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白春学 姜丽莉
摘要:黑龙江省肇东县有耕地410万亩、草原150万亩、林地100万亩、水面20万亩。具有农牧资源丰富的先天优势,是国家商品粮和牧业生产的重要基地,粮食总产量达51亿斤,各主要经济指标稳居绥化市所辖九市(县)榜首。本文以肇东县为例,提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路径和对策建议。

肇东有耕地410万亩、草原150万亩、林地100万亩、水面20万亩。具有农牧资源丰富的先天优势,是国家商品粮和牧业生产的重要基地,粮食总产量达51亿斤,各主要经济指标稳居绥化市所辖九市(县)榜首。2020年上半年,肇东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74.2亿元,基本与去年同期持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1%,顶住下行压力不降反升;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0.7亿元,同比增长404.9%,位列全省县级首位。
肇东县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存在问题(一)农业信息化程度不高在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大数据平台显得越来越重要,但肇东信息化信用平台还是空白。
(二)金融业经营方略与农村实际脱离主要体现在信贷投放力度不够,65%的农业人口占贷款比例过低,金融新产品开发与农业生产周期明显错位。金融风险意识大于服务意识制约了金融业手脚,导致金融服务跟进不及时。
(三)金融服务发展不均衡由于服务网点设置不均衡,再加上信用体系建设步伐滞后导致“普惠金融”政策的实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四)对农业金融投入不够,而且缺少中长期金融服务目前来看,国家对农业投入过低,农民积累又过少,导致农业生产“很渴”;并且,农民思想解放步伐与其文化底蕴不匹配,缺少经营经验,对政策研究不到位,存在盲目投入思想,加大了经营风险,其风险最终很大程度上由银行承担,导致银行不敢投入;另外,由于农民收入和居住的不稳定性,银行中长期服务停滞不前。
(五)农产品价格不稳定是农业面临的最大问题从我国目前价格体系来看,价格市场化程度过高,与国际市场不接轨,缺少竞争力。我们的行业协会机制不完善,导致农民由于价格波动赔本时找不到补偿机构,我们国家种植玉米、水稻、大豆的农民都遇到过类似情况,农民一年亏损三年无法翻身。新农村建设最大阻力是粮食价格不稳定,应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肇东县发展现代化大农业路径探讨(一)巩固和完善农村土地基本经营制度围绕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好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政策,逐步构建起“集体所有、家庭承包、多元经营”的农村土地经营机制。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扎实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加快建立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完善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平台,为流转双方提供信息发布、法律咨询、抵押融资等服务。开展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土地经营权入股农业产业化经营等试点。健全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机构,切实维护农民合法土地承包权益。
(二)创新农村用地政策机制在控制农村建设用地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前提下,加大力度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允许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出来的建设用地,通过入股、联营等方式,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拉动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形成新的增长点,带动特色生态小镇建设,增强肇东发展动力。
(三)加快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全力推进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规范化建设。到2020年6月,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规范发展,土地规模经营达到120万亩以上,占耕地面积的31.5%以上。支持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开展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带动普通农户发展规模经营。积极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依法组建专业合作社、综合经营性合作社和农民合作社联社。继续探索发展多主体融合、多要素叠加的复合经营模式。
(四)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多元化农业服务主体,探索建立集农业指导、信用评价、保险推广、产品营销于一体的公益性、综合性农业公共服务组织。通过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粮款留存计息等多种形式,让农民合理分享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所带来的红利。
现代化大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见及建议(一)提高金融保险服务水平一是要采取多种措施,实现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农户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评级、农户有效贷款需求三个全覆盖的目标。要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信息采集与更新制度,将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纳入信用体系建设。二是推进农村商业银行建设。以市农村信用联社改制为契机,大力推进农村商业银行建设步伐。三是提高涉农信贷服务水平。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涉农贷款投放,着力降低涉农贷款门槛、鼓励发放信用户的信用贷款。积极探索土地规模经营贷款、“两权”抵质押贷款等贷款模式,满足乡村振兴战略“多样化”“高品质”的信贷需求。四是创新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支持农村合作金融公司、农业租赁金融公司、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农业保险体系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直接在乡村发起设立,丰富完善农村小微金融供给。五是推动涉农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通过挂牌和并购重组,鼓励具备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债融资,帮助涉农企业增强资本实力,实现做大做强。
(二)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按照规定标准完成302.9万亩粮食功能区划定任务。其中,水稻生产功能区30.03万亩,玉米生产功能区272.87万亩。以粮食功能区划定为契机,5年内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形成布局合理、数量充足、设施完善、产能提升、管护到位、生产现代化的高标准粮食产区。
(三)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抓住国家农业项目整合、投入方式改革的有利契机,积极对上争取土地整治、千亿斤产能、高效节水、农业开发项目,以粮食生产功能区为依托,实施区域化整体建设,推进田、水、林、路、电、机综合配套,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提升农业基础建设水平,提高粮食综合产能,稳固推进“藏粮于地”战略。争取建设高标准农田12万亩。
(四)推进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继续推进乡镇农业基层体系建设,强化办公场所和服务装备配置,配齐农技服务人员,不断促进其技术知识更新,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注重社会科技服务组织培育,加大科技服务体系改革力度,允许事业单位农技人员带薪创业,鼓励农业乡土人才带头创办社会化科技服务组织,与公益性农技服务机构共同构建广泛参与、分工协作、充满活力的农技推广联盟。加快涉农院士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民创新创业园等创新平台建设,拓展人才合作交流与培养新模式,鼓励科技人才到乡村创新创业。推进涉农科技型企业的创建与培育,实现更多农业科技成果落地,努力实现农技服务“零公里”全覆盖。
(五)建设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按照行政监管、检验检测、行政执法“三位一体”的原则,构建网格健全、设备完善、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不断加大农业生产资料监管和农产品安全监测力度,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加大力度推广农产品生产企业二维码溯源和农资经营企业信息化管理,努力实现“三品一标”企业、规模性生产企业产品全程管控。落实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完善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衔接机制,积极推行农产品进货查验、抽查检测、质量追溯和产品召回等制度。强化对进口农产品质量技术的监管,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实现由“吃饱”转向“吃好”、由“肚子”和“舌尖”的需求转向“养眼”和“养生”的需求转变。
(六)加快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建设目前肇东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重点做好园区详规设计,启动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全面招商引资工作,要紧紧抓住农业农村部的政策扶持,努力实现资源共享,尤其是要充分利用好农业农村部掌握的97家百亿元以上规模企业资源及部分国际大型农业企业资源,集中打造生物能源、生物医药、生物饲料、生物新材料、绿色蔬菜、绿色肉乳、有机食品等七大产业链条,推动园区发展迅速在全国形成广泛影响。
(七)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一是打造高品位绿色农业体验“园”。在绥满(G301)、堤顶路、新老五源路等主要公路沿线,高起点、高标准建设集休闲旅游、农事体验、餐饮消费、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绿色农业体验园。探索“庭院+”经济模式,加快推动“菜园革命”。二是建设高标准美丽休闲度假“村”。在境内四条主要公路和通县、通乡主要道路沿线,高标准、高质量建设一批具有产业特色、历史特色、民俗特色、生态特色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休闲度假村。三是培育高标准生态养殖垂钓“场”。以传统渔文化为根基,以捕捞及生态养殖水域为景观,大力发展区域性休闲观光渔业,使休闲渔业真正成为我市渔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市场消费点、就业拉动点。四是建设功能突出的特色“镇”。选择基础良好、特色鲜明的区域,建成3处以上以养生养老、休闲度假为主体的特色小镇。
原标题:探索推进具有地域特点的现代化大农业发展之路——以黑龙江省肇东县为例
作者:白春学 姜丽莉 中国人民银行肇东市支行
来源:《黑龙江金融》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