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岛舞老师是《对不起青春》里的“女小三”?其实并不存在

铭桉看国际 2023-07-14 09:34:00
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文 | 桑代克的猹

编辑 | 桑代克的猹

在传统的婚外情桥段创作当中,无论中国和日本的创作者,都喜欢将女性作为第三者角色,设计成“女小三”强势插足美满婚姻的形式。

但宫藤官九郎为了避免这种传统意义上的男权主义色彩设计,更是让原平太处于强势的一方,主动追求渴望爱情的淡岛舞老师。而淡岛舞老师在不知道原平太是有妇之夫的情况下欣然接受了这样一段感情。

这下在学生当中炸了锅,首先发现这段不伦恋情的成田是一个胆小怕事,对淡岛舞老师说一不二的老实学生,难以接受心目中完美的女神老师竟然做出这种下流的事情,而相对成熟的中井贵子却敏锐地意识到放任这种谣言流传。

很有可能对淡岛舞老师的事业造成损害,因此采用暗示的方法向原平助报告了这一情况。而更多的同学则对此采取了无可无不可的处理方法,认为现代社会,婚姻这种情感关系的社会形式早已经摇摇欲坠,追求终身的自由恋爱才是当代人应该做的。

学生群体中广泛存在着以这三种态度为主的多种意见,而原平助在得到消息后,也发现这个事件可能对学生的爱情观念产生巨大的影响。

因此也安排了一次课程对婚外情做出了一番解释。如该剧的常规套路一样,原平助的谆谆说教并未能让同学们缓解紧张,反而更加疑惑究竟淡岛舞老师是好人还是坏人。

这种根植于少年心中的好坏论让原平助彻底犯了难,反而还不如回家把不成器的哥哥打一顿效果来的明显。

但幸运的是,淡岛舞老师在得知原平太已有家室之后,及时放下了心中对于浪漫爱情的执念,结束了这段错误感情,开始务实地跟隔壁体育老师交往。

婚外情关系的叙事动因分析

对于女性主义当道的政治正确的反思与情感层面上的还原近年来随着女权主义运动的再次复兴,影视作品中的女性主义话题也逐渐涌现,有为女性权利做争取的,也有为压制男权做奋斗的。

而这种民主运动中最为先锋的话题,是任何人都不敢触其锋芒的,造成了舆论上一边倒的“政治正确”。

然而在 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的创作者开始反思这种政治正确是否对女性主义的表现和女权运动的推荐有好处。前文不断的提到,当代社会的主流思想,本质上是个人主义,彰显个人的价值,鼓励独立的思想才是个人主义的精髓所在。

而独立的思想最重要的并不是个人对于世界有着清醒的认识,而是个人对于自我有着清晰的透视和理解。女性主义,本质上也是如此。

宫藤官九郎无数次借用剧中人物的纷争向观众们解释着同一件事:认清你自己,努力地做自己。

而不是在人云亦云当中冒失前行,最终的结果都会是惨痛的失败,在这一点上,无关男女老幼,都会遭受到无情的打击,然而学校中的学生们尚且可以将其归结于“这就是青春”。

可同处校园当中的成年人们,又有什么青春可埋怨呢?

这一组婚外情关系正是又一次宣示着创作者在各类政治正确中的反思。然而宫藤官九郎在内容上将本来不被舆论承认的婚外情恋爱,通过淡岛舞老师的盲目乐观态度,过度美化了。

我们可以看到,宫藤官九郎在《对不起青春》当中,对于恋爱的态度永远是正面且积极的,哪怕是婚外情的恋爱,都给予了一定程度上的肯定。因为对于爱情本身来说,永远是美好的,只是方式的错误会让人陷入无尽的痛苦。

大众文本的研究

影视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已经超过百年,而电视文化也有半个世纪的历史,半个多世纪以来,电视剧已经成为了继小说、戏剧以后最贴近大众日常生活的文化产业之一。

因此电视文化的研究无疑是属于大众文化的,其代表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也是无法背离大众文化的精神诉求。

因此对于电视剧文本的研究,也必然要归类为大众文化研究的品类之下,美国学者约翰费斯科对于大众文化研究的观点是。

大众文本应该是位于“读者式文本”和“作者式文本”之间的“生产者式文本”。所谓“读者式文本”和“作者式文本”,法国学者罗兰巴尔特对此做过区分,他认为“读者式”的文本往往是一种限定性极强的文本生产方式。

不要求读者对此有任何的发散性理解,只需要按照文本的逻辑,即可获得创作者的全部观点;而“作者式”的文本往往更具引导性而非限定性,旨在创作一个内容略少却带有启发性的文本之后,由读者个人对其进行理解和阐述。

事实上“作者式文本”无论是在创作难度上还是在接受程度上都要远远高于“读者式文本”,往往无法成为主流的文化传播形式,逐渐成为了精英文化喜爱的文本创作模式。

但约翰费斯科认为,大众文化所需要的“生产者文本”处在以上二者之间,兼具两家之长,既要满足现代社会工业产品的生产标准和效率。

又要满足对于文本之外的发散性思维,同时还要做到两种要求的平稳过渡。因此大众文本具备了三种特点:浅白性、过渡性、复杂性。

所谓浅白性,要求电视剧文本需要相较于小说、戏剧等艺术形式有着更加直白和现实的表现形式,这就要求电视剧文本要切实抓住现实生活中的共性予以创作。

所谓青春校园喜剧的直白表达,就是要创作者抓住校园生活方方面面的特点,进行扩充与夸张,最终形成自己的情感诉求和叙事基调。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对不起青春》还是近十年来的其他校园喜剧,往往会在主要人物的设计中更加贴近平民生活。

而过渡性和复杂性,更多的是要求创作者在抓住现实生活共性的前提下,对其进行思想高度上的探讨,比如上文提到的婚外情关系在校园生活当中所造成的影响,学生群体、教师群体、家长群体对此各执何种态度、哪种观点。

都是需要创作者在掌握了足够多的现实材料之后,将其整理和发散,组织成一个能够照顾到方方面面的人物关系。

因为婚外情在现实中属于负面的地下情感,极少曝光在公众领域之中,因此当一个以公众领域场景作为主要叙事场景的电视剧中讨论到婚外情关系的时候,势必会对全体的人物关系设计造成影响。

大众文本的创作诉求往往是站在观众角度上考虑的,从观众角度出发对戏剧冲突进行引导和思考,更容易被观众所接受。地下恋爱已经成为事实的情况下,人们该如何看待,成为了大众文本创作的主要内容。

《对不起青春》艺术价值与历史地位

《对不起青春》作为一部二十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日本影视行业出现的优质作品,其在青春校园喜剧的品类当中,占据着重要的历史位置,标志着一个类型剧在当代流行文化急剧变化的历史时期中的创新与改进。

在论述其艺术价值之前,我们不妨梳理一下青春校园喜剧这一电视剧品类的发展历程与现状,试着从纵向的时间维度,来探究《对不起青春》以及其背后青春校园喜剧创作理念的发展脉络。

随后,笔者拟通过叙事学的理论,在横向的理论维度,梳理《对不起青春》对于青春校园喜剧创作技法的传承与创造。

以发展历史为纵向维度:日本青春校园喜剧的发展进程与现状

起源时代——1940~1980

提到青春校园喜剧的起源,则不得不提他的上层类型偶像剧,而偶像剧的诞生,则是伴随着风起云涌的日本社会变革而产生的。

早在二战时期的1940年,日本播出了第一部实验性质的十二分钟短片《夕饷前》。同

当时乃至二十年后是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直播形式的实验电视剧一样,这部剧集同样关注的是反映艰苦日常生活的穷酸故事。

然而经过日本社会近三十年轰轰烈烈的战后重建,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处于了泡沫经济的顶峰。

接近七成的家庭能同时供养的起两台电视机的世代里,日本电视剧的题材和受众群也开始了进一步的细分,而相对富裕的生活质量也让日本观众对于电视剧内容有了更高的要求:反应现实生活状况的表现形式,以及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童话一般的内容。

由此,偶像剧应运而生。在这段时期,歌颂拼搏进取的体育题材成为了日本偶像剧的首选,涌现出一大批诸如《排球女将》(1979)《绿水英雄》(1970)。

这一时期的偶像剧具有时时刻刻不忘弘扬作为国家理念的集体主义思想,往往以人格要求作为该类型剧集的精神内核,其人物关系的设定上。

往往会遵从同时期的体育漫画所秉持的原则,以学校或体育队为划分的对立分明的阵营,勇敢正直的主角,毛病百出却可爱的配角们,形成了最早的“王道”类型故事的叙事规则。

而此时的青春校园喜剧,则停留在幼儿节目的短片环节当中,清一色的以初中、小学,甚至幼儿园为主要场景,但这一题材的剧集之所以称之为偶像剧的分支。

实则是在当时这一题材负担着培养童星这一责任,为儿童广告培养富有镜头感的青少年演员。

0 阅读:9
铭桉看国际

铭桉看国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