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心律失常?心律不齐和冠心病是否有区别,两者是一回事吗?

松尘谈科普生活 2025-04-25 15:07:38

本文1838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心脏的节奏一旦乱了,身体也容易跟着“失控”。很多人一听到“心律不齐”或者“心律失常”,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得了冠心病?是不是要做心脏手术?

甚至会联想到“猝死”。这些疑问,背后藏着的是大众对心血管健康认知的模糊。今天我们就来厘清两个关键问题:什么是心律失常?它和冠心病到底是不是一回事?

心律失常到底是什么?

心律失常,顾名思义,就是心跳的节奏出现了异常。正常情况下,成年人安静时心率在每分钟60到100次之间,节奏规则,像时钟一样均匀跳动。而心律失常时,心跳可能太快、太慢,或者跳得不规则。

心律失常并不是一种单一的病,而是一类疾病的统称。它包括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房颤、室颤、早搏等多个类型。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风险不同,处理方式也不同。

心律失常和冠心病是不是一回事?

不是。虽然都和心脏有关,但心律失常和冠心病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狭窄甚至堵塞,导致心肌缺血。它的主要表现是胸痛、胸闷,严重时可能引发心肌梗死。而心律失常则是心脏电生理系统出了问题,导致心跳节律异常。

这两者虽然不是一回事,但可能有关联。冠心病患者更容易出现心律失常,尤其是在心肌缺血或心梗发生时,心脏电活动容易紊乱,引发房颤、室颤等致命性心律失常。

心律不齐就是心律失常吗?

大多数时候,是。“心律不齐”是一个比较口语化的说法,它通常是心律失常的一种表现。不过,有些轻微的心律不齐,比如偶尔的窦性心律不齐,在健康人群中也能见到,尤其在青少年和运动员中更常见,不一定是病。

真正需要警惕的是持续性的、症状明显的心律不齐,比如心悸、头晕、乏力、晕厥,甚至呼吸困难、胸痛等,这些可能提示病理性的心律失常。

哪些人容易得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并不是老年人的专属。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肌病、甲状腺疾病患者,都容易出现心律失常。此外,长期熬夜、过度饮酒、精神紧张,也可能诱发心律异常。

越来越多年轻人因工作压力大、作息紊乱、滥用能量饮料,出现心悸甚至晕厥,检查后发现是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一定会有症状吗?

不一定。有些人心跳已经严重紊乱,但并没有明显的感觉。尤其是房颤这类心律失常,有些患者在发作初期毫无症状,被称为“沉默杀手”。一旦形成血栓掉到脑中,可能直接引发脑卒中。

而一些症状明显的心律失常,比如室性心动过速、室颤,可能在短时间内就造成意识丧失甚至猝死,极具危险性。

心律失常会不会致命?

某些类型的心律失常确实可能致命。尤其是室颤、持续性室速、重度心动过缓,会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丧失,几分钟内就可造成猝死。

中国每年大约有55万人猝死,其中大部分与恶性心律失常有关。尽早识别、及时干预,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心律失常有没有治?

可以控制,但不一定能根治。

治疗方式主要包括:

药物治疗:如β受体阻滞剂、抗心律失常药等。电生理手术:如射频消融,适用于一些阵发性心律失常。植入式设备:如起搏器、植入式除颤器(ICD),用于重度心动过缓或高危室颤患者。

医生会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严重程度、是否有基础心脏病等综合判断,用最合适的方式干预。

心律失常和高血压、糖尿病有关系吗?

有。高血压会导致心脏结构改变,比如左心房扩大,容易引发房颤。糖尿病则会影响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增加心律失常的风险。

这也是为什么控制好基础病,同样是在预防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该怎么预防?规律作息,避免熬夜。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戒烟戒酒,减少咖啡和能量饮料摄入。情绪管理,避免长期焦虑和精神紧张。定期体检,尤其是心电图检查,对高风险人群尤为重要。

心律失常能不能锻炼?

适度运动是有帮助的。规律的有氧运动可以增强心脏功能、改善心律稳定性。但要注意,剧烈运动可能诱发心律失常,尤其是曾有心脏病史的人,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制定运动计划。

总结:心律失常不是小问题,但也不是全无对策

心律失常不是冠心病,但它可能是冠心病的“并发症”或“信号灯”。两者虽不同,却常常“同框”出现。我们不能轻视心律失常,也无需谈之色变。

关键在于: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掌握自己的心跳节奏,才能掌控身体的健康节奏。

参考文献:①.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R].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2023年发布.②.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心律失常诊断与治疗指南(2022年版)[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2

0 阅读:109
松尘谈科普生活

松尘谈科普生活

感谢大家的关注