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底,国内医疗界发生2件大事,与老百姓息息相关,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
第一件:11月底,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新增纳入医保目录药品名单”,俗称“药物进医保”,一批优秀药物进入医保目录,有国产药也有进口药。
第二件:12月中旬,第十批国家医药集中采购申报会议召开,俗称“医药集采”,通常报价最低的药企中标,相关药物获得在医疗机构的销售权。
如果一种药物进入医保目录,它是以官方与药企谈判的方式压价,让老百姓以更优惠价格用到好药、新药;当该药品进入医保一段时间后,使用量比较大,国家就组织不同生产厂家进行竞价,最低报价的厂家获得在医疗机构唯一的销售权。
由于我国大部分患者是在各级医院就诊,相当于能用到更实惠的热销药物。中标的药企看似报价很低,但中标药品销量上去了,一样能赚钱。关键是其它没中标的药企会出局,甚至一蹶不振。所以“医药集采”某种程度上是药企的“生存战”。
医药集采说到底,也是医保的一部分,也是基于“减少医保负担,让患者得实惠”的意图来推行的。集采中标的药物,比医保目录的价格还要低很多。
举个例子:前几年有个防治脑梗的药物,进入医保后价格为35元/片,每天吃一片,后来进入集采后降到3元/片,服用频率不变。那么相比之下,患者每年的药费支出变动如下:
医保价格下的药费:35x1x365=12775元。
集采后支出的药费:3x1x365=1095元。
12775-1095=11680元,也就是患者一年能省下11680元,这就是医药集采的威力。
类似的典型例子还有心脏支架,当初普遍超过3万元/个,进入医保后降价约40%-60%,集采后就是400—700元/个。
那么,第十批国家医药集采,出现哪些低价的药物呢?已知的“明星药物”有:
1、从药片看,叶酸片最低中选价格是每片0.0289元,不到3分钱一片;阿司匹林肠溶片最低中选价是每片0.034元,仅为3分多钱一片。
2、从注射液看,氯化钾注射液最低报价来到了0.16元/支,间苯三酚注射液(一种保胎药物)最低报价是0.22元/支。
这些价格如果放在三四十年前,那个时候药物短缺,物价不高,是正常的;但如今看来,很多人感觉“不可思议”,认为价格“低的离谱”。
换句话说,按目前价格,一瓶矿泉水都比注射液价格高,一片淀粉的价格和一片治病的药片价格相同,一瓶常用慢病药物的价格比一包方便面都便宜。那么这些所谓的“低价药”、“集采药”,还有疗效吗?用起来安全吗?
或许我们可以假想一下,涉及集采的各种角色的想法:
1、从医保角度看,医保资金比较紧张,迫切需要药企厂商降价,先把价格降下来再说。
2、从药企角度看,只有中标才能活下去,先拿到标再说,卷死竞争对手,后面生产再想想办法。
3、从专家角度看,药物集采后大幅降价,对医保有利就可以了,一定要把“中间商”的水分挤掉。
4、从医生角度看,药物又换了一个牌子?又得费口舌向患者解释和宣教了,希望患者不要有想法。
5、从患者角度看,这么便宜的药,吃起来有效果吗?安全吗?吃出问题怎么办?一肚子疑问。
不同的身份角色,对同一个集采药物的思考是完全不同的。
其实,进入医保的药物,有可能是原研进口药,也可能是国产仿制药或原研药。但近年进入集采目录的药物,基本是国产仿制药,进口原研新药基本没有。进口原研药基于成本考虑、品牌战略,很难参与集采“拼价格”。
原研药的效果是优于仿制药的,仿制药总体上相当于原研药七成到九成左右的功效,一些关键药物指标比不上原研药。仿制药能上市流通,是经过“药物一致性”评价的。
仿制药想要在临床大量应用,有三个条件:一是医生认可疗效,二是患者经济条件一般,三是有利于节省医保资金,这三个缺一不可。
所以现在的用药意见多表现为4类:
一是支持原研药,虽然贵一些,但疗效放心,也用习惯了。如果患者不差钱,或者病情用原研药更安全高效稳定,医生还是建议优先选择原研药。
二是支持仿制药,仿制药虽然与原研药有差距,但安全是有保证的,关键是物美价廉,适合大部分患者实际情况。
三是无所谓看得开,有钱的买原研药,父母用药一定选原研药;其它情况下可以选集采药,医生说用哪个就用哪个。
四是嘲笑和鼓噪,主要是又嫌看病贵,又嫌医保交得多,却有嫌仿制药便宜没好货,到底想整哪一出?
医生看来,现阶段药物有一个“三角关系”:药物疗效、用药安全和药物售价,三大因素之间是“同升”、“同降”的关系,要求疗效好、安全系数高,那么价格应该低不了;如果疗效一般,价格偏低,那么安全系数就需要投入大量监督去把控。目前临床极少有疗效好、足够安全但又低价的药物。
药物集采后,如果中标价格是几分钱一片,几毛钱一支,药企还有利润吗?实际还是有的。因为现代药物胜在大规模生产,各项成本能压缩得很低。
如同前几年集采出现的“氨氯地平1毛钱1片”的情形,很多人认为药企“做不下去”。实际上,氨氯地平片在我国年使用量超过100亿片,哪怕药企只有1分钱可赚,销售利润仍能超亿元。
最现实的办法有2个:
一是国家强化对集采中标药物的生产监管、问题处罚力度,飞检、抽检严格进行,让药企处于严密监督之下,药品的安全是有保障的。
二是开通患者反馈集采药物药效和安全性的渠道,医生有独立评价集采药物的渠道,利于国家收集用药信息,为后续集采提供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