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乱世之初,最有名望和战功的将领,就是皇甫嵩和朱儁。
论功劳,大汉能够镇压黄巾起义,主要就是这两位的功劳,无人能与之相提并论。论资历,董卓、曹操、孙坚等后来在乱世中呼风唤雨的人物,都曾是他们的老部下。论能力,皇甫嵩、朱儁,皆屡屡以少胜多,都后来入选《十七史百将传》,皇甫嵩甚至长期入选历代武庙,都可被称为“史诗级”的杰出将领!
按理说,这样的两个人,本应是大汉王朝最后的顶梁柱。然而,面对董卓集团,他们却都很“怂”,不但没有拼死反抗,甚至甘愿受辱!这是怎么回事呢?
皇甫嵩:两次对董卓“认怂”皇甫嵩是有实力、有机会粉碎董卓作乱的。
第一次,是董卓进军洛阳之前。
汉灵帝大渐时,对董卓放心不下,让董卓去做并州牧,并让董卓把手下的军队转交给皇甫嵩。董卓愿意去做并州牧,但不愿意交出军队,磨磨唧唧:“臣既无老谋,又无壮事,天恩误加,掌戎十年。士卒大小相狎弥久,恋臣畜养之恩,为臣奋一旦之命。乞将之北州,效力边垂。”
此时,皇甫嵩的侄子皇甫郦说:“本朝失政,天下倒悬,能安危定倾者,唯大人与董卓耳。今怨隙已结,势不俱存。卓被诏委兵,而上书自请,此逆命也。又以京师昏乱,踌躇不进,此怀奸也。且其凶戾无亲,将士不附。大人今为元帅,杖国威以讨之,上显忠义,下除凶害,此桓文之事也。”
皇甫嵩
显然,这个时候,以皇甫嵩的实力,大汉天子尚存的权威,皇甫嵩趁机进讨,诛杀董卓是很有可能的!如此,后来的所谓董卓之乱,也就提前化解了!然而,皇甫嵩表示:“专命虽罪,专诛亦有责也。不如显奏其事,使朝廷裁之。”不过,朝廷也很有意思,“帝让卓,卓又增怨于嵩。”然后没有下文了。
很快,汉灵帝很快就驾崩了,洛阳城内的权贵们忙于新一轮争权夺利,没有人理会这个事情了!不仅如此,在随后的动乱中,何进还把董卓召入京,使董卓把持了朝政!如此,皇甫嵩这次削弱,甚至消灭董卓的机会,转瞬即逝了!
第二次,是在董卓把持朝政,袁绍等人反董期间。当时,董卓已经安排天子西迁洛阳,但自己仍然在洛阳主持打击袁绍等反董卓军。而皇甫嵩当时率领3万精兵驻于扶风!
董卓
为了加强对关中的控制,董卓把京兆尹盖勋和皇甫嵩都调去洛阳。明眼人都看出是什么意思了!“时左将军皇甫嵩精兵三万屯扶风,勋密相要结,将以讨卓。”然而,皇甫嵩再次拒绝了,还是跑去洛阳了!皇甫嵩一到洛阳,就被下狱,准备审判后处死。幸亏皇甫嵩的儿子皇甫坚寿与董卓关系不错,在皇甫坚寿的工作下,皇甫嵩得以躲过一劫!“初卓为前将军,嵩为左将军,俱征边章、韩遂,争雄。及嵩拜车下,卓曰:‘可以服未?’嵩曰:‘安知明公乃至于是?’卓曰:‘鸿鹄固有远志,但燕雀自不知耳。’嵩曰:‘昔与明公俱为鸿鹄,但明公今日变为凤皇耳。’”
一代名臣,要如此卑躬屈膝,这是何等的屈辱呀!
皇甫嵩为何对董卓如此“怂”呢?
皇甫嵩之“怂”:看得清楚皇甫嵩屡屡对董卓认怂,是因为他看得清形势!
1、皇甫嵩自己也是身处嫌疑之地
在皇甫嵩平定黄巾叛乱后,阎忠曾经与他有过一段对话。“中平元年,车骑将军皇甫嵩既破黄巾,威震天下。阎忠时罢信都令,说嵩曰:‘夫难得而易失者时也,时至而不旋踵者机也,故圣人常顺时而动,智者必因机以发。今将军遭难得之运,蹈易解之机,而践运不抚,临机不发,将何以享大名乎?’嵩曰:‘何谓也?’忠曰:‘天道无亲,百姓与能,故有高人之功者,不受庸主之赏。今将军授钺于初春,收功于末冬,兵动若神,谋不再计,旬月之间,神兵电扫,攻坚易于折枯,摧敌甚于汤雪,七州席卷,屠三十六万,夷黄巾之师,除邪害之患,或封户刻石,南向以报德,威震本朝,风驰海外。是以群雄回首,百姓企踵,虽汤武之举,未有高于将军者。身建高人之功,北面以事庸主,将何以图安?’嵩曰:‘心不忘忠,何为不安?’忠曰:‘不然。昔韩信不忍一餐之遇,而弃三分之利,拒蒯通之忠,忽鼎跱之势,利剑已揣其喉,乃叹息而悔,所以见烹于儿女也。今主势弱于刘、项,将军权重於淮阴,指麾可以振风云,叱咤足以兴雷电;赫然奋发,因危抵颓,崇恩以绥前附,振武以临后服;征冀方之士,动七州之众,羽檄先驰於前,大军震响于后,蹈迹漳河,饮马孟津,举天网以网罗京都,诛阉宦之罪,除群怨之积忿,解久危之倒悬。如此则攻守无坚城,不招必影从,虽儿童可使奋空拳以致力,女子可使其褰裳以用命,况厉智能之士,因迅风之势,则大功不足合,八方不足同也。功业已就,天下已顺,乃燎于上帝,告以天命,混齐六合,南面以制,移神器于己家,推亡汉以定祚,实神机之至决,风发之良时也。夫木朽不彫,世衰难佐,将军虽欲委忠难佐之朝,彫画朽败之木,犹逆坂而走丸,必不可也。方今权宦群居,同恶如市,主上不自由,诏命出左右。如有至聪不察,机事不先,必婴后悔,亦无及矣。’嵩不从,忠乃亡去。”
皇甫嵩确实是明智之人!他知道自己虽然有大功,但还不至于像韩信一样非死不可!同时,他也很清楚:自己已经是朝廷提防之人!果然,不久后,宦官进谗,皇甫嵩受贬!所以,在汉灵帝要他接管董卓兵权时,皇甫嵩小心翼翼,不敢乱动,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汉灵帝要皇甫嵩收董卓兵权,实际上是要董卓与皇甫嵩搞起来,相互削弱!
董卓
以史书明确记载,天子是猜忌董卓,因此要皇甫嵩接管董卓的部队,以剥夺董卓的兵权!如果真的如此简单,那么,董卓抗命不遵后,朝廷自当采取进一步动作,甚至调兵征讨!然而,朝廷只是骂了董卓一顿,并没有调兵征讨!这说明:朝廷本意,就是要皇甫嵩和董卓干起来,相互削弱!不管是皇甫嵩还是董卓,天子都不放心,最好是这两个凉州人自己干起来!既然如此,皇甫嵩自然不愿意干这种事情。换个说法,董卓与皇甫嵩皆是朝廷猜忌对象,董卓被铲除,对皇甫嵩一点好处也没有!
2、皇甫嵩与关东大族的关系,决定了他不可能起兵与董卓为敌
那么,董卓专权后,皇甫嵩为何宁可冒着生命危险去洛阳也不起军抵抗呢?
因为皇甫嵩很清楚。他和袁绍等人,不是一路人!后来,董卓死。朝廷下令皇甫嵩攻打郿坞,征讨董卓的弟弟董旻。此后,王允掌握了朝政。
当时,有人表示:不如让皇甫嵩来统领董卓的凉州旧部,安定形势!然而,王允却表示:这样会让袁绍等关东诸将不安!因此,王允拒绝了这个意见,结果被李傕、郭汜等人翻盘了!
由此,皇甫嵩无论如何也不起兵反抗董卓的原因,就非常清楚了!皇甫嵩虽然不是董卓,但同样是凉州人。关东的士大夫,与董卓不是一路人,同样与皇甫嵩也不是一路人!皇甫嵩如果自己起兵,无论是对抗董卓还是对抗李傕只有两个选择。
皇甫嵩
皇甫嵩迎天子,并自愿接受关东集团的领导。关东集团靠得住吗?王允之死,就是最好的答案!王允等关东士大夫不具备掌控局势的能力,而袁绍之类的关东诸将也并不会真心与其夹击董卓!和他们合作干董卓?死路一条!皇甫郦、盖勋等人说起来很好听,要皇甫嵩做齐桓公、晋文公。什么齐桓公、晋文公,说起来好听,说难听点,就是要皇甫嵩做下一个董卓嘛!皇甫嵩早就在与阎忠分析时提过了,他没有这样的志向,也不认为这是可能成功的!
平心而论,皇甫嵩虽然有威望才干,但他不是曹操,综合能力上与后来的曹操还是有不小的差距,皇甫嵩的选择是有自知之明的!皇甫嵩虽然受过屈辱,但毕竟保全了自己和家族的利益、名声,其家族后人也长期在魏晋时期享有崇高地位。
皇甫嵩对董卓的态度,也如他征战时的态度,知己知彼,尤其有自知之明!
朱儁:被气死!朱儁对董卓倒是斗了一斗。但是,对于后来的李傕,朱儁却放弃得莫名其妙。
1、与董卓:从表面合作走向对抗
董卓入京后,以朱儁为名将,对他表面上很尊崇。朱儁在很多问题上,都对董卓持反对意见。尤其在迁都洛阳一事上,朱儁拒绝董卓对其“副之”的任命,并继续强烈反对董卓迁都。
后来,董卓迁去长安,让朱儁坐镇洛阳。
坐镇洛阳期间,朱儁暗中与关东诸将联络。不过,当感到董卓会攻击自己时,朱儁干脆弃官去了荆州。而在董卓任命河南尹,自己主要精力仍在关中时,朱儁又杀了回去,进入洛阳。
朱儁
其后,朱儁退到中牟,发文给各郡,要求一起讨伐董卓。但是,董卓反击,朱儁受挫,不能再进,只好屯在关外。
2、与李傕:放弃抵抗,奉诏入长安
董卓死后,陶谦等人推朱儁为盟主,准备讨伐李傕。
此时,李傕控制的朝廷来诏书,要求朱儁去长安做官。手下都主张朱儁领导对李傕的讨伐。然而,朱儁却表示:“以君召臣,义不俟驾,况天子诏乎!且傕、汜小竖,樊稠庸儿,无他远略,又势均力敌,内难必作。吾乘其弊,事可图也。”
于是,朱儁放下兵权,入京做官去了。后来,李傕与郭汜内讧,朱儁等公卿被郭汜劫持做了人质。
在做人质期间,性情刚烈的朱儁愤怒发病而死!
一代名将,竟是如此结局!
朱儁“气死”之因:实力不济,能力不足,有心无力与皇甫嵩不同,朱儁出身寒门,缺乏政治资源和人脉基础。尽管他靠着自己的努力,功成名就,但没有宗族兄弟、门生故吏以及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他是势单力薄的。因此,朱儁的资源、实力,全部来自于朝廷的授予。尽管他与皇甫嵩齐名,但朝廷猜忌皇甫嵩而不压制朱儁,董卓压制皇甫嵩而重用朱儁,从侧面也都说明了朱儁的实力。
朱儁
实力不济,能力也稍欠。
朱儁尝试过武装对抗董卓。留守河南期间,朱儁曾经尝试以洛阳周边为基地,联合关东诸将打击董卓。但是,河南残破,又直面董卓威胁,而朱儁的才智又不能如后来曹操一般将残破的河南经营起来,遂存身不住!而要以自己的威望和地位来联络关东诸侯,又是不切实际的计划!袁绍等人似乎没有搭理他。
后来陶谦等人推他为“太师”,表示要跟随他一起杀入关中,迎回天子,话说得很漂亮。但是,在实际出兵上,陶谦出了3000兵,其余各地只是“稍有所给”······
显然,这些人与原先的袁绍一样,不过是打着勤王的旗帜,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以使自己的割据合法化而已······
朱儁
看透了这一点,朱儁当然知道这些人靠不住,当然知道不可能指望这些人帮助自己有所作为!因此,朱儁选择回到朝廷!
回归朝廷前,朱儁分析局势,认为凉州诸将互不能下,必然要内讧,他可以从中寻找机会,“事可图也”。但最后的结果是凉州诸将确实内讧,但朱儁不但无法“事可图也”,反而被活活气死······
朱儁,有心无力呀!
一代人董卓为乱后,无论是皇甫嵩还是朱儁,要对抗董卓都存在各种困难。但是,这些困难原本未必是不可克服的。
皇甫嵩
他们的条件都有欠缺,但比之当时的曹操、孙坚、刘备,还是好得多的!只是,他们老了!很难再要求一把年纪的皇甫嵩、朱儁,再如曹操一般征战各处,再如刘备一般颠沛流离了······
在他们风华正茂的岁月,他们平定黄巾之乱,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至于后来的故事,后来的舞台,就留给下一代吧!一代人,只能干一代人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