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先行地的时代价值、现实困境和行动路径

爱农者看闻 2025-02-14 17:44:50

作者:张妍 王喜满

摘要:不同于传统农业,现代化大农业指农业生产工具机械化、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农业生产环境生态化、农业劳动者知识化,并以大规模为经营基础、以大组织为经营主体、以大科技为支撑引领、以大农机为主要生产工具、以大产业为主要经营方式、以大产出为主要标志,是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紧密结合、高度统一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打造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先行地作为辽宁省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重要目标定位,既是落实中央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战略要求,也是辽宁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新突破的必然选择。因此,应充分认识打造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先行地的重要性,积极探寻其赋能辽宁省乡村全面振兴的路径举措。

2023年12月,辽宁省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提出,打造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先行地是新时代辽宁省“六地”的目标定位之一。2024年,辽宁省政府工作报告对打造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先行地提出了明确要求。

1 打造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先行地的时代价值1.1 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打造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先行地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现代化大农业的实践,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满足人们对多元化食物的消费需求,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始终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要求落实落细到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中,落实到农业农村工作的全过程中。

1.2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打造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先行地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总目标。推动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可以有效促进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绿色化、农业生产规模化、农业产业现代化、农业服务社会化和农民生活现代化。

1.3 加快农业强省建设的战略之举

打造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先行地是加快农业强省建设的战略之举,农业强省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表现。现代化大农业不仅涉及产前技术研发、品种繁育推广、水利工程建设、农机生产销售、农资储备供应,还涉及产后的烘干、储藏、运输、加工、营销与进出口贸易等方方面面,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有利于辽宁省加快建设成为供给保障强、产业支撑强、科技创新强和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省。

2 打造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先行地的现实困境

辽宁省的地理位置优越,农业资源丰饶、农业基础良好,具有打造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先行地得天独厚的条件。2023年,辽宁省全省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强省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产业化水平持续提升,“2023年辽宁省粮食产量512.7亿斤”[3],创历史最好水平。农村面貌明显改善,农民收入水平连年提高,农业农村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新局面。但是,辽宁省推进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首先,粮食安全保障能力需进一步增强。在种业方面,辽宁省在对种质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方面有待加强,种子企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种业市场环境有待改善。在耕地方面,辽宁省耕地保护形势依然严峻,部分地区耕地“非粮化”“撂荒”现象时有发生。辽宁省整体地形地貌为“六山一水三分田”,平原面积小,耕地后备资源不足且分布不平衡,占补平衡压力大,耕地保护面临数量、质量、生态等方面的多重压力。

其次,农业机械化程度和质量需进一步提升。当前,辽宁省农机供给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机装备产品以中低端为主,缺少高端复式产品,辽宁省中北部平原地区比西部丘陵地区和东部山区可用的农机具多,而在水产养殖等某些领域存在没有好机具甚至没有可用机具等问题;机械化发展不均衡,中北部平原地区机械化发展较快,辽西丘陵地区、辽东山区发展较慢,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较高,畜牧业、渔业等产业机械化水平较低;农机装备产业较弱,农机装备规模以上生产企业少、企业科研投入不足、中低端产品多于高端产品;农机管理和服务程度较低。

再次,农产品加工业需进一步做大做强,产业融合度要继续加深。辽宁省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有待提升,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处于初加工阶段,高水平精深加工能力不足,加工转化和增值率较低,产品附加值难以得到显著提升;农村产业融合程度仍需提高,产业融合发展形式多数为农家乐,乡村旅游开发项目以观光旅游为主,乡村与教育、文化、健康等产业存在融合模式单一、项目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多样性、特色化不足;省内农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少,缺乏品牌优势,2023年辽宁省虽有64家企业入选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名单,但龙头企业数量较山东省、河南省等农业大省仍有差距,同时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多局限在本地区,缺乏打入国际市场的农产品品牌。

最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需进一步提高。辽宁省涉农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够强,当地涉农企业长期以生产和销售为主,创新能力较弱,头部企业的创新引领力、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农业科技的创新供给与市场实际需求不匹配,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和条件欠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不足,外向型、复合型“拔尖”人才以及新兴、交叉学科领域的前沿科技人才较缺乏,同时基层一线科技人才队伍流失严重。

3 打造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先行地的行动路径3.1 加强耕地保护利用,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

要打造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先行地,就要全面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强粮食稳产保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要抓住种子和耕地建设,守住“耕地红线”。

在种业方面,辽宁省要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和种源自主可控。根据2022年1月农业农村部公布的《农作物种质资源管理办法》,2023年12月辽宁省农业农村厅实行了新修订的《辽宁省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强调要加强辽宁省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和开发利用。目前,要全面摸清辽宁省种质资源“家底”。要充分发挥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农科院、东亚种业等农业科技创新资源优势,建强辽宁省作物种质资源库、辽宁省作物分子生物育种实验室等载体平台。扎实开展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加快设施蔬菜、小浆果、辽育白牛、辽宁绒山羊、海参、河蟹等特色品种的培育选育。加快种源关键技术攻关,聚焦“卡脖子”技术,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种业主体,打造有影响力的种业领军型企业。

在耕地方面,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黑土地保护利用,分区分类开展盐碱地治理改良工作,加强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

首先,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23年,辽宁省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9.73万hm2,高标准农田面积占永久基本农田面积的57%。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要继续改造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

其次,保护利用黑土地。辽宁省典型黑土区耕地面积约占全省耕地面积的36%。要加强对黑土地质量监测评价,对黑土地垂向结构、松紧程度、肥力状况等做系统调查,切实为黑土地培肥改良与治理提供数据支撑。还要根据“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实施方案和黑土地保护利用技术方案,开展黑土地高效利用技术和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研究工作,形成黑土地高质量保护与利用的“辽宁模式”。

最后,加强盐碱地改造。辽宁省整体土壤盐分含量高,土壤溶液浓度过高,现有盐碱地90.67万hm2。要因地制宜利用盐碱地,加快选育耐盐碱地特色品种,优先发展草莓、番茄、甜菜等耐盐碱农作物,培育适宜盐碱地种植的种苗。

3.2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强化现代农业装备支撑

根据辽宁省《“十四五”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有关部署,应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促进农机均衡化协调发展。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经济高效、保障安全和保护环境”的原则,结合辽宁省的实际情况、结合广大农民实际生产需要研发农机装备,要注重研发能够适应小农生产、适合在丘陵山区开展作业的农业机械以及适合特色作物生产和特产养殖需要的专用农机。要努力攻克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加强对现代种业、特色农业、牧草业、农产品初加工业等领域的农机装备的技术研发与应用。

其次,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要全面推动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使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够延伸到农业生产全过程以及农民生活服务领域;努力培育并不断壮大农机专用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等服务主体,大力鼓励支持退伍军人和大、中专毕业生等人员创办新型农机服务组织;积极发挥供销社和信息社的作用,为农户提供包括农业技术培训、农业机械化作业和农产品销售等“一站式”综合服务。

最后,发展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装备。要发挥省级农机化协调推进机制的牵头作用,梳理辽宁省目前在农业技术装备上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加大技术攻关及研发投入力度,攻克这些“卡脖子”问题,精准弥补农业机械装备方面的短板和不足。不断提升农机装备制造能力,并建立相关科研创新平台,增强生产农机装备的创新能力,鼓励发展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装备。

3.3 推动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强化现代农业产业支撑

要打造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先行地,就要构建纵横向融合的大产业格局。要采用工业化理念、现代化装备、多样化商业模式促进农业产业横向、纵向融合。

首先,从横向上,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加快建设现代化大农业基地,依托第二产业,着力发展以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如图1所示),用“大企业”牵引“大产业”。围绕粮油、畜禽以及水产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建强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等平台载体,以“冷链物流+”带动产业融合发展、以“农村电子商务+”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以“乡村旅游+”集成产业融合发展。要创新发展乡村新业态,哈尔滨冰雪经济火爆为抓好地域特色旅游、乡土文旅融合提供了良好示范和实践样本。要依托乡村旅游重点村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宣传营销力度,因地制宜发展休闲采摘、认养农业、农耕体验、科普教育等新业态,吸引更多游客畅游辽宁、乐游辽宁。

其次,从纵向上,坚持大食物观,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以粮食生产为基础,同时考虑饲料和经济作物种植的综合生产系统)、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实施农产品加工优化行动,优化农产品初加工配套设施,建设食品加工中心,不断提升农产品初加工水平,同时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努力在功能性食品、休闲食品等领域取得突破,推进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协同发展,加快食品工业大省建设。可学习借鉴鞍山市台安县经验,当地依托禽羽产业,依靠重点龙头企业全力打造了一条包含种禽繁育、养殖、屠宰、加工、物流、营销一体的从农田到餐桌的全产业链。

最后,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努力打造农产品品牌。一方面,要积极发展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地方农产品朝规模化方向发展,真正形成从基地到龙头企业再到农户的产供销一体化模式。要注重产业链上下游的发展,促使农产品转变成商品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另一方面,强化农产品品牌建设,深入挖掘和提炼特色农产品品牌价值。2023年,辽宁省新培育省级区域公用品牌6个,打造知名农产品品牌30个[4]。下一步,辽宁省政府应继续培育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重点发展优质大米、小粒花生、樱桃、草莓、海参、蛤仔等特色产业,并不断加强对农产品品牌的宣传推广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开展品牌推介和展示活动,如通过农博会平台采用“线下展览+线上直播”模式等多措并举拓展品牌农业产品营销渠道,持续提升辽米、辽鲜、辽药等“辽字号”农产品的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

图1 产业结构图

3.4 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首先,提升涉农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健全优质涉农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培育国有涉农企业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扶持一批科技型骨干涉农企业成为创新发源地,支持中小微涉农企业创新发展。支持涉农企业加快培育研发机构,大力支持企业积极研发高产高效低耗技术,生产具有强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强涉农企业与农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协同创新,建立覆盖辽宁省农业科研机构、涉农高校、农技推广部门以及农业龙头企业的联盟,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来源。

其次,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建立知识共创、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机制,推动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多主体参与。辽宁省要依托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沈阳农业大学等相关科研机构进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技术集成创新示范等,提升农业技术水平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再次,持续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开展全省范围内、省间、国际科研大协作,针对市场需求组建科技攻关组织,以市场为导向确定科研攻关方向,研究操作性强、针对性强、可“落地”的科研成果。同时,组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完善省级农业服务平台,实现科研机构和需求方、辽宁省内与其他省域“供需”对接。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从制度上保障科研人员能够从科研成果中获益,促进产学研各方主体形成合力[5]。

最后,壮大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政策引导和鼓励扶持,在科研经费、科技项目、创新平台等方面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科研人才进行科技创新。积极挖掘“土专家”“田秀才”“活字典”等乡土创新人才,使其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实施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引进计划,支持大中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与省内外高水平研究型院校、科研单位合作,积极引进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4 结束语

打造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先行地是辽宁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建设农业强省的重要举措。辽宁省打造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先行地面临诸多困境,需要通过努力加强耕地保护利用、提高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强化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和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助力辽宁省在现代化新征程中不断推动农业高水平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和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略

作者:张妍 王喜满 沈阳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大学中国特色反腐败研究中心 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24BWT009)

作者简介:张妍(1988—),女,汉族,辽宁沈阳人,在读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党的建设、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王喜满(1981—),男,汉族,山东青岛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为党的建设。

来源:《山西农经》期刊

文章根据平台发文规则进行了删减。

0 阅读:1
爱农者看闻

爱农者看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