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脾胃为人体“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主要功能在于运化水谷精微,帮助人体把饮食水谷转化成能被吸收利用的精微物质,进而以化生的气血来维持生命活动。
北宋时期,被誉为“儿科之圣”的医家钱乙提出,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肺常不足”。
春天阳气升发,肝主令,如果肝木旺盛就容易克脾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脾虚肝旺。此时,孩子会表现出烦躁、爱哭闹、易激惹、夜啼、纳差、脸色晄白、大便烂、舌淡有齿印等。
如果儿童“脾常不足”,土不生金,又会导致肺气虚弱,抵御外邪能力变弱。这也是为何春季儿童常受流感病毒、多种细菌感染侵害而多发呼吸系统疾病。
中医认为,“四季脾旺不受邪”,脾胃功能强则抵抗力强,不易生病,所以调理体质的根本在于调理脾胃。
如何从中医角度,判断孩子脾胃情况1、从五官判断
孩子脾胃功能较差,可能出现面色淡黄、萎黄、没有光泽;眼眶下,也就是中医所称的“肉轮”,器质发青;舌苔花剥,即“地图舌”,舌淡胖有齿痕,舌苔白厚腻;常伴有口气等。
2、胖瘦易有“极端”
脾胃虚弱的孩子可能会出现两种极端体型,要么过于肥胖,体内痰湿无法排出,要么过度消瘦,吸收不良,食物无法有效吸收。
3、食欲、消化及大便性质问题
有的孩子特别爱吃,特别能吃,吃完就便或者吃很多却不长肉;还有的孩子什么都不爱吃,或者挑着吃,比如只爱吃肉食。
关于大便,有的孩子大便不成形或者发酸伴食物残渣,干稀不调,有的头干后稀或者直接便硬条、羊粑粑蛋,这些都是脾胃功能差的表现。
中医如何调理,脾胃功能受损的孩子?1、中药调理
儿童“脾常不足”,先天脾胃易受损伤,常出现积食、食欲不振、腹泻、便秘等情况,这时家长们可以寻求中医儿科医生采用中药调理儿童脾胃,针对不同个体,进行中医的辨证论治,整体治疗,运用适合个体的处方。
2、推拿按摩
(1)对于大一些的孩子,家长可以按摩足三里、丰隆穴和三阴交。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膝眼下三横指胫骨外,每日按摩足三里10—15分钟,可以增强孩子脾胃消化功能,促进营养吸收。
丰隆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与外踝尖的连线中点处。经常按此穴位,有利于祛湿化痰。
三阴交:位于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后缘处。经常按此穴位,可调补肝、脾、肾三经气血。
(2)对于偏小一些的婴幼儿,可以采用捏脊法,用双手的拇指、食指、中指从骶骨尾部开始顺着脊柱轻轻捏皮肤直至大椎穴,可以改善食欲,增强体质。
春季儿童饮食有何讲究?《黄帝内经》有言,“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就是要求孩子要养成有节制的饮食习惯,切记不要暴饮暴食、不饮不食,择饮择食。
●少吃酸性食物,多吃辛甘微温食物
辛味食物:韭菜、香椿、香菜、葱、蒜、生姜等。
甘味食物:胡萝卜、白萝卜、南瓜、红薯、山药、红枣、香蕉等。
●少吃生冷食物,多吃芽菜类,如黄豆芽、绿豆芽、豌豆苗。
●少吃大辛大热之物(如油炸烧烤、花椒羊肉等),多吃当季食材,如羊肚菌、春笋、菠菜、荠菜、苋菜、芦笋、油菜等,但春笋偏凉,畏寒脾虚者慎吃。
●少吃肥甘厚腻,多吃绿色蔬菜。
应季膳食推荐黄色食物在五行中与脾对应,所以春季可以常吃黄豆、南瓜、马铃薯、玉米、香蕉等,可促进脾胃健康。
◆主食类:
◇ 南瓜小米瘦肉粥
“春时宜食粥”,补脾养胃。如果湿气较重者,可加入芡实、扁豆、眉豆、赤小豆等。小孩胃口差,想要口感更好,可以加入少许瑶柱、陈皮丝。
◆面食类:
◇韭菜肉馅饺子、韭菜盒子
◇春饼:搭配胡萝卜丝、香菜、鸡蛋等。
◆汤品类:
◇枸杞叶猪肝瘦肉汤
功效:养肝清热,一般人群适用。尤其肝火旺盛的孩子适用,如易烦躁、夜啼、口干、大便干、舌红苔黄或者舌红苔少等。
◆炒菜类:
◇网红——香椿炒鸡蛋
宋代苏轼称赞“椿木实而叶香可啖”,阳春三月是最合适的季节,4月中旬之后香椿中的亚硝酸盐含量较高,选择最嫩的吃,先焯烫后再炒。不建议速冻或腌制,尝鲜即可,幼儿不宜多吃。
需提醒家长注意的是,春季气温虽逐步回升,但冷空气仍时不时来临,机体腠理疏松,易受风寒,仍需适当“春捂”,不宜着急脱衣服,注意胸背、肚脐处的保暖,但也无需捂得过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