们分析的也对,这批新归附的人还在观望,人心不齐。当晚,火借风势,风助火威,烧得曹军丢盔卸甲,从乌林穿过云梦泽的沼泽小路逃到了华容。历史也因这场大火而改变。

网图:火烧赤壁

以上内容大部分节选自《透过地理看历史:三国篇》。作者李不白是武汉大学地图专业毕业,写的这套史地书非常生动。这本书结合了地理基础知识,还原了历史事件背后的底层逻辑。让大家一看到地图就知道决策者是怎样考虑问题的。让读者彷佛置身历史事件之中,如亲历者一般感同身受。强烈推荐大家读一下。

如果喜欢请点个赞吧,鼓励一下小编继续为大家写作文。

1 阅读:26
评论列表

甲骨文

简介:欢迎关注我,给大家讲解不为人知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