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西南边陲,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右江上游,坐落着一座充满历史韵味的城市——百色。它不仅是西南地区出海出境的重要通道,更是一座承载着数千年历史变迁的文化宝库。“百色”之名由壮语“博涩寨”演变而来,寓意着山川塞口、地形复杂之地,这一名称背后,蕴含着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然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百色及下辖县区还有着诸多古称,每一个名称都如同一枚时间的印记,铭刻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丰富信息。
百色市:从百越到百色厅的千年沿革
先秦时期,岭南地区是百越民族的家园,百色作为其中一部分,生活着西瓯、骆越等部族,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独特的原始文化,以渔猎、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与自然和谐相处。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挥师南下,平定百越,在岭南地区设置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百色归属象郡。这一举措标志着百色正式纳入中央王朝的版图,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制度开始逐渐传入,为百色地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例如,铁制农具的引入,极大地提高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秦末汉初,赵佗割据岭南,建立南越国,百色成为南越国的属地。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派军平定南越国,重新设置郡县,加强对岭南地区的统治。此时,百色属交阯刺史部郁林郡。在郡县制的基础上,西汉增设州牧(刺史部)机构,虽最初为监察机构,但后来逐渐演变为地方军政长官,这一政治制度的变革对百色地区的行政管理产生了深远影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东汉时期,行政区划基本延续西汉,百色依旧属交州刺史部郁林郡。三国时期,天下三分,百色归属于东吴政权的交州郁林郡。西晋时期,为了更好地管理广袤的领土,将交州刺史部分为广州与交州两部,百色划归广州郁林郡。
东晋十六国到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行政区划也较为混乱。南齐时,百色属广州郁林郡。尽管时局动荡,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却在不断加深,中原文化与当地百越文化相互碰撞、相互影响,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风貌。
隋朝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重新实现大一统。在行政体制上,隋朝恢复郡县两级制,百色属郁林郡。隋朝的短暂统治虽然只有三十多年,但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的改革和建设,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例如,隋朝开凿的大运河,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也间接影响了百色地区与中原地区的联系。
唐朝在行政管理上继承了隋朝的郡县制,并增设道级行政区,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度。百色属黔中道,田州,地名添州。唐朝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对百色地区的影响也更为深刻。在文化方面,儒家思想、佛教、道教等在百色地区广泛传播,许多文人墨客也来到这里,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歌赋和文化遗迹。同时,唐朝还在百色地区设置了羁縻州,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和统治,促进了民族融合。
北宋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对行政管理进行了调整,实行路、州、县制度。百色属广南西路邕州。宋朝虽然在军事上相对较弱,但在经济、文化方面却取得了显著成就。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百色地区的经济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一定的进步。例如,当地的陶瓷业、纺织业逐渐兴起,与周边地区的贸易往来也日益频繁。
南宋时期,尽管北方领土被金朝占领,但行政区划与北宋基本相同,百色仍属广南西路邕州。这一时期,由于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进一步推动了百色地区的发展。
元代建立后,开创了行省制度,在沿袭两宋行政管理的基础上,设置行中书省。百色属湖广行省,广西两江道宣慰司,来安路。行省制度的实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提高了行政效率,促进了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在元代,百色地区的交通得到了进一步改善,驿站的设立使得信息传递更加便捷,商业贸易也更加繁荣。
明代初期,在沿用行中书省制度的基础上,将行省改称承宣布政使司,并对元代的行省边界进行了调整,基本奠定了后世行省边界的基础。百色属广西承宣布政使司,田州。明朝时期,政府在百色地区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促进了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明朝还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军事防御,在百色地区设立了卫所,派驻军队,维护地方的稳定。
清朝建立后,大部分制度沿用明朝体制,在行政管理上对明朝的行省边界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雍正七年(1729年),分田州土州地设厅制,迁思思府理苗同知驻百色,称百色厅,这是百色得名之始。光绪元年(1875年),田州改土归流,升百色厅为百色直隶厅,统辖恩阳州判(今田阳地)、恩隆县(今田东县)、上林土县(今田东思林镇)、下旺土司(今平果县海城地)等地。同年,划下田里、武隆县、龙篆里、篆里四都归百色厅治所属,这是百色有属之始。清朝时期,百色地区的经济继续发展,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商业贸易更加活跃。同时,文化教育也得到了重视,兴办了许多书院和私塾,培养了大批人才。
右江区:右江流域的历史变迁
右江区作为百色市的中心城区,历史同样悠久。其地名取自右江河流,而在古代,这里曾有过不同的称谓。
秦朝时,右江区属象郡。西汉时期,属交阯刺史部郁林郡增食县地。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不同朝代,其行政区划不断调整。三国时属吴,仍归郁林郡增食县地。晋初,增食县改为增翊县,右江区属晋兴郡增翊县地。南北朝时期,依旧属晋兴郡增翊县地。
隋朝,右江区属郁林郡宣化县地。唐朝时,置羁縻添州(属江南道黔州都督府),归乐州和武隆县,今右江区部分地域属之。五代十国,右江区先属楚,后属南汉,仍称添州、归乐州和武隆县地。
宋朝,除归乐州不变外,改武隆县为武龙县,右江区属羹州路添州。元朝,升田州为田州路,右江区仍称武龙县,羁縻归乐州、龙川州、唐兴州、睢州、天州(宋古天县),属田州路。
明朝,撤销羁縻龙川州、归乐州、唐兴州、睢暇州以及武龙县,其地并入田州。洪武二年(1369年)田州路升为田州土府,嘉靖七年(1528年)田州土府降为田州土州,今右江区为田州土州地。
清朝,康熙三年(1664年)田州土州改属思恩府。雍正七年(1729年)分田州土州地设厅制,迁思思府理苗同知驻百色谓百色厅,今右江区部分地域属百色厅。光绪元年(1875年)田州改土归流,升百色厅为百色直隶厅,右江区大部分地域归百色直隶厅管辖。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右江区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右江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右江作为重要的交通要道,促进了当地与周边地区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这里的人们以农业生产为主,同时也发展了手工业和商业。在文化方面,右江区融合了中原文化和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如壮族的歌圩文化、瑶族的盘王节等,都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田阳区:田州的兴衰与传承
田阳区古称田州,其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朝。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后,在岭南设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今田阳区属象郡。汉武帝时始置增食县(今田阳区境),初属南越国。汉武帝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定南越国后,增食县隶交州郁林郡,县治所在今田阳区境。
三国时,增食县属吴,仍归郁林郡地。晋大兴元年(318年),增食县改名增翊县,隶晋兴郡,县治所在今田阳区境。南北朝时期,增翊县隶南定州晋兴郡。
隋朝,今田阳区属郁林郡宣化县辖地。唐朝开元元年(713年)始置田州,天宝元年(742年)改田州为横山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田州,领有都救、惠佳、武龙、横山、如赖五县。今田阳区之部分地域属岭南西道田州横山县地(县治所在今田东县),部分属邕州地(今县境西部和西南部)。
五代十国,今田阳区先属楚国,周太祖广顺元年(951年),改隶南汉国辖地,属南汉之宜州。
宋朝皇祐五年(1053年),始置奉议州和勘州,均为羁縻州制。奉议州治所在今田州镇兴城村那赖屯,因地形酷似桃果,故又名“桃城”。勘州州治设于今百峰乡百峰村,初属右江道镇安军民宣抚司,后改隶广南西路邕州管。
元朝升田州为田州路,撤勘州,其地归来安路。奉议州为广西行中书省田州路所辖。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改田州路为田州土府,来安路亦改为来安府,奉议土州并入来安府。洪武年间,田州知府岑伯颜将田州府治所(今田东县境)迁至来安府(今田阳区境)。七年复置奉议土州,同时将治所从那赖屯迁至发祥屯(今兴城屯),直隶广西布政使司。十七年废来安府,并入田州府(府治在今田阳区境)。二十八年,奉议州改为卫。嘉靖六年(1527年),降田州土府为田州土州,奉议州改隶思恩府(府治在今武鸣县境)。
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奉议州改隶镇安府(府治在今德保县)。乾隆七年(1742年)始置阳万土州判,治所在今百峰乡,隶思恩府。光绪元年(1875年),田州改土归流后,其地分别划归奉议州(今田阳区)、百色同知(今百色市)和恩隆县(今田东县)管辖,其中中田里归奉议州。阳万土州判于同年改为恩阳州判,为百色直隶厅所辖。
民国元年(1912年),废州改县,今田阳区置奉议县和恩阳县,奉议县治所在今兴城村,恩阳县治所在今百峰村,均属田南道辖地。1929年12月11日,百色起义爆发,建立红七军,在恩隆县平马镇建立苏维埃政权——右江苏维埃政府,奉议县苏维埃政府于同年12月15日在田州镇成立,恩阳县苏维埃政府于1930年1月成立。1930年10月,红七军主力离开右江根据地,所辖政区建置自然消失。1935年,奉议、恩阳县合并为田阳县,县城在那坡镇,属百色行政监督区。
田州在历史上长期是桂西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其政治地位的变迁反映了不同朝代对这一地区的统治策略和管理方式的变化。在经济方面,田州土地肥沃,水利资源丰富,农业生产发达,以种植水稻、甘蔗等作物为主。同时,田州的手工业和商业也有一定的发展,尤其是在交通便利的地区,形成了一些商业集市,促进了物资的流通和经济的繁荣。在文化方面,田州是壮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壮族的传统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传承和发展,如壮族的铜鼓文化、壮锦技艺等,都是田州文化的瑰宝。
田东县:从横山到恩隆的岁月流转
田东县历史悠久,秦前属百越(粤)地。秦始皇三年(公元前214年),略定杨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今田东县地分属桂林郡及象郡。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改故秦桂林郡为郁林郡,今田东县地大部分属郁林郡增食县地,这一行政区划一直延续至西晋时期。东晋建武二年(313年),在郁林郡内析置晋兴郡,今田东县大部分地属晋兴郡增翊县地,南北朝时期仍沿袭这一归属。
隋开皇十四年(594年)废晋兴郡置晋兴县,十八年改晋兴县为宣化县,今田东县地大部分先后属晋兴县、宣化县地。
唐武德五年(622年),析宣化县为武缘、横山、晋兴、朗宁4县,横山县治所在今田东县地,这是本区域建县之始,隶邕州朗宁郡。开元年间(713 - 741年)唐王朝在今桂西地区置田州,辖都救(在今平果市)、横山(在今田东县)、武隆(在今田阳区、右江区)、惠佳(在今右江区)、如赖(在今田林县)5县,治所于都救县。天宝元年改田州为横山郡,今田东县大部分地属横山郡地。乾元元年(758年)横山郡复改名田州,并撤销横山县,今田东县大部分地属田州地。贞元二十一年(805年)田州废置,后复置。
唐代,除在今田东县地设置横山县外,还设置侯州(在今作登瑶族乡),功饶州(在今思林镇)2个羁縻州。
宋代,在今田东县地设田州、功饶州、侯唐州、婪凤州、上隆州、向武州和上林土县等土州、土县,并设置军事行政单位横山寨。横山寨治所在今祥周镇百银村上寨屯,属邕州建武军节度,绍兴年间(1131 - 1162年)专任武臣,隆兴年间(1163 - 1164年),文武通差,辖境广阔,包括今平果市、田东县、右江区、田林县、凌云县、天等县的大部或一部分地区。
元代,废横山寨,在桂西地区设田州路、来安路、镇安路等三路军民总管府,均属湖广行中书省。其中田州路治所设于今田东县祥周镇祥周村旧州屯,共辖16个州和13个县,其辖境包括今平果、田东、田阳、右江等县(市、区)及巴马瑶族自治县的部分地区。在此期间在今田东县境内新设置了下隆州、富劳县和武林县。
明代,田州土州、向武土州治所先后迁往今田阳区和天等县,上隆州因土司迁往大藤峡而废置,弘治年间,下隆州改为土巡检司。至明末,在今田东县地保留治所的州县只有上林土县。
清初至同治十三年(1874年),建置情况与明末同。光绪元年(1875年),田州改土归流,在今田东地置恩隆县,隶百色直隶厅,治所初议设于燕洞圩(今属巴马瑶族自治县),后更定于平马圩(县署于光绪五年正式在平马成立)。
民国元年(1912年),百色直隶厅改为百色府,今田东县地大部分属恩隆县,其余分属上林土县、向武土州、奉议县。民国2年裁百色府,设田南道,恩隆县、上林土县归田南道管辖。民国4年,都安县建立,恩隆县将县属大化区地划归都安县。民国6年,撤销向武土州,设向都县,今印茶镇、江城镇地归向都县管辖。民国7年,上林土县改土归流,以上林土县全境及恩隆县属之下恩里之一、二都,上田里之养半图及下旺土司全境,并置思林县,县治设于驮用圩(今思林街)。民国23年,根据省政府通过的《田南整理县界案》,撤销思林县,恩隆县更名为田东县。
田东县在历史上是桂西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军事要地,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在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
横山寨作为宋代的军事行政单位,商业繁荣,是西南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这里不仅汇聚了来自中原的丝绸、茶叶、瓷器,也有当地的土特产,如香料、药材等,是中原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往来的关键节点。各民族在这里交易货物、交流文化,促进了民族融合与文化多元发展。元朝设立的田州路,进一步强化了对该地区的统治,完善的行政体系为地方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推动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也使得当地的教育、文化等事业有所进步。
平果市:果化州的前世今生
平果市的历史同样源远流长。先秦时期,这里属于百越之地,当地的骆越民族在此创造了独特的文明。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平果地域归属象郡。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国,在岭南地区设置郡县,平果属郁林郡增食县。三国时期,平果为吴国属地,依旧属于郁林郡。西晋沿袭前朝建制,平果仍属郁林郡。东晋时期,增食县改为增翊县,平果属晋兴郡增翊县。
隋朝时期,全国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平果属郁林郡宣化县。唐朝是平果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唐王朝在岭南地区推行羁縻制度,在今平果市境内设置了羁縻思恩州、羁縻思城州、羁縻武龙州等,其中羁縻思恩州州治在今平果市旧城镇兴宁街,这一时期,中原文化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深度融合,促进了当地社会的发展。
宋朝时期,平果境内的部分地区属田州。元代,平果属田州路。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田州路改为田州府,平果属田州府。嘉靖七年(1528年),田州府降为田州土州,平果依旧隶属。
清朝时期,在今平果市境内设置了果化土州、归德土州等。果化土州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土司制度自元朝开始设立,历经明清,延续数百年。土司在当地拥有高度自治权,负责管理地方事务,维护社会秩序,同时也与中央政府保持着一定的联系,定期朝贡。在经济上,果化土州以农业为主,土地肥沃,适宜种植水稻、玉米等农作物。同时,手工业也有一定发展,如纺织、制陶等。在文化方面,果化土州传承和发展了壮族的传统文化,壮族的山歌、舞蹈、民俗节日等在当地十分盛行。
民国时期,果化土州、归德土州等改土归流,先后设立果德县、平治县等。1951年,果德县与平治县合并为平果县,这便是平果市的前身。
德保县:镇安府的历史沉浮
德保县古称镇安府,其历史可追溯至秦朝,当时属象郡地。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国后,在岭南地区设置郡县,德保属郁林郡句町县地。句町县是当时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方国,其势力范围涵盖今广西、云南、贵州部分地区。句町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较高的发展水平,尤其是其独特的青铜文化,在西南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
三国时期,德保属吴国属地,隶郁林郡。西晋时期,德保属晋兴郡。东晋至南朝时期,行政区划虽有变化,但德保仍在晋兴郡范围内。
隋朝时期,德保属郁林郡。唐朝时期,在今德保县境内设置了羁縻安德州、羁縻归乐州等,隶属邕州都督府。唐朝的羁縻制度,既尊重了当地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制度,又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经济文化交流。
宋朝时期,在今德保县境设置了镇安峒,属邕州右江道。镇安峒在宋代是一个重要的军事和行政据点,对于维护边疆稳定、促进地方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元朝时期,改镇安峒为镇安路,隶属湖广行中书省。镇安路的设立,标志着这一地区的行政管理进一步加强,元朝政府在镇安路推行了一系列政策,促进了当地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改镇安路为镇安府,直隶广西布政使司。镇安府在明朝时期是广西西部的重要政治、经济中心之一,其管辖范围包括今德保、靖西、那坡等县(市)部分地区。明朝政府在镇安府实行改土归流政策,虽然过程较为曲折,但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促进了当地社会的进步。
清朝时期,镇安府的行政区划基本稳定。雍正七年(1729年),镇安府改隶右江道。清朝在镇安府进一步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同时也注重发展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在农业方面,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开垦荒地,提高了粮食产量;在文化方面,兴办学校,传播儒家思想,培养了一批人才。
民国2年(1913年),废镇安府,改为镇安县。1951年,镇安县更名为德保县,意为“德政安边”。
靖西市:归顺州的历史演进
靖西市在历史上曾被称为归顺州,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秦朝,当时属象郡。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国后,今靖西市境属郁林郡句町县地。三国时期,靖西属吴国属地,隶郁林郡。西晋时期,隶晋兴郡。东晋至南朝时期,行政区划虽有变动,但靖西仍在晋兴郡范围。
隋朝时期,靖西属郁林郡。唐朝时期,在今靖西市境内设置了羁縻归淳州、羁縻安德州等,隶属邕州都督府。唐朝的羁縻政策,使得当地少数民族地区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与中原地区的联系日益紧密,促进了文化、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宋朝时期,今靖西市境分属安德州、归顺州、孚恩州等。其中,归顺州的设立具有重要意义,它是靖西地区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归顺州在宋代是一个羁縻州,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管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同时也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
元朝时期,今靖西市境属镇安路。元朝政府在镇安路设置了一系列行政管理机构,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统治,促进了当地社会的发展。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改镇安路为镇安府,今靖西市境属镇安府。弘治九年(1496年),升归顺峒为归顺州,直隶广西布政使司。明朝时期,归顺州的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商业贸易逐渐繁荣。同时,文化教育也开始兴起,一些文人墨客来到这里,传播中原文化。
清朝时期,归顺州的行政区划有所调整。康熙二年(1663年),归顺州改属思恩府。雍正七年(1729年),镇安府改隶右江道,归顺州仍属镇安府。光绪十二年(1886年),归顺州升为直隶州,辖下雷土州、湖润寨巡检司、下冻土州、佶伦土州、都结土州、向武土州、上映土州等。清朝时期,归顺州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在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较大发展,尤其是对外贸易,与越南等国家的贸易往来频繁;在文化上,儒家思想得到广泛传播,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民国元年(1912年),改归顺州为靖西县,取“绥靖西部”之意。此后,靖西县的行政区划虽有调整,但名称一直沿用至1996年撤县设市,成为靖西市。
那坡县:镇安府下的历史变迁
那坡县历史悠久,先秦时期为百越之地。秦始皇统一岭南后,那坡属象郡。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那坡属郁林郡句町县地。三国时期,那坡属吴国属地,隶郁林郡。西晋时期,隶晋兴郡。东晋至南朝时期,行政区划虽有变化,但那坡仍在晋兴郡范围内。
隋朝时期,那坡属郁林郡。唐朝时期,在今那坡县境内设置了羁縻安德州、羁縻归乐州等,隶属邕州都督府。唐朝的羁縻制度,促进了当地少数民族地区与中原地区的交流与融合。
宋朝时期,今那坡县境分属安德州、镇安峒等。安德州在宋代是一个重要的军事和行政据点,对于维护边疆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元朝时期,今那坡县境属镇安路。元朝政府在镇安路设置了一系列行政管理机构,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统治,促进了当地社会的发展。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改镇安路为镇安府,今那坡县境属镇安府。明朝时期,镇安府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在政治上,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在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一定的进步;在文化上,儒家思想开始传播,教育事业逐渐兴起。
清朝时期,今那坡县境大部分属镇安府。雍正七年(1729年),镇安府改隶右江道。清朝时期,那坡县的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玉米、豆类等农作物。同时,手工业也有一定的发展,如纺织、制陶等。在文化方面,那坡县传承和发展了当地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如壮族的山歌、舞蹈、民俗节日等。
民国2年(1913年),废镇安府,那坡县境属镇安县。1936年,镇安县更名为德保县,那坡县境属德保县。1951年,那坡县从德保县析出,成立那坡县。
凌云县:泗城州的往昔岁月
凌云县古称泗城州,其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朝,当时属象郡。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凌云属郁林郡句町县地。三国时期,凌云属吴国属地,隶郁林郡。西晋时期,隶晋兴郡。东晋至南朝时期,行政区划虽有变化,但凌云仍在晋兴郡范围内。
隋朝时期,凌云属郁林郡。唐朝时期,在今凌云县境内设置了羁縻双城州、羁縻古劳州等,隶属邕州都督府。唐朝的羁縻制度,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经济文化交流。
宋朝时期,今凌云县境分属泗城州、上林峒等。泗城州在宋代是一个重要的羁縻州,其管辖范围包括今凌云、乐业、田林等县部分地区。泗城州在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发展,农业生产逐渐进步,商业贸易也开始兴起。
元朝时期,今凌云县境属田州路。元朝政府在田州路设置了一系列行政管理机构,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统治,促进了当地社会的发展。
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泗城州升为泗城府,直隶广西布政使司。明朝时期,泗城府的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商业贸易逐渐繁荣。同时,文化教育也开始兴起,一些文人墨客来到这里,传播中原文化。
清朝时期,泗城府的行政区划有所调整。康熙二年(1663年),泗城府改属思恩府。雍正五年(1727年),泗城府复为直隶府,辖凌云、西林、西隆等县。清朝时期,泗城府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在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较大发展;在文化上,儒家思想得到广泛传播,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民国2年(1913年),废泗城府,改为凌云县。此后,凌云县的行政区划虽有调整,但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乐业县:历史长河中的新兴之地
乐业县历史上长期属于周边州县管辖。先秦时期,乐业属百越之地,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归属象郡。西汉时期,属郁林郡句町县。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行政区划虽历经更迭,但乐业大致仍在郁林郡或其分支郡县范围内。
隋朝时,乐业属郁林郡。唐朝推行羁縻制度,在今乐业县境或周边设有羁縻州,不过由于地处偏远,乐业在这一时期的直接行政建制记载较少,多依附于周边较大的羁縻州,如临近的羁縻双城州等,受其间接管理。这些羁縻州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当地少数民族的自治权,但也加强了与中原王朝的联系,促进了文化、经济交流。
宋朝时期,乐业分属泗城州、上林峒等地。泗城州在当时的桂西地区政治、经济地位逐渐凸显,乐业作为其属地,在农业方面开始有所发展,当地居民逐渐掌握了更加先进的农耕技术,开垦荒地,种植水稻、玉米等农作物,为人口繁衍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
元朝时期,乐业属田州路。元朝在地方行政管理上推行行省制度,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田州路的设立使得乐业的行政管理更加规范化,促进了当地与周边地区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商业活动逐渐兴起,一些小型集市开始出现。
明朝时期,乐业大部分地域属泗城府。泗城府在明朝不断发展壮大,其经济以农业为主,手工业也有所进步,如纺织、制陶等行业逐渐兴起。在文化方面,儒家思想随着官员、文人的到来开始在乐业传播,一些私塾和书院陆续建立,为当地培养了一批人才。
清朝时期,乐业仍属泗城府。雍正年间,泗城府的行政区划有所调整,其地位和影响力进一步巩固。在清朝稳定的统治下,乐业的人口逐渐增加,土地开垦范围扩大,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同时,商业活动更加活跃,与周边地区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民国时期,乐业从凌云县析出,正式设县。此后,乐业县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域特色。
田林县:羁縻州的历史印记
田林县历史悠久,其发展与古代的羁縻制度紧密相连。秦朝时,田林地域属象郡。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国后,田林属郁林郡句町县地。
三国时期,田林为吴国属地,隶郁林郡。西晋时期,隶晋兴郡。东晋至南朝时期,行政区划虽有变化,但田林仍在晋兴郡范围内。
隋朝时期,田林属郁林郡。唐朝时期,在今田林县境内设置了多个羁縻州,如羁縻功饶州、羁縻侯唐州、羁縻上隆州等,隶属邕州都督府。这些羁縻州的设立,既尊重了当地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制度,又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在这一时期,中原文化、技术逐渐传入田林,促进了当地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例如,先进的农耕工具和灌溉技术的引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使得粮食产量增加,人口也随之增长。
宋朝时期,田林分属多个羁縻州,如向武州、上林土县等,同时还设有军事行政单位横山寨的部分辖区。宋朝对羁縻州的管理相对宽松,这使得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得以较好地传承和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在经济方面,田林的商业活动逐渐兴起,与周边地区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形成了一些小型的商业集市。
元朝时期,田林属田州路。元朝在田州路设置了一系列行政管理机构,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统治。在交通方面,元朝开辟了一些新的道路,改善了田林与外界的交通条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
明朝时期,田林境内的部分羁縻州发生了变化,如向武州、上林土县等治所有所迁移,一些州的设置也有所调整。明朝政府在田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政策,虽然过程较为曲折,但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促进了当地社会的进步。在文化方面,儒家思想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一些学校和书院的建立,培养了一批具有文化素养的人才。
清朝时期,田林属泗城府。清朝在泗城府进一步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同时也注重发展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在农业方面,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开垦荒地,提高了粮食产量;在文化方面,兴办学校,传播儒家思想,培养了一批人才。
民国时期,田林县正式设立,其行政区划在不断调整中逐渐稳定下来。此后,田林县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不断发展,成为桂西地区重要的组成部分。
百色市及其下辖县区的古称背后,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从秦朝的郡县设置到唐宋的羁縻制度,再到明清的改土归流,每一次行政区划都有悠久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