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六龙以御天——乾卦六龙、六龙季历与方山石塑龙

龙溪敏树说文化 2024-07-03 01:57:35

山东省栖霞市方山上遗留至今的观象祭祀遗址是我国远古天文观测、历法制定、天地日月祭祀和龙文化的巅峰之作,放眼整个世界都卓尔不群,独一无二。石塑龙是方山山上一种非常独特的积石堆,他们都由大小不一的石块垒砌而成,千姿百态,有的有上百米长,蔚为壮观;有的还可以看出性别,这在国内所有发现的与龙相关的文物中绝无仅有,是中国人是龙的传人的最好明证。石塑龙一般在开始时有一个较大的圆形或方形石堆,石堆中间一般有一个石头垒砌的圆环,在方形或圆形石堆后面有一条弯弯曲曲的,非常有规律的石块堆垒而成的长石堆,石堆隐没穿行于草丛中,让人想起龙的形象。

31号石塑龙

62号石塑龙

中国被誉为“龙的国度”,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龙在古代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龙代表君王,成为皇权象征,历代帝王都自命为龙,使用器物也都以龙为装饰,这种观念代代相传,形成了中国独特的龙文化。

北海公园九龙壁

清中期紫檀嵌云龙纹宝座与清乾隆紫檀嵌黄杨木云龙纹屏风

宋 陈容 九龙图局部

古人认为有鳞的龙叫蛟龙,有角的龙叫虬龙,无角的龙叫螭龙,有翅膀的龙叫应龙,但都不是龙的正统,龙的正统叫做苍龙。在中国商周战国青铜器上,我们至今还可以看到这些不同种类的龙。宋代《尔雅·翼》载:“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龙的出现、发展与演变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经历不同历史阶段与朝代更替,不断丰富完善,逐渐形成现在龙的形象。

西周时期邓仲牺尊上的龙

隋代赵州桥石栏板上的蛟龙

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龙是一种善变化、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说文解字》:“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也就是说龙可以升天入地,行云施雨,它的许多特性显而易见与原始农业和与农时密切联系的天象相关,同时又是原始宗教信仰、原始意识形态、原始文化艺术发展的产物,所以在以农耕文明为主的古代中国推崇备至。

方山石塑龙或多或少与现在考古发现的辽宁阜新查海遗址石塑龙、河南濮阳西水坡的蚌塑龙、湖北黄冈焦墩卵石摆塑龙、山西陶寺龙盘、河南偃师二里头绿松石龙等龙的形象相似,功能也大致相似,除了图腾崇拜,可能还与天文历法有关。

乾卦六龙与六龙季历

龙在古代与天文历法息息相关,一些学者认为最早的龙就是根据东方苍龙的形象创造的,因为他对于远古先民有授时的意义。方山石塑龙的形象非常接近天上苍龙星宿的形象,尤其以10号石塑龙最为明显。东方苍龙七宿包括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具体而言,角为龙头,亢为龙颈,氐为龙胸,房为龙腹,心为龙心,而尾自然就代表龙的尾巴了。在夏季的夜晚,我们可以在偏南方天空中看见它们。

苍龙七宿

很多学者主张《周易·乾卦》“六龙”的原始含义,是“观测日落后苍龙星象在天空中的形象来确定季节”。乾卦六个爻位,自下而上排序,分别为初九潜龙、九二见龙、九三惕龙、九四跃龙、九五飞龙、上九亢龙,可以说是龙的一生、六个阶段或所处环境。战国中期以前的《彖传》记载:“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元即苍龙,苍龙星的出现,标志着“万物资始”的春天到来。

大明,指太阳。终始,指四时,即一年长度。大明终始,即地球绕日运动的一个回归年周期。“六位时成”,指六爻爻位效天地四时变化而成就“易气历”(长度为360天的历法)。“时乘六龙以御天”,即掌管历法的羲和驾着天上的苍龙星,走了六个阶段,完成了一年的周期,使天道(历法)得行。为此《彖传》的意思是说:乾龙出现,春天到来,羲和观察掌握了一年中的六种龙态,据以制定了反映“天道运行”的太阳历法。汉代易家正是据羲和御六龙、观象制历的古老传说把乾卦六爻配于月份的。

远古帝王几乎都有乘龙制历的记载,像伏羲、黄帝、颛顼、帝喾、尧等,古籍所载的“乘六龙以御天”和以龙象授时制历事,反映了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初,先民们已对龙星观察的相当细致,“六龙”即苍龙在一年中的六种龙象,也即以龙星为准分一年为六个阶段,这就是周易乾卦六龙龙象的来源。为此人们认为秦汉之前人们用六龙在天空不同区域的出现,来计算历法,所以也叫“六龙季历”。“六龙季历”是在古老的易占系统中流传的“易以三百六十析为期”的、创制于原始社会晚期的一种太阳历。

乾卦六龙实际反映了古人对自角至尾六宿龙星于不同季节天球位置变化的观测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六种著名的天象。具体地说,苍龙星宿在完成了回天运动的过程之后,又会重新走到太阳附近,此时它的主体星宿与太阳同出同入,这在古代叫“日躔(chán)”。

乾卦六龙形成的星象与时间季节如下:初九:潜龙勿用。大约在冬季,苍龙星宿重新走到太阳附近,此时它的主体星宿与太阳同出同入,苍龙星宿基本上目测不到,此时为“潜龙”,相当于夏历十一月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东方龙星的角宿在初昏时会出现在东方地平线以上,这时应为夏历正月。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这时苍龙正处于从地平线处上升的阶段,所代表的天象相当于夏历三月。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苍龙之宿的尾、箕陷在银河之渊,而房、心二宿此时接近中天。反映了夏历五月苍龙星所呈现的这种天象。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指苍龙主体已位于西南方,苍龙在天空无拘无束的飞翔,对应夏历七月。

上九:亢龙有悔。经过飞龙在天之后,苍龙逐渐没于西方地平线以下,至九月份,整个龙体在初昏时都看不到了,所以说夏历九月“亢龙有悔”。

方山龟甲平原方山的山上平原各方有十几条石塑龙,但是位置特殊,最具特色的石塑龙却只有六条,想必这就是在模拟乾卦六龙在天穹的具体形态,形成形象而具体的六龙季历。65号石塑龙位于方山平原正北,南北第11大路尽头的山谷中。因为方山平原形似龟甲,代表天上的宫廷或者天穹。而65号石塑龙不在龟甲平原上,即不在天穹之上,这表明他正处于“潜龙勿用”阶段,对应夏历11~12月份,这时天空中看不到苍龙星宿。

37号石塑龙位于方山南北16大路尽头,圈子墙外侧。因为圈子墙在方山龟甲平原外围,也代表天穹的外围。37号石塑龙所在位置表示东方苍龙开始即将跃上苍穹,而方山平原代表的天廷纵横交错,即像棋盘,更像一片农田,37号石塑龙所处位置,表明他已经上升到天边,正处于“见龙在田”阶段,对应夏历1~2月份。31号石塑龙位于方山龟甲平原的东北角,圈子墙内,有一百米长,是方山最大的石塑龙。这条石塑龙所在位置表明苍龙星宿已经开始升起于天穹,只是升起的不太高,表明他正处于“惕龙无咎”阶段,对应夏历3~4月份。

10号石塑龙位于方山南北第10大路的南端,方山龟甲平原的正南方,代表着苍龙星宿升到天穹更高的位置,接近南方天穹的上中天,表明他正处于“跃龙在渊”阶段,对应夏历5~6月份。62号石塑龙位置与众不同,他位于方山龟甲平原的西南部中心部位,龟甲平原代表天穹,内部只有这一条石塑龙在自由自的飞翔,表明他正处于“飞龙在天”阶段,对应夏历7~8月份。56号石塑龙位于方山正西方的一处山体凹陷中,雨天会形成一条小溪,龙头向东,龙头北面不远就是63号祭祀大地的祭坛。56号石塑龙又开始接近圈子墙,即天穹的边缘,许多时候,太阳都从他的西面落下,表明他正处于“亢龙有悔”阶段,对应夏历9~10月份。方山西北圈子墙不多,积石堆也不多,因此群龙隐没,即进入“群龙无首”阶段,与“潜龙勿用”时间段重合,正好就是一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六龙天象也不断发生变化,现代夏历我们在三月份才能看到的龙头角宿初昏时出现在地平线以上的天象,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秦汉时期则出现在二月份,“二月二,龙抬头”即当时实测天象。而虞夏之时,龙抬头出现在正月,即夏历一月。也就是说,每过2000年,所有龙象就会整体向后推迟一个月。方山乾卦六龙分布的位置、代表的时间与虞夏之时的乾卦六龙分布的位置、代表的时间吻合,说明这处遗址应该在4000多年前,或者有4400年的历史。方山观象祭祀遗址在方山龟甲平原上的不同方位塑造了六条龙,形象、直观地表达了乾卦六龙一年中在不同时间段的形象,完美诠释了“六龙季历”的运行过程,是最珍贵的古代观象遗址。

龙的考古发现

(一)辽宁阜新查海遗址石塑龙

1982年5月,辽宁阜新沙拉镇查海村西南2.5公里的扇面台地上,考古专家发现一处8000年前先民繁衍生息的文化遗址。1994年,在查海聚落遗址中心,专家发现了一条用红褐色大小基本均等的砾岩石块堆塑而成的石塑龙。龙全长19.7米,宽1.8~2米,龙头朝西南,尾向东北,昂首、张嘴、屈身、弓背,尾部若隐若现,给人一种腾云驾雾之感。一些专家认为,这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的形象,距今已经有8000年历史,为辽河流域龙的起源、龙文化形成增添了新的佐证,为中华民族“龙的传人”找到了新的源头。

辽宁阜新查海遗址石塑龙

(二)河南濮阳西水坡的蚌塑龙

1987年考古专家在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现用蚌壳塑成的“蚌塑龙”。西水坡遗址属于仰韶文化距今约6200多年的第二期文化,遗存中发现了3组蚌壳图案,3组中均有一处龙的形象。第一组蚌壳图案主要是龙与虎组合;第2组蚌壳图案是龙、虎、鸟、鹿、蜘蛛等;第三组是人骑龙、虎,其它蚌壳散乱难辨。龙虎图案主流看法有两点:一是象征着图腾崇拜,二是揭示了天文历象、二象与北斗。西水坡蚌塑龙“龙”形象比较写实,头、颈、背、分趾、长尾等十分明显,与之组合的其它动物也都是现实世界中存在的。

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蚌塑龙虎

(三)湖北黄冈焦墩卵石摆塑龙

1993年6月底,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专业人员对铁路经过的黄梅新石器时期的焦墩遗址进行首次发掘,在遗址西北部发现了用鹅卵石摆塑的一条石龙,石龙是用色彩各异,大小不一的鹅卵石在预先辅好的红烧土台面上,按照画好的图案精心摆塑而成。石龙全长7米,躯干长4.46米,高2.26米。其头西尾东,鹿头、鱼尾、蛇身、兽爪,龙首高昂,张口吐舌,单角上扬,尾端上卷,背部有立鳍,腹部有四足。龙身上颗颗卵石像层层鳞片鳞光闪闪,布局合理,疏密有致。龙身呈波浪起伏状,仿佛腾云驾雾,形态逼真,动感极强。在石龙龙背上方另有三堆斜向排列的卵石,专家分析,可能代表星座。

焦墩卵石摆塑龙

焦墩巨龙距今约为5000~6000年,是迄今中国发现时代最早,形象最为成熟,形体最大的龙形图案。专家对焦墩巨龙进行了不同解读,认为焦墩巨龙准确的东西方向和模拟的星座,为研究原始天文学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四)红山文化的玉龙

红山文化是辽河流域新石器时期的重要文化类型,年代约为公元前3500年,因首先发现于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后面牛河梁遗址,故命名为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是红山文化的代表,遗址出土的大型祭坛、女神庙、积石冢群、玉猪龙等成批成套的玉质礼器,全面反映我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期文化特征和内涵。

国家博物馆藏红山文化玉猪龙

红山文化发现了大量龙形器,如“玉猪龙”。所谓“猪龙”形象,是源于该玉器展现的面部和弯曲的身体特征。头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野猪”,而弯曲的身体使人想到中国神话中“龙”的躯体,它们组合成“猪龙”的形态,一般认为玉猪龙是猪与蛇的形象融合。从辽宁凌源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积石冢M4和第十六地点积石冢M14出土玉猪龙判断,其年代距今5300~5000年。

郭大顺将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分为两大类,一类就是我们常见的这种明显是猪首的龙,因其器形像玉玦,称之为“玦形龙”。基本形态呈勾形蜷曲状,首尾衔接处缺而不断,如“C”形,因此又称“兽形玦”。

另一类玉龙体形瘦细呈“C”形,长吻,无耳,额后带有较长鬃毛,称之为“C形龙”。C形龙一般认为属于红山文化最晚期遗物,最有名的C形龙是国家博物馆藏1971年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赛沁塔拉出土的青玉大龙,它高26厘米,马脸长鬃,体弯似钩,被认为是红山文化的典型玉器。考古专家们认为此龙为5000年前的红山文化的祭祀玉器,是中国最早的玉龙,于是将其命名为“中华第一龙”。

国家博物馆藏红山文化玉龙——中华第一龙

(五)山西陶寺龙盘

1980年考古专家在山西陶寺遗址发现4件彩绘龙盘,因盘内绘有一条蟠龙,专家称之为“陶寺龙盘”。出土龙盘的4座墓葬均是大型墓葬,应该都是当时的最高统治阶层或“王者”,龙盘应该是等级差别与身份地位的象征物。陶寺龙盘大小基本相同,龙盘质地为泥质褐陶,着褐色陶衣,内壁以红彩或白彩绘蟠龙。蟠龙蜷曲在盘中,龙头近盘口边缘,尾部位于盘中央,方头蛇身,身上有鳞甲,张巨口,口中伸出如同麦穗的长信子,身体饱满而外张,威严而神秘。陶寺龙是真正意义上“龙”的雏形,是与夏、商、周及后世龙最有直接渊源关系的龙形象,是中国龙形象成熟的标志。陶寺是帝尧的都城,是最初的“中国”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讲,陶寺龙就是“中国龙”。

陶寺龙盘

(六)河南偃师二里头绿松石龙

2002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了一件距今3700年左右,二里头文化时期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这件绿松石龙由大约2000余片绿松石片组合而成。龙身长64.5厘米,中部最宽处4厘米,龙头呈扁圆形,梭形眼。龙身曲伏有致,由绿松石片组成的菱形鳞纹,龙尾内蜷,色彩绚丽,形象非常生动。二里头遗址绿松石龙的发现,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很多学者都撰文讨论。许宏先生则认为,这件出土于“最早的中国”、“华夏第一王都”的绿松石龙,这才是真正的“中国龙”。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

二里头文化绿松石龙的龙头

二里头文化绿松石龙的龙尾巴

方山的石塑龙

(一)65号石塑龙

65号石塑龙位于南北第11大路尽头,方山山上平原正北山坳中,整体有90米那么长,非常富有特色。因为方山平原形似龟甲,代表天上的宫廷或者天穹。而65号石塑龙不在龟甲平原上,即不在天穹之上,这表明他正处于乾卦六龙“潜龙勿用”阶段,对应夏历11~12月份,这时天空中看不到苍龙星宿。

65号石塑龙东部石砌平台为龙头,西部为龙身,龙身较瘦,和10号龙的一些模样相仿佛。龙头中间偏上有龙眼,上面有两个鹿角形龙角,平台北部龙嘴中部有一行交错的长石块代表龙牙。龙头南接龙身,随即呈360度转折,与龙头平行,然后向西北转折蜿蜒穿行于密林之中,龙嘴下还有一泓清泉,环境异常清幽。

65号龙首

65号龙首示意图

65号石塑龙龙首祭坛

夏秋时节,当你来到65号龙首上时,就会听到龙首下面石块缝隙潺潺的流水声,寻声走到北面龙嘴处,可以看到一股泉水从龙嘴里喷涌而出,形成苍龙吐水的景观。因此推测65号龙龙首的这处平台也是一个祭坛,因为修建时特意盖住一眼泉水,形成苍龙吐水奇观,推测除了表示龙的水性,可能还带有祈雨求丰收的功能,类似于先农坛。

明清北京先农坛

(二)37号石塑龙

37号石塑龙在南北第16大路的尽头,圈子墙外侧,约有60米长。因为圈子墙在方山龟甲平原外围,也代表天穹的外围。37号石塑龙所在位置表示东方苍龙开始即将跃上苍穹,而方山平原代表的天廷纵横交错,即像棋盘,更像一片农田,37号石塑龙所处位置,表明他已经上升到天边,正处于乾卦六龙“见龙在田”阶段,对应夏历1~2月份。

37号石塑龙西面为龙头,东面为龙尾。龙头中心有一个直径1.5米左右的石圆环,那是龙的眼睛。龙头后面是一个长方形祭坛,是南北第16大路的尽头,再往后是蜿蜒曲折的龙身。37号龙在圈子墙的外面,龙身可以当做一条路来用,尤其在底下山谷雾气升腾的时候,行走在龙身上面真的有一种乘龙登天,飘飘欲仙的感觉。

37号石塑龙

37号石塑龙

37号石塑龙示意图

(三)31号石塑龙

方山上最有代表性,形体最大也最壮观的是31号石塑龙,在谷歌地球的卫星图片上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它。31号石塑龙位于方山龟甲平原的东北角,圈子墙内,有一百米长,是方山最大的石塑龙。这条石塑龙所在位置表明苍龙星宿已经开始升起于天穹,只是升起的不太高,表明他正处于乾卦六龙“惕龙无咎”阶段,对应夏历3~4月份。

31号石塑龙的南面以一个高约2.9米,直径12米的圆形祭坛为龙首,祭坛中心有一个用巨石垒成的外径5米,内径2.5米的石环,石环内凹约0.9米,那是龙的眼睛。圆形祭坛的西面有一组菱形的石堆应该代表龙角,龙角前伸,将西面紧贴龙头、龙身的土坑一分为二,应该是祭祀用的祭祀坑。南面的石堆应该是龙嘴,圆形祭坛向后有一条长约90米,宽5~10米蜿蜒曲折的长石堆应是龙身。龙身中间是用6~7行或平行或像麦穗一样组合的大石块,垒砌成1~2米多高,宽1.3~1.4米的蜿蜒石墙,代表龙背,然后再在石墙两侧堆砌较小的石块构成龙身。龙身的尽头龙尾是一个方形祭坛,祭坛中心有一个0.5米左右的方形下凹,没有四肢。

31号石塑龙

31号石塑龙龙首祭坛

31号石塑龙龙尾方形祭坛

31号石塑龙头部分巨大的圆形祭坛和它中心的石环构成玉璧形象,因玉璧形似天盖,用以祭天。31号龙尾巴部分的方形祭坛位置也很特殊,正对着北面东佛落顶。古人南面表示天,用圆形祭坛,北面表示地,用方形祭坛。31号龙首尾由两个祭坛构成,一圆一方,象征天地,意义非凡。

形似玉璧的31号祭天的祭坛

31号祭坛示意图

西汉龙纹玉璧

北京天坛圜丘坛

(四)10号石塑龙

方山正南即南北第10大路南端,编号为10的积石堆非常有代表性,整体看这是一条石塑龙。10号石塑龙下面那条曲曲折折上山的石路就是方山十景中所说的“龙街月色”,是以前登山观象祭天的必经之路。10号石塑龙南面是一个长约10米,宽约8米,由北向南倾斜的祭坛,祭坛前沿高约3米,西南角连接方山古代登山的石阶路,北面就是方山观象遗址作为经线标志的南北第十大路。这处祭坛即是龙头的一部分,也代表龙身在西南这里360°又折回北方的转折。

在祭坛的北面正中有一个石头垒砌的孔洞代表龙眼,龙眼底部呈长方形,长0.8米,宽0.5米,深0.9米,上面有些坍塌,呈圆形,直径约1米。祭坛东北面是张开的龙嘴,龙的上颚和下颚张开,中间伸出一条长长的弯曲的舌头。龙身宽约3~5米,高约0.5~1米,龙身在祭坛西侧转折沿着南北第10大路东侧的水渠向上蜿蜒曲折延伸了60米,大路边有石塑龙,说明南北第10大路才是名副其实的龙街。10号石塑龙建在方山登山祭祀的入口处,可能还有乘龙登天的寓意。10号石塑龙连接着由山下向山上的天梯,并有两道圈子墙在其下边穿过,和31号石塑龙祭坛外面一样有两道圈子墙围护,地位极其重要。

十号石塑龙

十号石塑龙示意图

十号石塑龙龙首祭坛,下面中部圆孔为龙眼

10号石塑龙位于方山南北第10大路最南端,方山龟甲平原的正南方,与天上的苍龙星宿形象非常接近。在六龙季历中代表着苍龙星宿升到天穹更高的位置,接近南方天穹的上中天,表明他正处于乾卦六龙“跃龙在渊”阶段,对应夏历5~6月份。“渊”指的是银河,只有夏秋季节,北半球才能够就看到星光灿烂的银河,而夏历5~6月苍龙星宿正运行到银河这里。

10号石塑龙南面是一个长约10米,宽约8米,由北向南倾斜的祭坛,祭坛前沿高约3米,西南角连接方山古代登山的石阶路。这处祭坛即是龙头的一部分,也代表龙身在这里360°又折回北方的转折。在祭坛的北面正中有一个石头垒砌的孔洞代表龙眼。祭坛东北面是张开的龙嘴,龙的上颚和下颚张开,中间伸出一条长长的弯曲的舌头。龙身宽约3~5米,高约0.5~1米,龙身在祭坛西侧转折沿着南北第10大路东侧的水渠向上蜿蜒曲折延伸了60米。10号石塑龙建在大路东面的水渠上可能代表着龙的水性,同时在方山登山祭祀的入口处,可能还有乘龙登天的寓意。10号石塑龙连接着由山下向山上的天梯,并有两道圈子墙在其下边穿过,和31号石塑龙祭坛外面一样有两道圈子墙围护,地位极其重要。

羲仲来到嵎夷旸谷测定春分,即要观测太阳的东升西落,还有观测四仲中星上中天,尤其要在春天昼夜等长的这一天,观测黄昏时南方朱雀七宿中的鸟星(星宿一)出现在南方天空的正中,根据这种天象确定仲春(春分)的节气。羲仲要确定黄昏时四仲中星,尤其南方朱雀七宿中的鸟星(星宿一)上中天的具体地点应该就在南北第10大路路南尽头,10号石塑龙龙首上的祭坛。上中天就是天体经过观测者当地子午圈,此时天体高度最高,距离天顶最近。

具体到方山就是古人是利用南北第10大路来测量和确定上中天的,而10号石塑龙龙首祭坛就是这个观测点。10号石塑龙龙首祭坛海拔327米,位于南北第10大路的最南端,南面视野开阔,已经处于高空之上。在10号石塑龙龙首祭坛站立,确定天顶,南北第10大路从方山正中贯穿南北,可以视为地球上的一根经线,大路两端的指向就是南北两极,将这条路想象成弧形升到天空,这样就可以利用道路确定方山这里空中的子午圈。

在10号石塑龙龙首祭坛沿着南北第10大路南端方向观看南部天空,四仲中星在这条路指示的南方天空子午圈上出现,就是上中天,就代表着二分二至到来了。在石塑龙上观测四仲中星上中天,确定二分二至,是真正意义的乘六龙以御天,即乘龙制历。方山道路、石塑龙、祭坛的设计具有观测天象确定历法的功能,而10号石塑龙所处的位置和功能最为突出,现在也可以验证,也证明这里就是羲仲测定春分的圣地。

十号石塑龙南面部分

十号石塑龙南面部分示意图

(五)62号石塑龙

62号石塑龙位置与众不同,他位于方山龟甲平原的西南部中心部位,龟甲平原代表天穹,内部只有这一条石塑龙在自由自的飞翔,表明他正处于乾卦六龙“飞龙在天”阶段,对应夏历7~8月份。

62号石塑龙位于方山西南部东西第2大路和南北第6大路交汇点的西边路北,东西第2大路西部在这拐弯,变成向西南方向延伸,这是方山上唯一一条有弯曲的大路,所以很特别。同时62号龙所处的位置也很特别,是在第2大路西面正中的最高点上,和主祭坛的地形有些相似,使得龙更加突出。62号龙由大大小小的石块堆砌而成,长约21米,头部最宽处有3米,高约1米,中间部分宽约2.5米。62号龙头的北面有一组长2.3米,宽1.6米,呈方形有规律排列的石堆,推测应该是龙角,与陶寺龙盘龙头的角有些相似。方山上的许多龙都有这个特点,在龙头上堆砌一堆石块,可能就是不同形状的龙角。

62号石塑龙

62号石塑龙

62号石塑龙示意图

62号龙龙身非常像蛇,没有四肢,龙紧紧地俯伏于地面,与周围的景色完美地融为一体。《史记·封禅书》写道:“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螾现。”“螾”同“蚓”,即蚯蚓,蚯蚓古代叫“地龙”。说龙跟蚯蚓一样匍匐在地上,这跟方山62号石塑龙的形象就太接近了。

62号石塑龙还有一处与其它石龙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的中心偏后,距龙首约13米处有一个依着中间石圆环垒砌的圆形石堆,石堆偏北耸立着一块高约1.3米,宽约0.73米,厚约0.47米的大石块。这块石块,是有意立在这里的,因为它的下面有单独的一个圆形大石堆十分牢固地包裹着它的根部,使得它更加突出。这块石块非常像男性生殖器的形象,尤其在路南向路北观看,那就太惟妙惟肖了,甚至颜色都很接近。石块竖立的地方也大致是龙(蛇)的生殖器官生长的地方,联想到山下杨家圈龙山文化底层中发现的陶祖,那么它就是代表男性生殖器官,是古达追求多子多孙,进行生殖崇拜的圣地。

62号石塑龙龙根

62号石塑龙所处位置与众不同,具有龙形的石堆只有它在方山顶部靠中心位置,而且位于西南部中心的高点上,从南北第10大路和东西第2大路交汇处一眼就可以看到这条龙一柱擎天立在这个地方,所以极其特别。方山上的一些龙都在中间偏后的地方会垒砌一个圆形石堆,但是只有62号龙在石堆上安放了一个突出的生殖器官,定然具有生殖崇拜的特征。4000多年后我们依旧能够分辨出一条龙的性别,而且还拟人化地运用了人类的男根,这在中国各大遗址中发现的所有龙中都是绝无仅有的,这也是中国目前发现古代所有的龙中唯一一条能看出性别的龙,是中国人是龙的传人的最好明证。

(六)56号石塑龙

方山正西编号56的石堆形体极其复杂,是由一组龙虎形体构成,龙在东面,虎在西面,代表方位。56号石塑龙位于方山正西方的一处山体凹陷中,雨天会形成一条小溪,龙头向东,龙头北面不远就是63号祭祀大地的祭坛。56号石塑龙又开始接近圈子墙,即天穹的边缘,许多时候,太阳都从他的西面落下,表明他正处于乾卦六龙“亢龙有悔”阶段,对应夏历9~10月份。

56号由于在正西方,自然这组积石堆非比寻常。56号形体由西部南北一大组和东部东西一大组构成,东部的这组交接到西面这组的中间。南北第4大路抵达56号积石堆时,因为是一处山坳,所以发生中断,连接它的就是56号积石堆西面的这组石堆。56号石堆西面南北走向的这组是一只老虎的形象,北面是虎头,也是围绕一个代表老虎眼睛的石圆环垒砌的。向前突出的两组石堆应该是老虎的四肢和尾巴,老虎仿佛在地上行走,不怒自威。老虎的背部作为一条路,连接了南北第4大路南北两个部分。

56号西面部分,以前面这个石圆环为中心,很像老虎的形象

商代玉虎

56号石塑龙的眼睛与头部

南北第四大路(左),56号虎部分(左下这片石堆),56号龙部分(由左至右中间这串深色石堆),与63号祭坛的关系

56号东部东西走向的一组是龙,修建在一个山沟里面,可能也代表着龙的水性。56号最东端为龙首,龙首与一个方形祭坛相连构成,龙首中间偏北有一个石头垒砌,直径1.2米的圆形石环代表龙眼,龙头北部的那堆石头代表龙角,龙整体有50米长,龙首与东北十几米远方山上重要的63号祭坛相呼应,显得非常与众不同。

方山附近还有不小与龙有关的地方,像它西北部不远的龙门口水库、五龙河、秃尾巴老李,它们与方山共同形成龙的家园,龙的世界,方山就是一座被众多巨龙守护的神山。至此我们发现方山四方都有巨龙盘踞,是龙的世界,龙的家乡,这在整个中国是绝无仅有的千古奇观。

方山上龙的塑造手法因地制宜,千姿百态。31号石塑龙、62号石塑龙和65号石塑龙都是立体的,10号石塑龙龙身转折处有一个长方形祭坛,龙算是半立体的。56号石塑龙和37号石塑龙也带长方形祭台,不过龙身算是平铺的,石块铺砌的方法有点像宝格丽珠宝蛇形珠宝镶嵌的感觉。方山石塑龙龙头带有方形祭坛的形象与二里头文化的绿松石龙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头部的眼睛上下贯通,类似于玉琮,可以沟通天地。方山的积石堆整体构成一座巨大的石龙阵,石龙保存之完好,规模之庞大,内涵之丰富,这在中国足以旷古绝今,世所仅存,可谓千古奇观。他们可以填补中国远古雕塑的许多空白和对龙的直观认识,甚至可以改写中国美术史,既是乾卦六龙、乘龙制历的珍贵遗存,也是举世罕见的远古雕塑艺术珍品。

探秘山东省栖霞市方山远古观象祭祀遗址和石塑龙之四

0 阅读:0
龙溪敏树说文化

龙溪敏树说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